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听力障碍患儿佩戴助听器后塞音的发音特点。方法以佩戴助听器的语前聋患儿30例(助听器组)和健听儿童30例(健听组)为研究对象,年龄3~6岁(分为3~、4~、5~6岁组,每组2类儿童各10例),日常均使用汉语普通话交流,具备一定的发音能力。以塞音词表进行测试,分析两组儿童塞音(/b/、/d/、/g/、/p/、/t/、/k/)的发音正确率和错误类型,分析不同生理年龄、助听时间与发音正确率的关系。结果助听器组儿童塞音发音的正确率从高到低为/b/>/d/>/g/>/k/>/t/>/p/,健听组儿童塞音发音的正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b/>/g/>/k/>/p/>/d/>/t/;健听组儿童塞音/b/、/g/、/k/、/t/、/p/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助听器组儿童(P<0.05)。助听组儿童发音错误规律包括:①发音方法相同的音互相替代,如不送气塞音的互相替代和送气塞音的互相替代;②发音部位相同的音互相替代;③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不同的替代,如:塞音擦音化,塞音塞擦音化,不送气化。4~、5~6岁组听障儿童塞音/g/、/p/、/k/发音的正确率明显高于3~岁组(P<0.05),助听器佩戴时间大于2年的听障儿童塞音/p/、/t/发音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小于2年的儿童(P<0.05)。结论听障儿童塞音发音清晰度落后于健听组儿童,生理年龄、听觉干预的时间对听障儿童部分塞音发音的正确率有影响,需进行积极的干预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常见汉语声母错误发音规律。方法选用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中有关语音清晰度测试的卡片对30例3~5岁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进行测试,记录分析其声母发音错误率、错误类型,从发音部位及方法进一步分析错误率的发生规律。结果30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言语清晰度约为73.93%±12.76%;发音错误率较高的声母分别为/s/、z/、/sh/、/g/、/ch/、/j/、/k/、/l/、/c/、/zh/、/f/、/p/;错误类型多为替代;按发音部位分类,舌尖前音、舌根音错误率较高,而双唇音、舌尖中音错误率最低;按发音方法分类,鼻音、边音和不送气塞音错误率最低,其余错误率均较高。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常见汉语声母发音错误为对舌尖前音和舌根音等较难掌握的音,在语言康复训练中应有针对性地训练。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4~6岁极重度听障儿童构音情况的研究,分析其言语清晰度及易出现的错误,为开展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训练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平均年龄为5岁、配戴助听器的极重度听障儿童71名,选用孙喜斌等主编的听觉评估及学习中的材料进行声母构音测试。结果①各声母清晰度变化较大,从几乎不能识别到完全识别。清晰度较高的声母为/b/、/m/、/l/、/d/,清晰度较低的声母为/s/、/c/、/z/、/sh/、/x/;②4~6岁极重度听障儿童不同发音部位声母的发音从易到难依次为:双唇音-舌尖中音-唇齿音-舌尖后音和舌面音-舌根音和舌尖前音;③4~6岁极重度听障儿童不同发音方式声母的发音从易到难依次为:边音-鼻音-不送气塞音和送气塞音-不送气塞擦音-擦音-送气塞擦音;④4~6岁极重度听障儿童声母构音错误中替代错误最多,其次是省略错误。结论声母构音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不同有其内在规律性,对构音障碍的听障儿童实施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能够提高康复效率,使听障儿童获得更好的言语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研究以音位对为载体,从听说两方面探讨听障儿童的听觉识别和构音语音特征,从而为听障儿童声母构音语音异常矫治提供指导.