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脑卒中二级预防行为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脑卒中二级预防行为干预的实施效果.方法 将20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2例.2组均建立健康档案,应用自行设计的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评估表对出院患者进行评估.观察组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个体化强化教育和行为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健康教育.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第3、6个月收集2组相关资料,比较2组患者遵医服药、肢体康复训练、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情况及定期复诊和脑卒中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疾病知识掌握正确率、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情况及治疗依从性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脑卒中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二级预防行为干预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方法将12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患者出院时建立随访档案,对照组实施常规临床护理和健康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对个体情况实行护理干预,观察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合理用药、合理饮食、正确肢体功能锻炼的依从情况和脑卒中再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合理用药、合理饮食、正确肢体功能锻炼方面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再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实施二级预防可有效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信平台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护理过程中应用微信平台,两组均护理6个月,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护理后健康生活行为评分均高于同组干预前,且观察组人际关系、压力应对、健康责任、精神成长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后自我效能感评分均高于同组干预前,且观察组自理能力效能、照料效能、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住院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信平台护理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护理干预中应用价值较高,能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生活行为,提高自我效能与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跨理论模型分阶段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二级预防的作用。[方法]将157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及出院随访,观察组依据跨理论模型进行分阶段护理干预,干预随访10个月,比较两组病人二级预防行为改变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护理干预后在生活方式(吸烟、酗酒、适度运动、合理膳食)及遵医行为(坚持服药、坚持复诊及自我监测)两大方面的改变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疾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0)。[结论]以跨理论模型为理论基础的分阶段护理干预能促进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落实二级预防的措施,提高脑卒中后自我护理能力,降低病人的卒中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协同健康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恢复期人群二级预防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7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医院-社区协同健康管理。比较两组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时患者脑卒中防治知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结果干预组出院6个月时脑卒中防治知识及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分均高于出院时及对照组出院6个月时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出院6个月时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但干预组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医院-社区协同健康管理模式能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脑卒中防治知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达到较好的二级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干预对慢性肾衰竭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36例慢性肾衰竭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干预.健康教育干预前后两组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慢性肾衰竭患者生活质量表进行评估.结果:健康教育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心理障碍少(P<0.05),生活满意度提高(P<0.05).结论:对慢性肾衰竭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李军 《医学临床研究》2014,(12):2323-2325
目的探讨督导式健康教育对脑卒中高危人群预防效果和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玉田镇19例及县城外6个乡镇96例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格法将两组患者分为玉田镇观察组、玉田镇对照组、县城外观察组、县城外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有计划的督导式健康教育,玉田镇与县城外的对照组患者均只发放脑卒中相关治疗的健康宣传册。随后记录并评估4组在宣教前后1个月对焦虑状态(采用汉密尔顿 HAMA量表评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 Barthel Index 指数评估)、生活满意度、功能独立性(采用 FIM指数量表评估)、实施前后高危人群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并进行比较与总结。结果玉田镇、县城外观察组实施督导式教育后与各自教育前、本地对照组教育后比较,H AMA 评分、生活满意度指数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FIM指数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组危险因素发生率均下降,县城外观察组教育后与其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督导式健康教育可以有助于患者主动调整生活方式,控制诱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增强家属对患者的监督性,积极有效地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跟踪式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干预组由专业护士对患者及家属实施3个月的跟踪式护理干预,对照组则实施常规出院指导.3个月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对两组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跟踪式护理干预能有效地减少和预防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健康信念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液体摄入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血液净化中心的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按照健康信念模式设计健康教育项目并实施健康教育,于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分别采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相对值、液体摄入量、超滤量进行评定,比较两组之间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前后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相对值、液体摄入量、超滤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无明显差别;且健康信念模式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健康教育干预(P<0.05).