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从人工液体发酵培养的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Vahl.ex Fr.)Quel.]菌丝体的石油醚提取物中,经硅胶柱层析,低压柱层析和制备性薄层层析分离得到两个新的原伊鲁烷型倍半萜芳香酸酯类化合物。命名为蜜环菌辛素(armillarilin)和蜜环菌壬素(armillarinia),根据光谱(UV,IR,~1HNMR,~(13)CNMR和MS)分析,推定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为Ⅰ和Ⅱ。  相似文献   

2.
从人工液体发酵培养的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Vahl.ex Fr.)Quel.]菌丝体的石油醚提取物中,经硅胶柱层析,低压柱层析和制备性薄层层析分离得到两个新的原伊鲁烷型倍半萜芳香酸酯类化合物。命名为蜜环菌辛素(armillarilin)和蜜环菌壬素(armillarinia),根据光谱(UV,IR,1HNMR,13CNMR和MS)分析,推定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为Ⅰ和Ⅱ。  相似文献   

3.
目的蜜环菌酒富含多糖,具有天麻酒的相似药理活性,可作为天麻酒的替代品。方法将富含多糖的蜜环菌发酵液进行蜜环菌酒生产工艺的优化,制备蜜环菌酒。结果蜜环菌酒的主要成分为酒精16%、多糖0.301mg/mL、蛋白质44.9mg/L、氨基酸3.30g/L、总酸4.8g/L、总酯3.21g/L。结论蜜环菌酒色、香、味、体纯正,含有功能成分。  相似文献   

4.
从人工发酵培养的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Vahl.ex Fr.)Quel.属白蘑科(Tricholometaceae)真菌]菌丝体的石油醚提取物中,经硅胶层析分离得到一新的倍半萜醇芳香酸酯类化合物,命名为蜜环菌癸素(armillaripin)。根据光谱(UV,IR,~1HNMR,~(13)CNMR和MS)分析推测其化学结构,并进一步用X-线衍射晶体解析法确证其结构和其相对构型。  相似文献   

5.
从人工发酵培养的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Vahl.ex Fr.)Quel.属白蘑科(Tricholometaceae)真菌]菌丝体的石油醚提取物中,经硅胶层析分离得到一新的倍半萜醇芳香酸酯类化合物,命名为蜜环菌癸素(armillaripin)。根据光谱(UV,IR,1HNMR,13CNMR和MS)分析推测其化学结构,并进一步用X-线衍射晶体解析法确证其结构和其相对构型。  相似文献   

6.
自人工液体发酵生产的白磨科(Tricholomataceae)蜜环菌[Armiilaria meilea(Vahl.exFr.)Quel.]菌丝体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八个化合物,其中三个为原伊鲁烷型倍半萜醇芳香酸酯类化合物。根据光谱(UV,IR,1H-NMR,13C-NMR,2D-NMR和MS)分析,其中一个为已知物4′-methylmelledonal(Ⅰ),两个为新化合物即密环菌丑素(armillaritin)和蜜环菌寅素(armillarivin),其结构分别为式Ⅱ和Ⅲ。另外五个为已知物赤藓醇(D-erythritol),甘露醇(Dmannitol),杜鹃花酸(azclaic acid)、苔藓酸(orsellinic acid)和甘油醇-α-单油酸酯(glycerin-α-monooleate)。  相似文献   