方法 对60名听障儿童声母音位对的听觉识别能力与构音语音能力进行分析,分别从听、说和听说对比3个维度对汉语普通话中的9项23对声母音位对的听觉识别和构音语音得分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1]9项声母音位对在听和说两方面难度分布相似,塞音与鼻音音位对、送气塞音与不送气塞音音位对的难度都较低,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音位对的难度较高;[2]23对声母音位对的听觉识别难度低于构音语音难度,被试的听觉识别平均分高于构音语音平均分;[3]听障儿童的听觉识别平均分和构音语音平均分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听觉识别能力越高,构音语音能力也相对较高.结论 听障儿童的构音语音能力落后于听觉识别能力.对听障儿童进行构音语音异常矫治时,要充分利用其听觉辨识能力,进行听说对比训练,用听带动说,以增强其构音语音康复训练的效果,提高言语听觉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学龄前聋儿声母的发音情况,获得其声母发音的难度层次。方法选取平均年龄为4.5岁的语前聋儿64名,以黄昭鸣-韩知娟词表为测试材料,分析其不同发音部位、不同发音方式声母的发音正确率。结果①学龄前聋儿不同发音部位声母发音难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发音部位声母的发音从易到难依次为:双唇音→舌尖中音→舌根音→唇齿音和舌面音→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②学龄前聋儿不同发音方式声母的发音难度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发音方式声母的发音从易到难依次为:不送气塞音→鼻音→送气塞音→擦音和边音→送气塞擦音和不送气塞擦音。结论学龄前聋儿声母发展远远滞后于健听儿童,表现出明显的难度层次关系,主要与发音的可视性、发音动作发育的早晚以及发音方法的复杂程度有关;在声母构音矫治时,应遵循学龄前聋儿声母发音部位或发音方式的难度顺序以提高其康复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听障儿童塞音嗓音起始时间特点及与呼吸能力的相关性,为其塞音的习得及矫正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3~5岁听障儿童及健听儿童各20例,录取6个塞音(/b/、/p/、/d/、/t/、/g/、/k/)与3个单元音(/a/、/i/或/e/、/u/)所组成的18个辅-元(consonant vowel,CV)音节,声调均为一声,提取嗓音起始时间(voice onset time,VOT)。对两组儿童进行最长声时(maximum phonation time,MPT)测试并对VOT与MPT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在不送气塞音中,听障儿童/da/的VOT值显著大于健听儿童(P<0.05),其余音节的VOT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送气塞音中,听障儿童所有音节VOT值均显著小于健听儿童(P<0.05);听障儿童的MPT显著小于健听儿童(P<0.05);送气塞音VOT值与MPT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r>0)。结论 听障儿童的呼吸能力显著弱于健听儿童,需要加强呼吸训练,有利于听障儿童送气塞音的学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考察健听儿童连续语音切换清晰度的发展,探究其影响因素以及发展特点.方法 采用基于9项声母音位对比的短句测试材料,测试90名3~5岁健听儿童发出目标音的正确率,考察其连续语音切换清晰度.结果 3~5岁儿童连续语音切换清晰度测试女生得分明显高于男生;塞音与擦音、塞音与鼻音、擦音与无擦音以及不同构音部位的不送气塞音4项的发展成熟比较早,4岁以后没有显著变化;送气塞音与不送气塞音以及不同构音部位的送气塞音两项在3~5岁间随年龄增长有显著增加,5岁末基本发展完成;送气塞擦音与不送气塞擦音,塞擦音与擦音以及卷舌音与非卷舌音3项,在3个年龄段间有显著差异(P<0.05),且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发展完善.结论 3~5岁是健听儿童连续语音切换清晰度的高速发展期,发展受性别和年龄两大因素影响,其在言语矫治实践中应把握关键期,按照发展顺序有针对性地对听障儿童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功能性构音障碍(functional articulation disorders,FAD)塞音异常患者的语音特点和语音训练方法.方法 通过语音评估归类分析87例4~26岁FAD塞音异常患者的语音特点,分析异常塞音/b/、/p/、/d/、/t/、/g/、/k/的构音错误方式和错误表现形式;针对性实施语音训练矫正异常塞音构音部位及构音方式的错误,分析疗效.