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补中益气汤源自《脾胃论》,是李东垣为治疗饮食劳倦导致内伤发热而创立。李东垣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日:“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本方以黄芪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共收补中益气之功;配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为补气方中的使药。综合全方配伍大意,一是补气健脾以治气虚之本;  相似文献   

2.
发热是小儿在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 ,而发热则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在外感发热类中 ,运用解表发汗或苦寒清热来除热 ,一般可获效。而小儿的气虚发热较外感发热为少遇 ,因其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实异 ,正如东垣《脾胃论》曰 :“骨内伤脾胃 ,乃伤其气 ,外感风寒 ,乃伤其形 ,伤其外为有余 ,有余者泻之 ,伤其内为不足 ,不足者补之。”故而在临床上如辨证不清 ,用治外感退热之法去除其热 ,不但难以见效 ,还会加重病情。正所谓虚其虚也 ,唯当用甘温除热法治疗 ,补其中而升其阳 ,甘寒以泻其火。甘温除热法就是运用味甘性温 ,功能益气健脾的…  相似文献   

3.
正补中益气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该方首创"甘温除大热"的思想,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李东垣曰:"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皆脾胃之气不足;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1])。该方为黄芪一钱,炙甘草五分,人参、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白术各三分。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人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当归、人参补气养血;陈皮理气  相似文献   

4.
李东垣“阴火”证实质是在脾胃气虚基础上产生的内伤发热证,特征主要有四点:1.“阴火”证是内伤热中证,不包括外感热病;2.“阴火”证是脾胃气虚为本,火热为标的本虚标实证,非纯虚证,其火热性质为实火而非假火;3.“阴火”证属于寒热错杂证;4.“阴火”证属于郁火证。临床治疗“阴火”需注意以下三点:1.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是基本治则,以益气升阳为主,但不同病症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三法各有侧重;2.寒热并用是基本治则,在健脾益气升阳的基础上,据火热性质而用不同的清热泻火方法;3.治疗“阴火”证需“火郁发之”,需注重条畅气机和用风药发散郁火。  相似文献   

5.
在李东垣之前已有关于阴火的名词,阴火论是李东垣对脾胃内伤学说的延伸,故专论其阴火论理论之涵。阴火的病因与六淫外感以及饮食、起居、劳役、七情内伤有关,病机要点在于元气不足,气火失调,由此而致脾胃气虚,阴火以乘;谷气下流,肾之阴火上冲;营气虚少,心之阴火炽盛以及肝、肺阴火内生。阴火之证乃内伤热中证,其治法以"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为主,兼以泻火、散火,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和升阳散火汤。李东垣阴火论对后世有较大影响,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是金元时代李东垣的著名方剂之一,本方系遵从<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原则而立,是调理脾胃、益气升阳的代表方.药用黄芪、人参(现多用党参代用)、白术、当归身、升麻、柴胡、陈皮、炙甘草等八味药组成.方中黄芪,性味甘微温,补脾益气之中,兼有升举阳气之效,同时其补气之中又有外达之性,可固表止汗,如此一药三功,益气、升阳、固表皆俱,用于方中标本兼顾,甚为得当,为主药;辅以党参、炙甘草、白术健脾,以增强主药补中益气之功;佐以陈皮理气和胃,化痰湿而醒脾气;当归身补血和营,配以升麻、柴胡升举阳气,协助主药以升提下陷之阳气;诸药合用益气升阳,调补脾胃,有温中而不伤阴,甘补而不呆滞之妙.主治脾胃气虚而致的气虚身热、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头痛恶寒,渴喜热饮、不思饮食或饮食无味,舌质淡苔白,脉虚软无力及胃下垂、久泻、便秘、月经过多、喑症、失眠、阳虚外感等证属中气虚陷者.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中医辨证分析,加减运用治疗脾胃气弱,中气不足或清阳下陷等病症,收到良好的效果.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7.
蒋耀曦 《光明中医》1996,11(5):25-27
补中益气汤治疑难重症蒋耀曦四川省永兴茶场卫生所(644505)补中益气汤方为金元四大家李东垣《脾胃论》一书中,拟订甘温为主的药方。李氏在该书中云:“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形者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气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而补...  相似文献   

8.
益气升阳法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丽 《光明中医》2000,15(6):20-21
益气升阳法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疗脾胃气虚 ,中气下陷为主证的一种治法。是金·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气汤的治法。其方由黄芪、人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身、炙甘草八味药组成 ,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之功 ,且具温中而不伤阴 ,甘补而不呆滞之妙。方中黄芪为主补中益气 ,升阳固表 ,辅党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 ,共同补中益气 ,当归以养血和血 ,柯韵伯曰 :“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 ,引胃气以上腾 ,复其本位 ,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补中之剂 ,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 ,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 ,此用药有…  相似文献   

9.
董开全 《光明中医》2005,20(3):18-19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味甘 ,性微温。归脾、肺二经。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临证配伍可治疗多种疾病。1 补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而致的短气倦怠、食少懒言者。用黄芪补气健脾、补中益气、常与大补元气之人参同用 ,如参芪膏 ;或与健脾益气的白术同伍 ,如芪术膏 ,以治气虚衰弱证。若中焦虚寒而致面黄食少、里急腹痛者 ,则与温中补虚 ,柔肝缓痛之桂枝、白芍、饴糖、炙甘草合用 ,如《金匮要略》黄芪建中汤。2 补气升阳用于中气下陷 ,清阳不升而致阴挺、脱肛、久泻久痢者。重用黄芪补气升阳举陷 ,与党参、白术、升麻、柴…  相似文献   

