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成文  李丽 《中医药学刊》2004,22(6):1050-1051
目的:观察中药高热宁肛注剂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的退热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小儿外感高热患者100例,用中药高热宁肛注剂直肠给药,以高热下降至正常体温的不同时间作为疗效评定标准。结果:痊愈91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1例,治愈率91%,总有效率99%。结论:高热宁肛注剂直肠给药,退热速度快,标本兼顾,不损伤脾胃,无毒副反应,应用方便,给药及时,是治疗儿科急症-外感高热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
我们根据《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证治机理,结合临证体会,以此为主组方制成的退热速肛注剂,治疗外感高热症具有辛凉解肌、解毒退热作用。经临床验证对外感高热症疗效甚好,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我们用退热速肛注剂治疗外感高热症107例,其中男58例,女49例;小儿59例,成人48例;年龄最小的1岁,最大的60岁;病史1~2天。对照组用清热解毒口服液治疗26例,男14例,女12例;小儿10例,成人16例;年龄最小的1岁,最大的61岁;病史1~2天。2 病例选择标准 (按卫生部制定《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  相似文献   

3.
解玲芳  胡晓丹  张琼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4):526-526,532
目的观察中药退热颗粒剂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的疗效。方法患儿1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用中药颗粒剂和布洛芬混悬液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近似,其体温下降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退热颗粒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中药腧穴涂搽法治疗小儿外感高热10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腧穴涂搽法与传统物理降温法对小儿外感高热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小儿外感高热患者1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6例,采用中药腧穴涂搽法治疗;对照组92例,采用传统物理降温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体温变化情况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愈显率86.79%,总有效率96.23%,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退热起效时间及体温复常时间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主要症状及体征的起效时间、消失时间、治疗前后积分变化方面,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腧穴涂搽法是一种起效快、应用方便、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疗效确切的外用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克感汤治疗外感高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克感汤加减治疗外感高热患者60例,并与西药青霉素和病毒唑治疗60例进行随机对照比较,观察每例患者在服药期内临床疗效、外感高热的开始退热及完全退热时间。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3%)高于对照组(69%)(P<0.01),开始退热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克感汤加减治疗外感高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直肠给药配合石膏外敷治疗儿童外感高热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用中药直肠给药配合石膏敷贴涌泉穴,对照组用安乃近滴鼻。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06%,对照组8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中药直肠给药配合石膏贴敷涌泉穴治疗儿童外感高热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外感高热的疗效。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15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1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成药热毒宁,观察两组退热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外感高热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小儿解表退热洗剂擦浴对外感风热型高热婴幼患儿的降温效果。方法:将2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统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小儿解表退热洗剂擦浴,对照组给予32~34℃温水擦浴。记录患儿擦浴前及擦浴后30、60、90 min体温,并对两组间各时间点体温进行比较。结果:在擦浴后30min时治疗组的疗效和对照组退热效果相当(P0.05);在擦浴后60、90min时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小儿解表退热洗剂擦浴对外感风热型高热婴幼患儿的降温效果明显优于温水擦浴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石膏桑菊饮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的疗效。方法:对50例外感高热的小儿患者采用石膏桑菊饮治疗。结果:50例患者中,显效37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100.0%。结论:石膏桑菊饮具有镇静、镇痉、湿热的作用,对治疗小儿外感高热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退热合剂直肠给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诊断为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患儿采用小儿退热栓塞肛进行退热,观察组100例患儿应用退热合剂直肠给药进行退热,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两组退热时间、主要症状,并分析观察组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76%),且主要症状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退热时间比对照组短(P0.01),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治疗前血常规异常,经治疗明显改善(P0.01);而肝肾功能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并未发现毒副作用。结论:退热合剂直肠给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其退热效果快,改善血常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清热外洗法治疗小儿高热症125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热是儿科急症中常见症状之一,引起高热的原因很多,若不及时确诊处理,往往可危及小儿的生命。以往处理小儿高热症,常常采用西药退热针(片)剂,而对高热持续不退的患儿治疗上比较棘手。中药外洗治疗小儿外感高热有优势,且其退热快,体质恢复快,兹将近二年来经治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药直肠滴注给药途径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中的应用,观察红羚清散直肠滴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患儿5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对照组28例,分别采用红羚清散直肠滴入与静脉滴注头孢噻肟、病毒唑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总有效率8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红羚清散直肠滴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疗效确切,临床上给药方便,易被患儿接受,且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3.
王茹  蔡冀民 《四川中医》2006,24(2):90-91
目的:观察退热消炎颗粒对小儿外感高热的退热作用。方法:将166例外感高热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86例,予退热消炎颗粒治疗;B组80例,予西医常规用药。分别观察两组的退热时间、症状体征等改善的情况。结果:退热消炎颗粒治疗组(A组)在退热、抗炎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B组)(P<0.05)。结论:退热消炎颗粒治疗小儿外感高热具有高效、速效退热作用。  相似文献   