结果 塞音/t/错误例数最多(82/87),其他依次为/k/(77/87)、/d/(67/87)、/g/(60/87)、/p/(59/87),/b/音例数最少(3/87).发生率最高的错误方式为擦音化(65.52%),其他主要为不送气化(63.22%)、舌前音化(54.02%)、构音扭曲(33.33%)、双唇音化(32.18%)、舌后音化(18.39%)、辅音脱落(17.24%).经过2~10次语音训练,87例患者中完全治愈71例(81.61%),部分治愈16例(18.39%),塞音错误字数由训练前的67.97±18.56个减少到训练后的4.03±2.7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01,P<0.001).结论 本组FAD患者异常塞音发生例数由多到少依次为/t/、/k/、/d/、/g/、/p/、/b/,构音方式错误主要为擦音化、不送气化、构音扭曲、辅音脱落,构音部位错误主要为舌前音化、双唇音化、舌后音化;根据错误部位及错误方式集中开展针对性的语音训练可有效矫治塞音异常.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了120名健听儿童/g/./k/时长和频区的特征,并将52名听障儿童主客观评估结果与健听儿童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健听儿童习得/g//k/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长和频区均无显著变化;女孩时长大于男孩,男女频区无显著差异;/k/与/g/相比时长长,频区高;舌根塞音与/ao/和n/u/分别相拼时相比,时长短、频区高。临床上若/kao/和/ku/的时长小于健听儿童参考范围或/gao/、/gu/和/ku/的频区大于健听儿童参考范围时,可以推测可能存在发音部位前移问题。研究得到了健听儿童/g/、/k/时长和频区的参考范围,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听障儿童/g/和/k/构音异常的原因,探讨相应的治疗策略。方法通过对54例1.5岁~9岁听障儿童/g/和/k/口部运动功能和构音模式的分析,从发/g/和/k/音所需的口部运动、发音部位.发音方式等角度详细分析了造成/g/和/k/构音异常的原因,通过临床实践总结了一套系统、有效.简易的治疗策略。结果从听觉识别、口部运动、构音运动训练以及构音音位训练4个层次对/g/和/k/音位异常的矫治进行策略分析,并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法。结论经过临床实践证明,言语矫治师在进行构音异常矫治时必须先进行原因分析,再进行科学系统的治疗,本文所介绍的治疗策略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3~5岁健听儿童韵母音位对比和声母音位对比的习得过程,为听障儿童音位对比识别训练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分别选取3、4、5岁健听儿童各30名,测试韵母与声母最小音位对比的识别能力,统计音位对比的习得年龄。结果①3、4、5岁健听儿童韵母音位对比分别习得85.87%、94.57%和97.83%。相同结构、不同开口组韵母习得发育较早,4岁即已完成;相同开口不同结构组仅有1对在5岁习得;相同开口相同结构组韵母习得发展略慢,有两对在5岁后形成;前鼻音与后鼻音韵母习得较为缓慢。②3、4、5岁健听儿童声母音位对比分别习得75.86%、88.51%和96.55%。擦音与无擦音发展较早,在3岁及3岁前即已习得;送气与不送气音发展其次,在4岁完成;清辅音与浊辅音基本在4岁完成;其他组在5岁后仍有一段时间的持续发展时间。结论 3~5岁健听儿童音位对比识别习得过程有一定顺序性,较晚识别的音位对可能受言语发育和语音声学特征的共同影响,主要包括鼻韵母相关音位对比、浊辅音对比(m/nr、/l、n/rl、/r、)、p/t/k对比、f/s/h对比、c/s/ch/sh对比晚习得现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3岁听障儿童与同龄健听儿童开放式单音节测试结果,为提高康复教学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岁听障儿童与同龄健听儿童各30例,采用言语听觉反应评估(evaluation of auditory response to speech ,EARS)中的开放式单音节分别对两组儿童进行测试,比较其结果。结果两组儿童各测试项得分高低排序均为声调得分>韵母得分>声母得分>字得分,且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岁听障儿童的声母、韵母和字得分均显著低于同龄健听儿童( P<0.001)。错误分析表明两组儿童中舌尖后音、边音的正确率均最低;健听儿童的双唇音、唇齿音、鼻音、塞音正确率最高,而听障儿童的舌根音正确率最高。听障儿童各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的声母、鼻韵母的正确率均显著低于健听儿童(P<0.05)。