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胁痛是临床常见的一个自觉症状,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景岳全书·杂证谟·胁痛》曰:"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属祖国医学"积聚"、"臌胀"、"黄疸"、"胁痛"、"胆胀"、"痞满"、"岩"等范畴[1],中医认为病机为本虚标实。大多医家同时认为人体是一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十二经脉息息相关,紧密联系,任何一脏有病,均会牵连他脏,这与中医所说的生克、乘侮关系密切相关。肝癌的病因,多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邪毒内侵,致气虚、痰湿、  相似文献   

3.
姚晓玲  呼兴华 《河南中医》2009,29(5):435-436
"避其毒气"源于《素问.刺法论篇》,同篇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句是中医病因病机学的经典论据,而其后"避其毒气"一句,不但有预防医学的意义,也有养生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病机是中医诊疗的核心所在,笔者对《诸病源候论》中有关"毒"的中医病机进行分析,提出正气不足是"毒"邪发病的内在根源,"毒"邪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毒邪侵袭导致气血阴阳的失调是脏腑病变的根本原因,也是脏腑病变的前提条件,丰富和发展了"毒"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5.
谢炜  朱成全 《国医论坛》1999,14(5):21-22
随着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中医理论现代化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由于环境条件、生活习惯的改变,医学本身的进步,使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更为客观、深入。例如“胁痛”、“服胀”二病虽早在《内经》中就有较为详细的描述,但历代医家多把“胆胀”放在“胁痛’冲一并论述,从未将两者分列论述。有鉴于此,新版《中医内科学》将以前散在其他各独立病名中具有典型胁痛症状的疾病归集到胁痛门下,同时将胆胀从胁痛病中分离出来,并给予较为明确的定义,这标志着中医疾病命名和疾病分类学的一大进步。将两病各具的疾病特征进行系统归纳,使两者易于混…  相似文献   

6.
宋雅婵  谢晶日  李贺薇 《新中医》2017,49(11):169-170
正慢性胆囊炎在中医论著中属于胁痛、胆胀和黄疸的范畴。《素问·缪刺论篇》提出邪客于足少阳之络是胁痛的病因。《灵枢·胆胀》描述"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善太息"。《景岳全书·黄疸》一篇明确黄疸是胆气败、胆液泄所致的胆系疾患的表现。在治疗上,叶天士提出辛香通络、甘缓理虚、辛泄袪瘀等治疗方法~([1])。现代中医研究认为慢性胆囊炎的病因病机可归结为情志失调、外邪侵袭、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肝气郁  相似文献   

7.
咀华清喉丹治疗急性咽喉炎2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咀华清喉丹治疗急性咽喉炎27例丹江口市水利枢纽管理局职工医院(441900)李秋云急性咽喉炎属于中医喉痹范畴。《医学心悟》云:"喉间肿痛,名曰喉痹"。究其病因,历代医学家约而言之,椎火论者多。即咽喉诸病皆属于炎。病机为邪毒侵犯熏灼咽喉而致。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脂肪肝是现代医学的病名,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如右胁痛、胁下肿块等归属于中医的"胁痛"、"积聚"等范围。中医护理以疏肝、健脾、利湿、化瘀、益肾为原则,从生活起居、心理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方面施综合护理,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9.
吕效临老中医治疗肝病临床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父吕效临(1884~1979)出身于中医世家。学习、从事中医工作七○余年,学验俱丰,对内、妇、儿科皆有较深造诣,尤其擅长内科杂病的诊治。临证处方遣药灵活严谨,很多医案脍炙人口。现将其治疗肝病的临床经验,介绍于下。病毒性肝炎,从其临床证状来看,与祖国医学中的黄疸、郁证、肝气、胁痛、痞块、臌胀等病相似。家父从中医辨证施治着眼,认为本病是因为感受湿热病邪,而使肝功能受损,久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在治疗上以祛除湿热病邪与调补脏腑气血功能为治  相似文献   

