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总结李中梓《医宗必读》治泻九法,为临床治疗泄泻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医宗必读》相关文献,结合《内经》相关理论,收集临床运用治泻九法治疗泄泻的相关病例,进行阐述.结果:淡渗法、升提法、清凉法、疏利法、甘温法、酸收法、燥脾法、温肾法、固涩法均以相应的《内经》理论为指导,运用此九法辨证治疗泄泻病疗效肯定.结论:《医宗必读》治泻九法及《内经》相关理论,对辨治泄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中梓是明代的著名医家,其在代表作《医宗必读》卷之七中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基本概括了治疗泄泻的各种治法,可谓是泄泻治法之集大成者,对临床实践有很大的指导价值。李振华教授长期从事脾胃病的研究与临床诊疗工作,在泄泻病的治疗上善于灵活运用李中梓治泻九法,师古而不泥古,积累了丰富的辨治经验。本文旨在举临床验案以总结导师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治泻九法的经验,并参以自己的心得体会,以期同道能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小儿伤食泻、湿热泻、脾肾阳虚泻的治疗案例,探讨李中梓所创立的治泻九法在小儿泄泻病中的应用方法.认为灵活应用该法能够有效地指导小儿泄泻病的治疗,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中梓为温补学派医家和易水学派重要代表。在《医宗必读·泄泻》中创立了著名的治泻九法:淡渗法,升提法,清凉法,疏利法,甘缓法,酸收法,燥脾法,温肾法,固涩法。对泄泻提出了新观点。  相似文献   

5.
泄泻病,辨治法颇多,然论述较详者,首推李中梓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虽说治泻九法,仔细研读后却感到所治病证不仅限于泄泻一证。其"师古而不泥",博采众长,实学医之人的楷模。我于无意中研读其治泻九法,稍有感慨,现将李氏之治泻九法的病机和临床运用特点简述如下,以供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介绍朱莹教授运用治泻九法治疗泄泻的经验。朱莹教授在李中梓治泻九法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病证结合,审因论治,将暴泻辨证分为寒湿证,治以燥脾、淡渗为法;湿热证,治以清凉为法;食滞证,治以疏利为法。将久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以甘缓、燥脾为法;肝气乘脾证,以疏利、甘缓为法;肾阳虚衰证,以温肾、固涩为法。临床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7.
陈丽平  宋兴 《河南中医》2006,26(12):20-22
在治泻九法中,李中梓将淡渗法列在第一,为治泻九法中最平易的一法,作用原理主要是利小便以实大便,主要适用于水湿壅盛、困脾伤中所致的水湿泄泻。该法运用要点有三:①明宜忌———淡渗不可妄投,违者气液两伤;②知分寸———淡渗不可太过,过则津伤阳陷;③善兼施———淡渗健脾,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治疗过程中常伴有肠功能紊乱,腹泻为其主要症状,多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渗淡、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的治泻九法。文章试从治泻九法中挖掘治疗肠癌腹泻的方法,以指导临床治疗和用药。  相似文献   

9.
李中梓在总结前人治疗经验的上提出了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燥脾、温肾、固涩、酸收。黄彬将治泻九法理论具体运用于临床实践,认为泄泻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查,临证之时当首辨病因病机,审因论治,其次当辨病性辨病势,分清标本缓急;应结合岭南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及人群的体质特点,三因制宜;治泻九法,当根据病情需要灵活选择,多法合用,方能屡奏奇功。  相似文献   

10.
王帅  陈誩 《北京中医》2011,(1):30-31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泄泻的病机总以脾虚湿盛为关键,所以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原则,而结合具体的辨证则又可配合使用不同的治法。《医宗必读》为明代李中梓所著,其卷之七在总结前人治疗泄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在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准确地应用各法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江星 《河北中医》2007,29(2):156-157
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居士,江苏云间(现上海松江)人,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之一.他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了著名的治泻9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治疗学上的里程碑.现结合现代中医学临床简要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李中梓治疗泄泻学术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乐  马东  张锐 《河南中医》2007,27(11):21-23
李中梓将湿邪作为泄泻的主要病因,并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加以深化和完善,阐明了泄泻、湿邪、脾土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治疗上力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总结出渗利、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等治泻九法.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认为,泄泻之病因多责之以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则濡泄""湿多成五泄"之论.关于治疗,《伤寒论》云:"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最早提出了"利小便"之法.《景岳全书·泄泻》称"泄泻之病,多见小水不利,水谷分则泄自止".明清时期著名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将治泄分为九法,而利小便之淡渗之法居首,并提出了用五苓散,六一散等方,明确了《伤寒论》治泄之法,提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相似文献   

14.
泄泻首载于《内经》,并且对于病因病机有较为全面的阐述,李中梓在《医宗金鉴》中提出了治泄九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治疗学上的里程碑。历代对于泄泻的病因病机论著颇多,认识逐渐完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中医药对于腹泻的诊治拥有独特见解,准确运用可以起到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笔者宗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篇:“治泻有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九法之意,结合泄泻的病因病机与发病缓急,在治疗泄泻过程中,将九法(合酸收固涩,增加消导法)贯穿于外感致泻,内伤致泻,慢性久泻三大类型中,屡获效验,特报导如下:1外感致泻应  相似文献   

16.
所谓风药,是指传统意义上有辛温解表功效的药物,如羌活、独活、防风、荆芥、白芷等。可见在泄泻的治疗中,风药的作用远不止解表这一种功效。李中梓在《医宗必读 泄泻》中总结出的著名的治泻九法就包括风药的应用,如他指出:一日升提,气属于阳,性本上升,胃气注迫,辄尔下陷,升、柴、羌、葛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  相似文献   

17.
《医宗必读》为明代李中梓所著,其卷之七在总结前人治疗泄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导师田振国教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将其应用经验总结如下:一要先明其理,即明白各种方法所指,以法为纲,不可拘泥于字表;二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重用燥脾法,同时也不荒废他法;三要与病情相结合,注意新病久病、标本缓急;四要与药物的选择相结合,并注意泻不伤正,补不滋腻;最后还要九种方法组合应用,取长补短,以避单法之局限。  相似文献   

18.
徐晓东  陈大权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98-1099
明代李中梓在总结前人治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瘟肾、固涩。泄泻分为暴泻与久泻,暴泻常见寒湿内盛、湿热伤中和食滞胃肠3种证型,治多用淡渗、清凉、疏利、燥脾之法。久泻常见脾胃虚弱、肾阳虚衰、肝气乘脾3种证型,治多用甘缓、酸收、疏利、温肾、固涩、升提之法。  相似文献   

19.
王帅 《北京中医药》2011,30(1):30-31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泄泻的病机总以脾虚湿盛为关键,所以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原则,而结合具体的辨证则又可配合使用不同的治法.<医宗必读>为明代李中梓所著,其卷之七在总结前人治疗泄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在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准确地应用各法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甘缓法是李中梓"治泻九法"之第五法,针对的病机主要是多因素影响下的胃肠气机急迫下趋,治疗要义在于益气健脾、厚土息风。具体方药有甘温、甘凉、甘淡、甘酸、甘平之不同。适应证型有三:脾胃虚弱型、脾胃虚热型、木横侮土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