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使用高压消毒的明胶海绵对18例脾功能亢进患者中的15例实施超选择脾下极动脉栓塞治疗,3例行脾动脉主干漂流栓塞,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32岁~63岁.原发性脾功能亢进2例,其余均为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18例血小板(20~71)×109/L;14例白细胞总数减少(1.5~3.4)×109/L,5例红细胞总数略低于正常,13例红细胞数正常.18例均有不同程度牙龈出血,鼻衄及皮肤黏膜紫癜等出血倾向,4例有呕血,黑便史、脾脏均有增大;10例B超发现门静脉直径>1.5 cm,3例合并有腹水.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小范围、分次、双介入栓塞治疗肝癌并脾功能亢进,探讨其栓塞面积与疗效及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39例原发性肝癌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肝动脉栓塞的同时,给予脾动脉小范围(30%~40%)的栓塞。4周可重复进行,观察外周血白细胞的改变。结果39例中有29例做2次栓塞,10例大脾者做3次栓塞。术前血白细胞平均值2.7×109/L,血小板平均值55.7×109/L,术后血白细胞平均值9.8×109/L,血小板平均值110.0~150.0×109/L,均有显著提高,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范围(30%~40%)、分次脾动脉栓塞与既往部分(70%~80%)脾动脉栓塞同样有效,而且经济、安全、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射频消融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14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4例,肝炎后肝硬化并门脉高压性脾亢9例,血吸虫性肝硬化合并脾亢1例;B超引导经皮脾穿刺RFA 2例,经腹腔镜脾脏RFA 4例,开腹术中脾脏RFA 8例(合并肝癌射频4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4例),脾动脉结扎3例,间歇阻断脾动脉5例,RFA平均时间为(2.4±0.6)h,术后进行血常规、肝功能、CT复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术后住院期间死亡1例,治疗后皮肤烧伤2例,4例肉眼血尿,皮下广泛淤血1例,4例术后高热,左肩背部疼痛,均经对症治疗症状消失,RFA毁损范围占脾脏总体积比率为28%~80%,术后2周白细胞为(5.4±0.8)×109/L,血小板为(102±24)×109/L;术后1月白细胞为(4.6±0.6)×109/L,血小板为(96±24)×109/L,与术前相比,血小板和白细胞显著升高(P<0.01)。结论RFA是治疗脾功能亢进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段,可以术中、经皮或经腹腔镜实施,对于肝癌合并脾亢患者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方法。穿刺脾脏3个部位以上,毁损脾体积50%以上,可达到安全保脾,有效纠正脾亢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8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收集了87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998年10月至2005年10月本院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87例,所有病人均在本院产前门诊检查和分娩,年龄22-42岁,平均28.6岁,其中初产妇81例,经产妇6例,75例经产前检查发现,12例孕前已经发现。87例血小板减少孕妇中:BGT51例、妊娠高血压疾病8例、ITP2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脾功能亢进2例。其中,血小板>50×109/L者:BGT51例、妊娠高血压疾病3例、ITP16例。血小板<50×109/L者:妊娠高血压疾病5例、ITP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脾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55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栓塞量50%~70%。术后1周、2周和1个月复查血常规、肝功能,术后1个月进行CT复查。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栓塞术后1周、2周和1个月化验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明显高于栓塞前,红细胞、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术后1个月白细胞(5.32±1.48)×109/L,血小板(105.68±18.18)×109/L;肝功能指标AST、ALT、TBIL在术后1周显著升高,术后2周和1个月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所有患者无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肝动脉和脾动脉双栓塞治疗肝癌伴脾亢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学  张素芳  周青  赵锡立 《医学争鸣》2004,25(23):2126-2126
1 临床资料肝癌伴脾亢患者32(男23,女9)例,年龄37~65岁. 肿块直径3~11 cm. AFP<20 μg/L者3例. 20~400 μg/L者11例,400~2500 μg/L 18例. 术前外周血白细胞平均值2.9×109/L,血小板平均值为57.6×109/L,具有明确的脾功能亢进征象. 肝功能改良Child A级18例,B级10例,C级4例. 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腹主动脉造影后,对肿块可凝供血动脉如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膈动脉及胃左动脉等选择性造影,对供血动脉尽可能作节段性栓塞. 栓塞剂为超液化碘油和化疗药物之混悬液,其中400 g/L碘油5~20 mL,表阿霉素40~60 mg,卡铂300~400 ng,直至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完全或大部分消失,期间灌注5-FU 500~1000 mg.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脾切除术与脾动脉栓塞术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近期疗效。方法乙肝肝硬化并脾亢患者76例分成脾切除术组和脾栓塞术组,观察比较术后1周时脾亢改善情况及发热和腹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脾亢均得到一定的改善,脾切除术组纠正脾亢的效果明显好于脾栓塞术组。脾栓塞术组的32例患者中,术后1周时有18例血小板<10.0×109/L(占56.3%),而脾切除术组44例患者血小板均>10.0×109/L。两组患者术后均有一定比例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脾切除术治疗乙肝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的近期疗效明显好于脾动脉栓塞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与脾动脉栓塞术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和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入院的72例乙肝肝硬化并脾亢患者,即脾切除术组和脾栓塞术组,均观察术后1周期间脾亢改善情况及发热和腹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脾亢均得到一定的改善,脾切除术组纠正脾亢的效果明显好于脾栓塞术组.脾栓塞术组的26例患者中,术后1周时12例血小板<10.0×109/L(占46.2%),而脾切除术组46例患者血小板均>10.0×109/L.