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东波  林双明 《腹部外科》2009,22(5):299-300
目的探讨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方法。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诊治的36例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中,良性肿瘤8例,恶性肿瘤28例。肿瘤位于十二指肠者13例,空肠11例,回肠12例。较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肠梗阻、黄疸、体重减轻等。术前诊断率为41.7%;B型超声、CT诊断符合率较低,胶囊内镜、泛影葡胺全消化道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的部位及性质。28例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率为46.4%。结论小肠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极为困难,应加强对本病的重视和认识,以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小肠肿瘤起病隐匿,仅占消化道肿瘤的2%~4.6%和全身肿瘤的0.4%~0.5%[1],由于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现有的检查方法诊断小肠肿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诊断颇为困难.本文通过我院收治原发性小肠肿瘤病例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现总结如下:1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表现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多数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贫血,黑便,梗阻性黄疸,穿孔性腹膜炎等由于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术前确诊困难,手术切除是主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小肠肿瘤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1-2003年3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32例;良、恶性比例1.0∶5.3。肿瘤位于十二指肠者18例,空肠8例,回肠1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肠梗阻和黄疸。诊断符合率:内镜检查68.2%(15/22),小肠钡餐造影或吞碘剂造影64.0%(16/25)。38例均行手术治疗。32例恶性肿瘤患者平均生存时间(31±17)个月,6例良性肿瘤患者2例失访,4例存活至今。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和X线钡餐造影检查诊断率高,主要为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收治95例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结果95例原发小肠恶性肿瘤中以腺癌最常见,其次为问质瘤、淋巴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腹痛、腹部不适、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肠梗阻、黄疸等。本组根治性(R0)切除率为61.1%(58/95),术前诊断率为61.1%(58/95),随访3~5年,平均存活期(32±15.7)个月。结论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改善预后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CT具有较好诊断价值,外科手术仍是唯一可获治愈的手段,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附4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48例GIST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GIST发生部位:胃29例(60.4%),小肠11例(22.9%),结肠3例(6.3%),直肠4例(8.3%),肛管1例(2.1%)。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2.1%)和腹部肿块(35.4%),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率为83.3%(40/48),CD34阳性率为77.1%(37/48),SMA阳性率为27.1%(13/48),S-100阳性率为22.9%(11/48)。48例均行手术切除。全组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12-60个月,平均35个月,随访率为100%。良性及交界性患者均无复发;13例恶性者中6例复发,其中5例死亡。结论GIST在中老年人中好发,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肿瘤的大小是GIST良、恶性的重要临床指标。GIST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的结合。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ERCP对胰腺癌及壶腹部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6例临床拟诊胰腺癌或Vater壶腹部肿瘤患者,进行纤维十二指肠镜及ERCP检查。将检查结果与GI、B超、CT、手术探查、病理检查对照.发现:(1)对胰腺癌定位诊断符合率100%.定性诊断符合率93.5%(29/31),仅2例慢性胰腺炎误诊为癌;(2)对胆管下端肿瘤定位诊断符合率100%.定性诊断常有困难.需同时作经皮肝穿刺造影(PTC);(3)对十二指肠降部及乳头肿瘤的定位诊断符合率100%.定性诊断符合率96.1%(25/26).仅1例诊为乳头腺癌.术中冰冻病理诊断为腺瘤部分恶变。提示内镜及ER-CP对胰腺癌及壶腹部肿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可弥补GI、B超、CT的不足.