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提高对非Q波心肌梗死(NQMI)的认识及防治效果.方法对12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据心电图有无Q波分为NQMI组34例,Q波心肌梗死组(QMI)88例,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冠脉病变及左室造影结果.结果 NQMI组的女性发病率和既往反复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均高于QMI组,均P<0.01.冠脉造影NQMI组3支病变率、右冠受累率均高于QMI组,P<0.05.左室造影QMI组室壁瘤形成率比NQMI组高,左心室射血分数值低于NQMI组,P<0.01.结论 NQMI组3支冠脉病变率及右冠受累率高,女性易发,既往有反复心绞痛及梗死后心绞痛的患者发生率高,但心功能良好,近期预后较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非Q波心肌梗死(NQMI)与Q波心肌梗死(QMI)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QMI与NQMI患入院后10天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析病变类型,范围,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结果:NQMI组的多支病变,>90%的严重狭窄及侧支循环比率高于QMI组,而完全闭塞率低于QMI组,二组的病变类型无差异,结论:NQMI的多支病变率高于QMI,前的远期预后有可能较后差。  相似文献   

3.
应重视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些年来人们把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它包括了3种不同表现形式:(1)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此类型患者绝大多数发生急性Q波心肌梗死;(2)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此类型患者绝大多数不发生急性Q波心肌梗死;(3)不稳定性心绞痛(UA)。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中,体表心电图中梗死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表明心肌坏死。临床上要确定急性心肌梗死的最初发病可能有些困难。本研究旨在评价就诊时有无Q波能否作为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时间和预测死亡率的指标。方法:H ERO-2试验中15222例心室内传导正常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链激酶治疗和阿司匹林加比伐卢定或普通肝素治疗;随机化情况并不改变30d死亡率。在随机分组时,10244例患者(67%)在梗死区域出现Q波,4978例(33%)没有Q波。主要终点为30d死亡率。结果:有初始Q波者的30d内死亡明显多于无Q波者犤1044…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形成与发展,可导致血管管腔的狭窄,如心脏表面冠状动脉内腔变狭窄使其血流减少,由该冠脉供血的心肌就可出现缺血现象,临床上表现为心绞痛或缺血性胸部不适,即谓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这时做心电图检查,大部分患者在相关的导联上出现ST段抬高,少部分患者无S-T段抬高.无S-T段抬高者,一部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另一部分发生无Q性心肌梗死(NQMI),心电图上有S-T段抬高的患者,少部分发生无Q性心肌梗死,而极大部分患者发生穿壁性(Q)心肌梗死(QWMI),本文重点介绍有S-T抬高的穿壁性心肌梗死(STEMI)的急救和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6.
<正> 心肌梗死按心电图有无Q波分为无Q波型心肌梗死(NQMI)和有Q波型心肌梗死(QMI)。两者在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预后等方面都有重要区别。本文通过随诊,研究NQMI和QMI患者的近期生存率。旨在探讨具有不同心电图特征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6个月)预后。 1.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172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诊断金标准为:冠状动脉造影,比较病理性Q波、碎裂QRS波和病理性Q波合并碎裂QRS波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特异性与敏感性,另比较碎裂QRS波在前壁、下壁和侧壁等不同部位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结果:病理性Q波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敏感性为44.05%、特异性为69.32%,与碎裂QRS波的敏感性53.57%、特异性72.3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Q波联合碎裂QRS波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敏感性为73.81%,与单纯碎裂QRS波和病理性Q波的诊断敏感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两种单纯检测方式的特异性和诊断符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碎裂QRS波对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的检出率为47.06%、下壁心肌梗死的检出率为44.44%、侧壁心肌梗死检出率为53.13%,病理QRS波对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的检出率为57.14%、下壁心肌梗死的检出率为50.00%、侧壁心肌梗死检出率为56.25%;联合诊断方式对前壁、下壁和侧壁心肌梗死的检出率分别为82.35%、88.89%和90.63%,与两种单独诊断方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方式对同一部位的诊断价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碎裂QRS波是临床进行急性心肌梗死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与病理性Q波联合使用可明显提高该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薛虹  袁光善等 《铁道医学》2001,29(6):385-386
目的:为提高对非Q波心肌梗死(NQMI)的认识及防治效果。方法:对12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据心电图有无Q波分为NQMI组34例,Q波心肌梗死组(QMI)88例,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冠脉病变及左室造影结果。结果:NQMI组的女性发病率和既往反复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均高于QMI组,均P<0.01。冠脉造影:NQMI组3支病变率,右冠受累率均高于QMI组,P<0.05。左室造影:QMI组室壁瘤比NQMI组高,左心室射血分数值低于NQMI组,P<0.01。结论:NQMI组3支冠脉病变率及右冠受累率高,女性易发,既往有反复心绞痛及梗死后心绞痛的患者发生率高,但心功能良好,近期预后较佳。  相似文献   

