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苍耳子的毒性及相应的抢救方法,建议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苍耳子的用量和时间、炮制及因人而异,以免引起医疗事故。 相似文献
2.
苍耳子不同提取物的毒性比较实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比较苍耳子不同方法提取物灌胃给予动物后,产生的毒性反应。方法:急性毒性实验采用小鼠灌胃给药测定其半数致死量(LD50)和最大耐受量(MTD),长期毒性实验采用大鼠灌胃给药1个月,检测不同时期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生化指标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苍耳子水提物小鼠灌胃给药的LD50及其95%可信限为201.14(181.01~223.51)g生药/kg,苍耳子醇提物小鼠灌胃给药的MTD大于2400.0g生药/kg。苍耳子不同提取物大鼠灌胃给药1个月后的各项指标检测未见异常。结论:苍耳子水提物的急性毒性明显大于醇提物。两者长期毒性试验结果无差别。 相似文献
3.
苍耳子是历代治疗鼻渊及头痛的要药之一。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鼻炎、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皮肤病等与免疫异常相关的疾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苍耳子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但由于长期或过量服用,药材炮制不当等原因,导致毒性反应情况时有发生。毒理学研究表明苍耳子中毒可引起肝脏、心脏和肾脏等实质性脏器损伤,尤其是对肝脏损伤严重。该文通过系统地查阅和整理国内外关于苍耳子研究的相关文献,对苍耳子的药理作用、毒性物质、肝毒性机制等进行综述。总结出苍耳子具有降血压、抗过敏、抑菌、抗炎、镇痛、抗肿瘤和降血脂等药理作用。毒性成分主要为苍术苷、羧基苍术苷和4’-去磺基苍术苷。苍耳子导致肝脏毒性机制与脂质过氧化损伤、胆汁淤积及肝细胞能量代谢机理密切相关。与此同时,肝毒性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如miRNA-122,也为医药学提供新的研究手段。毒性类中药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配伍或炮制后入药可以降低或消除毒性并保存或增加疗效。目前为止,关于苍耳子炮制减毒原理研究报道较少,笔者建议要进一步加强苍耳子炮制减毒原理研究,充分发挥苍耳子特有疗效,开发其更大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苍耳子及苍术苷对大鼠原代肝细胞的毒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苍耳子水提物及苍术苷对大鼠原代肝细胞的毒性效应,探讨其可能的毒性机制。方法:制备大鼠原代肝细胞,观察苍耳子水提物及苍术苷在不同时间点对肝细胞形态的影响,并测定不同时间点培养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白蛋白(ALB)及尿素氮(BUN)的含量。结果:药物作用24h后,各给药组肝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形态改变及死亡,并随时间的增加细胞死亡数量亦增加,48h时,苍术苷和水提物低浓度组仍可见少量活细胞,而水提物高浓度组肝细胞几乎已全部死亡。ALT和LDH在给药2h或24h出现升高,含量呈时间依赖性增加,ALB和BUN在给药2h出现降低,在所试时间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结论:苍耳子水提物0.18、0.018 g原生药/ml及苍术苷44μg/ml对大鼠原代肝细胞有明显的毒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内毒素免疫敏化大鼠模型,观察苍耳子是否会诱发药物特异质肝损伤。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0. 7 mg·kg~(-1)脂多糖(LPS),于第1,7天共2次,建立内毒素免疫敏化模型。在模型基础上,苍耳子组分别每天灌胃苍耳子水提取物1. 67,5. 01,16. 7 g·kg~(-1),空白组和模型组每天灌胃等容积的蒸馏水,连续14 d,于灌胃后第7,14天两个流动时间点分别检测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肝毒性生物标志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内毒素免疫敏化模型表现为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水平明显升高(P0. 05,P0. 01);肝脏汇管区轻度炎细胞浸润(P0. 05);肝毒生物标志物ALT,AST,ALP,TBil,TBA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苍耳子各剂量组大鼠的血清炎症因子、肝毒性生物标志物、肝脏病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苍耳子灌胃给药对内毒素免疫敏化模型大鼠的血清炎症因子、肝毒性生物标志物及肝脏病变程度均无明显影响,该结果提示苍耳子不会诱发药物特异质肝损伤。 相似文献
6.
