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儿额叶癫疒间的临床和脑电图特征。方法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应用录像脑电图仪和携带式脑电图仪对21例额叶癫疒间患儿进行长时间监测描记,同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21例中15例监测到临床发作,共47次,最多1例24h发作18次。仅睡眠期发作的7例,睡眠与清醒时均有发作的4例,清醒时发作的4例。发作持续时间平均30s,有3例泛化为全面性发作,持续时间达2~3min。同一患儿发作表现基本相同,强直性姿势发作8例,偏转发作4例,发作性情感异常2例,失神样发作1例。发作时10例伴有面色潮红、表情惊恐,6例伴有发声,2例伴有发笑,2例有踏车样自动症。发作前有先兆的5例,均为感觉异常。发作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发作后抑制不明显。发作期或发作间期脑电图见有额区起源或以额区导联为著的异常电活动,睡眠期尤为明显。结论额叶癫疒间是一组具有特征性的癫疒间综合征,睡眠期长时脑电监测额区起源或以额区导联为著的疒间样放电阳性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额叶癫癎临床发作表现及视频脑电图特征。方法对2005年6月-2007年6月长程脑电监测者中符合额叶癫癎的20例患儿临床发作及视频脑电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儿共监测到临床发作50次。临床发作形式主要表现为:偏转发作、姿势性强直、过度运动,部分患儿发作合并有发声或自动症。白天夜间均有发作,夜间发作较多。半数以上发作间期脑电图无癫癎波。临床发作期脑电图大多数有异常,但不典型,可表现为额极及额区的尖波节律、慢节律、快节律、棘节律或尖-慢波、棘-慢波,或以上混合,有时可波及到颞区、中央区甚至泛化全导。发作频繁者背景活动有慢化。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可以减少发作甚至控制发作。结论额叶癫癎临床发作以偏转发作、姿势性强直、过度运动为主,以夜间为主,持续时间短。剥夺睡眠长程脑电监测可提高额叶癫癎诊断率,特别是发作期脑电图,有利于额叶癫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额叶癫(癎)临床发作表现及视频脑电图特征.方法 对2005年6月-2007年6月长程脑电监测者中符合额叶癫(癎)的20例患儿临床发作及视频脑电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儿共监测到临床发作50次.临床发作形式主要表现为:偏转发作、姿势性强直、过度运动,部分患儿发作合并有发声或自动症.白天夜间均有发作,夜间发作较多.半数以上发作间期脑电图无癫(癎)波.临床发作期脑电图大多数有异常,但不典型,可表现为额极及额区的尖波节律、慢节律、快节律、棘节律或尖一慢波、棘一慢波,或以上混合,有时可波及到颞区、中央区甚至泛化全导.发作频繁者背景活动有慢化.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可以减少发作甚至控制发作.结论 额叶癫(癎)临床发作以偏转发作、姿势性强直、过度运动为主,以夜间为主,持续时间短.剥夺睡眠长程脑电监测可提高额叶癫(癎)诊断率,特别是发作期脑电图,有利于额叶癫(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儿童额叶癫痫(FLE)的临床和脑电图(EEG)特征及预后,加强对于FLE的认识。方法收集本科2000~2006年治疗40例FLE患儿,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病例均行24hEEG和影像学检查。内容包括FLE病例的家族史、发作类型、先兆、伴随症状,EEG和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效果。比较各发作类型、EEG表现和药物疗效差异。结果癫痫发作表现为阵挛24例,强直4例,精神行为3例,侧转、失张力、呕吐各2例,视觉、感觉异常、头痛各1例。头颅影像学检查发现异常9例。有明确脑损伤史,病毒性脑炎病史各1例。均有发作期额叶样放电或者慢波表现。随访1~6年,其中用药后发作消失35例,3例发作减少,2例无效。一线抗癫痫药物效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FLE发作表现为频繁、短暂和夜间多发。认识特征性的发作表现,可为FLE诊断提供线索,动态EEG检查对于FLE是必须检查手段;抗癫痫药物首选使用卡马西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额叶癫(癎)患儿发作期临床症状在癫(癎)源区定位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神经内科2010年10月至201 1年6月确诊的30例额叶癫(癎)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进行视频脑电图检查.结果 30例额叶癫(癎)患儿共监测到76次具有明确脑电图起源的临床发作,其中眶额区发作11次(14.5%),背外侧额区发作33次(43.4%),近中央额区发作32次(42.1%).发作期患儿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眼偏转发作(47次,61.8%)、不对称强直发作(32次,42.1%)及怪异动作发作(29次,38.2%),相关性分析表明发作多提示癫(癎)源区位于背外侧额区与近中央额区,但在此两区域间发作发生的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58、9.67、11.55,P均>0.05).发声、手足自动症及情绪症状多提示癫(癎)源区位于背外侧额区与眶额区;且情绪症状在两区域间的发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68,P<0.001),提示情绪症状为眶额区特征性发作的临床表现.结论 额叶癫(癎)患儿发作期临床症状在判断癫(癎)源区定位中具有一定意义,特别是情绪症状性发作,可以认为是眶额区的特征性发作,具有重要的定位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6.