结论: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干预能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液体摄入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段式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行传统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行分段式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住院时间及出院前、出院1个月、出院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住院时间及出院前、出院1个月、出院2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分段式健康教育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我保健、自我康复的有效护理模式。方法:将100例门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50)和观察组(n=50),研究组采用PDCA循环式家庭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一般家庭护理干预,干预时间6个月。干预前后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自制饮食量表和综合性营养评估表进行调查,并记录两组并发症及住院率。结果:研究组干预护理后SCL-90各因子得分均有改善,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和总分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干预后营养状况明显改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干预后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及住院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应用PDCA循环理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家庭护理干预是一项必要的、安全有效的康复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GM-1配合综合康复干预对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50例重度HIE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78例,实施GM-1配合综合康复干预;对照组72例,均在常规治疗、环境干预、高压氧、早期教育等基础上进行对照观察.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后NBNA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两组患儿治疗后4周NBNA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从3、6、12、18、24个月智能发育商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病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GM-1配合综合康复干预对重度HIE患儿有协同作用,能减轻脑灌注损伤,提高HIE的治愈率,减少后遗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阶段性改变模式行为干预预防复发脑卒中患者跌倒的效果。方法将172例复发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干预组87例和对照组85例。干预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给予阶段性改变模式的行为干预措施,包括无意图期、意图期、准备期、行动期和维持期干预,评估患者所属阶段实施相应干预措施;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及出院后指导。两组患者分别于出院后1周、3个月、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比较两组间跌倒发生率。结果出院6个月干预组失访5例,发生跌倒5例;对照组失访9例,发生跌倒16例,两组失访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跌倒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2,P=0.011)。结论运用阶段性改变模式进行行为干预,可以降低复发脑卒中患者跌倒的发生率,帮助脑卒中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4.
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跌倒患者ADL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跌倒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康复护理干预,随访3个月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跌倒次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改良巴氏指数、计时起立行走测试及平衡功能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干预后的提高幅度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护理干预对提高脑卒中跌倒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高危新生儿脑瘫预防及智能发育等的影响。方法将163例高危新生儿随机分为干预组83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及定期评估;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施行早期环境干预和综合康复功能训练。结果干预组第30天新生儿行为神经(NBNA)评分及3、6、12、18、24个月的发育商(DQ)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头颅CT复查(3个月时)及后遗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对高危新生儿施行早期环境干预和综合康复功能训练,可降低脑瘫及智能低下的发生率,对提高患儿存活质量和整体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强制诱导性语言治疗(CILT)对脑卒中后亚急性期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和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卒中后亚急性期失语症患者59 例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30),分别接受CILT和常规语言康复。于治疗前、治疗10 d和3 个月后,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法(CRRCAE)和日常生活交流能力评定(CADL)进行评测。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0 d 和3 个月后,在听理解、复述、命名、出声读、阅读理解和CADL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CILT可促进脑卒中后亚急性期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和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结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90 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观察组(n=30)和试验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给予个体化作业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康复的同时予靳三针结合作业治疗,疗程4 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定(FMA)和Barthel 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各组治疗后FMA、BI 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FMA、BI 评分差值试验组显著高于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靳三针治疗和个体化作业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94 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干预组(n=47)和对照组(n=47)。对照组采用普通社区家庭护理,干预组采用社区康复卒中单元。干预前后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MBI)、简式Fugl-Meyer 评定法(FMA)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评定。结果入选时两组的MBI、FMA及SDSS 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多(P<0.05)。结论社区康复卒中单元的建立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9.
护理干预对慢性乙肝患者心理状态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状态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接受α-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05例和对照组9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运用密切观察、心理干预、对症处理等综合干预方法.采用SCL-90量表比较两组焦虑、抑郁发生情况及患者的治疗完成情况.结果:于治疗前、治疗6、12个月时进行SCL-90评估,干预组焦虑、抑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全程治疗率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密切观察、心理干预、对症处理等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慢性乙肝患者不良心理反应及接受α-干扰素治疗所致的焦虑、抑郁发生率,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及其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