结论3岁听障儿童在开放式单音节测试中的声母、韵母和字得分差于同龄健听儿童,且以舌尖后音、边音最为突出,这可能与听障儿童听力状况带来的输入性语言信息不足和听觉干预起始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两例不同语系构音障碍儿童的辅音错误特征,探讨相应的治疗策略。方法以两例不同语系构音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评估并比较两例患者辅音的错误特征。结果在发音部位、发音方式、送气与不送气,清辅音与浊辅音和辅音音位的分布5个方面,两例患儿的辅音发音的错误特征存在差异。结论对不同语系构音障碍儿童进行治疗时,必须根据不同的辅音错误特征,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对一例塞音构音障碍患者进行干预,采用单一被试基线A-B实验设计和A—B—A实验设计,进行了塞音/t/与/k/的评估和治疗,并跟踪评估其治疗效果,旨在为塞音构音障碍患者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治疗方案,为治疗师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患者/t/、/k/的发音正确率有显著性提高:患者《塞音构音语音评估表》的主观评估得分有显著性提高,从而证实了塞音构音语音治疗方法是科学有效的,在临床上具有显著性效果,为研究者后续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获得健听成人识别低通滤波汉语清塞音所需的最低截止频率及识别的影响因素。方法以汉语清塞音与韵母/a/组成的/ba/、/pa/、/da/、/ta/、/ga/、/ka/单音节为言语测试材料,步长为200Hz,通过上升法测试33名健听成人不同截止频率时的识别情况,获得正确识别的最低截止频率,并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①33名健听成人识别/ba/、/da/、/ga/、/ta/、/ka/所需的截止频率在3 000Hz以下,分别为2 239.39、2 936.36、2 084.55、2 372.73、1 693.94Hz,识别/pa/需7 000Hz左右的截止频率,为6 784.85Hz。②识别清塞音所需的低通截止频率受到送气方式和发音部位的影响,但不受受试者性别影响。结论识别低通滤波汉语清塞音/pa/所需的最低截止频率均值高于6 000Hz,其余清塞音的最低截止频率均值均在3 000Hz以下;识别清塞音的截止频率由低到高依次为/ka/、/ga/、/ba/、/ta/、/da/、/pa/;发声的送气方式和发音部位影响低通截止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成年功能性构音障碍患者辅音发音错误的特点,为制定语音训练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以42例成年功能性构音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借助计算机语音工作站对患者进行语音评估,对其辅音的发音错误类型及方式进行分析.结果42例成年功能性构音障碍患者主要的辅音发音错误类型为置换、扭曲,其次为脱落.按发音部位,错误辅音依次为舌尖后音(39例,92.86%)、舌尖前音(31例,73.81%)、舌面音(22例,52.38%)、舌根音(19例,45.24%)、舌尖中音(18例,42.86%)、唇齿音(6例,14.29%)及双唇音(6例,14.29%);辅音错误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sh/、/zh/、/ch/、/r/、/z/、/c/、/s/、/q/、/x/、/j/、/g/、/k/、/h/、/t/、/l/、/d/、/f/、/p/.辅音错误方式有:舌前音化(22例,52.38%)、非送气化(12例,28.57%)、侧化构音(12例,28.57%)、辅音脱落(9例21.42%)、舌后音化(8例,19.05%)、舌面音化(4例,9.52%)、双唇音化(4例,9.52%)、唇齿音化(3例,7.14%).结论成年功能性构音障碍患者的辅音发音错误类型主要是置换和扭曲;错误辅音主要为舌尖后音、舌尖前音、舌面音、舌根音、舌尖中音;辅音发音错误方式主要为舌前音化、非送气化、侧化构音、辅音脱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汉语声调对发育性语音障碍儿童塞音偏误的影响,为其临床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4~6岁发育性语音障碍儿童28例(患儿组)及年龄相仿的正常儿童25例(正常组),以跟读复述的方式录取6个塞音(/b/、/d/、/g/、/p/、/t/、/k/)与单韵母/a/组成的包括汉语普通话四个声调的24个单音节词,通过praat语音分析软件提取各单音节词语的嗓音起始时间(voice onset time,VOT)值,采用混合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两组在四种不同声调上同一塞音的VOT值差异。