儿童枕叶癫癎的临床和脑电图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梅  张琴 《中华儿科杂志》2000,38(11):667-670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非癫性发作、疑似癫及正常儿童对剥夺睡眠脑电图检查诊断的敏感性及实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表现酷似癫发作38例(男13例,女25例;年龄4~12岁,平均8.1岁),有明确诱发因素,行常规EEG及剥夺或部分剥夺睡眠——睡眠EEG诱发试验,作自身对照,除脑电异常放电者。同时随机抽取有反复发作疑似癫、且常规脑电图检查正常102例(男63例,女39例;年龄3~12岁,平均7.3岁)与106例(男57例,女49例;年龄3~12岁,平均7.6岁)无癫临床发作史的对照组,以同样方法的诱发试验作比较。结果所有病例脑电图的背景电活动频率均明显变慢,非癫发作组38例睡眠EEG诱发试验均为阴性,因其诱发试验前后数据一致,故该组无统计意义;拟诊癫组脑电图有棘/尖慢复合波等癫样放电者57例(55.9%);对照组诱发后脑电图异常出现2例(1.9%)癫样放电者,3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χ2=97.3P<0.01)。结论剥夺睡眠后脑电图出现癫样电活动的敏感性高于常规脑电图检查,拟诊癫的敏感性高。该检查对非癫样发作排除癫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儿童额叶癫癇(FLE)的临床表现、脑电图(EEG)特征和预后.方法 对28例FEE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起病年龄21个月~17岁,癫癇发作表现:躯体运动性自动症20例,偏转性强直18例,姿势性强直19例,植物神经症状10例,局部阵挛11例,发声9例,额叶失神3例,简单自动症3例,感觉异常1例,发笑发作1例.头颅影像学异常13例,长时间视频脑电图(V-EEG)检查78.6%(22/28例)记录到疴样放电,67.9%(19/28例)记录到临床发作.26例额叶癫癇随访1~6年,抗癫癇药物治疗效果良好15例.结论 额叶癫癇是一组具有特征性的癫癇综合征,V-EEG是临床无创伤性诊断额叶癫癇最佳方法,口服抗癫癇药物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肌阵挛失张力癫(癎)(MAE)的临床和脑电图特点.方法 分析MAE患儿的临床和视频脑电图及同步肌电图资料,并对治疗效果进行随访.结果 收集MAE患儿共47例,其中25例有热性惊厥史,20例有热性惊厥和(或)癫(癎)家族史,发病前智力运动发育均正常.起病年龄1.4~5.8岁,首次发作为无热的全面强直-阵挛发作(GTCS)41例(87.2%),肌阵挛发作4例,失张力发作2例.病程中均有多种发作类型,包括GTCS46例(97.9%)、肌阵挛失张力发作34例(72.3%)、肌阵挛发作47例(100%)、失张力发作32例(68.1%)、不典型失神36例(76.6%)和强直发作3例(6.4%).出现多种类型的发作时脑电图背景均为弥漫性慢波或顶区为主的θ节律,发作间期呈全导1~4 Hz(以2~3 Hz为主)棘慢波、多棘慢波发放.所有患儿均首选抗癫(癎)药物(AEDs)治疗,41例(87.2%)应用AEDs发作控制,其中37例单用或合用丙戊酸,26例联合应用拉莫三嗪.10例(21.3%)发病后出现智力落后.结论 MAE的临床特点包括:发病前发育正常,多数以GTCS起病,病程中具有多种全面性癫(癎)发作类型,肌阵挛失张力发作是其特征性发作类型;脑电图呈全导棘慢波、多棘慢波发放.早期明确诊断并合理选择AEDs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lectro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yoclonic atonic epilepsy (MAE) in children. Method The clinical data, 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and simultaneous electromyography (EMG) of MAE patients were analyzed. The treatment and its effects were followed up.Result In 47 MAE patients, 25 had a history of febrile seizures ( FS), 20 had a family history of FS or epilepsy. All patients had a normal development before the illness. The age of afebrile seizure onset was between 1.4 years to 5.8 years. The first seizure was 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 (GTCS) in 41 patients (87.2%). All patients had multiple seizure types, including 47 GTCS (97.9%), 34 myoclonic atonic seizures (72. 