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末梢全血待测时间对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33例末梢全血标本注入EDTA.K2抗凝管,轻轻充分混匀后立即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然后再分别放置10min和30min后,再次混匀测定,然后在三个时间测定的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末梢全血10min的结果与即测的结果比较:白细胞数明显降低(P〈0.01),血小板数明显升高(P〈0.001);30min结果与10min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全血采集过程中由于组织液混入,促使血小板短时间内产生一个可逆的假性聚集,从而影响WBC和PLT结果的准确性;末梢全血采集后放置10min后再测可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细胞分析仪用于血性脑脊液红细胞计数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133份血性脑脊液标本,观察组采用ABX pentra 60血细胞分析仪、对照组采用显微镜传统计数进行红细胞的计数,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测定的红细胞数分别为916.72×109/L和869.66×109/L,两种方法计数红细胞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1,V=132,P=0.277(双侧)].结论 ABX pentra 60血细胞分析仪与手工镜检方法检测血性脑脊液红细胞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80例患者末梢血和静脉血血细胞参数的差异.方法 采集患者无名指末梢血,按标准用EDTA-K2真空负压管采集静脉血,在美国BECKMAN COULTER血细胞分析仪上进行检测.结果 两种方法比较,WBC和PLT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RBC和HGB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末梢血细胞计...  相似文献   

4.
末梢血样品放置时间对血细胞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佘仕金  郭勇 《淮海医药》2005,23(1):26-27
目的 探讨末梢血样品放置时间对血细胞分析结果的影响。方法 在雅培 CD- 170 0型自动血液分析仪上采用平行对比法对 2 6例健康人末梢血分别在即刻、30 min、1h、2 h、4 h、8h、16 h 7个时间点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WBC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性 ;MID%在 30 min时最佳 ,以后逐渐增高 ;MPV及 PL T随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加 ,2 h以后与即刻结果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末梢血样品在室温较低 (<15℃ )的情况下 ,30 min~ 8h以内测定结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保证血细胞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避免漏诊或误诊。方法采用血液分析仪检测395例病例标本,同时进行瑞氏染色及镜检;比较2种方法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结果,以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2种方法检测病例标本白细胞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健康体检标本白细胞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分类比较,仅中间型白细胞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血细胞显微镜复检可以加强细胞检查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有利于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ABX PENTRA 60血细胞分析仪的白细胞分类结果对白血病提示诊断的价值.方法 用白血病患者的EDTA-K2抗凝静脉血在ABX PENTRA 60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收集其分类结果,同时涂片染色镜检对照.结果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异型淋巴细胞(ALY)均升高,均值为8.42%;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中,除M1类似于ALI,以ALY升高显著外,其它病例均可见巨大不成熟细胞(LIC)明显升高.结论 ABX PENTRA 60血细胞分析仪对异常细胞提示的灵敏度高,识别能力强,对不同类型的白血病,提示诊断价值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显微镜计数法复核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PLT)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8月住院患者血液标本548份,根据PLT计数范围将所有血液标本分为两组,A组:PLT计数(20~50)×10~9/L,B组:PLT计数<20×109/L。548份血液标本均经仪器法、血涂片法与显微镜法计数PLT。比较不同方式计数PLT结果。结果经显微镜计数法复核,10例属于PLT假性减少,余下A组350例、B组188例。