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可通过表面的刺突蛋白(S蛋白)对细胞造成损伤,随后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包括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大量细胞因子释放、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系统)激活、血小板激活、凝血功能障碍等,最终导致血栓形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较易患血栓性疾病,尽管采取血...  相似文献   

2.
血管损伤后,血小板是该部位止血过程的核心介导因子,同时也引发病理性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内皮细胞损伤后,激活的血小板会刺激血栓形成并导致血栓性疾病。血小板也可与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相互作用,促进炎性反应的发生,后者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有多种途径可以激活血小板,目前口服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和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P2Y12的作用靶点分别是血栓烷A2和ADP通路。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患者的vWF、血小板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活动性炎症性肠病 (IBD)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功能障碍情况。方法 采用单克隆酶联吸附法测定 2 6例活动性IBD患者及 3 1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水平 ,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及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结果 IBD患者的血浆vWF∶Ag水平及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5 ) ,而MPV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结论 活动性IBD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显著受损 ,血小板活性增强 ,血栓前状态是IBD的发病因素 ,而血vWF和MPV是活动性IBD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药物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属于继发性血栓性微血管病,药物通过免疫介导或剂量依赖性毒性积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使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13(ADAMTS13)活性降低或者产生针对性抗体和补体替代途径的过度激活,导致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微血管血小板血栓引起器官受累,目前对于药物诱导的血栓性微血管病认识不断完善,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明确药物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发生机制、药物种类、风险因素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脓毒症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研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脓毒症(sepsis)患者循环中黏附分子E-selectin、血栓调节蛋白以及患者血清对内皮细胞通透性、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结合分析其与患者并发症之问的关系,阐明SIRS/sepsis患者内皮细胞的损伤情况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12例SIRS患者,原发病均为急性重症胰腺炎,其中5例有明确的感染证据(sepsis组),5例伴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3例伴发失血性休克。ELISA法检测患者循环中E-selectin、血栓调节蛋白sTM)水平。二室弥散系统检测内皮细胞通透性,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系统和Fluo-3/AM荧光探针标记技术,测定内皮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 ]i。结果:sepsis和伴有ARDS患者B选择素明显增高。休克患者B选择素无明显增高,但sTM明显上升。SIRS患者血清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后,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明显增加,但SIRS/sepsis患者内皮细胞通透性升高与细胞内[Ca^2 ]i水平明显相关,而ARDS、休克组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升高并不伴有[Ca^2 ]i水平的增加。结论:在炎症反应不同阶段,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程度不同。B选择素的升高与sepsis、ARDS的发生密切相关。sTM升高则与休克的发生密切,结合内皮细胞通透性和[Ca^2 ]i的相关分析,上述内皮细胞功能的检测可作为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观察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具有中医"热毒血瘀证"表征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和血小板功能的病理变化,以阐释中医"热毒血瘀证"的现代生物医学基础.方法 大鼠腹腔注射内毒素即脂多糖(LPS),连续8周,在不同时间点进行行为学分析、检测舌血氧饱和度基础上,检测血浆内皮素(ET)、热休克蛋白-70(HSP70)、血栓烷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的变化.结果 注射毒素后大鼠活动减少,舌血氧饱和度降低.早期血浆ET、HSP70和TXB2 /6-Keto-PGF1α增高,晚期TXB2/6-Keto-PGF1α降低.