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金匮要略》水气篇提出了黄汗论治。水气篇原文二十八条曰:“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本条提出了黄汗的成因和证治。黄汗,即以汗液黄色为主要特征,其发病  相似文献   

2.
王世琦老师仔细思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之黄汗病条文“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发现与临床慢性荨麻疹肌腠不固、水湿郁表的病因病机非常吻合,尤重治水湿,临床上以加味芪芍桂酒汤治疗慢性荨麻疹,颇获良效。  相似文献   

3.
张某,男,45岁,1995年6月7日初诊。腰部汗出色黄4年余,每每染黄衣衫,而腋下汗腺发达部位却无黄汗出,询其病因,言其在南方时常汗出当风或入水而浴,久之而出现黄汗。予芪芍桂酒汤原方:黄芪18g,白芍12g,桂枝12g,米醋50ml。加水至300ml...  相似文献   

4.
黄汗是指汗出色黄而沾衣染衣。《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谓:“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其病因病机乃汗出入水中浴,水入汗孔得之。表虚营卫不和,湿热交蒸,故发热汗出色黄。黄汗应与黄疽之汗出色黄有所区别。黄汗之汗出色黄沾衣染衣,或兼手掌部  相似文献   

5.
张喜奎 《国医论坛》1999,14(6):18-18
十七、汗出沾农柏汁黄清化湿热通郁阳黄汗一病,临床并不鲜见。该病始载于张仲景之《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篇中对其症状描述除“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外,尚有发热,脉沉,身体肿等。并认为这种病是“以汗出入水中治,水从汗孔入得之”。所出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及桂枝加黄芪汤,均用黄芪、桂枝、芍药,意在调和营卫,固表利水。从而测知是病之机在于水温之邪留滞肌肤,壅遏营卫,卫阳不通,郁久化热,故治疗以和营通阳为大法。该病较为顽固,尤其久治不愈者,单纯应用仲景芪芍桂酒汤及桂枝加黄芪汤往往收效甚微,故临证须加重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6.
“黄汗”之名,首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后于“水气病篇”散见三则。前者示黄汗为历节病之并发症,盖由历节病湿蓄关节,郁久化热,湿热郁蒸骨节间,故局部疼痛而渗出黄色汗液,非为黄汗本病。见于“水气病篇”者,乃约言黄汗之病因、证治及与“风水”之鉴别。盖其病因,乃由“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是水湿郁遏,营卫不通,湿热交蒸互郁而成。其证为身体(肿)重,发热汗出而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两胫自冷,胸中痛,不能食,腰髋弛痛,小便不利,脉沉。其治当以调和营卫、益气发散,用芪芍桂酒或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如此,则黄汗之证因脉…  相似文献   

7.
黄汗系因汗出入水,水热互郁于肌表,致身肿、发热、汗出沾衣如柏汁。兼见两胫冷、身疼重、腰髋弛痛或小便不利等……宜芪芍桂酒汤为之。临床中除药物反应或肝胆疾病原因外,单纯“黄汗”并不多见。笔者采用清肝利胆、健脾除湿、调和营卫、化瘀止汗法治疗本病,取得良好疗效,现举2个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从《伤寒论》经方角度,以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小柴胡汤治疗"黄汗、自汗、无汗"3例。  相似文献   

9.
黄汗1例治验     
<正> 患者张某,女,22岁,1982年6月28日初诊。自述汗出色黄染衣着色3天。5天前因天气炎热,碾麦劳累,汗出较多,中午回家以冷水洗身。隔日汗出较多,色黄、染衣着色,周身困重,口苦、纳呆、心烦、小便黄而大便正常,诊见舌边红、苔薄黄,脉弦滑稍数、寸浮。查体:巩膜无黄染,腹软,肝脾不大、诊断为黄汗病。治以芪芍桂酒汤加味:生黄芪15克、桂枝12克,赤白芍各12克,茵陈、生地各30克,3剂水煎服,嘱其煎药时加食醋少许。共服药6剂黄汗  相似文献   