A组计数中,三种方式计数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显微镜计数法与血涂片法PLT计数结果均明显高于仪器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显微镜法与血涂片PLT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计数法可有效复核血细胞分析仪计数PLT结果,弥补仪器法的不足,提高诊断准确度,降低误诊率,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血常规检查受试者500例,分别采取其末梢血和静脉血常规检测,并对两种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静脉血WBC、PLT水平低于末梢血,Hb、RBC和Hct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抗凝后10min、30min血小板、白细胞水平均高于0min(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抗凝后10min和30min血小板、白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静脉血检测0min、10min和30min血小板、白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测中,末梢血与静脉血标本的检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应依据具体情况下采取合适的血液标本,以提高临床检验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实验环境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按规范方法制备3组检测样本,并设置为3个组,第1组是环境组,第2组是放置时间组,第3组是温度组。按常规方法测定各自标本,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 环境组防尘和不防尘的血液PLT、MPV和PDW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标本放置2小时、3小时内对标本检测结果无差异。结论 实验环境对血细胞分析结果有一定影响,实验室必须保持洁净的实验环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在使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中结果的稳定性。方法将近期于本院就诊的患者及健康体检人员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末梢血组采集指尖血,静脉血组采集静脉血,在0、10、30min分别进行检测,比较两组3次检测结果。结果末梢血组30min时白细胞、血小板检测结果与10min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0min时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静脉血组3个时间点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末梢血在血常规检测中结果受检测时间影响,而静脉血检测结果可重复性强,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抗凝静脉血用于全血细胞自动计数的可行性。方法:用酸对t检验比较非抗凝静脉血采血后5分钟内即刻进行分析与同时采取的EDTA-K2抗凝血室温放置30分钟时上机检验的血细胞参数。结果:两种样本各参数检测结果相同(P>0.05)。结论:非抗凝静脉血用于自动血细胞分析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全血标本保存时间对血细胞(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等)的影响。方法取30例全血标本分别于24h内不同时间段用日本光电celltac MEK6318K进行测定,然后比较不同保存时间对同一样本血细胞的影响。结果血液标本采集4h内,血细胞各参数基本无变化,8hWBC、PLT等有所下降,12hPLT计数与即刻比较差异即有显著性(P〈0.05),24hWBC计数与即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LT计数与即刻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RBC如果保证没有溶血的话,结果变化不大,否则结果偏低;而Hb在不同时段检测结果基本稳定,无显著差异。结论全血标本采集后尽量于4h内检测完毕,超过8h就需要注意WBC、PLT结果的稳定性,如果检测RBC、Hb就问题不大,结果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3.
刘焰 《中国医药指南》2013,(29):334-335
目的探讨EDTA—K2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因素及解决办法。方法、对8例假性血小板减少症(PTCP)患者分别用EDTA.K2抗凝血、枸橼酸钠抗凝血进行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同时手工法PLT计数。结果EDTA-K2抗凝血PLT计数明显低于枸橼酸钠抗凝血和手工法(P〈0.001),EDTA—K2抗凝血与枸橼酸钠抗凝血PLT计数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枸橼酸钠抗凝血PLT计数和手工法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咿0.05)。结论EDTA-K2可引起PTCP。  相似文献   

14.
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细胞分析仪以其工作效率高、结果快捷、准确、客观 ,重复性好等优点备受广大医务工作者及病人的欢迎 ,但在某些条件下 ,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计数出现误差 ,影响临床诊断和治疗 ,现就其影响计数的因素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1 1仪器 :法国ABX -6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1 2试剂 :稀释液、清洗液、溶血素均由仪器生产厂家提供。1 3方法 :(1)采用四川能广标准质控液检测仪器性能 ,各项指标重复性好 ,所测结果稳定可靠。(2)抽取病人静脉血1ml加入10 ?TA -K2 抗凝管内 ,充分混匀。2影响因素2 1标本放置时间 :血小板是体积较小的血细胞 ,易…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的相关影响因素,排除假性降低以及假性增高情况以后得到的准确血小板计数水平。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0例患者,均采用XE-1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对不在血液分析仪阈值范围内的标本改行手工复检测定。