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腰椎椎体骨折和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中,后路术式是最常用的入路之一,传统的开放式手术需要从后正中线做长切口后广泛剥离椎旁肌以达到充分暴露,容易导致肌肉缺血坏死和失神经支配,易造成术后脊柱失稳以及顽固腰痛的发生。传统手术后虽然在影像学上可得到改善,但患者临床症状恢复并不是非常满意,部分患者术后常伴发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1-3])。为了减少对椎旁肌的损伤,各种腰椎后路微创入路应运  相似文献   

2.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锋 《医学综述》2013,19(11):2011-2013
腰椎退变性疾病(腰椎滑脱、退变性腰椎失稳、椎间盘源性疾病等)常须行腰椎椎间融合术,近年来经椎间孔入路的腰椎间融合术(TLIF)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传统的后路腰椎间融合手术相比,TLIF对神经根及硬模囊的干扰较少,从而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随着微创脊柱外科的进步,微创TLIF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该文对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术方式、优势与不足、问题与展望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病灶已经侵犯双侧椎弓根、椎管及椎旁重要组织器官的胸腰椎转移瘤患者,采用单纯后外侧入路椎体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胸腰椎转移瘤23例,其中10例符合手术条件,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进行单纯后外侧入路椎体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以及后路内固定系统固定。结果10例术后疼痛症状、神经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对于病灶已经明显侵犯双侧椎弓根、椎管或者脊椎旁其他重要组织器官以及一般情况较差的胸腰椎转移瘤患者,单纯后外侧入路椎体病灶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达到手术目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关节突螺钉固定在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6具尸体标本实施在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手术,按手术差异区分组别,探究组(n=8)及对比组(n=8),探究组在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手术基础上加以关节突螺钉固定,对比组实施单纯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手术。对两组尸体标本术后手术节段刚度情况及椎体活动度情况予以比较。结果经组间比较显示探究组术后手术节段刚度明显优于对比组(P0.05);探究组椎体活动度亦明显优于对比组(P0.05)。结论在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手术中运用关节突螺钉固定可提升术后机体稳定性,故可作为腰椎疾病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正后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仍是目前治疗退变复杂性下腰椎疾患的常规治疗术式。由于手术时间长、软组织的广泛剥离和暴露、术中拉钩对两侧椎旁肌肉的牵拉,造成患者术后较严重的组织水肿和炎性渗出。同时椎旁肌肉去神经改变和萎缩变性是部分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治疗多需要进行腰椎融合术,随着脊柱外科的发展,诞生了许多脊柱融合技术,包括早期的后方融合、后外侧融合,发展到现在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经椎间孔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各类结合内镜、通道和透视技术的经轴向入路腰椎融合术以及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作者就腰椎融合术术式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腰椎融合术为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畸形、创伤、结核及肿瘤等的基本技术.随着手术入路、器械及植骨材料的不断改进和发展,脊柱融合术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常用的术式包括后外侧(横突间)椎体融合术、后路椎间融合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360°融合术及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等.目前腰椎融合术的适应证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仍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临床应用有一定的盲目性.伴随人们不断地探索和改进,腰椎融合术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应用滑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两组均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观察组、对照组术中分别采用滑动椎弓根钉棒系统、常规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腰椎评分、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3.3%(42/45)和77.8%(35/45),观察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1%(5/45),少于对照组的35.6%(16/45)(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及椎体前缘高度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应用滑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能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加速减压节段融合,促进腰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技术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Ⅰ~Ⅱ度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25例,传统后正中入路25例,均应用TLIF技术治疗.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病例均无脑脊液漏和神经根牵拉损伤,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VAS评分方面比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有优势(P<0.05),而在JOA评分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TLIF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损伤小、操作简便、近期疗效较好的优点,是值得临床应用的一种实用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合并肌肉、韧带及椎间盘撕裂的胸腰椎新鲜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探讨该种损伤的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合并肌肉、韧带及椎间盘撕裂的胸腰椎新鲜骨折-脱位的临床资料。结果 体格检查见骨折所对应的背部或腰部均有局限性隆起、触压有波动感,触诊可扪及断裂的棘上韧带和断裂的椎旁肌肉;MRI的共同表现是前纵韧带、椎间盘、椎旁肌肉和韧带断裂征象;手术探查见腰背部的局限隆起为皮下深层的积血积液、棘上韧带和椎旁肌肉断裂且断端不齐呈撕裂状,后纵韧带和纤维环断裂并伴有椎间盘组织破裂脱出。5例行后路跨骨折椎经椎弓根固定复位者,压缩楔变的椎体均未任何复位;10例行后路骨折椎及相邻上下椎三节段经椎弓根固定复位者其压缩椎体均得以复位。结论:合并肌肉、韧带及椎间盘撕裂的胸腰椎新鲜骨折-脱位是一种严重的脊柱损伤类型,临床局部体征和MRI表现以及术中所见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十分重要意义,经后路三节段椎根弓固定复位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为治疗该种类型损伤的较好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内收治的96例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患者实行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并进行腰椎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开放性手术合并腰椎内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根据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患者临床疗效,并进行CT扫描重建检测以及腰椎动力位的X线片检测,了解两组患者的椎间融合情况。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随访调查,发现实验组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功能障碍指数术前、手术后均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实验组患者的功能障碍指数明显小于对照组,另外,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相比,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较长。结论:经过对所有患者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具有手术出血少、疼痛轻,恢复迅速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MIS TLIF)与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Open TLIF)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疾病进行Meta分析,以判断2种手术方法的术后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对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进行系统检索;检索发表于2014年3月以前,以单节段腰椎滑脱疾病为研究对象,采用RevMan5.2对微创与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手术临床疗效的研究并进行系统分析?