10.
侯天武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7):1187-1187
慢性迁延性肝炎属中医学"胁痛"、"积聚"范畴;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而又影响脾、肾两脏的功能;由于病程迁延日久,病机多属于脾弱阳虚、正虚邪恋,因此,在治疗上应健脾温阳,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11.
郑勇 《吉林中医药》2003,23(8):31-31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胁痛范畴。《灵枢·五邪篇》“邪在肝 ,则两胁中痛”。《素问·缪刺论篇》云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 ,令人胁痛不得息”。其病因病机与肝胆气机郁结 ,湿热阻滞 ,瘀血停着 ,肝阴不足 ,经络失养有关。除胁痛外 ,常扪及右胁下胆囊区有压痛或明显胁痛加重。其诱因常为情志不畅 ,饮食不节所致。在临床实践中 ,凡经B型声波检查证实为慢性胆囊炎患者 ,笔者均以疏肝利胆 ,化瘀止痛 ,兼以消导和胃 ,清利排石等法选方用药 ,疗效满意。举例如下 :王某 ,男 ,4 0岁 ,1996年 8月中旬来诊 ,自述反复右胁下绞痛两年余 ,近日恶心呕吐 ,纳差 ,…  相似文献   

12.
正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是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早在《内经》已有记载,并明确指出胁痛的发生主要由于肝胆病变所致。如《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素问·繆刺论篇》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笔者近年来自拟肝康2号方治疗肝胆湿热型胁痛效果较好,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肝居胁下,其经脉分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中医免疫的概念和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舒天丽 《世界中医药》2011,6(4):277-279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变都是由于人体在与致病因素的正邪斗争中正不敌邪,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内经》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古训就是说正气旺盛时(免疫功能正常)能驱除内外病邪,维护人体的健康状态;当人体的正气不足时(免疫功能有缺陷或低下的情况),则不能胜任保卫身体健康的职责,而发生各种疾病。中医的正气论能归纳为现代免疫医学的三个功能表现:防御疾病,自稳功能,监视功能。由于经络—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体系是针灸对免疫机制产生作用的重要体系和具体途径,所以针灸治疗学在调节免疫和促进机体康复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属于祖国医学“膨胀”、“胁痛”、“症积”、“血症”的范畴。中医学认为肝硬化多由湿热毒邪侵害肝脏,久而日益胶固,导致机体气血水液代谢受阻而形成。历代医家对本症的论治方药有很多记载,如《金匮要略》鳖甲煎丸、《六科谁绳》三因肥气丸、《万病回春》分消丸、《景岳全书》舟车丸、《付青主女……  相似文献   

15.
急腹症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如不及时治疗,常可发生多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祖国医学文献中,虽无与现代医学急腹症各种疾病相应的专篇论著,但散见于肠痈,蚘厥、胁痛、结胸、腹痛、癥积等证之中。二千多年前,祖国医学就认识到邪气盛,病邪留滞于中而腑实者可用攻逐病邪的“下法”,  相似文献   

16.
胆囊炎证治     
胆囊炎是常见病及多发病,属祖国医学胁痛的范畴。《素问·缪刺论》就对此病早已有记载曰:“邪客于足少阳胆经,令人胁痛不得息”。笔者结合临床实践,浅谈胆囊炎证治。胆囊炎的病因,不外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外邪侵袭三个方面,其病位在胆。胆为“中清之腑”,附于肝,与肝相表里,榆胆汁而不传化水谷,以通降下行为顺。胆为奇恒之腑,与胃、大小肠、三焦密切  相似文献   

17.
吴又可在《瘟疫论》下卷"行邪伏邪之别"中说:"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先伏而后行者,所谓瘟疫之邪。"《说文解字》云:"客,寄也。"段玉裁注:"故自此托彼曰客。""凡邪所客"指明伏邪乃由外入内,非由体内生成。吴又可所谓伏邪,是瘟疫类疾病感染戾气后伏而未发的病邪。而伏邪理论经后世各医家发扬,所指范围扩大。《中医大辞典》释"伏邪"为"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1]任继学认为:"伏邪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相似文献   

18.
耳穴按压治疗胆石症39例霍世臣,高明国(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学院针灸室,056000;邯郸高等医学专科学校)胆石症属中医"胁痛"范畴,多见于成年人,虽然内外科对此病有一定的治疗方法,但效果都不甚理想。我科从1987年至1988年采用耳穴按压的方法治疗3...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伤寒、温病外感病的传变规律作了详细探讨,认为《伤寒论》是按"病发于阳""病发于阴"规律传变的,而《温热论》的卫气、营血传变则属于《伤寒论》"病发于阳"的层次,《温疫论》和《湿热论》邪入中焦的传变规律则属于《伤寒论》"病发于阴"传变规律层次。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肝炎是内科临床常见病之一,多属于祖国医学胁痛的范畴。本证早在《内经》即有记载,如《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向·脏气法时论》篇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笔者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肝炎65例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