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使用环孢素A(CsA)的肾移植患者合用地尔硫芯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29例肾移植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肾移植术后应用CsA、硫唑嘌呤(Aza)及泼尼松(Pred)(研究组1)或CsA、霉酚酸酯(MMF)及Pred(研究组2)预防排斥反应,两个研究组同时加用地尔硫芯卓;对照组使用CsA、Aza及Pred预防排斥反应,不用地尔硫芯卓。观察研究组和对照组的CsA用量、血CsA浓度、移植效果、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以及CsA的肝、肾毒性。结果研究组1的CsA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但血CsA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2的CsA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血CsA浓度与对照组相近(P>0.05);研究组1和研究组2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分别缩短至4.7d和3.9d,较对照组显著提前(P<0.05);两个研究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应用CsA的肾移植患者合用地尔硫芯卓,能明显提高血CsA浓度,从而减少CsA用量,同时能促进移植肾功能的恢复,改善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2.
肾移植后应用雷帕霉素口服液的两年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肾移植后应用雷帕霉素(Rap)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接受首次尸体肾移植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术后采用Rap、环孢素A(CsA)和泼尼松(Pred)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对照组20例,术后采用硫唑嘌呤、CsA及Pred预防急性排斥反应。两个组CsA和Pred的用法和用量相同。密切观察和详细记录手术后发生的不良事件,并定期对实验室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如期完成观察的例数为26例,对照组为18例。在观察的104周内,两组的人、肾存活率为100%;研究组和对照组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3.7%(1/27)和25.0%(5/20),经激素冲击治疗后逆转;研究组在维持血CsA浓度与对照组相当的情况下,其CsA的用量低于对照组;研究组血胆固醇总量和甘油三酯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Rap用于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安全有效的,其与CsA合用可减少CsA的用量,Rap的副作用主要是导致血脂升高。  相似文献   

3.
两种免疫抑制方案在肾移植中应用的不良反应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免疫抑制剂的不同组合在肾移植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采用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Aza)及泼尼松(Pred)三联用药预防排斥反应者37例(Aza组),采用CsA、霉酚酸酯(MMF)及Pred三联用药者35例(MMF组)。比较分析两个组用药后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在消化道反应、白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以及继发感染发生率等方面,MMF组与Aza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肝功能损伤的发生率,Aza组明显高于MMF组(P<0.05)。结论 在药物性肝损伤方面,以MMF、CsA及Pred组成的免疫抑制方案较CsA、Aza及Pred方案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4.
雷公藤多苷对移植肾长期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TW)作为免疫抑制剂对肾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率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104例患者在肾移植术后采用TW 泼尼松(Pred) 环孢霉素(GsA) 硫唑嘌呤(AZa)免疫抑制剂治疗,48例患者在肾移植术后采用Pred GsA 骁悉(MMF)免疫抑制剂治疗,就以下方面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比较:(1)术后5年内发生排斥反应及临界改变情况;(2)外周血白细胞下降、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3)严重感染情况;(4)出现尿蛋白情况;(5)术后5年内肾功能变化情况及移植肾5年存活率.结果:5年内AZa TW组急性排斥反应及临界改变的发生率较MMF组低,分别为11.5%、16.7%和4.8%、6.3%(P>0.05);GPT高于正常的发生率分别为7.7%、16.6%(P>0.05);外周血白细胞低于正常的发生率分别为0.96%、18.8%(P<0.01);严重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9%、18.8%(P<0.05),5年内出现蛋白尿的患者例数分别为17.3%、29.2%(P>0.05),两组移植肾5年存活率相似,分别为89.6%、85.4%(P>0.05).结论:在肾移植术后应用CsA Pred AZa TW免疫抑制方案是可行的,既可以使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减少,同时还能减少蛋白尿及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下降,为国内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率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再次肾移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再次肾移植进行临床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再次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86例首次肾移植患者进行对比分析。首次肾移植失败的原因,17例为超急性排斥反应,9例为急性排斥反应,55例为慢性移植肾肾病,4例为移植肾破裂,1例为严重肾结核;再次移植前,31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或补体依赖细胞毒(CDC)阳性;再次移植后,16例采用泼尼松(Pred)和硫唑嘌呤(Aza)预防急性排斥反应,70例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Aza(或霉酚酸酯)及Pred组成的三联用药方案,32例再次移植前后接受抗体诱导治疗。