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首次提到百合病,原文:"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根据其症状描述,与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或神经衰弱非常相似。笔者仔细研读原文结合在教学和临床中的体会,对百合病病因病机和治疗浅析如下。1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2.
王靖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6,25(1):10-11
对中医病证的名称和病位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对该病证治疗思路和治疗原则的建立。应从临床实际出发,充分吸取前贤的经验,以中医的思维方法解决临床问题,百合病是其中典型的一种。百合病病名的由来,历代医家认识颇不一致,可谓见仁见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主药命名说;证候特点命名说;病机命名说;病因命名说。百合病病位在何脏腑,也有不同观点:注重于肺;注重肺心;注重肺肾;定位于肝。 相似文献
3.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出自《金匮要略》第三篇,本文以精津理论为主线,从百合病、狐惑病和阴阳毒病机特点等方面,辨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精津互化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发现三者均由伏邪致病,具有由实致虚,由热致寒的转变过程,基于如上探讨,可以扩大《金匮要略》本篇疾病谱和治疗范围,从免疫系统疾病、传染病到肿瘤乃至慢性退行性疾病,对进一步研究挖掘该篇疾病、方剂以及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郑荔飞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Z1)
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及治疗体系 ,在精神医学临床实践中 ,应用中医中药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 ,对提高精神疾病的治愈率 ,减少复发率 ,减轻副作用 ,有着积极的作用。精神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 ,其病变机理也相当复杂 ,从西医的角度而言 ,精神病的病因大致分为躯体因素、心理因素和遗传因素三大类。由躯体因素引起的精神病 ,一般伴有阳性体征 ,故在身体检查和化验方面可有异常发现 ;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 ,必然有明显的精神创伤或冲突 ,属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影响相互作用引起的精神病 ,主要有精神分裂症及心境障碍。就中医而言 ,精神病的病因有… 相似文献
5.
王靖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5(1):10-11
对中医病证的名称和病位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对该病证治疗思路和治疗原则的建立.应从临床实际出发,充分吸取前贤的经验,以中医的思维方法解决临床问题,百合病是其中典型的一种.百合病病名的由来,历代医家认识颇不一致,可谓见仁见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主药命名说;证候特点命名说;病机命名说;病因命名说.百合病病位在何脏腑,也有不同观点注重于肺;注重肺心;注重肺肾;定位于肝. 相似文献
6.
7.
8.
百合病多因伤寒热病后,余热未尽所致。阳明胃居中,具有土德之性,既能养万物,也是万物归宿。邪热流于胃中不去,日久伤津,导致胃气不和。诸经病邪,无论表里寒热,皆可并入阳明。因此,百合病的病机为余热犯胃、胃气不和。治疗上,需清余热、补胃气。然百合病邪正俱微,若驱邪,则伤正;若扶正,则恋邪,故使用百合补中益气,益胃气之不足,利大小便,使邪有出路。诸多情志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亦可产生余热犯胃、胃气不和的病理变化,出现百合病的临床表现。临床上,通过清胃热、养胃气的方法可以明显改善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百合病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牟慧琴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3,20(1):1-2
《金匮》百合病迄今为止,有关病名,病因,病机的解释仍不能统一。现行教材中对百合病病机的认识:“名合病是心肺阴虚内热的疾病……心肺阴虚内热,累及百脉为病,症状百出。”本人在教学与临床中得出不同认识,与同道商榷。百合病是百脉阴虚,经脉失和的病症。百脉无治法,而百脉之根本可治。故用百合地黄汤治心肺,达到调和百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周衡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4(1):3-5
本文对《金匮要略》痰饮病篇从病邪的微与甚、病性的标与本、病体的刚与柔、病位的主与从、病势的顺与逆、病证的隐与显、病脉的奇与恒、病变的寒与热、病情的缓与急、病传的静与动等一个方面进行了辨析,对于学习仲景著作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晓峰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4(3):116-117
从教学难点出发,依据古今注家、医家的观点,重点对<金匮要略·黄疸病>篇第1条中的"风、痹、瘀热"进行了分析.在湿热黄疸的发病过程中,"风"邪仅为诱发因素,脾"湿"郁遏,是为基本因素,"瘀热"乃为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13.
酸枣仁汤始见于《金匮要略方论》,后世多用治肝血虚、虚热内扰之失眠,然时有不效.文章从处方用药、虚实补泻方面结合同时期著作进行考据,认为酸枣仁汤实为热病后期余邪留扰,阴血内耗所设,实与肾精亏损、肝血虚甚、阴虚内热有别,其立方之意,与今所言慢性虚损性疾病更当加以区分,不可一概而论.文章对此展开详细探讨的同时,以此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文章考证不同《金匮要略》版本,重解《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中第7、12、13条原文,提出第13条大承气汤证是典型刚痉,第12条葛根汤证为欲作刚痉,第7条是刚痉提纲,由葛根汤证向大承气汤证的转归反映了刚痉的传变过程,以“口噤”为典型刚痉先兆。文章旨在统众家之纷说,明刚痉之原理,以期从刚痉动态发展的角度为临床选方用药及判断预后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通便法即指运用通大便的方法使燥屎、瘀血、宿食、痰饮及虫积等有形之邪从大便而出的一种方法。本文结合《金匮要略》原文对仲景对该法的运用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武重阳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3(4):174-176
尤怡的<金匮要略心典>是对张仲景<金匮要略>的注释、概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从文学角度与医学价值上探讨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及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马晓峰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3(1):7-9
<金匮要略>论内伤杂病,其病因并不忽视外邪致病,原著第1篇有风、寒、雾、湿、饮食即五邪之论,尚有热邪致病见于全书多处,应予重视.其热有外来、内生之分,所致病证40余种,方治十分丰富.故择其要,从<金匮要略>外热致病、内热致病及其证治等方面加以论述.1)<金匮要略>热邪致病内热多于外热,内热大多由外热转化而来.2)内热病位涉及广泛,不仅有腑热,且有脏热;内热病性有虚实;内热特点常与它邪相兼致病.3)治热方法独特除"热者寒之"常规治热法外,尚有甘温除劳热、温阳退虚热、育阴利水清郁热、温通寒实散结热、回阳救逆治假热等.4)用药常寒热并用,以协调阴阳,化解寒热夹杂之势.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中“狐惑”两字从传统考据之音韵、训诂探源当为“弧蜮”。《说文解字注》指出“狐”并非指狐疑之意,当为“弧”之错讹,为“蜮”的外形特征,指身体呈弧形;“惑”非为疑惑之意,当读“蜮”,即江淮水滨之虫。马王堆出土文献《疗射工毒方》对“蜮”的记载突出其具有“射”的功能,符合“蜮”身体呈弧形的外形特征。“狐惑”表现出的“状如伤寒”“蚀于喉”“蚀于阴”“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等症状与恙虫致病之“偶有畏寒,伴有剧烈头痛全身疼痛乏力,食欲不振;腋下、会阴、肛门出现无痛的庁;丘疹眼结膜的充血”等表现十分吻合。针对此“弧蜮”症状与恙虫致病,通过地下出土与现存传世文献“二重证据”相互佐证,运用训诂学方法,推理出“狐”为“弧”之错讹,“惑”与“蜮”同源,明晰“狐惑”之源流。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在中医里归于消渴范围内,“消渴”最初是在《黄帝内经》中被提起的,到了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消渴进行更为详细记载。糖尿病便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张仲景对此也有独特见解。张仲景通过辨证论治,治病求本,谨遵病因病机,通过辨证分型,归纳出不同的有效方剂,为当代中医提供了极大的参考,应当进一步挖掘其学术思想,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