结论 具有舌体组织血氧饱和度下降的中医"热毒血瘀证"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小板功能障碍,VEC损伤在中医"热毒血瘀证"发展过程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TTP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和发病机理引起的综合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患者的致病与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反应性、蛋白水解作用、血栓抑制因子、血栓促进因子、PGI_2合成及稳定性、PAF、免疫缺陷及先天易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764-3对人血小板功能及血管内皮细胞抗凝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丹参的单体764-3对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的表达和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抗凝功能的影响。发现764-3能抑制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140和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的分子表达,增加内皮细胞膜表面血栓调节蛋白的分子数和活性,这为阐明764-3的抗血栓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小板因子4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Toll样受体2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人重组细胞因子血小板因子4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ECV304中Toll样受体2 mRNA和蛋白表达.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小板因子4刺激后ECV304中Toll样受体2的表达量.结果 血小板因子4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后能促进Toll样受体2 mRNA和蛋白表达.与空白组相比,100μg/L血小板因子4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能在基因及蛋白水平促进其Toll样受体2表达并呈现一定的时间依赖性(n=5,P<0.05),且肝素不能抑制血小板因子4的这种作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也显示与空白组(0.001 385±0.000 953)相比,血小板因子4处理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Toll样受体2表达显著增多(0.060 399±0.020 998,P<0.05).结论 血小板因子4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表达Toll样受体2,此效应可能与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Huang XL  Chen FP  Du JW  Yu BJ  Hu J  Deng MX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8):585-587
目的探讨血栓性疾病中血小板相关组织因子(TF)蛋白水平和活性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epharose2B凝胶柱分离纯化血小板,ELISA法测定洗涤血小板破碎液TF蛋白含量;一期血浆凝固时间测定血小板相关TF促凝活性。结果正常人静息血小板TF蛋白(16·37±6·39)ng/L,未活化的血小板促凝活性为(0·89±0·26)U/ml,胶原活化后的血小板促凝活性为(2·27±0·24)U/ml,加入特异性TF单抗后活性为(1·39±0·28)U/ml,活化血小板的活性能被TF单抗显著抑制(P<0·001),证明活化后血小板的促凝活性主要来自TF。血栓性疾病中冠心病组、脑梗死组、糖尿病组血小板破碎液中TF蛋白水平分别为(20·71±8·78)、(23·83±8·03)、(22·12±8·24)ng/L,其对应的未经胶原处理的血小板促凝活性分别为(1·71±0·24)、(1·69±0·25)、(1·75±0·31)U/ml,加入TF单抗后分别为(1·43±0·25)、(1·39±0·25)、(1·40±0·29)U/ml,血栓性疾病患者血小板破碎液中TF蛋白水平及活性均较正常对照明显增高,其促凝活性可被TF单抗显著抑制(P<0·01)。结论血栓性疾病中血小板相关TF的变化可能参与了疾病过程中高凝状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行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临床指标与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行冠脉造影并植入支架的冠心病患者200例(试验组),选取同期冠脉造影正常者179例作为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经常规术前检查、药物治疗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入院后行常规检查及血栓弹力图检测。对各项指标与血栓弹力图中花生四烯酸(AA)抑制率、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性别、年龄、血小板水平、高血压病、超敏C反应蛋白、三酰甘油等指标与AA抑制率、ADP抑制率显著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性别、年龄、血小板水平、高血压病、超敏C反应蛋白、三酰甘油等与AA抑制率、ADP抑制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睾酮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血栓调节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睾酮对内皮细胞表达血栓调节蛋白的作用。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睾酮 (2、6、10、10 0、30 0、4 0 0μg L)处理传代培养内皮细胞株ECV 30 4细胞 2 4h后 ,用四唑盐比色试验检测细胞活力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层培养液中的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及细胞总血栓调节蛋白的含量。结果  2、6、10 μg L的睾酮均促进细胞表达血栓调节蛋白 (2 .89± 0 .96vs1.77± 0 .13,3.0 8± 0 .77vs1.77± 0 .13,2 .72± 0 .4 5vs1.77± 0 .13) ,其中以 6 μg L的睾酮作用最大 ,高浓度的睾酮对血栓调节蛋白的表达没有作用 ,不同浓度的睾酮对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的分泌均没有作用。结论 睾酮促进细胞血栓调节蛋白表达增加 ,可增强细胞的抗凝能力。  相似文献   

13.