7.
自人工液体发酵生产的白磨科(Tricholomataceae)蜜环菌[Armiilaria meilea(Vahl.exFr.)Quel.]菌丝体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八个化合物,其中三个为原伊鲁烷型倍半萜醇芳香酸酯类化合物。根据光谱(UV,IR,~1H-NMR,~(13)C-NMR,2D-NMR和MS)分析,其中一个为已知物4′-methylmelledonal(Ⅰ),两个为新化合物即密环菌丑素(armillaritin)和蜜环菌寅素(armillarivin),其结构分别为式Ⅱ和Ⅲ。另外五个为已知物赤藓醇(D-erythritol),甘露醇(Dmannitol),杜鹃花酸(azclaic acid)、苔藓酸(orsellinic acid)和甘油醇-α-单油酸酯(glycerin-α-monooleate)。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蜜环菌中麦角甾醇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采用Diamonsil(TM)C18分析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83nm;柱温25℃。结果麦角甾醇进样量在2~8μg之间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72%,RSD为0.19%。方法具有较高的专属性、准确性、重现性和可行性。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线性范围宽、灵敏度好,为蜜环菌质量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复方天麻蜜环菌片治疗紧张性头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治疗组予复方天麻蜜环菌片250 mg,po tid;对照组给予吲哚美辛肠溶片25 mg,po tid。疗程均为28 d。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疼痛持续时间缩短(P〈0.05),疼痛积分和生活质量指数明显改善(P〈0.001);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头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生活质量积分差值、疼痛缓解和生活质量改善的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例患者因不良反应而退出试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和28.0%。结论:复方天麻蜜环菌片治疗紧张性头痛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与传统标准治疗相比某些指标尚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蜜环菌发酵液进行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得到均一多糖,对其进行单糖组分分析.方法:分离纯化采用分步醇沉和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200)色谱法;纯度鉴定及分子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单糖组成采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HPLC法测定.结果:获得两种均一多糖(AMFP-Ⅰ、AMFP-Ⅱ),峰位分子量分别为 812 939D、596 217D,重均分子量(MW)分别为995 098D、872 640D,分布宽度(Mw/Mn)分别为1.268 93、1.235 20;测定单糖组成为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结论:两种多糖分子量分布及单糖组成均不同,AMFP-Ⅰ主要由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组成,AMFP-Ⅱ主要由半乳糖醛酸、半乳糖、木糖组成.  相似文献   

11.
蜜环菌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蜜环菌多糖(100mg/kg·d×5d,ig)能显著增加正常小鼠和注射环磷酰胺所致免疫功能抑制小鼠的溶血素生成。当剂量为50mg/kg·d×5d,ig时,它还能显著增加正常小鼠的空斑形成细胞数。体外试验,蜜环菌多糖(10、50μg/ml)显著增强刀豆素A诱导的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但对二硝基氯苯所致小鼠迟发型过敏反应无显著增强作用。此外,蜜环菌多糖还能增加小鼠静注碳粒廓清速率及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数和吞噬指数。  相似文献   

12.
复方天麻蜜环菌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我科于2004年1月至今,应用由山西康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治疗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新药复方天麻蜜环菌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6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观察对象为我科住院病人,临床上有明显的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眼震等,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TCD)显示椎基底动脉痉挛,脑供血不足,头颅CT排除颅内其它器质性疾病,且无肝、肾、心、肺严重并发症。1.2临床资料治疗组60例,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44~68岁,平均51.6岁,病程1~3天;对照组62例,男性34例,女性28例,年龄43…  相似文献   

13.
蜜环菌菌索多糖对四氧嘧啶致胰岛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蜜环菌菌索多糖(AMP-1)对四氧嘧啶(AXN)致胰岛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培养大鼠胰岛素瘤细胞(INS-1),以AXN损伤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AMP-1(2、10、50、100、500、1000mg.L-1),用MTT法测细胞存活率;使用放免法检测不同浓度AMP-1对INS-1细胞葡萄糖刺激性的胰岛素分泌量的变化;用比色法检测INS-1细胞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等指标的变化。结果AMP-1可减少AXN对INS-1细胞的损伤,AMP-1处理组的INS-1细胞存活率增加;在5.6mmol.L-1、16.7mmol.L-1葡萄糖刺激下,AMP-1(50、100、500、1000mg.L-1)剂量依赖性地促进了INS-1细胞葡萄糖刺激性的胰岛素分泌;AMP-1能使INS-1细胞NOS活性降低,MDA和NO含量减少,同时增强了SOD的活性,增加了GSH的含量。结论一定浓度范围的AMP-1对葡萄糖刺激下INS-1细胞的胰岛素分泌的促进作用,可能与AMP-1能够增加细胞清除自由基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4.
琚双五 《中国医药》2008,3(7):422-423
目的探讨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112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单盲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给予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4片/次,3次/d;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每晚口服10mg,均治疗3个月,随访3个月。结果2组头痛发作和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或缩短(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治疗偏头痛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密环菌有效成分密环菌素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密环菌素「N^6-(5-羟-2-吡啶甲胺基)-9-β-D-嘌呤核苷,MHuan Jaun Su,1」是从密环菌发酵物中分离有效成分,经过七岁反应全合成密环菌素,确证了它的结构,并对某些反应进行了探索,同时合成两个类似化合物,N^6-(2-哟甲胺基)-9-β-D-嘌呤核苷(2)与N^6-(2-氯-5-吡甲胺基)-9-β-D-嘌呤核苷(3)。  相似文献   