10.
陆××,男,20岁。1987年7月24日诊。上半身出黄汗半月余,始浅渐深,腋部尤甚,沾衣若染。观其皮色如常,两目不黄染;自诉脘痞不适,口粘而干,但不思饮,纳谷不馨,肢体倦怠,二便如常。舌苔薄腻,脉濡。入夏来,无汗出入水中浴之史。查肝功能,尿双胆无异常。综析证情,恙系湿遏中富,与外感署热交蒸,气机郁滞,致胆汁不循常道而泄,外溢于肌表,故汗出色黄。治从宣气化湿,清热解署,利胆退黄立法,方选三仁汤化裁。处方: 茵陈30克,藿香,佩兰、杏仁、白术,法半夏、郁金各10克,川朴8克,白蔻仁5克(研,后下),苡仁,焦楂曲各15克,六一散20克(布包)。  相似文献   

11.
外感阴汗     
阴汗,是指前阴及其附近局部多汗。按前贤所论,主要无非两种:一为肝经湿热,一为肾阳虚衰,二者皆属内伤。我临床所见,则另外还有一类,系由外感所致,与前贤所论内伤者不同。兹举两例,以资说明。伤水阴汗李××,男,22岁,未婚,工人。1984年12月3日初诊。自81年夏经常下河洗澡以后,前后阴部即汗多,经常潮湿而热,三年多来一直未愈。近一月来又见腰痛,腹股沟部时痛,小便不热而频,大便频而量少不爽。舌红苔膩黄,脉弦滑。此为水湿侵入,滞留肤腠,湿蕴生热,损伤营卫。宜调和营卫,祛湿泄热。以《金匮》芪芍桂酒汤为主方,此方原治汗出入水中浴,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金匮》原文中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桂汤及芪芍桂酒汤等桂枝类汤为代表,在血痹、虚劳、奔豚气及黄汗等诸病中应用的分析,初步探讨调和营卫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黄汗刍议     
黄汗是以汗出色黄而命名,首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是水气病五种类证的一种,原文论述计有五条,对黄汗的病因、病理、辨证治则作了概要说明。此证现代临床虽然少见,但仍有探讨的必要,今依据原文结合病例探讨如下。一、病因病理原文第1条说:“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说明黄汗是水气病的一种,其病因是水湿之邪。水湿是怎样形成黄汗的呢?第28条说:“……汗出入水中浴,水  相似文献   

14.
黄汗一病,今人忽之。仲景论黄汗,一在水气病篇,重点论水气(水肿、腹水),兼及黄汗;一在中风历节病篇,是历节病的一个兼证。 黄汗作为一个病,并不罕见。其发病皆在炎热潮湿的夏季,其人多体型偏胖,气虚湿盛之体,诱因是“汗出入水中浴”,或汗出之际,频用冻水冲凉、抹澡,而致营卫郁闭,湿邪无外达之机,蕴而化热,湿热郁蒸,溢于肌表,发为黄汗。其证以汗出黏衣,里衣黄染如黄柏色为特点,初起可兼有恶风、  相似文献   

15.
李××,女,年令35岁,初诊1982年7月16日。自诉:去年夏季,因天气炎热,在田间劳动,汗出较多,午后突受暴雨所浸,周身潮湿如水浴,至晚身酸不适,稍有畏寒,10天后,身肤出现汗色发黄,初起两腋窝黄汗较显,渐至全身汗黄,汗出沾衣染如柏汁,洗之不去,但身目不黄,伴有头昏腰酸,胸闷体倦,口内时而渗水,食欲不振,大便两日一行,小便少,苔白腻微黄,脉沉细。辨证:属黄汗。病由劳累汗出,暴雨浸湿所致。水湿之邪,郁  相似文献   