结果两组组别主效应显著,患儿组与正常组之间各音节VOT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正常组声调类型与声母类型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患儿组声调类型与声母类型交互作用显著(P<0.001),声母/b/的VOT:/ba/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言语异常的特征、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语音不清(吐词不清)患儿进行常规口腔及耳鼻咽喉科等专科检查,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唇腭裂外科语音清晰测试表作为发音测试材料以及交谈时根据他人对患儿语言的理解程度进行评判,并与语音样本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其中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330例,其中轻度组127例,中度组181例,重度组22例,采用发声诱导仪(启音博士)等多媒体进行口腔功能、听觉、视觉辨认、构音训练。结果功能性构音障碍的错误频率最高为舌尖前音,其余依次为舌根音、舌尖音、舌尖后音、舌面音、唇齿音、双唇音。言语障碍矫治总有效率为100%,其中轻度组治愈率为100%(127/127),中度组治愈率为86.74%(157/181),重度组治愈率为72.73%(16/22)。结论功能性构音障碍是以口腔构音器官功能不协调为主,言语训练应以加强口腔功能的锻炼为主;多媒体形象教学便于提高儿童学习兴趣和动作模仿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学龄前听障儿童不同发音方式的声母正确率与康复时间的关系,为不同发音方式的声母康复训练提供指导。方法选取3~5岁康复半年以上的听障儿童104名和健听儿童36名,以《汉语构音能力测验词表》为测试材料,分析不同发音方式声母的发音正确率。结果①康复时间1年以上的听障儿童鼻音的发音与健听儿童没有显著差异;②康复时间1.5年以上的听障儿童边音的发音与健听儿童没有显著差异;③康复时间2年以上听障儿童的塞音正确率同健听儿童没有统计学差异;④所有康复时间段听障儿童的擦音和塞擦音正确率均与健听儿童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学龄前听障儿童不同发音方式的声母习得有一定时间顺序,可能与声母的音高、发音的难度、发音的可见性、发音动作的发育有关。建议听障儿童进行声母康复训练时应当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提高听障儿童声母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植入人工耳蜗与配戴助听器儿童的音位对比识别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植入人工耳蜗与配戴助听器的儿童声母和韵母音位对比识别的异同点和难点,为制定听觉言语康复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对23名配戴助听器儿童、17名植入人工耳蜗儿童采用声母和韵母音位对进行音位对比识别评估,应用难度分析法对得分进行分析.结果 当人工耳蜗儿童重建听阈与配戴助听器的儿童的助听听阈平均值基本一致时:①87对声母中共有38对音位对难度基本一致,占总数的43.7%;在声母音位对识别难点方面,人工耳蜗儿童共有27对"较难",12对"很难",配戴助听器的儿童共有28对"较难"、11对"很难";其中,两类儿童卷舌音与非卷舌音声母难度一致性达100%.但两类儿童相同方式不同部位、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相同部位不同方式音位的一致性均在40%以下;②92对韵母中两类儿童共有43对音位对难度基本一致,占总数的46.7%;在韵母音位对识别难点方面,人工耳蜗儿童共有21对"较难",两类儿童前鼻音与后鼻音韵母音位对难度的一致性高达66.7%,两类儿童相同结构相同开口音位时的一致件最低,仅达27.8%.结论 在声母和韵母音位对比识别方面.植入人工耳蜗的儿童与配戴助听器的儿童的识别难度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配戴助听器的儿童声母识别难点主要与"f"有关,而人工耳蜗儿童识别的难点主要与"s"和"t"音相关的音位对有关.两组儿童韵母识别难点多数与鼻韵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