16.
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治疗脑震荡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淑娣 《中国药房》2008,19(27):2149-2150
目的:观察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治疗脑震荡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振荡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口服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每次2片,每日3次;对照组50例应用胞磷胆碱钠注射液0.5~0.75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均为30d。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2.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0.0%,2组之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治疗脑震荡后遗症疗效确切,能较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氟桂利嗪(商品名:西比灵)联合银杏蜜环对偏头痛发作期患者脑血流的影响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28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4例。对照组予氟桂利嗪5mg,qn口服;治疗组在西比灵基础上加用银杏蜜环口服液(心脑宁)10ml,tid。比较不同用药对两组偏头痛发作期脑血流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减小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1),显示治疗组能更显著地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脑血流;治疗组在改善疼痛程度、缩短持续时间、减小发作频率方面也优于对照组(P<0.01),且总有效率较高(χ2=5.49,P=0.019)。结论氟桂利嗪联合银杏蜜环口服液能有效解除偏头痛患者的脑血管痉挛,扩张脑血管,具有镇静、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银杏蜜环口服溶液在慢性脑供血不足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按照随机颜色球抽取法分为参照组及研究组,各50例。参照组给予氟桂利嗪胶囊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银杏蜜环口服溶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血液各项指标。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低于参照组的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银杏蜜环口服溶液对慢性脑供血不足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HPLC建立银杏蜜环口服溶液中糖的特征图谱,并对不同来源的银杏蜜环口服溶液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1-phenyl-3-methyl-5-pyrazolone,PMP)柱前衍生HPLC,结合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软件对4批次市售银杏蜜环口服溶液和6批次自制口服溶液中单糖进行相似度分析,同时通过对组方中成分单糖组成进行测定,对共有峰进行了归属和确认。结果 通过对自制口服溶液与市售口服溶液的HPLC特征图谱进行研究,确定了5个共有峰,经过归属验证,分别为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相似度介于0.998~1.000之间;同时对口服溶液及其组方中原药材进行了单糖组成测定,发现水解口服液中单糖来源于蜜环菌粉、银杏叶提取物及矫味剂甜菊糖;进一步对不同厂家的银杏叶提取物和蜜环菌粉进行单糖组成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厂家的银杏叶提取物和蜜环菌粉单糖组成有明显差异。最后通过对口服液及其原辅料中多糖进行提取、测定,发现口服液中多糖主要来源于蜜环菌粉。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方法能较全面地体现银杏蜜环口服溶液组分中单糖的特征,将市售口服溶液、自制口服溶液及其原药材的水解单糖进行归属及溯源,可用于口服液及其原料药材、辅料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20.
<正>血管性偏头痛(简称偏头痛)是常见的急性头痛之一,系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以及某些生化物质暂时性改变所引起的反复发作的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病因尚不明,常有家族史,青春期女性多见,多因劳累、情绪因素、内分泌改变等诱发[1]。其临床患病率约为14.6%[2]。我们对200例血管性头痛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