3% ), 47 myoclonic seizures ( 100% ), 32 atonic seizures (68. 1% ), 36 atypical absences (76. 6% ) and 3 tonic seizures (6. 4% ). EEG backgrounds were slow or parietal θ rhythm, interictal EEG showed 1-4 Hz (predominant 2-3 Hz) generalized spike and wave or poly spike and wave discharges in all cases. Seizures were controlled by antiepileptic drugs (AEDs) in 41 patients (87.2%). Valproate was used in 37. Lamotrigine was used in 26.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was observed in 10 children after the onset of the illness.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MAE included the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was normal before the onset of the illness; the onset of seizure type was often GTCS. All patients had multiple generalized seizure types. Myoclonic atonic seizure was its characteristic seizure type. EEG showed generalized discharges. Early diagnosis and rational choice of AEDs are important for getting a better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不典型儿童良性部分性癫(癎)(ABPE)患儿癫(癎)性负性肌阵挛(ENM)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及对治疗的反应.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7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17例伴ENM的ABPE患儿在视频脑电图(VEEC)监测下行直立伸臂试验,9例同时监测双侧三角肌表面肌电图(EMG).对ENM的临床、神经电生理特征及对抗癫(癎)药物(AED)的治疗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起病早期均符合儿童良性癫(癎)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的诊断标准,并已接受AED治疗.病程中出现手抖、掉物、点头、站立不稳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ENM.所有患儿均在VEEG监测时行直立伸臂试验并观察到ENM发作,与EEG对侧Rolandic区高波幅棘慢波发放同步出现.9例同时进行EMG记录,证实EEG的棘波与EMG的短暂肌电静息具有锁时关系.在出现ENM期间,原有的部分运动性发作频率及发作间期EEG放电明显增多,6例亦有不典型失神发作.部分患儿ENM的出现可能与加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苯巴比妥等药物或突然减停丙戊酸有关.丙戊酸、苯二氮革类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以不同方式联合治疗可消除多数患儿的ENM发作.结论 ABPE病程中可出现ENM.VEEG监测时行直立伸臂试验及同步EMG记录有助于确诊ENM.ENM的出现常伴有原有惊厥发作频率的增多及发作间期EEG的恶化.卡马西平等AED可能诱发ENM.