UPLC指纹图谱技术结合毒性成分含量优选苍耳子的炮制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6个不同工艺炮制样品水提取部位的UPLC指纹图谱和毒性成分含量比较,优选苍耳子炒制的最佳工艺。UPLC指纹图谱色谱条件为Acquity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 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25 mL·min-1;检测波长327 nm。毒性成分含量测定的色谱条件为Agilent TC-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0.01 mol·L-1磷酸二氢钠溶液(35:6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03 nm。实验建立了16个不同工艺样品的UPLC指纹图谱,并对其分别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SPSS16.0软件和SIMCA13.0软件进行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16个炮制样品相似度均大于0.97;聚类分析表明炮制样品可大致聚成4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认为影响最明显的3个成分分别是绿原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和咖啡酸;毒性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炮制后毒性成分明显降低,炮制可起到减毒作用;该实验方法可用于优选苍耳子的炮制工艺。 相似文献
7.
苍耳子及其伪品偏基苍耳子的鉴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苍耳子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系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Fatr.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近年来,我区在地产药材苍耳子收购过程中发现混有大量的苍耳子伪品。笔者追踪产地对原植物进行调查鉴定,确认其基源为同科植物偏基苍耳Xanthium inaequilatium DC.的成熟带总苞的果实。关于二者鉴别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本文从性状、显微特征、薄层层析三方面作了比较鉴别。 相似文献
8.
苍耳子属辛温解表中药 ,其味苦辛 ,性温 ,有小毒 ,入肺经 ,具有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头痛、鼻渊、齿痛、风寒湿痹、四肢挛痛、疥癞、瘙痒等证。常用量 3~ 1 0g/d ,若用量过大可致中毒 ,严重者危及生命。现将我科救治的 1例大剂量苍耳子中毒患者资料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 ,女 ,75岁 ,因神志不清 1 2h于 2 0 0 1年 1 0月2 0日收入院。家属提供病史 ,因患者时有咳嗽 ,应用偏方 ,自到山上采成熟野生苍耳子 ,于 1 0月 1 9日取 1 5 0g ,水煎取汁 1 5 0mL ,1次服下 ,3 0min后 ,觉困倦 ,自去睡觉。3h… 相似文献
9.
苍耳子与东北苍耳子的红外光谱鉴别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苍耳子为菊科植物苍耳 Xanthium sibi-ricum Pair.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不作药用的东北苍耳子为菊科植物东北苍耳X.mongolicum Kitag.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二者同科同属形态极为相似很难鉴别。对此有人曾用紫外光谱法做过鉴别研究。本文采 相似文献
10.
11.
12.
药邪与中草药肾病的防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当今世界纯天然中草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应用不当所导致的肾脏损害,医学界称之为中草药肾病(CHN),这种药源性致病因子称之为药邪或药毒。通过对文献资料和药理学、毒理学的分析,提出了如何正确、合理应用中草药来提高疗效,同时避免其毒副作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与大自然息息相通,自然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类,而人类也每时每刻都在适应着自然,这便是天人相合的现象和观念,而其中表现得最突出的,便是睡眠,人和动物概莫能外。太阳出来,天际放亮,人和动物都苏醒过来,开始了一天的活动,而太阳下山,大地暗寂,人和动物都进入了睡眠。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这是历经千万年而形成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苍耳子散分型塞鼻治疗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38例分为外感型、内热型、过敏型和干燥型,用苍耳子散加味为末塞鼻。结果:外感型有效率100%,内热型有效率95.45%,过敏型有效率95.24%,干燥型有效率100%,总有效率97.82%。结论:苍耳子散塞鼻治疗鼻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17.
苍耳子酊治疗寻常疣扁平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寻常疣、扁平疣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好发于手背、手指和面部 ,影响容貌。笔者自制苍耳子液治疗寻常疣、扁平疣 ,效果满意 ,现介绍如下。治疗方法苍耳子 1 0 g浸泡于 75%酒精 50 ml内 ,密封浸泡 7日。滤渣取液用棉球沾药液涂抹患处 ,每日数次。寻常疣用药 1 0日即可 ,扁平疣 7日即可。停药1 0~ 2 0日后其疣自行脱落。体会本法简便、经济 ,疗效可靠 ,未发现不良反应 ,且药源广泛 ,易于获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苍耳子酊治疗寻常疣扁平疣@侯爱莲$山东省青州荣军医院!262500
@李爱云$山东省青州荣军医院!262500
@… 相似文献
18.
19.
中药中毒是一个早已被认识近来又被着重提出的问题。中药中毒是由药物所含有毒成分引起的 ,了解有毒中药及其毒理作用 ,对于增强慎重用药意识 ,预防中药中毒 ,以及对中毒的诊断、处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