结果再移植组人/肾1、3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84.8%/61.6%、79.1%/45.3%和58.1%/41.9%,对照组分别为89.5%/79.1%、81.4%/74.4%和67.4%/58.1%,两组人存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各时间段的肾存活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使用抗体诱导治疗者以及术后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预防排斥反应者移植肾1年存活率明显优于未用抗体诱导治疗者和仅用Aza、Pred治疗者;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再移植组明显高于首次移植组(P<0.05);再移植组术后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首次移植者。结论再次移植的肾存活率明显低于首次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和感染的发生率较高;采用抗体诱导治疗有利于再移植肾的存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发生胰岛素抵抗(IR)的危险因素以及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对133例肾移植受者进行前瞻性观察,患者移植前无糖尿病病史,入组时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肾毒性,无蛋白尿,肝、肾功能正常,无严重感染.术后采用环孢素A(CsA)、霉酚酸酯(MMF)和泼尼松(Pred)预防排斥反应者108例(CsA组),采用他克莫司(Tac)、MMF和Pred预防排斥反应者19例(Tac组),采用西罗莫司者6例.1年后进行血、尿生化及体格检查,并计算体重指数(BMI)和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随机抽取普通社区人群200名作为对照.结果 肾移植受者的代谢综合征发生率为33.1%(44/133),显著高于普通社区人群的15%(3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移植受者中超重/肥胖者(BMl≥24 kg/m2)39例,其HOMA-IR和代谢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BMI正常者(P<0.05,P<0.01).Tac组的空腹血糖为(6.19±1.61)nmml/L,HOMA-IR为0.95±0.53,均高于CsA组的(5.50±1.17)mmol/L和0.68±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且HOMA-IR与血Tac浓度存在正相关(r=0.521,P<0.05).合并代谢综合征的肾移植受者的HOMA-IR为1.01±0.56,显著高于无代谢综合征者的0.58±0.53(P<0.01);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以及高血压者的HOMA-IR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超重/肥胖以及使用Tac(尤其是血Tac浓度较高时)是引起肾移植受者IR的危险因素,而IR与肾移植后的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肾移植后使用不同免疫抑制方案的效果和不良反应,以提高人/肾的长期存活率.方法 对单中心3102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采用的免疫抑制方案有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Aza)+泼尼松(Pred)、低剂量CsA+吗替麦考酚酯(MMF)+Pred、低剂量他克莫司(Tac)+MMF+Pred、低剂量CsA(或Tac)+西罗莫司(SRL)+Pred等方案,分析各方案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低剂量CsA+MMF+Pred方案的人/肾1、5、10年存活率均高于CsA+Aza+Pred方案,而高血压、震颤、高尿酸、肝肾毒性、白细胞下降等的发生率显著低于CsA+Aza+Pred方案(P<0.05),腹泻发生率显著高于CsA+Aza+Pred方案(P<0.05).低剂量Tac+MMF+Pred方案的高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剂量CsA+MMF+Pred方案(P<0.05),多毛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低剂量CsA+MMF+Pred方案(P<0.05);低剂量CsA(或Tac)+SRL+Pred方案的腹泻、高尿酸血症、肝肾毒性和多毛症等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低剂量CsA(或Tac)+MMF+Pred方案(P<0.05),但高血脂发生率显著高于后者(P<0.05).以低剂量Tac为基础的方案者高血糖发生率显著应用低剂量CsA者.结论 低剂量CsA(或Tac)+MMF+Pred方案改善了肾移植受者和移植肾的存活,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尤以低剂量Tac+MMF+Pred方案为优;调整免疫抑制方案或剂量,改善饮食习惯,加强锻炼,优化降血压、降血脂、控制血糖的治疗措施对预防和控制不良反应尤为重要.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incidence and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the effectiveness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different immunosuppressive protocols and to increase the long-term survival rate in kidney recipients. Methods Single-cente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3102 cases of 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s in effectiveness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different immunosuppressive protocols. The immunosuppressive protocols were as follows: CsA + Aza + Pred,low dose CsA + MMF + Pred, low dose Tac + MMF + Pred, low dose CsA + SRL + Pred, and low dose Tac+ SRL+ Pred. Results The 1-, 5-, 10-year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kidney in low dose CsA + MMF + Pred protocol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sA + Aza + Pred protocol.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such as hypertension, hyperuricemia, kidney and liver toxicity, and leukopeni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but the incidence of diarrhe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sA + MMF + Pred protocol than in CsA + Aza + Pred protocol (all P<0. 