结果 300例患者标本根据血小板计数分为患者A、患者B、患者C,每组各100例,仪器法组与手工法组的差异随血小板计数的减少而逐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仪器法组与手工法组血标本放置的时间不同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结果不在阈值范围内的标本病例应采用手工复检测定,并保证血标本的方式时间<120mi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存放条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方法:所有全血标本室温或4℃条件下存放,连续5 d应用Sysmex K-45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室温条件下标本短时间存放,仅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在4 h时的检测结果较即刻检测有显著性差异(P<0.01).室温条件下标本长时间存放,白细胞(WBC)于48 h、红细胞(RBC)于96 h、血小板(PLT)于24 h、血红蛋白(HGB)于120 h、红细胞压积(HCT)于48 h、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RDW)于72 h和血小板平均容积(MPV)于4 h开始与即刻检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4℃条件下标本长时间存放,WBC于96 h、RBC于120 h、PLT于72 h、HCT于96 h、RDW于96 h、MPV于24 h开始与即刻检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HGB至120 h较即刻检测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细胞分析应在24 h内尽快完成,如不能及时送检,应保存在4℃条件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存放条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方法:所有全血标本室温或4℃条件下存放,连续5 d应用Sysmex K-45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室温条件下标本短时间存放,仅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在4 h时的检测结果较即刻检测有显著性差异(P<0.01).室温条件下标本长时间存放,白细胞(WBC)于48 h、红细胞(RBC)于96 h、血小板(PLT)于24 h、血红蛋白(HGB)于120 h、红细胞压积(HCT)于48 h、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RDW)于72 h和血小板平均容积(MPV)于4 h开始与即刻检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4℃条件下标本长时间存放,WBC于96 h、RBC于120 h、PLT于72 h、HCT于96 h、RDW于96 h、MPV于24 h开始与即刻检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HGB至120 h较即刻检测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细胞分析应在24 h内尽快完成,如不能及时送检,应保存在4℃条件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血小板直方图、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等参数,来探讨血小板计数及其直方图的多种影响因素,以判断血小扳(PLT)计数结果的准确性。方法我们先选取小红细胞组、低血小板组及脂血组,用血细胞分析仪及手工显微镜计数法分别计数;同时进行未溶血标本溶血先后计数及延长标本计数。结果小红细胞组、低血小板组及脂血标本的脂血组3组的血细胞分析仪的计数结果均高于显微镜计数法;同时溶血标本及采血后延长时间计数,其结果明显高于未溶血标本和采集后2小时内计数的结果。结论电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计数PLT时易受许多因素的干扰,其中小红细胞(MCV〈70 f1)对PLT计数的影响是其参与PLT计数,致PLT计数假阳性升高;溶血标本的细胞碎片、脂类和蛋白的聚集体等和血小扳相类似,导致PLT计数偏高;低血小板标本中仪器噪音信号比例相对升高使仪器法计数偏高,且随着PLT数量减少而增大;标本采集后延长时间计数时,PLT会随着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而被破坏,导致计数偏低。  相似文献   

19.
血涂片法血小板计数方法学的建立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多种方法计数血小板(PLT)结果比较研究,以探讨血涂片染色直接镜检法 (简称直接涂片法)和米勒氏窥盘法(简称米氏法)(合称血涂片法)PLT计数结果的可靠性。方法在检查并确定直接涂片法和米勒氏法计数PLT精密度后,分别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手工稀释法、直接涂片法、朱氏法同时计数60份血样PLT。结果直接涂片法和米氏法重复检测同一涂片PLT的CV值分别为2.13%和1.21%;检测同一血样20张涂片PLT的CV值分别为4.24%和2.35%。4种方法计数PLT结果接近(P>0.05)。结论严格控制操作条件下,血涂片法镜下PLT计数结果可用于临床诊断疾病。  相似文献   

20.
蒋彬 《中国基层医药》2014,(17):2667-2668
目的:观察并探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对发热患者病因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例发热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应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常规分析与血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显微镜下分类计数有核细胞200个并仔细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有123例出现细胞分类及形态变化,主要细胞形态变化有大细胞性贫血2.5%(χ2=8.354,P<0.05)、小细胞性贫血5.5%(χ2=9.468,P<0.05)、白细胞变化26.5%(χ2=14.923,P<0.05)、异常细胞3.0%(χ2=7.569,P<0.05)、异型淋巴细胞24.0%(χ2=12.674,P<0.05);异型血细胞形态阳性率61.5%(χ2=16.728, P<0.05),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检测异常血细胞形态对发热患者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