丙戊酸、苯二氮革类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消除ENM发作有效. NM期间,原有的部分运动性发作频率及发作间期EEG放电明显增多,6例亦有不典型失神发作.部分患儿ENM的出现可能与加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苯巴比妥等药物或突然减停丙戊酸有关.丙戊酸、苯二氮革类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以不同方式联合治疗可消除多数患儿的ENM发作.结论 ABPE病程中可 现ENM.VEEG监测时行直立伸臂试验及同步EMG记录有助于确诊ENM.ENM的出现常伴有原有惊厥发作频率的增多及发作间期EEG的恶化.卡马西平等AED可能诱发ENM.丙戊酸、苯二氮革类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消除ENM发作有效. NM期间,原有的部分运动性发作频率及发作间期EEG放电明显增多,6例亦有不典型失神发作.部分患儿ENM的出现可能与加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苯巴比妥等药物或突然减停丙戊酸有关.丙戊酸、苯二氮革类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以不同方式联合治疗可消除多数患儿的ENM发作.结论 ABPE病程中可 现ENM.VEEG监测时行直立伸臂试验及同步EMG记录有助于确诊ENM.ENM的出现常伴有原有惊厥发作频率的增多及发作间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额叶癫疒间临床发作表现及视频脑电图特征。方法对2005年6月-2007年6月长程脑电监测者中符合额叶癫疒间的20例患儿临床发作及视频脑电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儿共监测到临床发作50次。临床发作形式主要表现为:偏转发作、姿势性强直、过度运动,部分患儿发作合并有发声或自动症。白天夜间均有发作,夜间发作较多。半数以上发作间期脑电图无癫疒间波。临床发作期脑电图大多数有异常,但不典型,可表现为额极及额区的尖波节律、慢节律、快节律、棘节律或尖-慢波、棘-慢波,或以上混合,有时可波及到颞区、中央区甚至泛化全导。发作频繁者背景活动有慢化。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可以减少发作甚至控制发作。结论额叶癫疒间临床发作以偏转发作、姿势性强直、过度运动为主,以夜间为主,持续时间短。剥夺睡眠长程脑电监测可提高额叶癫疒间诊断率,特别是发作期脑电图,有利于额叶癫疒间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肌阵挛失神癫癎(epilepsy with myoclonic absences,EMA)是一种以肌阵挛失神(myoclonic absences,MA)为主要发作类型的儿童癫癎综合征.本研究旨在探讨EMA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征.方法 对6例EMA患儿均进行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2例同步监测双侧三角肌肌电图(EMG).对EMA的临床、神经电生理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6例中女3例,男3例.起病年龄为2岁3个月~11岁,平均5岁2个月.5例以MA为惟一发作类型,1例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起病,后转变为MA.MA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意识改变,上肢为主的节律性肌阵挛抽搐、常伴强直性收缩、有时可见头及身体的偏斜或不对称抽搐,持续时间为2~30 s,发作突发突止,发作频繁时每日可达数次~30余次,过度换气常可诱发.所有患儿发作期EEG为双侧对称同步的3 Hz棘慢波节律性暴发,2例双侧三角肌EMG记录到与发作期放电频率一致的节律性肌电暴发,其中1例还记录到伴随的持续强直性肌电活动.所有患儿发作间期EEG均有醒睡各期全导棘慢波发放,部分存在少量局灶性放电.治疗主要采用丙戊酸单药或联合其他抗癫癎药.随访时年龄为6岁4个月~19岁,4例发作控制8个月~3年;1例因开始治疗晚、1例未及时正规治疗并伴病程中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分别随访2年半及5年,目前仍有发作,且有智力受损.结论 EMA为一种少见的儿童癫癎性疾病,发作类型主要为MA.临床表现结合发作期VEEG及同步EMG可确诊MA.早期恰当的选用丙戊酸或联合其他抗癫癎药对EMA有效.治疗不及时或伴有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时预后相对不良.  相似文献   

14.
