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03-2012-03应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25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并统计分析患者在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神经功能改善情况JOA评分及植入节段的运动范围影像学评估。结果 25例患者获得12~36个月随访,平均22个月。术前与术后(VAS)、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与术后植入节段的运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可以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功能,短期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1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相邻颈椎节段实施人工椎间盘置换和植骨融合的效果,以及二者间的相互影响,为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寻找新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4年12月对确诊为C3~7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实施C4~6椎间盘置换术,C3,4及C6、7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行钛网植骨、Zephir钢板内固定术。术后2d下床行颈椎功能锻炼,术后3周~3个月颈椎支具制动。以术后动力位X线片衡量其颈椎活动范围。结果术后患者颈椎活动时无疼痛,脊髓神经症状有所缓解。获随访1年2个月,颈椎活动无明显受限,四肢感觉、肌力正常。动力位X线片可见颈椎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弯活动范围均接近正常水平。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结合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近期临床效果较好;术后早期加强颈椎功能锻炼,再限制颈椎活动,可较好地处理术后活动和制动的矛盾,达到手术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告椎间盘切吸术在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应用的疗效。方法:采用主要病变节段切除植骨加次要节段椎间盘切吸的方法,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31例。结果:随访9月~3年5个月,优良率87.1%。结论:该术式减压彻底,植骨融合率高,不影响颈椎稳定性,在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效果.方法:对45例颈椎间盘疾病患者(脊髓型颈椎病3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实施前路减压、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单节段置换35例,双节段9例,3节段1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12个月,平均8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8.5分,术后平均15.5分,平均改善率为88%.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4.8d(2~6d),38例术后4周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7例在术后2个月内恢复工作.所有病例未见假体移位及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有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11个月时出现假体周围骨桥形成无活动,其余43例在最终随访时各置换节段均保留了活动度.结论: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疾患早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应用椎间盘切吸术治疗复杂性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椎间盘切除术在复杂性颈椎病治疗中应用的方法、疗效和可行性。方法 采用主要病变节段切除植骨加次要节段椎间盘切吸的方法,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24例;在单开门椎单扩大成形术或半椎板成形术的基础上,行后路径椎间盘穿刺切吸,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11例。结果 随访6个月~3年,根据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标准,按40分法评分,优17例,良13例,可4例,无效1例,优良率85.7%。结论 应用椎间盘切吸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减压彻底、对颈椎稳定结构破坏小的特点,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对18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3例失访,15例获随访的患者在15-17周内均获得牢固骨融合。神经功能改善依据JOA评定标准。优10例,良5例,中1例,无效2例。结论 颈椎前路开窗减压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带锁钢板在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颈前路减压、自体髋骨植骨及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术。结果:20例均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所有病例植骨完全愈合,无一例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应用于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可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并可提供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稳型颈椎融合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01-2014-01月,我科收治颈椎间盘突出症20例,单节段12例,双节段8例,采用椎间盘切除,自体髂骨植骨自稳型颈椎融合器椎间融合术治疗。结果本组2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20例患者随访3~12个月,平均9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4.20月,术后1周,3个月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融合器移位,椎间隙高度降低等情况。结论该融合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创伤小,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颈椎病的常用手术方式,它可以同时进行脊髓及神经根减压和重建颈椎稳定性。但颈椎间隙融合后,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易导致相邻节段的椎间盘加速退变,部分病例需要再次手术。,为此我们应用颈椎全人工椎间盘假体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例.取得了初步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探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钛板内固定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采用前路手术对我科2008-03-2011-03收治的30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获得平均15个月的随访,根据术后摄片及JOA评分判断疗效。结果在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临床并发症,术后摄片显示均获得骨性融合,依据JOA评分标准:优(改善率大于75%)20例,良(改善率50~75%)8例,好转(改善率25~50%)2例。结论该方法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可达到充分减压、重建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椎间隙高度、椎体间高融合率、颈椎牢固固定的作用。而且该术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1.