01). The incidence of hyperglycemi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0. 05), and that of hairy and gingival hyperplsi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P<0. 05) in low dose Tac+ MMF+ Pred than in low dose CsA+ MMF+ Pred protocol. The incidence of hyperlipidemia in low dose CsA (or Tac)+ SRL + Pre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CsA (or Tac)+ MMF+ Pred protocol (P<0. 05). The incidence of hirsutism in low dose Tac + SRL + Pre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sA + SRL + Pred protocol (P < 0. 05). The incidence of hyperglycemia in low dose Tac + SRL + Pre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low dose CsA + SRL + Pred protocol. Conclusion The triple drug protocol with a low dose of CsA (or Tac)+ MMF+ Pre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survival of renal transplant recipients and graft, and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especially Tae + MMF + Pred protocol. Adjustment of the immunosuppressant dosage and protocol, improvement of eating habits, exercise, reduction of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of blood lipid, and control of blood glucose we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kidney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8.
他克莫司与环孢素A在高致敏肾移植受者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和比较高致敏肾移植受者应用他克莫司(FK506)与环孢素A(Cs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术后免疫抑制方案的不同,将147例高致敏肾移植受者(其中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50%的首次肾移植受者59例,2次肾移植受者88例)分为FK506组(53例)和CsA组(94例),两组的免疫抑制方案分别为FK506(或CsA)+霉酚酸酯+泼尼松.观察并分析两组受者术后移植肾存活率、血肌酐水平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FK506组术后1、3和5年的移植肾存活率(86.8%、82.3%和75.3%)略高于CsA组(81.9%、75.4%和66.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K506组术后1年时血肌酐水平为(100.72±15.88)μmol/L,CsA组为(117.29±11.77)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K506组与CsA组相比,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肝功能损害、高血压和高血脂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而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两组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和感染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FK506与CsA相比,能有效降低高致敏受者肾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对高致敏肾移植受者是非常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环孢素结合蛋白A mRNA表达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肾移植患者环孢素结合蛋白A(CvPA)mRNA表达水平与血环孢素(CsA)浓度和急性排斥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动态测定23例肾移植稳定患者和10例急性排斥患者的移植肾活检标本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vPA mRNA的表达.结果应用CsA后肾功能稳定患者,CyPA的表达水平,在淋巴细胞(P=0.013)和肾组织(P=0.038)均显著上升,而急性排斥患者则无明显变化(P>0.05);淋巴细胞中CyPA的表达与CsA浓度存在低度相关性(r=0.384,P=0.047);急性排斥患者淋巴细胞中CyPA表达水平低于肾功能稳定者(P=0.009).结论应用CsA预防排斥的肾移植患者淋巴细胞中CyPA低表达是导致排斥发生的可能因素之一.对淋巴细胞CyPA表达水平进行监测,并结合CsA血浓度,有可能指导CsA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西罗莫司在肾移植后近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使用不同免疫抑制剂方案治疗的50例肾移植患者资料,应用环孢素A(CsA)+西罗莫司(SRL)+泼尼松(Pred)的18例患者为实验组,应用CsA+吗替麦考酚酯(MMF)+Pred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移植后6个月内的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及血脂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发生排斥反应2例,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1.1%;对照组为7例,发生率为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肾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6个月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实验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移植后近期采用CsA、SRL和Pred联合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的免疫抑制效果。显著减少移植肾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但高脂血症是SRL临床常见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