分析指标包括: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融合率?结果:通过初次筛选?二次筛选及再次筛选,本系统分析共纳入8项研究,其中随机对照研究2项,队列研究6项?所纳入的研究患者共866例,其中微创手术组417例,开放手术组449例?与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手术相比,微创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融合率以及术前的VAS?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是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与Open TLIF相比,MIS TLIF并不会增加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的早期并发症,也不会影响远期的融合率;此外,MIS TLIF在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的同时可早期缓解术后疼痛与功能恢复,表明MIS TLIF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疾病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腰椎椎间融合术在传统前路、后路及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的基础上,近年出现了改良的小切口和微创手术,其融合率不仅不低于传统的开放手术,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本文就腰椎椎间融合手术路径、融合材料及椎间融合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正>椎弓根螺钉技术由于其在脊柱三柱固定生物力学方面的优越性,使得它在脊柱外科手术中被广泛应用。但常规开放椎弓根固定融合手术需要对椎旁肌进行广泛的剥离和长时间的牵拉,这样往往导致椎旁肌肉的去神经和萎缩,引起脊柱融合病的发生。由于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出现避免了传统脊柱后路内固定植入手术的大切口、肌肉剥离多,术后康复慢等的缺点,目前它已经逐渐成为微创脊柱外科的基本技术手段之一。2010年9月~2012年1月,我科应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2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32例,均为单节段椎体骨折,男,22例,  相似文献   

15.
微创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单纯腰椎椎间孔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勇刚  田伟  李勤  袁强  孙宇庆  袁宁  肖斌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33):2342-2345
示内固定位置良好,JOA平均改善率为31.1% .结论 使用微创人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足治疗单纯椎间孔狭窄有效的方法,近期临床效果满意,且避免了手术对腰椎椎旁肌、后方韧带结构、硬膜和健侧神经根的副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微创扩张通道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退行性单节段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腰椎退行性单节段病变的患者,共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踝关节骨折患者分为两组,传统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治疗;微创组采取后路微创Quadrant通道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就两组患者切口平均长度、在手术进行过程出血情况、手术结束后平均置管引流量、可下地自由活动时间和术前术后肌酸磷酸激酶含量、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随访1年椎间植骨融合率进行比较.结果 微创组术前肌酸磷酸激酶含量、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跟传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术后肌酸磷酸激酶含量、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显著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随访1年椎间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切口平均长度、在手术进行过程出血情况、手术结束后平均置管引流量、可下地自由活动时间均明显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扩张通道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退行性单节段病变的临床疗效确切,手术切口小,可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手术结束后平均置管引流量,缩短可下地自由活动时间,可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减轻患者疼痛,提高远期椎间植骨融合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20例采用后正中入路方式为对照组,20例采用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为试验组,对比两种入路方式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引流量、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以及术后Co腰椎手术角纠正率和VAS评分,分析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Co腰椎手术角纠正率、术前术后椎前缘高度、术后1周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3月、6月VAS评分,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和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骨折有出血少、创伤小、术后疼痛较轻等特点,体现了微创手术的理念,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的双侧椎板开窗、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选取31例患有腰椎滑脱症病人,随机分成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组(A组)14例和全椎板切除组(B组)17例,分别行双侧椎板开窗减压、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椎体间融合手术和全椎板切除减压、复位椎体间融合手术.对2组病人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变化值、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3个月融合率进行比较.结果:A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变化值显著高于B组(P<0.05),术后引流量显著低于B组(P<0.05).2组术后3个月融合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的双侧椎板开窗椎间融合手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一种满意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研究背景 近年来多种腰椎后路微创手术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关于其与开放手术严格的对比研究结果尚存在一定的争议。目的 系统比较Mast Quadrant辅助下的腰椎微创椎体间融合术与开放手术围手术期情况、不同方法对术后腰背肌功能的评估结果及术后平均24月随访结果。方法 2006年9月至2008年6月期间,79例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单节段退变性疾病患者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随机分为微创组(41例),采取Mast Quadrant辅助下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开放组(38例),采取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结果 围手术期方面,术中透视时间微创组大于开放组,术后引流量、术后康复时间开放组明显多于微创组(p均<0.05);术后3月MRI多裂肌T2弛豫时间微创组明显小于开放组(P<0.01),手术节段骶棘肌表面肌电检查平均放电波幅、平均放电频率微创组明显优于开放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3月、6月、12月、24月ODI指数、VAS评分较术前均有好转,两组患者术后3月、6月ODI指数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均达到影像学融合标准。 结论 与开放手术相比,Mast Quadrant辅助下腰椎微创椎体间融合术能够有效的降低骶棘肌损伤,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功能恢复,其短期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开放手术,但远期疗效与开放手术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杨彦亭  王亮  甄相周 《中外医疗》2008,27(15):70-71
目的 观察腰推滑脱症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及椎间植骨融合术的疗效.方法 本组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将滑脱椎体提拉复位、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37例.从滑脱复位结果、融合的成功率,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随访5~41个月.按侯树勋等的评价标准,优良率94.6%,8例I度滑脱椎体患者和28例Ⅱ度椎体滑脱患者术后全部解剖复位,且全部融合.无滑脱复发.结论 使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及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复位率,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腰椎滑脱症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