婴儿癫癎发作特征的录像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婴儿癫癎发作的录像脑电图(Video-EEG)特征。方法 根据癫癎发作分类法对45例婴儿106次癫癎发作的Video-EEG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全身性发作包括:①全身性粗大肌阵挛8例32次发作,发作期EEG为阵发性全导棘慢波、多棘慢波或弥漫性低电压,肌阵挛与EEG相关性良好;②散发游走性肌阵挛3例,面部及肢体远端频发间断肌阵挛,EEG为广泛持续慢波及多灶性棘波、尖波、肌阵挛与EEG无相关性;③婴儿痉挛10例17次发作,背景EEG为高峰节律紊乱,发作期为高波幅爆发和(或)低波幅抑制。全身性发作中缺乏完整的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及失神发作。(2)部分性发作16例42次发作,突出表现为无动性凝视,其次为简单自动症、植物神经症状及轻微的惊厥性症状。多数意识状态难以准确判断。EEG提示发作起源于额区、中央区、颞区或枕区。部分性继发全身发作5例7次发作,EEG提示阵发性放电分别起源于颞区2例,枕区2例多灶性1例。(3)不能分类的发作3例5次发作,Video-EEG主要表现为1次发作中出现多种发作类型。结论 婴儿期癫癎发作在识别和分类上都比较困难。Video-EEG监测同步分析有助于对婴儿癫癎发作的准确观察与分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婴儿癫发作的录像脑电图 (Video EEG)特征。方法 根据癫发作分类法对 45例婴儿 10 6次癫发作的Video EEG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全身性发作包括 :①全身性粗大肌阵挛 8例 32次发作 ,发作期EEG为阵发性全导棘慢波、多棘慢波或弥漫性低电压 ,肌阵挛与EEG相关性良好 ;②散发游走性肌阵挛 3例 ,面部及肢体远端频发间断肌阵挛 ,EEG为广泛持续慢波及多灶性棘波、尖波 ,肌阵挛与EEG无相关性 ;③婴儿痉挛 10例 17次发作 ,背景EEG为高峰节律紊乱 ,发作期为高波幅爆发和 (或 )低波幅抑制。全身性发作中缺乏完整的全身强直 阵挛性发作及失神发作。(2 )部分性发作 16例 42次发作 ,突出表现为无动性凝视 ,其次为简单自动症、植物神经症状及轻微的惊厥性症状。多数意识状态难以准确判断。EEG提示发作起源于额区、中央区、颞区或枕区。部分性继发全身性发作 5例 7次发作 ,EEG提示阵发性放电分别起源于颞区 2例 ,枕区 2例及多灶性 1例。(3)不能分类的发作 3例 5次发作 ,Video EEG主要表现为在 1次发作中出现多种发作类型。结论婴儿期癫发作在识别和分类上都比较困难。Video EEG监测同步分析有助于对婴儿癫发作的准确观察与分类。  相似文献   

16.
三种小儿癫癎发作电视录像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儿典型失神发作(TAS)、额叶癫癎发作(FLES)及婴儿痉挛(IS)的临床表现、发作间期及发作时脑电图的特点。方法 对经电视录像脑电图(Video-EEG)监测后诊断为TAS、FLES及IS患儿的临房和脑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TAS32例发作87次,其中复杂性失神28例。发作时脑电图为双侧对称同步的3Hz棘慢波。发作间期睡眠时棘慢波发放不规则。②FLES18例43次,15例具有2种或2种以上发作形式。14例发作间期睡眠时有额区棘(慢)/尖(慢)波,16例发作时额区出现癫癎性放电。③IS 17例22次,发作间期浑醒时均为高峰节律紊乱,睡眠期各导棘慢波趋向同步化。发作时为全导弥漫性单个高幅慢波及波幅低平等。结论TAS、FLES及IS的临床表现、发作时和发作间脑电图各有特点,在诊断时要综合分析。Video-EEG有助于上述发作频繁的小儿癫癎发作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癫的本质是阵发性脑电活动异常 ,其基础是神经元离子通道、神经递质和受体功能异常及异常微神经环路的形成导致异常超同步化放电 ,与脑结构异常没有必然关系。因此脑电图 (EEG)是癫诊断最重要的检查手段。特别是近年来脑电监测技术 (便携式 2 4h脑电监测、录像脑电监测等 )广泛应用 ,更进一步提供癫诊断的可靠性。神经影像学主要用于寻找癫的病因和辅助局灶性癫的定位 ,但不能作为癫诊断的依据。