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7 毫秒
1.
滇黄芩中新黄酮成分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碧煌  刘永漋 《药学学报》1989,24(3):200-206
从唇形科植物滇黄芩Scutellaria amoena C.H.Wright的根中分得八种黄酮类成分(Ⅰ~Ⅷ)。经理化常数测定、光谱分析和化学反应证明,Ⅰ和Ⅱ为新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2S)-2′,5,6′-三羟基-7-甲氧基双氢黄酮-2′-O-β-D-葡萄吡喃糖甙(Ⅰ)和(2 R,3 R)-2′,3,5,7-四羟基双氢黄酮(Ⅱ);其余六种为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S)-5,7,8-三羟基双氢黄酮(Ⅲ)、(2S)-2′,5,6′,7-四羟基双氢黄酮(Ⅳ)、(2 R,3 R)-2′,3,5,6′,7-五羟基双氢黄酮(Ⅴ)、2′,5,6′,7-四羟基黄酮(Ⅵ)、去甲汉黄芩素(Ⅶ)和千层纸甲素(Ⅷ),此六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2.
滇黄芩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研究滇黄芩 (ScutellariaamoenaC .H .Wright)化学成分。 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 8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 :5 ,7 二羟基 6 甲氧基二氢黄酮 (dihydrooroxylinA ,Ⅰ )、5 ,7,4′ 三羟基 8 甲氧基黄酮 ( 5 ,7,4′ trihydroxy 8 methoxyflavone ,Ⅱ )、千层纸素A(oroxylinA ,Ⅲ )、汉黄芩素 (wogonin ,Ⅳ )、白杨素 (chrysin ,Ⅴ )、黄芩素 (baicalein ,Ⅵ )、去甲汉黄芩素 (norwogonine ,Ⅶ )、( 2S) 5 ,7,2′ ,6′ 四羟基二氢黄酮 [( 2S) 5 ,7,2′ ,6′ tetrahydroxyflavanone ,Ⅷ ]。 结论化合物Ⅰ、Ⅱ为该植物中首次分得  相似文献   

3.
HPLC指纹图谱鉴别滇黄芩与黄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春媚  马银海  张萍  郭亚东 《中国药房》2007,18(33):2591-2593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鉴别不同产地的滇黄芩与《中国药典》收录的黄芩。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色谱柱为Zorbax SB-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含1.0%甲酸)-水(含1.0%甲酸),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74nm,柱温为30℃。结果:不同产地的滇黄芩指纹图谱相似度较好,不同产地的黄芩之间指纹图谱相似度也较好;但滇黄芩与黄芩的相似度仅为0.859,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本方法为深入研究滇黄芩与黄芩的质量标准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HPLC测定滇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滇黄芩药材中黄芩苷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ZorbaxSB-C18柱(4.6mm×150mm,5μm),甲醇-0.2%磷酸(45∶55)为流动相,柱温25℃,流速1ml.min-1,紫外检测波长280nm。结果线性范围0.2336~1.1680μg(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13%,RSD=1.13%(n=9)。结论所用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滇黄芩药材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粘毛黄芩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粘毛黄芩 (ScutellariaviscidulaBge )化学成分。 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 8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 :千层纸素A(oroxylinA ,Ⅰ )、汉黄芩素 (wogonin ,Ⅱ )、白杨素 (chrysin ,Ⅲ )、5 ,7,4′ 三羟基 8 甲氧基黄酮(5 ,7,4′ trihydroxy 8 methoxyflavone,Ⅳ )、黄芩素 (baicalein,Ⅴ )、粘毛黄芩素Ⅲ (viscidulinⅢ ,Ⅵ )、粘毛黄芩素Ⅰ (viscidulinⅠ ,Ⅶ )、汉黄芩素苷 (wogonoside,Ⅷ )。结论化合物Ⅲ、Ⅳ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滇黄芩中5种重金属(铅、镉、砷、汞、铜)的测定方法。方法样品经微波消解,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铅、镉、铜;采用原子荧光法测定砷、汞。结果 5种重金属的回收率为98.23%~105.98%。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较好的用于滇黄芩中重金属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甘肃黄芩中的新黄酮——甘黄芩甙元的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从唇形科植物甘肃黄芩(Scutellaria rehderiana Diels)的根中分得五种黄酮类成分。