两组患者术后均有一定比例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脾切除术治疗乙肝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的近期疗效明显好于脾动脉栓塞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介入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25例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及脾大、脾功能亢进症患者进行PSE,栓塞剂使用明胶海绵,导管尽可能超选择到脾脏中下极分支。介入治疗术前、后定期复查血常规,CT测定脾脏大小,并对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25例超选择插管和栓塞全部成功。栓塞25例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超选择插管和栓塞全部成功。25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上腹部疼痛等栓塞后综合征的表现,经对症处理逐步缓解。栓塞面积〈40%者5例,40%~60%者16例,〉60%者4例。除2例栓塞面积〈40%者外,另外23例患者术后外周血细胞均逐步上升,术后1周患者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由术前的(2.34±0.53)×109/L和(34.45±7.34)×109/L分别上升为(7.65±2.34)×109/L和(79.36±22.38)×109/L。术后1个月患者的WBC、PLT分别为(5.78±1.21)×109/L和(97.34±21.32)×109/L。术后3~6个月CT复查,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栓塞面积〈40%者无并发症,栓塞面积40%~60%者1例、栓塞面积〉60%者2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包括左侧胸腔积液1例,左下肺炎症2例。无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SE能有效缓解肝硬化患者的脾功能亢进症引起的血细胞减少。掌握合适的栓塞面积、术中严格的无菌操作、术后加强抗炎及对症处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B超引导下经皮脾穿刺无水乙醇注射治疗脾功能亢进合并门脉高压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8例患者接受治疗,脾内分点注射无水乙醇,1次注射总量可达16~18ml,每周1~2次,血小板上升到50×109/L后,注射停止.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中血小板和白细胞值.B超测定脾脏体积指数和肝门脉内径.结果:治疗前后外周血小板和白细胞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门脉内径宽度则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经皮脾穿刺无水乙醇注射引起脾组织局灶坏死,其作用相当于部分脾切除,故能显著改善门脉高压和脾功能亢进,且安全、方便、经济,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合并脾功能亢进原发性肝癌双介入治疗利弊和指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肝、脾动脉双栓塞治疗伴脾功能亢进原发性肝癌的利弊和指征。方法 :经股动脉穿刺分别行肝、脾动脉的化学灌注栓塞和明胶海绵栓塞为观察组 ,并对比观察单纯行肝动脉化学灌注栓塞术组 (对照组 )对血细胞、肝功能、免疫状况、生活质量及平均住院日等方面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 6 8例治疗后血细胞均见不同程度增高 ,白细胞分布范围 (5 .0~ 2 0 .0 )× 10 9/ L,血小板多在原水平呈现倍增 ;对照组 6 0例治疗后均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两组肝功能、免疫指标、KPS评分等未见明显异常 ,平均住院日分别为 16 .2天和 31.4天。结论 :肝脾动脉双栓塞对合并脾功能亢进原发性肝癌有较好疗效 ,特别是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者 ,为综合治疗赢得了时间 ,但对老年患者和肝功能 Child分级差者慎用  相似文献   

12.
1病例介绍 患者男,35岁,住院号9901862.1999年2月因乙肝后性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入院治疗.经一系列相关检查和手术前的准备工作,于3月18日在DSA下用明胶海棉+真丝线段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脾栓塞面积达80%,术后脾功能亢进明显改善,术后1w白细胞由16×109/L升高到48×109/L,血小板由83×109/L升高到119×109/L.术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a未再发生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临床效果。方法: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患者68例,观察组33例为同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对照组35例为单纯行TACE术,观察术前术后血象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28例(84.8%)治疗4周后白细胞>4×109/L,血小板计数升高>80×109/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0例行第2次双栓塞治疗。对照组介入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呈下降趋势,其后又有上升趋势,术前为(51.4±12.45)×109/L,术后第7天下降到(42.25±10.34)×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发热、腹痛、腹水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同时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能有效改善患者血细胞减少,提高免疫力,缓解门脉高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毛华  赵敏芳  孙涛  黄纯炽 《广东医学》2007,28(2):288-290
目的 观察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采用局部脾栓塞术(PSE)治疗后,对患者脾动脉、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影响,以及观察PSE治疗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疗效.方法 对脾动脉栓塞治疗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4周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测定脾动脉、脾静脉血流速度和门静脉血流量,观察外周血常规变化.结果 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术后患者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升高,外周血液红细胞由(3.6±1.4)×1012/L升至(4.20±1.8)×1012/L,白细胞从(2.0±0.35)×109/L升至(4.5±1.4)×109/L,血小板从(40±1.6)×109/L升至(120.6±13.4)×109/L.PSE治疗后1,4周,患者脾动脉血流速度、脾静脉血流速度、门静脉血流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采用PSE治疗后,可以提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量;降低患者脾动脉、脾静脉血流速度以及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15.
