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胆管癌微血管计数和VEGF及MMP2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胆管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与胆管癌转移、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45例胆管癌及8例正常肝外胆管组织的MVD,VEGF和MMP2表达。结果:(1)胆管癌组织MVD值,VEGF,MMP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胆管组织(P<0.05);(2)胆管癌组织MVD,VEGF,MMP2的表达强度与胆管癌的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VD增高提示胆管癌转移侵袭潜能增加,VEGF,MMP2可能作为预测胆管癌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64层螺旋CT(64MD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相关性。方法对33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绘制所选层面靶动脉、靶静脉及肿瘤的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64层螺旋C灌注的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测定癌组织的MVD和VEGF的表达。对不同类型TDC间的MVD和VEGF进行比较:并对cT灌注参数与癌组织的MVD和VEGF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结直肠癌组织MVD值为22.61±9.01.VEGF阳性表达率为86.2%(19/25)。结直肠癌的TDC分为5种类型.不同TDC类型的MVD和VEG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59和1.11,P〉0.05)。CT灌注诸参数与MVD与VEGF均无相关(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MVD和VEGF均能反映结直肠癌的血管生成状况.但它们之间无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urvivin和bFGF在胃癌及肠化生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血管生成的关系,为胃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4例胃癌组织、22例肠化生组织和1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Survivin、bFGF的表达和MVD值,分析Survivin、bFGF表达、MVD值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在44例胃癌组织、22例肠化生组织和1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Survivin、bFGF和MVD3种标记物在3组组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癌组织中Survivin、bFGF表达及MVD值均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胃癌组织中Survivin和bF—GF表达与MVD值均有相关性(P〈0.05)。胃癌组织中Survivin和bFGF两者均阳性组中MVD值与两者均阴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胃癌组中Survivin、bFGF的表达均与MVD值有明显相关性,bFGF和Survivin的表达共同促进胃癌血管的生成。联合检测Survivin、bFGF和MVD有助于对胃癌的病理分级、恶性程度判定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微淋巴管密度(MLD)和微血管密度(MVD)在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它们与直肠癌发展、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中低位直肠癌标本80例、直肠息肉标本40例和正常直肠组织8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其VEGF—D的表达和MLD、MVD水平。结果(1)VEGF—D在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5%(44/80),直肠息肉和正常直肠组织则均为0(P〈0.05);MLD在直肠癌组织中为2.80±1.31,直肠息肉中为0.50±0.72,正常直肠组织中MLD为0.25±0.44,直肠癌组织中的MLD明显高于直肠息肉和正常直肠组织(P〈0.05);MVD在直肠癌组织中为80.10±23.18,直肠息肉中为27.00±11.01,正常直肠组织中为10.45±5.34,直肠癌组织中的MVD明显高于直肠息肉和正常直肠组织(P〈0.05)。(2)直肠癌组织中的VEGF-D表达和MLD、MVD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术前远处转移有明显相关性(P〈0.01,P〈0.05)。(3)直肠癌组织中的MLD与VEGF—D呈正相关,随着VEGF—D表达的增高MLD明显增高(P〈0.01)。结论VEGF-D和MLD是反映直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理想指标,同时也是反映直肠癌进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直肠癌淋巴管生成及血管生成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4例病人直肠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EGF和MVD及其与直肠癌组织学分型、Dukes分期,癌肿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VEGF表达强度和MVD与直肠癌的Dukes分期(P<0.05)、淋巴结转移(P<0.05)及远处转移(P<0.01)密切相关,而与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MVD与VEGF表达两者呈达相关(r=0.89)。结论:VEGF与直肠癌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对直肠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有促进作用,VEGF和MVD可作为反映直肠癌生长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S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4在浆膜浸润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8例浆膜浸润胃癌组织中SPI、VEGF和CD34[以微血管密度(MVD)值表示]的表达。结果SP1和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0.0%和52.9%。VEGF阳性率在SP1表达阳性的胃癌组织中为73.5%,在SP1阴性表达的胃癌组织中则为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7,P=0.01)。SP1和VEGF表达水平与MVD值显著相关(P〈0.01);SP1表达与肿瘤大小和肿瘤生长方式显著相关(P=0.01);VEGF表达和MVD值与肿瘤分化程度、Bomnann分型、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生长方式显著相关(P〈0.01)。