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用量新型苯端基聚醚酰亚胺对其改性4,4,‘-二氨基二苯甲烷四缩水甘油醚环氧树脂9TGDDM)/4,4’-二氨基二苯砜体系的固化速度及相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EI用量的增加,固化反应速度增大,形成了不同的相结构。解释了PEI用量对粘接剪切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将亲水性的磺化聚醚酰亚胺(SPEI)和疏水性的聚醚酰亚胺(PEI)共混,以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制备了SPEI(Na型)/SPEI中空纤维超滤膜.研究了纺丝过程中内凝固浴组成比例和空气间隙距离变化对膜结构以及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内凝固浴中DMAc含量的提高,纤维内指状孔减少,水通量下降,而截留率则不受影响;随着空气间隙距离的增大,从膜内壁侧出发的指状孔结构前端逐渐向外壁发展,而膜的外壁侧则逐渐变得致密,同时,膜的外表面可能出现较大的微孔结构,导致膜的水通量随着空气间隙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后随之下降,而截留率则一直保持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5.
通过不同分子量的对-氨基苯甲酸酯封端的聚(四次亚甲基)醚和均苯甲甲酸二酐反应,合成了聚醚聚酰胺酸;然后以不同重量比将聚醚聚氨酯和聚醚聚酰胺酸溶液混合反应亚胺化,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硬段含量的聚醚聚氨酯-聚醚聚酰亚胺合金。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动态力学分析、示差扫描量热、广角X-衍射、应力应变试验等分析测试方法对合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聚醚聚氨酯-聚醚聚酰亚胺合金具有很好的相分离结构,是一类新型耐高温、有韧性的热塑性弹性体。聚醚分子量相同的聚氨酯和聚酰亚胺形成的合金软段相容,合金具有两相结构;聚醚分子量不同的聚氨酯和聚酰亚胺形成的合金软段存在相分离,合金具有三相结构,表现在材料外观上分别为透明不透明的韧性膜,少量聚酰亚胺的掺入,能大大增加材料的耐热性能,而合金的材料力学性能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四元伯胺封端的氨酯脲型聚醚胺(TAPEU),并用于增韧双酚A型环氧树脂/二乙烯三胺(DGEBA/DETA)固化体系。利用核磁氢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 IR)表征了TAPEU的结构,系统表征了TAPEU改性DGEBA/DETA材料的氢键化程度、玻璃化转变温度、交联网络结构、拉伸断裂面形貌特征以及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TAPEU;当TAPEU相对分子质量增加时,材料交联密度降低,氢键化作用增强,玻璃化转变温度有所增加;引入TAPEU改性环氧树脂材料体系,断裂面具有明显韧性断裂特征,且出现微相分离;TAPEU改性环氧树脂材料的韧性和冲击强度有明显的提高。与未改性环氧树脂相比,添加摩尔分数为50% TAPEU2000的改性材料冲击强度提高了65%,断裂伸长率提高了330%。 相似文献
7.
以N,N-二甲基乙酰胺为溶剂,水为内、外凝固浴,制备聚醚酰亚胺中空纤维膜,研究了内凝固浴流速对膜的形态结构、分离性能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内凝固浴流速的提高,纤维外径略有下降、内径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壁厚减小,其它结构无明显变化。与此相对应,膜的力学性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水通量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截留率变化不大。当内凝固浴流速/纺丝液流速大于0.4时,纤维内壁表面产生较大的轴向应力,把处于相分离早期的分子链或分相微区拉开,产生了微孔。 相似文献
8.
采用预共聚法,以含硅芳炔树脂(PSA)和端乙炔基聚醚酰亚胺(PEI)为原料,制备了端乙炔基聚醚酰亚胺改性的含硅芳炔(PEI-PSA)树脂及其与T300碳纤维平纹布的复合材料T300/PEI-PSA。通过动态热机械分析(DMA)和X射线能谱仪(EDS)研究了溶剂、溶液浓度、反应温度对预共聚反应的影响,确定了预共聚反应的最佳条件,得到了均匀分散的PEI-PSA树脂。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差示扫描量热(DSC)、热失重(TG)、DMA和EDS等表征了PEI、PEI-PSA树脂及T300/PEI-PSA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当PEI质量分数为20%时,PEI-PSA树脂浇铸体的弯曲强度达44.5 MPa,较PSA树脂浇铸体提高了90.2%;T300/PEI-PSA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达602.7 MPa,较T300/PSA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提高了124%。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以甲基纳迪克酸酐(MNA)为固化剂,制备了环氧树脂/聚醚砜/纳米氧化铝三元复合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介电性能以及热稳定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其性能增强机理。结果表明:当聚醚砜(PES)和纳米氧化铝(nano-Al2O3)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5%和3%时,环氧树脂/15PES/3Al2O3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达到45.7 kJ/m2、87 MPa和180 MPa,与纯环氧树脂相比,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在测试频率为100 Hz时,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分别为7.7和0.013 5,介电性能较纯环氧树脂也有一定提高。此外,热分解温度比纯环氧树脂的提高了73℃,热稳定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选用相对分子质量为800的聚二醇(PEG-800)作为相转移催化剂,使其与硫氰酸钠(NaSCN)水溶液作用而产生络合,然后提取出络合物。对该络合物进行有关的分析鉴定,确定其组成为:PEG:NaSCN=1:1,即络合物为(PEG·Na ̄+)SCN ̄-。用该络合物与三种反应底物(氯化苄、仲丁基溴和2,4-二硝基氯苯)作用,合成相应的三种硫氰酸酯衍生物,证明该络合物中含有硫氰酸根(SCN ̄-),且具有反应活性,从而揭示了聚乙二醇作为相转移催化剂的催化机理。 相似文献
20.
用化学滴定、粘度测定等方法,研究了苯乙烯含量对聚醚型聚氨酯改性双酚A型环氧树脂(PUDGEBA)/聚苯乙烯(PSt)室温同步半-IPN's(简称SIPN's)体系固化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上述所研究的体系中,苯乙烯含量的变化对凝胶时间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随苯乙烯含量的增加,凝肢时间明显延长。随苯乙烯含量的变化,两个组分固化反应反应速度最大值到来的时间可以相对提前或延后,甚至达到刚好同步。对上述体系两个组分固化动力学行为的计算机拟合结果表明:在转化率≤70%时苯乙烯的固化为扩散控制,呈现自动加速机理,反应级数为2.0;PUDGEBA的固化为自动催化机理,反应级数为3.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