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胎头吸引术是产科常用的一种助产技术 ,常被用来缩短第二产程 ,帮助产妇顺利完成经阴道分娩 ,但处理不当可给母婴造成损害 ,甚至产生严重并发症[1] 。我院应用硅橡胶胎头吸引器 (以下简称硅吸 )配合先用手法纠正胎方位再助产结束分娩 10 0例 ,在缩短产程、减轻产妇痛苦及母婴并发症方面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998年在我院分娩并具有胎头吸引术指征的产妇 2 0 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用硅吸10 0例作为实验组 ,用传统的牛角型及圆锥型吸引器 10 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 2 3~ 32岁 ,平均 2 6 5岁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不均倾位的诊断及处理方法,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前不均倾位的认识。方法:对我院1995年1月~2006年11月收治的51例前不均倾产妇的发病年龄、胎产次、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母儿产时产后并发症及诊治方法进行分析。结果:50例前不均倾均以剖宫产结束分娩、母婴安全。1例自然分娩。结论:前不均倾位产时并发症多,不易做出早期诊断,对母婴危害大,难以经过阴道分娩,诊断一旦明确,应及时行剖宫产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3.
李爱云 《护理研究》2003,17(6):341-341
胎头异常占难产的绝大多数 ,而枕后位、枕前位中的胎头不均倾势较少报道 ,容易被忽视 ,通过对胎头左右不均倾势 84例临床观察 ,探讨胎头左右不均倾势的诊断、处理及护理。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院 1997年 10月— 2 0 0 1年 10月共分娩产妇5 62 0例 ,其中胎头左右不均倾势 84例 ( 1.5 % ) ,其中 ,枕前位不均倾势 62例 ,枕后位不均倾势 2 2例 ,年龄最大 36岁 ,最小 2 2岁 ,平均 2 6岁。1.2 骨盆外测量  84例胎头左右不均倾势 ,骨盆各径线均在正常范围。1.3 胎头左右不均倾势的诊断标准 阴道检查宫口近开全或开全 ,胎头…  相似文献   

4.
足月初产妇临产时 ,由于产道、产力、胎儿或胎儿附属物异常 ,可使胎头不能按时衔接入盆 ,造成胎头浮动 ,影响分娩进程 ,对胎儿预后影响较大。现对 6 40例胎头浮动诱因、分娩方式及母儿预后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98年 10月至 2 0 0 0年 6月入院分娩 5 840例中 ,胎头浮动6 40例 ,占同期入院分娩总数的10 96 % ,其中 2 0~ 2 4岁 6 8例 ,2 5~ 2 9岁340例 ,30~ 34岁 2 2 0例 ,35岁以上 12例。1 2 胎头浮动的诱因  6 40例胎头浮动患者经系统检查 ,5 14例进行了产前B超检查 ,部分患者在分娩过程中进一步检查 ,存在明显诱…  相似文献   

5.
产妇临产时,潜伏期延长与难产有一定关系,现对我院收治的54例产程潜伏期延长者进行如下分析。1 临床资料 我院从2001年10月到2004年12月足月单胎头位分娩总数2250例,其中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符合潜伏期延长者54例,发生率2.4%;随机抽取同期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无潜伏期延长者71例为对照组。潜伏期延长组年龄20~36岁,对照组21~33岁,两组年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胎头位置异常是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 ,其中手术产率极高 ,对母婴危害也大 ,及时纠正胎头位置异常是预防头位难产的最主要措施。枕横位是一种常见的胎头位置异常。我院于 2 0 0 1年 8月— 2 0 0 2年 10月对 60例枕横位产妇 ,在分娩过程中指导产妇改变体位 ,使胎方位逐渐转至枕前位娩出。现将实施情况总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2 0 0 1年 8月— 2 0 0 2年 10月选择在第一产程中宫口开大 5cm以后 ,通过阴道检查诊断为枕横位而无明显头盆不称的初产妇 12 0例 ,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为研究组 ,另一组为对照组 ,每组 60例。两组产妇年…  相似文献   

7.
手法旋转枕横位和枕后位55例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青 《齐鲁护理杂志》2003,9(4):294-295
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是导致头位难产的原因之一 ,适时采用手法旋转 ,可降低剖宫产率 ,并可缩短产程 ,减少产妇痛苦。 1999年 7月至 2 0 0 0年7月 ,我们对 5 5例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孕妇施行了手法旋转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999年 7月至 2 0 0 0年 7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 2 948例 ,其中难产 5 89例 ,占分娩总数 19 98%。头位难产 478例 ,占难产总数 81 15 % ,枕横位及枕后位 2 3 4例 ,占头位难产48 95 %。我们对其中 5 5例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施行了手法旋转 ,2 2~ 2 8岁 ,平均 2 5岁 ,初产…  相似文献   