单因素分析表明,SP1、VEGF、MVD值、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生长方式与S1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SP1、MVD值和肿瘤生长方式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SP1、VEGF和MVD值对于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有重要价值,SP1和MVD值可以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M(apoM)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20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apoM的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例正常肠黏膜、6例肠炎组织、10例肠息肉、20例结直肠癌及其癌旁组织中apoM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apoM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均有表达.前者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后者(0.05±0.01比0.19±0.05,P〈0.05)。无淋巴结转移者apoM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有淋巴结转移者(P〈0.01)。结直肠癌组织中apoM蛋白表达中位分值为5.50.显著低于癌旁组织(10.5,P〈0.05)、肠炎组织(9.75,P〈0.05)、肠息肉组织(11.0,P〈0.01)及正常黏膜组织(10.5,P〈0.05)。未见结肠癌组织中apoM蛋白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有关(P〉0.05)。结论载脂蛋白apoM在肠癌组织中的mRNA及蛋白水平较正常组织及良性病变组织显著降低。结直肠癌组织中apoMmRNA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促血管生成素-1(Ang-1)、促血管生成素-2(Ang-2)、促血管生成素受体(Tie-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肠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MVD)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ng-1、Ang-2、Tie-2及VEGF在45例大肠腺癌及1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大肠腺癌组织中的Ang-2蛋白及VEGF蛋白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腺癌的分化程度越低,Ang-2及VEGF蛋白的表达率越高(P〈0.05),Ang-2与VEGF蛋白的表达存在明显正相关性(r=0.997,P〈0.01);大肠腺癌组织中的Ang-1蛋白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腺癌的分化程度越高,Ang-1蛋白的表达率越高(P〈0.05);Tie-2蛋白在大肠腺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腺癌的分化程度越低,MVD越高(P〈0.05),腺癌组织中Ang-1蛋白阳性表达组MVD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组(P〈0.01),Ang-2蛋白阳性表达组MVD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组(P〈0.01)。≥5cm及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腺癌组织中,Ang-2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x^2=8.889,P〈0.01;x^2=10.020,P〈0.01)。结论 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相对Ang-1占优势的Ang-2的过度表达,可能在肿瘤的血管生成和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癌细胞外基质中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的改变及其与胃癌组织微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on^TM法,对80例胃癌组织和20例正常胃腺体组织中FN的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进行检测。结果FN免疫复合物呈棕黄色分布于胃腺体基底膜及周围的结缔组织间质中。正常组织基底膜中FN染色呈完整线性结构,结缔组织间质中FN染色呈规则的条纹状。胃癌组织基底膜FN的完整线性染色结构被不同程度破坏,结缔组织间质中FN染色加深,形状不规则。胃癌组织中VEGF表达和MVD较正常组织均升高(P〈0.01,P〈0.05)。胃癌结缔组织间质中FN表达与VEGF表达和MVD均存在正相关性(P〈0.01,P〈0.05);而胃癌组织基底膜FN线性染色缺损程度与VEGF表达和,MVD均无相关性(P〉0.05,P〉0.05)。结论胃癌结缔组织间质中FN表达的增高可能与其微血管形成和发展过程关系密切,FN与VEGF在胃癌微血管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相互协同和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MSCT征象、病理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分析HCC的MSCT征象(包括肿瘤直径、包膜、瘤内坏死液化、侵袭转移)、病理分级与MVD、VEGF阳性表达率的关系。结果VEGF阳性表达者的MVD高于VEGF阴性表达者(P〈0.01)。HCCⅠ级的MVD、VEGF阳性表达率低于Ⅲ、Ⅳ级,Ⅱ级低于Ⅳ级(P均〈O.05)。包膜不完整、瘤内有坏死液化及有侵袭转移的HCC的MVD及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包膜完整、瘤内无坏死液化及无侵袭转移者(P均〈0.05)。结论HCC包膜是否完整、瘤内有无坏死液化、有无侵袭转移等MSCT征象与MVD、VEGF表达密切相关,新生血管在HCC的生长、浸润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并发症与肛门括约肌损伤的相关性,将术后切除痔核中含有肌纤维组织的5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不含肌纤维组织的5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1、3、5、7天的肛门疼痛程度、肛缘水肿程度及肛门括约功能。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第1、3、5天肛门疼痛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肛门疼痛程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3天肛缘水肿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5、7天肛缘水肿程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3、5、7天肛门括约功能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肛门括约肌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PPH结合外痔切除缝合术治疗重度混合痔的临床应用,选择PPH结合外痔切除缝合治疗Ⅲ、Ⅳ期内痔为主的混合痔患者70例,并与同期单纯行PPH治疗的Ⅲ、Ⅳ期内痔患者70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两组在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O.05)。结果表明,PPH加外痔切除缝合术具有手术时间短、疼痛轻、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重度混合痔较理想的方法,可拓展PPH手术适应症范围,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为观察三联疗法治疗重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将308例重度混合痔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64例采用痔上黏膜套扎、消痔灵注射、外剥内扎三联疗法治疗,对照组144例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及肛门疼痛、创缘水肿、肛门出血、肛门坠胀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显示,两组在总有效率、术后肛门坠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肛门疼痛、创缘水肿、肛门出血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三联疗法治疗重度混合痔优于传统的外剥内扎术。