范磊  何斌  邵增务  王云华 《实用骨科杂志》2011,17(12):1057-1059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前路减压结合锁定式颈椎融合器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应用颈椎前路减压加锁定式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7.6个月。6个月后椎体间均达到骨性融合,无并发症出现,脊髓功能状态评分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优良率分别达66.67%、85.71%。结论应用颈椎前路减压结合锁定式颈椎融合器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7年3月,对收治的27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15个月,平均11个月。植骨均达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1.2周,无骨不连发生。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良率为92.59%。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颈椎前入路法胶原酶溶解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前入路法胶原酶溶解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C臂X线引导下,采用颈椎前入路法,将穿刺针穿刺达到突出的颈椎间盘内及颈椎硬膜外前间隙,经造影确定后,于盘内注胶原酶300单位,盘外注胶原酶1500单位,观察胶原酶溶解术后结果。结果3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用此方法治疗后随访3个月~1年零4个月,优良率80.6%。结论对诊断明确,有适应证患者,行颈椎前入路法胶原酶溶解术,能解除神经根压迫,具有安全、效果好、治疗时间短、痛苦小、操作较简单等优点,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良好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总结其手术操作要点并分析有关并发症.方法 2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进行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常规予以非甾体类药物预防异位骨化.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术前和术后第1、12个月行JOA评分;摄术前和术后正侧、屈伸、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及置换颈椎节段的活动度.随访12~28个月,术后治疗效果Odom评级:优16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5.2%;JOA评分:术前平均7.9分(6~12分),术后第1个月平均14.1分(9~16分),第12个月平均15.7分(10~17分).置换节段术前和术后第1、12个月活动范围分别平均是:术前7.7°(5.8°~9.1°),术后1个月5.5°(3.9°~7.8°),术后12个月5.5°(4.0°~7.8°).末次随访未发现异位骨化、假体松动、脱落、下沉和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能明显缓解患者症状,维持颈椎近期正常活动范围和生理曲度,但远期疗效还需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15.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早期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1月起,对20例单节段或多节段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12例,女8例,年龄38~55岁,平均47岁;其中单节段置换14例,两个节段及以上(含两个)置换6例,共28个节段;术后随访6个月至1.5年,对术后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进行JOA评分,对颈椎曲度、人工颈椎间盘及相邻节段的高度、人工颈椎间盘的活动度以及人工颈椎间盘与椎间隙终板界面间的稳定性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获得满意改善,影像学随访消失的生理弯曲、后凸畸形均获得满意纠正.置换间隙高度与上下相邻间隙高度相等,颈椎过伸过屈位时置换间隙前高后高变化与相邻椎间隙一致,人工间盘与上下终板间紧密贴合,无透光区、无位移,随访中人工间盘活动度良好,无失稳及脱位发生.结论:颈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操作简单,在减压的同时可重建椎间隙高度及生理弯曲,恢复椎间活动度,早期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6.
PCB系统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PCB系统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颈前路椎间盘切除、PCB系统置入融合术,术后进行5-17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结果:术后症状消失,神经功能恢复者7例,症状显著缓解,神经功能显著恢复者4例,优良率92%(11/12)。术后6个月椎间植骨融合率100%。钢板和螺丝钉无松动和断裂现象。结论:应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PCB系统置入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可提供术后即刻稳定,恢复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生理前凸、植骨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钢板加椎间融合器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21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前路钢板加椎间融合器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5~15个月。植骨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22周。无骨不连发生。神经功能改善明显。根据JOA评分评定疗效:优16例,良4例,可1例。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钢板加椎间融合器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颈椎间盘突出症(附54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从5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结果中,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对54例采用前路颈椎间盘摘除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结果:29例平均获随访2年7个月,取得优良率862%的满意结果。结论:作者认为颈椎和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是本病的发病基础,外伤或积累性损伤是发病的起因。有明显的症状体征,或仅轻微体征,或虽无体征,经保守治疗3个月不见改善者,宜行摘除颈椎间盘和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METRx椎间盘镜下颈椎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METRx椎间盘镜下颈椎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治疗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及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结果 本组11例患者术后MRI检查显示突出椎间盘及神经根压迫消失.随访3个月后JOA脊髓功能评分和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TRx椎间盘镜下颈椎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20.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0例,女4例;年龄31~52岁,平均43岁。C3、4例,C4、5,2例,C5、68例,C4、61例,C3-61例。单节段置换12例,双节段置换2例,共置换16个椎间盘假体。Bryan假体由金属外壳和聚氨酯髓核组成,外壳有钛微孔喷涂层。术后摄颈椎动态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及活动度。[结果]术后随访最长28个月,平均10个月。全部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CSM40分法评分平均提高8.5分,有效率为100%,无假体松动和脱落,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6.4。。[结论]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具有确切的稳定性和相应的活动度,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可选择方式之一。早期临床效果良好,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