8.
杨玲竹  邵宝亭 《临床医学》1990,10(3):112-114
临床资料我院1982年3月至1986年12月分娩总数4821例,其中头位分娩3945例,胎头吸引术311例,双胎3例,实际胎吸数314例,占头位分娩的7.9%,手术成功298例(占94.9%),胎吸失败改为产钳助产1 6例(占5.1%),现将311例胎吸术加以分析。。一、产妇年龄、产次及孕周与胎吸术的关系:311例中初产妇301例,占96.78%,经产妇10例,占3.22%;年龄均在22~40岁之间,其中24~30岁者293例(占94.2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不均倾位的诊断及处理方法,以提高临床产科医生对前不均倾位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56例前不均倾位产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取同期分娩的枕前位产妇100例作为对照,比较产程异常情况,分娩方式、分娩时对母爱儿的影响。结果前不均倾位产程异常发生率与枕前位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5)。结论前不均倾位产时并发症多,不易做出早期诊断,对母婴危害大,难以经阴道分娩,一经确诊应及时剖宫产结束分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处理头位难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处理头位难产的病例,分析其异常头先露、先露高低、宫口扩张及胎儿体重与徒手旋转胎头处理后分娩情况.结果 头位难产1356例,占分娩总数的20.56%.对其中1030例孕妇进行了经阴道徒手旋转纠正头先露异常,顺产842例,成功率81.75%;剖宫产141例(13.69%),阴道助产47例(4.56%),失败188例,失败率18.52%.持续性枕后位与枕横位徒手旋转胎头成功率明显高于前不均倾位及高直位(P<0.01);先露S+1以下徒手旋转胎头成功率明显高于S+1以上者(P<0.01);宫口开大4cm以上徒手旋转胎头成功率明显高于宫口开大4cm以下者(P<0.01);胎儿体重3750g以下时,徒手旋转胎头成功率明显高于胎儿体重3750g以上者(P<0.01).结论 重视头盆评分及产程观察,适时经阴道徒手旋转异常头先露,能有效提高头位难产的阴道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对少数民族偏远地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蒋清清  杨淑辉 《现代康复》1998,2(11):1215-1216
目的:观察胎头倾势不均(包括前后及左右下均倾)对分娩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地观察200例头位初产妇.分成胎头倾势不均组(A组)及胎头均倾组(B组)。结果:A组35例、B组165例难产发生率分别为51.43%及9.1%,胎儿窘迫发生率为25.71%、4.24%,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14.29%、1.82%,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8.57%、0,P值均<0.01;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略病发生率分别为5.71%、0,P<0.05。结论:胎头倾势不均对分娩造成不良影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产钳术和胎头吸引术均是解决产妇头位难产的重要手段 ,正确使用可达到缩短产程、挽救母婴生命的作用 ;反之 ,将伤及母婴。本文 2例使用胎头吸引术和产钳术失败后改行剖宫产术 ,致胎儿死亡。现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例 1】 2 8岁。于 1 989年 1 0月 1 0日晨 5时第 1胎待产收入院。查体 :血压 1 1 2 / 75mmHg。宫高 34cm ,腹围 99cm ,胎位为左枕前位 ,胎心音 1 4 8/min ,骨盆外测量正常。入院后予静脉滴注0 6单位缩宫素 750ml引产 ,1 7时宫口开全 ,1 8时 30分后继发宫缩乏力和第二产程停滞 ,行阴道检查 :宫口开全 ,胎位左枕后位 ,先露 (2…  相似文献   