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改良分段外剥内扎术加内括约肌松解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将30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分段外剥内扎术加内括约肌松解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分段外剥内扎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在创面愈合时间、术后肛门水肿、痔核残留、肛门狭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改良分段外剥内扎术加内括约肌松解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肯定,而且可避免发生肛门狭窄,减轻肛门水肿程度,减少痔核残留,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联合消痔灵注射在重度混合痔中的应用价值,将72例重度混合痔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PPH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PPH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术后出血、肛门疼痛及排尿障碍;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疗效、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防术后并发症尤其是术后出血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在PPH中于母痔区吻合口上方3、7、11点及内痔和松弛黏膜区域注射适量1:1消痔灵注射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可有效减少术后出血,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TST)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重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将100例重度混合痔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行TST,对照组行PPH,对比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肛门疼痛、出血、尿潴留、肛门狭窄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在术后出血、尿潴留和肛门狭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TST治疗重度混合痔总体疗效与PPH相当,但TST在术后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PPH。  相似文献   

17.
为观察内痔围扎悬吊加外痔弧形切缝术治疗混合痔的疗效,将6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内痔围扎悬吊加外痔弧形切缝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痔外剥内扎术治疗。观察两组术后肛门疼痛、肛门水肿、住院时间及疗效等相关指标。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术后肛门疼痛评分、肛门水肿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内痔围扎悬吊加外痔弧形切缝术能有效治疗混合痔,相关指标优于传统痔外剥内扎术,具有创面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少、恢复时间短、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银芷肛肠熏洗剂对大鼠痔相近模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68表达的影响,本实验采用肛门外周注射冰醋酸法建立大鼠痔相近模型,造模成功后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马应龙金玄痔科熏洗散对照组(B组)和银芷肛肠熏洗剂低剂量组(C组)、中剂量组(D组)、高剂量组(E组),每组10只,连续给予相应药物7d,于第8天处死大鼠,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法评估大鼠痔相近模型创面组织中iNOS、VEGF、CD68水平。结果显示,(1)iNOS:B~E组大鼠创面组织中iNOS阳性细胞率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1;D、E组大鼠创面组织中iNOS阳性细胞率评分明显低于B、C组,P〈0.01;而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VEGF:B~E组大鼠创面组织中VEGF阳性细胞率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或P〈0.01;D、E组大鼠创面组织中VEGF阳性细胞率评分均低于B、C组,P〈0.01;而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D68:B~E组大鼠创面组织中CD68阳性细胞率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或P〈0.01;C~E组大鼠创面组织中CD68阳性细胞率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0.05或P〈0.01。结果表明,银芷肛肠熏洗剂能明显抑制大鼠痔相近模型iNOS、VEGF、CD68的表达,其对痔的治疗作用可能与抑制iNOS、VEGF、CD68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在重度内痔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6例重度内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手术切除痔核,观察组切除痔核后在肛门镜下行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对两组患者规律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第3d手术部位疼痛、出血、坠胀、水肿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痔核切除基础上行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治疗重度内痔能够降低复发率,改善临床效果,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外剥内扎并直肠黏膜梯级结扎术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黏膜松弛的疗效,回顾2010~2012年采用外剥内扎并直肠黏膜梯级结扎术治疗的100例患者(观察组)资料,以及2008~2009年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的100例患者(对照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治疗痔的总体疗效: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排便情况:治疗后观察组排便费力、排便时间、排便不尽感评分均明显降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外剥内扎并直肠黏膜梯级结扎术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黏膜松弛患者可在治疗痔的同时,解决因直肠黏膜松弛引起的排便费力、排便时间延长、排便不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