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4 毫秒
1.
何玉华 《河北医学》2011,17(8):1096-1098
目的:分析探讨护理层级管理在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门急诊部门全部护士按照实施护士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助理护士进行层级管理,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在门急诊实施护理层级管理前后对护理质量及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护理层级管理实施前后其护理措施落实良好率、基础护理落实良好率、护理差错率、患者满意度及医生满意度等经卡方检验,P〈0.01或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层级管理优化了门急诊护理管理的效果,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护理人力资源,激发了各级护理人员的潜能及工作的积极性,改善了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门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分析分层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比较实施分层管理前后护理质量、护士培训、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后,护理质量、护士培训通过率和患者满意度均较实施前有明显提升。结论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实现了护士人力资源合理调配与科学管理,促进了护理质量的稳步提升与持续改进,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荣兰花 《求医问药》2014,(3X):189-189
目的:探讨分层次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我院两个科室的临床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个科室的护理人员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与方法;另外一个作为实验组,实施分层次管理方法,即分为护理组长—责任护士—操作护士—助理护士四个层次;半年后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管理前后的护理质量、工作压力及自身满意度,以评价管理效果。结果:实施护理管理半年后,实验组的护理质量、工作压力以及满意度较管理前有显著改善(P<0.01);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实验组的护理质量、工作压力、满意度(P<0.01)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次管理,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发挥护理人员的潜力和才智,提升护理质量和护士的职业价值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6名护士,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实施原有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的护士均进行以人为本的专业化护理管理培训,优化护理操作、护理干预、护理人文关怀、护理文书等,患者出院前进行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96.8±3.7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7.1%±5.5%;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90.1±5.2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1.1%±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后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循环内科护理质量应用分层次护理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40例心内一区的病房护士为本文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10例对照组和20例观察组。对照组护士实施传统护理管理措施,而观察组实施分层次护理管理措施。分析比较两组的管理效果。结果实施护理管理措施后,观察组的护理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患者对于观察组护士的投诉率为5%明显低于对照组护士的30%(P0.05)。结论实施分层次护理管理措施,能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并能提高患者对于心内科护士的护理满意度,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层级管理与责任包干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模式(以下简称:层级责任包干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实施前采取小组责任制,实施后采取由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的层级管理与责任护士分管患者全面实施责任包干护理相结合的模式,比较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实施层级责任制护理后与实施前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比较(P<0.01),前者明显优于后者,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施层级责任制管理既可以提高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密切医护关系、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及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7.
宋萍  许小嫚 《海南医学》2015,(6):931-933
目的:探讨分层次管理对关节创伤外科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关节外科工作的20名护士,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名。对照组护士给予常规管理,观察组护士给予分层次管理。结果观察组护士的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护理文件书写质量、院感管理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工作满意度、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医师对护士工作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层次管理能够显著提高关节外科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金跃玲 《当代医学》2013,(6):113-114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综合内科实施层级管理对危重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方法内科护士按照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分成护理A、B、C组,确定不同层级护士的工作职责,分层级使用护士,以责任小组形式开展护理工作。比较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前、后6个月的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基础护理质量、消毒隔离质量、护理文件书写、整体护理质量的差异,患者与家属对护士、医师对护士、护士对护士满意度的比较。结果实施层级管理护理危重患者后,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基础护理质量、患者与家属满意度等较实施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层级管理护理为危重患者提供了连续的、动态的整体护理,明显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也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治愈率及家属的满意度,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护士分层分组管理在优质服务示范病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病房护士分层分组管理在优质服务示范病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对护理质量、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笔者所在科自2010年1月起开展并成立优质服务示范病区,采取护士分层分组管理,设立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三个层次,分组包片,以患者为中心,围绕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分工方式,分为两个护理小组,组内每个护士分别负责4~8名患者的治疗和整体护理工作,并制定了责任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岗位职责.在责任组长的负责下,通过过程质控检查,现场强制改进,保证基础护理、专科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工作落实到位.结果 通过分层分组管理,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论 护士分层分组管理制度的实施,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加强了高年资护士对年轻护士的带教和支持作用,使护理资源得到合理应用,护理工作更贴近患者需求,从而减少了护理缺陷和医患纠纷,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管理中应用护士分层护理管理的体会。