是不可替代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探讨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响小肠恶性肿瘤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74年-1999年收治的4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病例(不包括壶腹周围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小肠性肿瘤6例中5例为平滑肌瘤,1例为腺瘤;恶性肿瘤36例,其中恶性淋巴瘤17例(47.2%),腺癌11例(30.6%),平滑肌肉瘤6例(16.7%),类癌1例(2.8%),神经纤维肉瘤1例(2.85)。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内镜和消化道钡餐是主要诊断手段。50%的恶性病例在手术时已有远处转移,仅18例(50%)根治性切除。36例获随访。小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47.3%。远处转移和肿瘤大小对生态率有显著影响。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小肠恶性肿瘤预后的主要手段,对无远处转移后应争取行根治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7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23例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出血、肠梗阻等。术前诊断符合率56.5%,疑诊率17.4%,误诊率26.1%。病理类型以恶性间质瘤、腺癌、平滑肌肉瘤、恶性淋巴瘤为主。结论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检查手段相对不足,容易延误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1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肿瘤位于十二指肠3例,空肠12例,回肠6例。主要临床表现为黑便、腹痛、腹部肿块、腹部不适、贫血等。术前确诊14例。本组均手术治疗,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小肠部分切除18例,小肠部分切除加肝部分切除2例。术后复发3例,1例腹腔广泛转移,1例局部复发并肝转移,再次行复发灶及肝转移灶切除,1例术后1.2年死亡,1例术后3年,仍存活。 结论:小肠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空回肠肿瘤缺乏特异性检查手段,容易误诊,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肿瘤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临床特点和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5年间收治的29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55.2%(16/29)的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痛、胀或不适,腹部肿块占31.0%(9/29),黑便或呕血占17.2%(5/29)。病变部位为胃16例(55.5%),小肠9例(31.0%),结直肠2例(6.9%),十二指肠、食管各1例(3.4%)。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D117(+)93.1%,CD34(+)51.7%。2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全胃切除术1例,胃大部分切除术8例,胃部分切除4例,肿瘤切除或扩大切除术5例,小肠肠段切除术9例,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手术切除率100%,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者。23例术后随访1—2年,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其余均存活。结论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检测可提高GIST的诊断率,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2月—2009年12月3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GIST好发于胃和小肠,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16例(51.6%)GIST发生于胃,8例(25.8%)发生于小肠,3例(9.7%)发生于结直肠(其中2例伴有肝转移),发生于肠系膜、网膜及腹膜后4例(12.9%)。CT检查呈现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大部分边界完整。GIST表达CD117阳性者28例(90.3%),CT34阳性者22例(71.0%)。18例恶性GIST中9例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术后3年存活5例,9例未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者1例失访,术后3年存活0例。结论:在区别GIST与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时,CD117、CD34具有重要价值。CT、内镜超声检查是目前诊断GIST常用和重要的手段,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长海医院1991年至2001年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了的10例病例。结果: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胀、消化不良、便血、腹部或直肠包块。病理类型:良性间质瘤2例、恶性间质瘤8例。结论:肠道间质瘤表现无特殊性、易误诊,内镜和X线钡灌肠检查是术前常用的方法,腹部核素扫描、超长型电子小肠镜可提高诊断率。