Cragar等曾比较病史、发作症状、诱发试验、血清泌乳素水平、录像EEG、SPECT、心理试验、神经心理学测试等方法对癫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合闭眼状态对儿童癫癎样放电的诱导作用及合闭眼敏感性与光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录像EEG监测时,对癫癎患儿进行反复睁闭眼试验及不同眼状态下间断闪光刺激(intermittent photic stimulation,IPS).将眼状态分为睁眼(eyes opened)、合眼(eyes closure,睁眼后合上眼的最初3 8内)及闭眼(eyes closed,保持闭眼3 s以上直至睁眼之前).合眼或闭眼时诱发癫癎样放电现象称为合眼敏感性或闭眼敏感性.从135例中筛选出具有合眼敏感性或闭眼敏感性的13例患儿,对其临床、合闭眼敏感性及其与光敏感性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3例中女8例,男5例,平均就诊年龄为11岁,平均起病年龄为9岁.相关的癫癎及癫癎综合征诊断包括反射性癫癎中的特发性光敏感性枕叶癫癎2例;早发型良性儿童枕叶癫癎3例;晚发型儿童枕叶癫癎1例;少年肌阵挛癫癎2例;眼睑肌阵挛伴失神1例;仅有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的反射性癫癎1例;癫癎伴觉醒期大发作1例;症状性枕叶癫癎及症状性全身性癫癎各1例.13例中合眼敏感性10例,8例伴光敏感性,其中6例合眼状态下IPS阳性,6例中4例闭眼状态下IPS亦阳性、2例阴性;闭眼敏感性3例,2例伴光敏感性,其中1例合眼和闭眼状态下IPS均阳性.合眼和闭眼诱发的EEG放电图形和部位未见特征性区别,均与癫癎发作类型相关性更强.不同眼状态下光敏感的阳性检出率及阳性频率范围有一定的差异.4例给予丙戊酸钠治疗后复查EEG发现合闭眼敏感性及光敏感性均有改善,且光敏感性可先于合闭眼敏感性好转.结论 合闭眼敏感性较常见于女性患儿,可涉及多种癫癎综合征.合闭眼敏感性与光敏感性可共存亦可独立存在.录像EEG监测时对癫癎儿童常规进行合闭眼状态测试及不同眼状态下IPS测试,有助于发现癫癎样放电,并协助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伴有非癫癎发作的脑性瘫痪(脑瘫)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与癫癎发作的鉴别能力。方法:1 198例9个月至6岁的脑瘫患儿纳入研究,对伴随发作性症状的患儿进行24 h视频脑电图监测,明确伴随的发作是否为癫癎发作,并观察伴随非癫癎发作患儿的发作症状、年龄、脑瘫型别及脑电图特征。结果:共578例(48.24%)患儿伴随发作性症状,其中伴随癫癎发作者231例(19.28%),非癫癎发作322例(26.88%)。322例伴随非癫癎发作的脑瘫患儿中,发作性症状包括非癫癎性强直发作、发作性摇头、耸肩或头后仰、发作性哭闹、惊恐发作、睡眠肌阵挛、刻板性运动等;158例(49.1%)显示脑电图有非特异性异常;111例(34.5%)在基层医院误诊为癫癎;1岁以内患儿非癫癎发作频率高于1岁~和3~6岁组患儿;痉挛型脑瘫患儿非癫癎发作频率最高(168例,52.2%),其次为不随意运动型(69例,21.4%)和混合型(65例,20.2%)。结论:脑瘫患儿伴随的发作性症状部分为非癫癎发作,注意与癫癎发作相鉴别。非癫癎发作发生频率与患儿年龄及脑瘫型别有一定关系。[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12):933-935]  相似文献   

20.
癫是小儿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癫的基本特点是发作性及重复性。在癫的诊断中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患儿的发作是癫性发作还是非癫性发作 ;2 .如果是癫性发作 ,它是哪种发作类型或符合哪个癫综合征的表现 ;3.病因是什么 ;4 .有没有诱发因素。癫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脑电图 (不是脑地形图 )检查 ,体格检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 (CT、MRI、MRA)主要为寻找癫的病因 ,不能根据影像学结果肯定或否定癫诊断。为提高癫的诊断水平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采取病史病史是诊断癫的重要依据 ,询问的重点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