10.
补中益气汤原出于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而设,李氏明确指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伤其内不足,不足者补之";他又指出"以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日:"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又云:"甘温除大热".李氏的医学思想体系,就是重在脾胃,着眼于温补脾胃之气,本方剂的组成原则,就是"虚者补之","陷者举之","劳者温之",治疗脾气虚弱或清阳下陷,以及脾胃内伤的发热诸证.  相似文献   

11.
范悦义  范建伟 《新中医》2008,40(2):92-92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组成.具有调补脾胃,益气升阳功效.用于治疗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导致身热自汗,渴喜热饮,头痛恶寒,懒言少食,肢体倦怠,动则气喘,脉虚大无力等症.笔者根据李东垣"内伤脾胃,乃伤其气……伤其内后不足,不足者补之"之理论,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取得满意效果.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 甘温除热法为李杲所创,是治疗内伤热中证的主要方法,习惯认为,补中益气是该法的代表方。笔者通过学习李杲有关论述,反复思考之后认为: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应是升阳益胃汤。阐述如下: 我们知道:内伤热中证的病机是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气火失调,升降失常。李杲认为:“内伤不足之病,苟认作外感有余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并遵照“劳者温之,损者益  相似文献   

13.
<正>"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之《脾胃论》,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补中益气黄芪主,人参甘草白术辅,升柴陈皮当归身,益气升阳脾胃补。"全方使脾胃升降有序,气  相似文献   

14.
张营营  符强 《河南中医》2024,(2):193-196
脾土载万物,诸病皆可及脾,对于肾阳亏虚不甚明显之五更泻,可从脾论治,益气健脾,升阳渗湿止泻,以升阳益胃汤为基础方。肾阳虚者合四神丸、附子、肉桂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完谷不化,形寒畏冷者合附子理中汤温中散寒;寒热错杂者合乌梅丸寒热平调;中气下陷者合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举陷;湿热者合葛根芩连汤清热利湿;滑泻不止者加乌梅、诃子;腹痛者加延胡索、乌药;腹胀者加木香;纳差者加山楂、麦芽。五更泻的发生也是阳气回复、驱邪外出的一种表现,不可见泻止泻,若病程短,不虚者可尝试因势利导,先其时而泻,去其积滞,肃清肠道,可用大黄附子汤加减,晚饭前服药,泻止用四君子汤加减培补正气。  相似文献   

15.
李世珍合谷穴配伍运用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谷穴善治急性热病、外感表证、神志病,是治疗气虚病证的常用穴.针刺用泻法,可疏风解表、清热宣肺,清阳明经以及气分之邪热,强刺激可通关启闭、开窍醒志.用补法,能补气固表、益气固脱,如针补合谷,配补足三里、百会,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具有补中益气汤之功;针补合谷,配补三阴交,可气血双补,具有八珍汤之效;针补合谷,配泻内庭,可清阳明气分之邪热,具有白虎汤之功效.  相似文献   

16.
眩晕多呈本虚标实之候,发作时标实征象更为突出,此乃痰饮作崇。治宜健脾利水,温化痰饮。方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共奏健脾化饮升阳,利湿降浊之功。降浊阴以泻水气,泻心下停留之水饮,使之从小便去之;升清阳补土健脾以利水,使脾健水去而痰饮不复生,清升浊降,眩晕自平。  相似文献   

17.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其中黄芪、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  相似文献   

18.
<正>26补气升阳法本法刘老常用于中气下陷之脘腹胀坠、内脏下垂、疝气脱肛、子宫脱出、久泻久痢、久崩久漏等。刘老认为:劳倦伤脾,脾气既弱,则健运之力不行,生化之功能失职,而嗜卧疲乏所由生焉,法当补其中,益其气,陷者举之,均宜补中益气汤加减,宜重用黄芪。刘潜江云":阳得正其治于上,阴自顺其化于下,"  相似文献   

19.
慢性腹泻的病机核心是脾胃虚弱、水湿不运,其治疗方法有健脾止泻、运脾化湿、调和肝脾、温肾固脾、健脾养阴和涩肠止泻.其治法特点为久泻治虚,重在调脾;健脾益气,理气升阳为先;分利水湿,健脾渗湿为要;久泻止泻,宜通宜消;掌握时机,适时收涩.  相似文献   

20.
补气升提法是补益脾气、升阳举陷,用以治疗脾虚气陷的一种方法。东垣的补中益气汤是本法的典范。方以黄芪为主补益中气升阳固表,辅以党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合主药以补中气,佐以陈皮理气和胃,当归养血,又加柴胡、升麻升提之力,诸药共臻强壮脾气、升阳举陷之功,故凡因脾气不足而形成的疾病,或因病而导致的脾气不足之证,均可选用本法治疗。 1.眩晕中气不足,脑髓失养,症见头昏目花,心慌气短,四肢无力,纳少无味,自汗脉细,苔白质淡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药、川芎、炒枣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