血栓调节蛋白(TM)是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内皮细胞损伤时,血浆可溶性TM(PTM)水平升高,PTM是反映内皮损伤的一个分子标记物。糖尿病并发微血管病变尤其是糖尿病肾病(DN)时,PTM水平显著升高。内皮细胞损伤伴随着DN的整个发展过程,它的出现甚至早于DN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测定PTM水平对早期识别DN时血管内皮损伤程度以便早期治疗DN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分时段测定20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体外循环(CPB)前后血小板计数、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栓烷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变化值.结果血小板计数、GMP-140、TXB2测值随着CPB进行均逐渐增加,停机后1h与肝素化10min相比,GMP-140极显著增加(P<0.01),TXB2显著增加(P<0.05),血小板计数极明显降低(P<0.001),而6-K-PGF1α在CPB前后变化不明显.认为体外循环中血小板功能受到明显损害,GMP-140和TXB2是从分子水平反映血小板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正常人凝血、花生四烯酸代谢、纤溶的随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人随年龄增长,血凝、血小板及血管内皮均有一定改变,而且这些变化与老年人一些疾病如冠心病、脑血栓存在一定关系。本文对129例不同年龄组正常人纤维蛋白原(Fbg)、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血栓烷B_2(TXB_2)、6—酮前列腺素F_12(6—keto-PGF_(1,。)、以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六项指标测定,旨在探讨正常人血凝、血小板代谢活性,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变化与年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由于微循环血管内弥散性血栓形成,导致微循环阻塞而产生的一种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症状、发热和肾功能损害。TTP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大部分获得性TTP主要是由自身抗体介导,故称为免疫性TTP。1病因与发病机制TTP患者在大多数器官中形成微血管性血栓,这种血栓主要由血小板聚集而成,包含大量vonWillebrand因子抗原,含有极少量或不含有纤维蛋白。TTP患者内皮细胞和血小板产生异常增大vonWillebrand多聚体。这些异常增大多聚体较正常的多聚体更有效结合vonWillebrand…  相似文献   

17.
魏红艳 《内科》2007,2(2):234-236
蛋白C途径是机体抗凝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血酶在激活凝血过程与活化血小板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当凝血酶与内皮细胞表面血栓调节蛋白(TM)结合即启动蛋白C抗凝系统,活化蛋白C(APC)与辅因子蛋白S结合,灭活因子Ⅴa和Ⅷa,从而限制凝血酶的进一步产生。内皮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EPCR)是蛋白C系统新发现的成员,除调节蛋白C系统外还参与了炎症、凋亡、造血及免疫等诸多病理过程,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已成为当前医学研究领域一个新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T2DM)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60~86岁的45例T2DM非血栓患者、40例非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以及35例T2DM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患者的血糖、血脂及血小板等22项资料,对上述指标先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进行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糖尿病血栓组空腹血糖[(7.65±2.05)mmol/L]及餐后2小时血糖[(12.10±3.28) mmol/L]较糖尿病非血栓组和非糖尿病血栓组高(P<0.01);糖尿病血栓组血小板[(192.34±96.38) mmol/L]较非糖尿病血栓组和糖尿病非血栓组高(P<0.0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餐后2小时血糖及血小板呈正相关(P<0.05);与服用阿司匹林呈负相关(P<0.01).结论 糖尿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抗血小板治疗是防治糖尿病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谢群  王颖 《实用老年医学》2005,19(4):201-202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形成与血栓调节蛋白(TM)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2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结果糖尿病组血浆TM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血管病变组(A组)的血浆TM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组(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TM水平反映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伤程度,血浆TM水平仅在糖尿病出现并发症时升高,因而认为TM可作为判断糖尿病患者出现血管并发症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狭窄与血栓和微血栓的关系。方法: 将实验犬用微米缩窄器造成冠脉左回旋支定量狭窄,形成心电图ST段下移组(A组)与ST段抬高组(B组),经60 min缺血后观察冠脉血流量变化和冠状窦内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并做血管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A组冠脉血流量轻度下降,B组冠脉血流量严重下降;A、B两组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乳酸和血栓素B2(TXB2)增加,血小板生长因子1α(PGF1α)、纤维连接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减少;两组间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病理组织学检查揭示,冠脉急性狭窄后出现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小板的聚集、附壁血栓的形成以及微循环内以红色血栓与白色血栓组成微血栓形成。A、B两组的上述病理改变无显著差异。结论: 实验性急性冠脉狭窄可以引起心电图ST段下移和抬高不同变化,并造成冠脉内皮的损伤、血栓和微血栓的形成,这在不稳定心绞痛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