<正> 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脾功能亢进在国内外均有报道.我院在1992年3月至1992年7月之间试治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3例中男2例,女1例;年龄41~42岁.均有10年以上的肝硬化病史,末稍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值低于正常范围5年以上,曾有上消化道出血史.术前肝功能检查:丙氨酸转氨酶正常,血浆总蛋白稍低或正常,白蛋白25~30g/L,球蛋白40~45g/L,A/G均小于1,蛋白电泳:r球蛋白0.29~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和评价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对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采用Seld inger技术对2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患者用高压消毒明胶海绵颗粒行部分脾栓塞术(PSE)治疗。所有病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1年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门静脉(PV)、脾静脉(SV)的血管内径、血流最大速度(Vm ax)和流量参数。术前、术后2周和1年均检查血常规。结果:28例术前、PSE术后2周、1年WBC分别为(4.78±1.34)×109/L、(4.34±1.23)×109/L、(2.78±0.87)×109/L,PLT分别为(105.5±31.4)×109/L、(130.5±42.2)×109/L、(32.1±10.2)×109/L,术后2周、1年WBC和PLT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0.01)。PSE术后1个月、1年患者门静脉与脾静脉的内径及脾静脉血流明显减少,对门静脉血流无影响。结论:部分脾栓塞术对治疗肝硬化脾亢有明显疗效,且能明显降低门、脾静脉压力,长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蒋霆辉  陈越  钱刚  沈旭波  张微微 《河北医学》2007,13(12):1241-1244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介入化疗后血白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对同一组12例患者进行前后两次对照,比较在介入化疗后不行PSE和行PSE后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部分脾动脉栓塞术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将导管插至脾动脉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或细条,术后2周内观察外周血白细胞改变。结果:两次介入化疗术前白细胞平均均为2.9×109/L,介入化疗后不行PSE者,2周内白细胞平均为2.8×109/L;行PSE者白细胞平均为4.3×109/L。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介入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降低,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脾双介入疗法在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患者采用Seldinger方法,将5FRH导管插入肝固有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总量的2/3;注入栓塞剂,置换脾管,插入脾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总量的1/3;超选至脾动脉下级分支注入凝胶海绵.化疗应用联合方案:5-氟脲嘧啶(5下U)1000mg、表阿霉素(EADM)60mg、羟基喜树碱(HCPT)30mg或丝裂霉素(MMC)8mg,10例患者加用顺铂(DDP)60mg.栓塞剂为超液化碘油及凝胶海绵.结果30例患者术后4周内白细胞计数为(4.5±2.3)×109/L,血小板计数为(102.1±5.4)×109/L,与术前平均值(2.9×109/Lvs 41.6×109/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本组患者6个月生存率为100%,1年生存率为60%.35例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0例,稳定(SD)8例,进展(PD)15例,死亡1例.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均为发热,6例肝功能异常.结论肝脾双介入疗法可以缓解脾亢,有效支持原发性肝癌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9.
谢猛  马福  李洪渊 《安徽医学》2013,34(6):761-763
目的观察脾多肽治疗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化疗结束后隔天复查血常规,将血小板数低于75×109/L的病例58例随机分到2组。治疗组应用脾多肽2 ml+0.9%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血小板计数100×109/L后停药。对照组不用脾多肽,不用其他任何升血小板药物,观察等待血小板数自行恢复。结果治疗组血小板恢复至≥75×109/L和≥100×109/L的平均时间为(4.73±1.46)d与(6.27±1.53)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64±2.67)d与(14.64±2.38)d(P0.05)。治疗后(PLT75×109/L后)的血小板计数第3、7、15 d分别为(64.1±21.83)×l09/L、(105.77±18.36)×l09/L和(179.27±75.35)×l09/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36±16.17)×l09/L、(72.75±12.36)×l09/L和(106.07±16.73)×l09/L。治疗组中不良反应为:发热(发生率6.7%)。结论应用小剂量脾多肽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有效缩短了血小板恢复的时间,提高了化疗后血小板的最低值,减少了需输注血小板的量,不良反应可耐受。为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防治增加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我院于 1999年 6月~ 2 0 0 0年 12月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患者 5例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5例 ,其中男 4例 ,女 1例 ,年龄 35~5 8岁 ,平均 4 1.0岁 ,病程 8~ 12年。1.2 临床表现 本组均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 ,临床表现多为腹胀、双下肢水肿 ,体征为脾大 (5 /5 ) ,有移动性浊音 (2 /5 ) ,无黄疸。1.3 实验室检查  5例患者血象白细胞在 1.9~ 3.5× 10 9/L、血小板在 4 .5~ 7.9× 10 12 /L之间 ,肝功能分级ChildA级 3例 ,ChildB级 2例 ,无C级。1.4 治疗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