其中一个新黄酮类化合物(Ⅰ)命名为甘黄芩甙元(ganhuangenin)其结构测定为5,7,3′,6′-四羟基-8,2′-二甲氧基黄酮,其余四种分别鉴定为黄芩甙、汉黄芩素、黄芩黄素和千层纸甲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滇黄芩黄酮(Scutellaria amoena flavonoids,SAF)对高脂血症大鼠的调脂保肝作用及其对肝组织中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o A reductase,HMGCR)、胆固醇7α-羟化酶(cholesterol 7α-hydroxylase,CYP7A1)活性的影响.方法 40...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滇黄芩茎叶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溶剂萃取部位的抗氧化活性和降脂活性。方法:取滇黄芩茎叶用95%乙醇回流提取,得乙醇提取物;取上述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回收溶剂得到不同溶剂萃取部位。以维生素C(Vc)为阳性对照,采用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法检测滇黄芩茎叶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脂肪乳建立脂肪变性L02肝细胞模型,以非诺贝特(20μg/m L)为阳性对照,考察高、低质量浓度(100、50μg/mL)滇黄芩茎叶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对细胞中TC、TG含量的影响。结果: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强弱排序为滇黄芩茎叶正丁醇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Vc>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物,IC50分别为0.15、0.17、0.35、0.75、1.17 mg/mL;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强弱排序为Vc>正丁醇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物,IC50分别为0.034、0.55、0.75、3.32、3.73 mg/mL;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强弱排序为Vc>正丁醇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物,IC50分别为0.003 2、0.028、0.033、0.048、0.057 mg/mL。滇黄芩茎叶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对脂肪变性L02肝细胞中TC、TG含量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P<0.01),其降脂能力强弱排序为正丁醇萃取物(低浓度)≈非诺贝特>乙酸乙酯萃取物(高浓度)>乙醇提取物(高浓度)>正丁醇萃取物(高浓度)>乙酸乙酯萃取物(低浓度)>乙醇提取物(低浓度)。结论:滇黄芩茎叶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和降脂活性(除石油醚萃取物外),其中正丁醇和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和降脂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甘肃黄芩素Ⅰ结构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作者等从甘肃黄芩中分得一新的黄酮甙元,初步认为其结构为5,2′,4′—三羟基-6,8-二甲氧基黄酮,定名甘肃黄芩素Ⅰ(rehderianin Ⅰ)。最近我们合成了该结构的样品(熔点249~250℃),其板层析Rf值与甘肃黄芩素Ⅰ不一致。此外还合成了若干类似结构的化合物,其中只有5,2′,5′-三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熔点265℃)与甘肃黄芩素Ⅰ经三个溶剂系统的同层离,具有相同的Rf值。因此我们比较了这两个样品在加入五种不  相似文献   

11.
蔓性千斤拔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豆科植物蔓性千斤拔[Flemingia philippinensis(Merr.et Rolfe)Li]的根中分得六个化合物和一个烷酸的混合物(Ⅰ~Ⅶ)。经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证明,化合物Ⅰ和Ⅱ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蔓性千斤拔素C(Ⅰ)和蔓性千斤拔素D(Ⅱ),其余为已知物,分别鉴定为5,7,3′,4′-四羟基-6,8-双异戊烯基异黄酮(Ⅲ),flemichin D(Ⅳ),n C22~C30烷酸(Ⅴ),β-谷甾醇(Ⅵ)和羽扇豆醇(Ⅶ)。化合物Ⅲ和Ⅳ对P388白血病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白花前胡中前胡香豆素D和前胡香豆素E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中药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根中分到5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波谱数据及化学反应分别鉴定为前胡香豆素D(I),Pd-Ib(II),前胡香豆素E(III),nodakenetin(IV)和scopoletin(V)。其中化合物I和III为两个新化合物,与巳知化合物凯林内酯的化学沟通确定了其绝对构型,其化学结构分别为3'(S),4'(S)-二乙酰氧基-3',4'-二氢邪蒿内酯(I)和3'(R)-惕各酰氧基-4'-酮基-3',4'-二氢邪蒿内酯(III)。化合物IV和V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DEPT,1H-1HCOSY和13C-1HCOSY等实验归属了II的碳氢信号。  相似文献   

13.