治疗上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6.6岁,病程5h~2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黑便、腹痛、腹部肿块、腹胀不适、贫血、体重下降等。发生部位:空肠12例,回肠5例,空回肠多原发性1例。B超检查13例提示腹腔肿块,其中10例提示来源于肠道,3例不能提示来源。CT增强及血管三维成像均发现肿瘤或转移病灶,其中15例定位于肠道肿瘤(83.3%)。手术后获得0.5~6年的随访,复发3例,2例广泛转移死亡。结论:空回肠间质瘤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B超和CT对诊断有帮助,手术及分子靶向治疗是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持续非卧床性腹膜透析(CAPD)患者并发胸腹瘘(AF)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与转归。方法观察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肾内科2009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的3例CAPD并发胸腹瘘患者,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与转归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3例患者均出现气促、胸闷、不能平卧,伴超滤量明显减少,影像学提示中-大量右侧胸腔积液;应用胸水生化成分分析鉴定胸水性质,同时以标记放射性核素99Tcm-乙三胺五乙酸(DPTA)注入透析液后,在胸膜腔中探测到99Tcm确诊;经抽取胸水、暂停CAPD、改行间隙性腹膜透析等治疗方法效果欠佳,3例患者最终都转为血液透析治疗。结论从临床表现可早期发现胸腹瘘,用核素扫描结合胸水生化成分分析诊断胸腹瘘敏感性高,不良反应少。出现胸腹瘘后患者较难再维持腹膜透析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功能性胰岛β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院1998年4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42例功能性胰岛β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检查手段和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均有Whipple三联征,IRI/G〉0.3有39例。术前行B超和CT检查,分别发现16例(38%),32例(76%),术前B超联合CT检查发现34例(81%),术中B超联合扪诊发现40例(95%)。肿瘤位于胰头15例,胰体12例,胰尾15例;术后病理证实良性肿瘤40例,胰岛细胞增生1例,恶性1例。单纯肿瘤切除25例;胰体尾联合脾切除6例;单纯胰体尾切除9例,1例联合左肾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术后胰漏5例,4例为肿瘤摘除者,1例为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功能性胰岛β细胞瘤定位诊断尤其重要,术中B超是发现肿瘤较好的手段。手术方式取决于肿瘤大小和位置,合理的手术方式选择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提高对小肠间质瘤CT征象和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主要症状为黑便、贫血、腹部不适、腹痛、呕吐、发热及腹部包块等。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病例中,CT共检出病灶14个,均为单发,发生于十二指肠3例,回肠7例,空肠4例。良性9例,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块影,瘤体最大径均≤4.0cm,密度均匀,明显均一强化。恶性5例,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瘤体最大径均〉4.0cm,多为腔外生长,肿瘤内可见囊变坏死,不均一强化,其中肝脏及肺转移各1例。结论 CT对小肠间质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以瘤体最大径4.0cm为界值对肿瘤的良恶性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小儿梅克尔憩室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复习病历和随访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的27例小儿梅克尔憩室。结果无症状2例,便血为主15例,腹痛为主9例,其他1例。有9例行两孔法腹腔镜辅助的憩室切除术,余均开放手术。便血为主的15例中有10例见有异位胃黏膜(核素检查7例阳性、2例阴性,1例未行核素检查),5例未见到异位胃黏膜(核素检查5例均阳性)。结论小儿梅克尔憩室因并发症而出现临床症状,异位胃黏膜是合并出血的主要原因。手术切除是治疗小儿梅克尔憩室的主要方法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恶性副神经节瘤(MPGL)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2011年1月诊治的12例MPGL患者的临床资料。高血压10例(83.3%),腰腹部疼痛3例(25.0%)。血浆游离变肾上腺素类物质(MNs)和24h尿儿茶酚胺(CA)升高者分别为100.0%(12/12)和83.3%(10/12)。B超、CT、MRI和131I-间碘苄胍扫描(131I-MIBG)定位准确率分别为83.3%(10/12)、91.7%(11/12)、80.0%(4/5)和88.9%(8/9)。1例行放射治疗,11例行开放手术治疗。结果:原发性肿瘤9例,复发性肿瘤3例;单发性肿瘤8例,多发性肿瘤4例。根据肿瘤的中心定位:腹主动脉旁6例,下腔静脉后2例,膀胱2例,肾门2例。根据术中所见确诊恶性5例(41.7%)。病理检查11例,确诊恶性8例(72.7%)。肺转移1例,肝转移1例,骨转移1例,局部淋巴结转移3例.广泛淋巴结转移2例,2个或多个脏器同时发生转移2例。9例随访4~84个月,平均39个月;复发4例,再次手术;因多发浸润及远处转移死亡2例。结论:病理难以区分副神经节瘤的良恶性,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生化检查及术中所见。根治性肿瘤切除是治疗MPGL最有效的方法,肿瘤复发时再次手术仍然有效;无法手术者可用放化疗控制高血压及延缓疾病进展。长期随访观察肿瘤的转移情况是确诊疑似病例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