方法:对比分析护理管理中应用护士分层护理管理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护士分层护理管理后,护士业务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同时实施后医生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护理失误率及投诉率皆明显优于实施前(P<0.05)。结论:护理管理中应用护士分层护理管理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血液科推行分层次责任制管理模式,将护理人员进行分层,使用岗位责任制和分层管理,由护理部、科护士长进行考核,将护理质量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的护理人员工作成就感较强者有95%,工作积极性显著高提高,非常积极率为87%。结论分层次管理可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理效果,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率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有利于更加深入持久的开展护理整体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组长主管负责制在普外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评选高资历护理人员轮流担任护理组长,实施护理组长主管负责制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护理人力资源的潜力,使整体护理的各项工作得以切实地落实。通过质控检查,比较实施前后护理质量的变化情况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实施护理组长主管负责制管理模式后,科室护理质量状况、患者满意度较实施前均有明显的提高(P0.05);同时科室护理人员的理论和操作技能也有很大进步(P0.05)。结论:护理组长主管负责制充分调动了各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保证了护理安全,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李惜华 《河北医学》2011,17(8):1098-1101
目的:探讨小组责任制和护士分层级管理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0年1月实施APN连续性排班、采用小组责任制和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的为实践组,2008年2月至2009年1月采用轮班制和传统功能制护理模式为对照组。比较二组护理服务质量的各项指标及护士、医生、病人满意度,尤其是高年资护士对职业满意评分。结果:实践组的护理服务质量各项指标及护士、医生、病人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是高年资护士对职业成就感、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临床上应用小组责任制和护士分层级管理护理模式,对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性,提高医护人员、病人的满意度,尤其是高年资护士对实现自我愿望、自我价值体现和职业成就感有着积极激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胡晓玲 《中外医疗》2013,32(17):162-163
目的探讨全面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10年6月—2012年6月对临床23个护理单元420名护理人员建立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对模式建立前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做相关比较,并对比评分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2010年6月考核评分85分以上的护理人员仅为89.74%,2011年有显著升高为95.73%,并在2012年持续上升为97.6%。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前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为76.48%,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9.09%,实施前后比较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使护理管理更为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对护理危险因素有了较好的预防,患者的满意度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士岗位管理在基层医院临床一线科室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医院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临床第一线科室采取护士岗位管理,包括护士岗位分层次管理及护士工作流程及岗位责任管理,观察对比护士岗位管理前后患者的基础护理质量、护士自身工作满意程度、医生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实施护士岗位管理后护士工作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P ﹤0.05),护士对自身护理工作满意程度优于管理前( P ﹤0.05),医生及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与管理前相比有明显的提升( P ﹤0.05)。结论:基层医院临床一线科室中采用护士岗位管理,优化了护士管理,稳定了临床护理队伍,提高护理质量与服务水平,推动了科室的发展,值得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陈丽  许勤  刘林 《中国医院》2013,(11):57-59
目的::探讨固定小组包干制连续性排班在胃肠外科优质护理病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胃肠外科实施传统的责任制护理模式和固定小组包干制连续性排班护理模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实施固定小组包干制连续性排班模式后护士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均明显提高,与传统排班模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小组包干制连续性排班模式大大提高了护患满意度,确保了护理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排班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组织模式对病区优质护理质量控制的有效性。方法:护理部明确规定病区护士长休息不在岗时,指定在班护士为负责人暂时履行护士长职责,进行日常护理管理工作,控制安全,形成病区从时间段而言的护理管理组织“无缝隙”化。通过对比实行“无缝隙”护理管理组织前后6个月的护理质量管理指标,即将护理质量检查、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护理不良事件、护士对自我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方面列表比较。结果:实行“无缝隙”管理组织模式,病区日常护理工作在负责人的监管下仍持续、有序进行,一改过去护士长不在岗位时的混乱局面,有效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结论:“无缝隙”护理管理组织有效保证了病区护士管理、病人管理、护理工作的无缝隙性,对提高优质护理质量、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及自我对工作的满意度具有重要促进效能和积极作用,同时有利于护理管理梯队的建设与培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示范病房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绩效考核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护理管理中应用绩效考核方法,根据护理工作特点,将护士薪酬和工作质量相结合,对示范病房应用绩效管理前后2年间的护理质量、医护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应用绩效管理前后,该示范病房护理质量、医护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绩效考核管理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示范病房的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提高,最大化地推动优质护理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层级责任制护理模式在儿科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方法将儿科病区13名护士进行分层级管理责任于人进行管床,设立护士长一高位责任护士一初级责任护士,按岗位分管床位,全面负责患儿的病情观察、治疗、护理、病区安全及家属沟通,使患儿得到及时、最适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结果基础知识技能、专业技能、急救技能、综合能力、病区安全管理、护理质量、护理文书等项目,实施层级责任制后显著优先实施前(P〈0.05)。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压力感降低。结论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加强工作责任感,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护理质量得到提升,充分利用现有护理人力资源,能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使患儿得到更好更全面的照料,患者满意度提高,进一步提高了儿科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