16.
《金匮》乃"于蠹简中得"来,脱误难免。如《中风历节病》篇:"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一句,历代校注译释者均未对其文字或句读提出疑问,而是望文生义,或随文敷衍。虽部分医家或已看出语病,以意添字注之译之,但苦无佐证,似不能立。本文分别从文理和医理的角度,充分考证"浴"先因音近或形似而误作"如",进而在句读时误属下句而读作"如水伤心",致使后学者对经义难以索解。指出本句正确的句读应是"汗出入水中浴,水伤心",并提出了无可辩驳的本证——《金匮·水气病》篇:"黄汗……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  相似文献   

17.
黄汗一病,首见于《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病有风水,有皮水,……有黄汗。……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论述了黄汗病的脉证与转归。至于黄汗之病因,如水气篇第68条所言:“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从何得之?师曰:汗出入水中,水从汗孔入得之”。扼要地说明了黄汗病的外感因素。惜无病案可考。再析第29条:“黄汗之病,……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可得出这样的绪论,外感是条件,内因属脾虚而表卫不固。正如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张氏创桂枝加黄芪汤意即在此。然外感之黄汗,临床所见不多,后世医家亦鲜有报告。缘脾虚气衰,水湿不运,郁而化热,薰蒸肌肤,津随热泄,黄汗而出者当属杂证论治,且亦多见。笔者多年来曾遇10数例,皆按脾虚湿遏论治而愈。1975年9月间,曾治一男性王××,四旬有三。诉黄汗逾3年,近月加重。伴有头晕、心悸气矩,乏力、纳呆、腹胀、便溏。观其面色萎黄,肌瘦不华,舌淡胖,边有齿痕、  相似文献   

18.
黄汗在现代一些教科书上的提法都认为是一个症状 ,其病理是湿热阻滞中焦 ,薰蒸肝胆而致。治法上采用清热利湿 ,方取茵陈五苓散加减。而笔者认为现今的认识和《金匮》对黄汗的认识是有很大悬殊的。黄汗究竟是一个病 ,还是一个症 ?其病因、病理、症状、治疗又是如何 ?很有必要进行一番讨论。对黄汗的病因、病理、证候、治疗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而且有很详尽的论述。历代医家在这方面很少阐述和发展。张仲景在分析黄汗的病因时已明确指出 :“黄汗之为病……何从得之 ?师曰 :以汗出入水中浴 ,水从汗孔入得之。”说明黄汗成因是感受水(寒湿 )…  相似文献   

19.
一、麻杏石甘汤治咳喘尿失禁病员李某,女,42岁,农民,1985年4月22日诊。患者自诉近半月来患外感咳嗽,曾服中西药无效,病情日趋加剧。近日咳嗽时发现小便失禁,难于忍受,故前来就诊。症见咳嗽喘促,咳则小便滴沥流出,咳引胸痛,咯痰黄稠,发热,口渴喜冷饮,舌苔黄,脉数。综观脉症,证属邪热壅肺,肺失宣降。治宜宣肺清热,止咳平喘。拟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6克(蜜炙),生石膏30克(打碎先煎),杏仁12克,生甘草10克,桔梗15克,前胡15克,白果15克。两剂,水煎服。复诊,上方两剂服完,咳喘渐平,小便失禁、胸  相似文献   

20.
黄汗病与黄疸肝炎有别,它是以汗出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色为主要特征,目前临床颇为少见,应用《金匮》芪芍桂酒汤加味治之,疗效彰著。今介绍二例,以供同道参考。例一:王××,女,38岁,沛县湖屯乡金沟村人。1987年9月3日就诊,病历号5441。主诉:汗出色黄染衣,两月有余。患者素体不健,至麦收大忙,劳则汗出,衣衫冷湿,又贪凉取快,冷水沐之,随致汗出色黄,白衣皆染成黄色,两腋下尤甚,渐渐加重,曾服清热利湿退黄药未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