黄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黄杉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方法分离黄杉化学成分,用波谱技术(IR,UV,MS,1D和2D-NMR)鉴定结构。结果从黄杉树皮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7,4′-trihydroxy-6-methylflavanone (poriol, I), 3,5,7,3′,4′-pentahydroxyflavonone (quercetin, II), 5,7,3′,5′-tetrahydroxy-6-methylflavanone (III), 5,7,3′,5′-tetrahydroxyflavanone (IV), 3,5,7,3′,5′-pentahydroxyflavanone (V)和5-hydroxy-6-methylchromone-7-O-β-D-glucopyranoside (VI)。结论III,VI为新化合物,所得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松针中木脂素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松科植物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松针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马尾松松针水煎液的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S,8R)-3′,4,9′-三羟基-4-甲氧基-9-O-莽草酰基-7,8-二氢苯并呋喃-1′-丙基新木脂素(massonianoid A,I),(7S,8R)-4,9,9′-三羟基-3,3′-二甲氧基-7,8-二氢苯并呋喃-1′-丙基新木脂素(II),4,4′,8-三羟基-4,4′-二甲氧基-9-木脂内酯(III)。结论化合物I为新化合物,II和III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文冠果果壳中一个新生物碱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李占林  李丹毅  李铣  李宁  孟大利 《药学学报》2006,41(12):1197-1200
目的研究文冠果果壳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柱色谱、制备型薄层色谱进行化合物的分离,利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鉴定为:2-甲基-6-(2′,3′,4′-三羟基丁基)吡嗪(I)、cleomiscosin D(II)、柚皮素(III)、圣草素(IV)、山柰酚(V)、槲皮素(VI)、芦丁(VII)、5,7-二羟基色原酮(VIII)、酪醇(IX)、1-O-甲基-肌-肌醇(X)。结论化合物I为一新化合物;化合物II,IV,V和VII~X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刺异叶花椒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刺异叶花椒(Zanthoxylum dimorphophyllum Hemsl. var spinifolum Rhed . et Wil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现代色谱技术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运用光谱方法确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3′-甲基2′,3′-丁二醇基)-7-乙酰氧基香豆素(I) ,6-(3′-甲基-2′,3′-丁二醇基) 香豆素-7-O-β-D-吡喃葡糖苷(II) ,正二十六烷酸(III) ,葡萄内酯(IV) ,5 ,3′-二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6→1)-α-L-鼠李糖]苷(V)。结论 化合物I -V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其中I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豨莶脂溶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豨莶(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的地上部分,分离出八个化合物,其中I和I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确定其结构为ent-17-acetoxy-18-isobutyryloxy-16(α)-kauran-19-oicacid(I)和ent-17-ethoxy-16(α)-kauran-19-oicacid(II),均为新化合物,分别被命为豨莶酯酸(siegesesteric acid,I)和豨莶醚酸(siegesetheric acid,I)。其余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腺梗豨莶萜醇酸(ent-16β,17-dihydroxy-kauran-19-oicacid,II),奇任醇(kirenol,IV,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olglucoside,V),二十一醇(heneicosanol,VI),花生酸甲酯(methyl arachidate,VII)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VII)。除奇任醇和β-谷甾醇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8.
Ren ZY  Qi HY  Shi YP 《Planta medica》2008,74(8):859-863
Four new compounds, 2',6'-dihydroxy-3'-(2-hydroxy-3-methyl-3-butenyl)-4'-methoxychalcone ( 1), 4,6-dihydroxy-7-isobutyryl-5-prenyl-2(3 H)-benzofuranone ( 4), 7- O-(beta- D-glucopyranosyloxy)-5-hydroxy-1(3 H)-isobenzofuranone ( 6) and (2 R,3 S)-3-methyl-2-(5-oxo-2-isopropenylhexyl)-cyclopentanone ( 7), along with thirteen known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whole plant of Anaphalis lactea. Their structures were established based on spectroscopic methods including IR, UV, MS, CD, 1 D NMR and 2 D NMR techniques. Compounds 2, 4 - 6 and 8 - 16 were tested for free-radical scavenging properties in the DPPH assays.  相似文献   

19.
羊红膻根中羊红膻素A及羊红膻素B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草药羊红膻(Pimpinela thelungiana Wolf)根中分得2个化合物,经光谱解析(UV,IR,MS,1HNMR,1H 1HCOSY,13CNMR,13C-1HCOSY和DEPT),鉴定为2-(1-ethoxy-2-hydroxy)propyl-4-methoxyphenol(I)和2-(1-ethoxy-2-hydroxy)propyl-4-methoxyphenyl-2-methyl-butyrate(II),分别命名为羊红膻素A及羊红膻素B,为2个新的天然产物,药理实验表明这2个新化合物均有较明显的降压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