9.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属于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病,之所以称之为“UCAD”,就是UAP或NQMI既可以好转为稳定性心绞痛;也可以发展为Q波心肌梗死或猝死。其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学机理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上,斑块上纤维帽发生裂隙或破裂出血,导致血小板聚集与激活、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和冠状动脉痉挛。  相似文献   

10.
谭贺怡 《广州医药》2006,37(5):31-33
目的 从心电图的不同特征上鉴别诊断心肌病与心肌梗死.方法 对心肌病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的Q波的波形、时限、伴随ST-T改变、出现导联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异同之处.结果 心肌病的异常Q波时限明显变窄,在QRS形态、Q波出现导联、伴随ST改变等方面均与急性和陈旧性心梗Q波有显著差异,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心电图是鉴别心肌病Q波与心梗Q波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U波倒置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观察比较了40例有U波倒置(试验组)和44例无U波倒置(对照组)的透壁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情况及冠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用冠状动脉病变的血管支数表示。结果试验组梗死后的心绞痛发生率为77.5%(3140),明显高于对照组34.1%(1544,P<0.01)。试验组室性心律失常较对照组更易发生[62.5%(2540)/27.3%(1244,P<0.01)],发生心功能异常的情况也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通过冠脉造影发现试验组冠状动脉双支和三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U波倒置可作为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特性与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不稳定型心绞痛(UA)、Q波急性心肌梗死(AMI)和非Q波心肌梗死、缺血性猝死的总称,其共同的发病机理为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或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不同程度的破裂与血栓形成。近年来,将形成急性闭塞性血栓并主要造成ST段抬高的Q波AMI称  相似文献   

13.
1目的 探讨 Q波对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2方法 选取≥ 70岁无 Q波 (A组 6 0例 )和有 Q波 (B组 6 1例 ) AMI患者及≤ 70岁无 Q波的 AMI患者 (C组 5 8例 )进行对照研究。3结果  A、C组房颤的发生率高于 B组 (P<0 .0 5 ) ;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亦高。 A组接受溶栓治疗者较 B、C组少 ;A组与 B组病死率无差异。但 1年内病死率 A组高于 B组。 4结论  Q波的存在对高龄 AMI患者的预后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关于非Q波性心肌梗死(NQWMI)与Q波性心肌梗死(QWMI)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及病死率等有某些不同,近十几年来已有一些报道,但国内尚未见大组资料报道。本文对92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作回顾性分析,旨在临床估计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心电图破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冠心病患者242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8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4例,均采取心电图检查,分析心电图破裂QRS波、病理性Q波检查结果,并比较心电图破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及单独检查诊断价值。结果:心电图破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诊断准确度、敏感度较两者单一检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破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特异度与两者单一检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破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诊断敏感度、准确度较高,为临床判断病情程度、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信息支持,还有助于评估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诊断与治疗在不断发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其他再灌注治疗广泛应用于AMI患者,但再灌注后患者的预后却不尽相同,有研究发现,病理性 Q 波出现的早晚与AM...  相似文献   

17.
根据体表心电图是否有病理性Q波的出现,可以把急性心肌梗死分为急性Q波心肌梗死(QMI)、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NQMI在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近期和远期预后以及治疗处理方面均与QMI有所不同。本文对NQMI患者临床特点及病理生理变化、治疗和预后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QRS波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贞胜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0):186-187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病理性Q波出现时间的规律性及QRS波形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急诊冠脉造影证实的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病理性Q波出现的早晚及波形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病理性Q波出现的时间前壁心梗平均为(9.1±3.6)h,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平均(10.2±7.6)h;2例QRS波畸形明显,其中1例死亡.结论 病理性O波出现的时间在急性前壁心脏梗死明显早于急性下壁心脏梗死,QRS波畸形明显者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血清肌钙蛋白Ⅰ (cTnI)峰浓度与心电图Q波、ST段的相关性 ,以了解它们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情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 :172例AMI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系列采血测定血清cTnI。检查标准 18导联心电图 ,计算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 ,病理性Q波总幅度 ,最大病理性Q波 ,ST段抬高的导联数 ,并与血清cTnI峰浓度比较。同时考虑冠脉再灌注的影响。结果 :不论再通与否 ,急性心肌梗死 (包括前壁、下壁 )病人标准 18导联心电图病理性Q波总的幅度、最大病理性Q波幅度、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目以及急性前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导联数目与血清cTnI峰浓度有明显的等级相关。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清cTnI峰浓度与心电图病理性Q波总的幅度、最大病理性Q波幅度、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目和急性前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导联数目对判断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临床包括:(1)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分ST段抬高(Q波型)和下降型(非Q波);(2)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ACS发生机理绝大部分为冠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不同程度阻塞冠脉所致,其致残致死率很高.糖尿病患者是ACS的高危人群,较非糖尿病患者死亡率高2~3倍,其在急性期的预后差.随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急剧增加,发生ACS者亦显著增多,是糖尿病人主要致死原因.重视糖尿病患者ACS的治疗对减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