14.
柴胡退热方配合熏洗治疗小儿外感高热13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柴胡退热方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0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34例,采用自拟柴胡退热方(柴胡、黄芩、金银花、连翘、荆芥、防风、石膏、羚羊角、薄荷、甘草)内服及中药(青蒿、香薷)熏洗治疗;时照组126例,采用头孢曲松、清开灵静脉滴注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78%,时照组为84.92%,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叉(P<0.05).结论:柴胡退热方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小儿外感高热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的疗效。方法 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其退热作用及改善血象方面亦忧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6.
“退热速”肛注剂治疗外感高热症10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冒是感触六淫病邪,引起肺卫郁闭,营卫失和,邪郁化热传里的外感热病之一。由于人们生活与居住条件的改善,内热渐盛,伏邪常有。故能及时有效驱邪外出退热,阻断病机传变发展,是早期治愈外感热病的关键,为此,我们深入学习《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证治机理,结合临证体会,组方制成的“退热速”肛注剂,采用科学方法,利用直肠给药途径吸收快、药效高、安全便捷的优点和本院发明专利直肠给药专用器具“肛注器”研制成功的肛注新剂型。通过临床观察疗效甚佳。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观察王静安"清凉丹胶囊"对小儿外感高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儿100例采用"清凉丹胶囊"口服,观察综合疗效。结果:体温恢复正常需要时间为(21.42±6.75)h,总有效率为91%。结论:王静安"清凉丹胶囊"对小儿外感高热的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王氏保赤丸配合推拿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的作用.方法按中医学有关"小儿外感高热"的辨证论治原则,将48例外感高热患儿采用王氏保赤丸配合推拿治疗.结果痊愈32例,有效16例,有效率达100%.结论应用王氏保赤丸配合推拿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疗效确切,经济方便,值得在儿科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方药 :银柴胡9 -15g,牡丹皮9 -15g,羌活6g ,金银花9g ,石膏12g ,知母9g ,黄芩6g ,板蓝根6g ,芦根9g ,生甘草3g。用法 :以上为5岁小儿用量。每日2剂 ,水煎取汁100ml,少量多次温服。治疗期间停用西药 ,治疗2日后评定疗效。疗效 :治疗56例 ,临床治愈39例 ,好转13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92.85 %。来源 :刘立席 (内江医科学校641003四川内江 ) ,谢安树.银柴胡丹皮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56例.四川中医 ,2004 ,22(4) :63.小儿外感高热@刘立席$内江医科学校!641003四川内江 @谢安树 @陈明伟…  相似文献   

20.
姚敏 《中国中医急症》2003,12(3):283-283
笔者自1992年以来用中药直肠给药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疗效较好。介绍如下。1 方药组成 生大黄9g,枳实10g,厚朴10g,芒硝6g。枳实、厚朴先煎,大黄、芒硝后下,水煎取50ml作直肠滴注,保留1h左右。药液温度应控制在35℃~4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