13.
陈文莉  瞿国丽 《华西医学》2002,17(2):242-242
胎头负压吸引助产术 (以下简称胎吸)是目前产科常用的一种助产方法 ,特别是基层医院使用更多。但若对其助产时机掌握不当 ,则易致胎吸滑脱、失败 ,给母婴均带来严重危害。现将我院 1997年 1月至 1998年 12月行胎吸助产的 138例患者情况分析如下 ,以吸取其经验教训。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97年 1月至 1998年 12月我科共分娩 12 6 7例 ,胎吸 138例 ,占10 98%。年龄平均 2 9 6岁。其中经产妇2 1例 (15 2 2 %) ,初产妇 117例 (84 79%)。胎吸指征为 :胎儿宫内窘迫 82例 (6 9 4 9%) ,第二产程延长 36例(30 5 1%)。1 2 吸引器类型及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徒手旋转胎头在产程中的应用。方法 对15例胎头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施行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结果 15例胎头位置异常徒手旋转成功经阴道分娩12例。结论 徒手旋转胎头可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痛苦,使头位难产转为顺产,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5.
胎头高直后位的产程特点分析与早期识别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胎头高直后位的产程特点,以进行早期识别,预防母婴并发症.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收治的66例胎头高直后位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6例产妇均以剖宫产结束分娩;临床后胎头高浮不衔接64例,占96.97%;潜伏期延长20例,占30.3%;活跃期阻滞22例,占33.33%;原发性宫缩乏力12例,占18.18%;继发性宫缩乏力16例,占24.24%;产妇产程早期出现便意感26例,占39.3%;膀胱尿潴留16例,占24.24%;肠胀气13例,占19.7%;潜伏期产妇出现疲乏无力40例,占60.61%.结论胎头高直后位很难从阴道分娩,须掌握其产程特点,实施早期识别对策,及时恰当处理,以减轻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阴道助产手术中胎头吸引术改产钳术在处理头位难产中的作用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我院40余年来共77064例分娩产妇中,胎头吸引术7899例,胎头吸引失败改产钳术593例,分析胎头吸引术改产钳术主要原因及对母婴的影响。结果:胎头吸引术改产钳术中以胎儿窘迫居首位(38.21%),其次分别为胎头异位及产程延长(29.43%、16.45%)、宫缩乏力(6.03%);巨大胎儿23例,发生产妇Ⅲ度会阴裂伤3例,不完全子宫破裂1例,宫颈严重裂伤4例,新生儿骨折2例,及发生面神经麻痹、头颅颜面损伤等。结论:应用胎头吸引术改产钳术应严格掌握指征,胎儿窘迫、宫缩乏力应以产钳术为首选,所有阴道助产手术都应视为尝试性操作,若发现困难及早改变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胎膜早破对孕妇及新生儿的影响 ,现对我院 2 19例头位胎膜早破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我院 1997年 1~ 12月住院分娩 182 5例 ,发生胎膜早破 2 19例占分娩总数的 12 %。随机选取同期无胎膜早破 2 0 0例与之对照。两组年龄、孕周均无明显差异。1 2 胎膜早破分娩方式及母婴并发症见表 1、表 2。表 1 胎膜早破分娩方式的比较组别例数 剖宫产例 %产钳助产例 %胎吸助产例 %自然分娩例 %胎膜早破组 2 19994 5 3 14 6 4 3 3 716 7 723 2 8对照组 2 0 0 4 62 3 0 84 0 189 0 12 864 0P值 <0 0 0 1<0 0 0 1<0 0 0 1<0 …  相似文献   

18.
自由体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住院分娩孕产妇产程中多采取平卧位 ,随着产时服务模式改变 ,产程中自由体位受到推崇 ,我们对采取自由体位的足月妊娠、单胎头位、头盆评分 >12分的产妇分娩结局进行观察 ,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选择 2 0 0 2年 3月~ 2 0 0 2年 8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足月妊娠、单胎头位、头盆评分 >12分的临产妇 2 0 0例 ,无严重影响产程、胎心的合并症及并发症 ,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观察组进入活跃期后采取自由体位 ,即孕妇自己认为舒适的体位[1] ;对照组采取习惯上的平卧位 ,两组孕妇在平均年龄、孕周、孕产次、健康状况及…  相似文献   

19.
仝玉丽 《护理研究》2006,20(5):1270-1271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联合徒手回速胎头在俯屈不良性枕前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200例无任何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经阴道分娩俯屈不良性枕前位初产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采用心理治疗及徒手回送胎头,对照组列用常规处理方法。[结果]研究组产妇的产程明显短于对照组。助产分娩率明显降低。[结论]心理治疗与徒手回避胎头法用于胎头俯屈不良性枕前位可缩短产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由体位分娩在胎头位置异常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0例初产妇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入第二产程后采取常规截石位、屏力分娩。观察组在第一产程采取行走、蹲、坐、趴、卧、半坐卧等自由体位分娩;第二产程先根据胎方位的不同指导不同方向的侧卧位,直至肛门放松或胎头拨露后取截石位、床头抬高30°~60°、屏力。结果:观察组产妇总产程短于对照组(P〈0.05),先露下降快于对照组(P〈0.05),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出血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由体位分娩使产程加快,满足产妇心理需求,减少产后2 h出血量,减少剖宫产率的发生,有利于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