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祛瘀解毒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EM血瘀蕴毒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祛瘀解毒方(膏方),对照组予丹莪妇康煎膏,两组均于经期结束后开始服用,连服20天,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痛经积分,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s ICAM-1)及在位内膜细胞黏附因子-1(ICAM-1)的表达情况,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为60.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痛经积分明显降低,血清IL-6、s ICAM-1水平降低,在位内膜ICAM-1表达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 祛瘀解毒方治疗血瘀蕴毒型EM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IL-6、s ICAM-1表达、上调在位内膜ICAM-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连方  韩春艳 《中医杂志》2011,52(23):2013-2016
目的 观察祛瘀解毒方对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 将70例EM患者随机分为祛瘀解毒方组、散结镇痛胶囊组各35例,另取35例同期在我院因输卵管阻塞行腹腔镜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祛瘀解毒方组予祛瘀解毒方免煎冲剂口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散结镇痛胶囊组给予散结镇痛胶囊,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观察EM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判定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雌二醇(E2)、孕酮(P)、催乳激素(PRL)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检测治疗后腹腔液VEGF水平,并统计EM患者1年内的妊娠率.结果 祛瘀解毒方组总有效率82.86%高于散结镇痛胶囊组的77.14%(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E2、P、PRL、VEG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痛经积分、血清E2、PRL、VEG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祛瘀解毒方组P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痛经积分、血清P、VEGF水平、腹腔液VEGF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散结镇痛胶囊组血清VEGF水平及腹腔液VEGF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年后的妊娠率的比较,祛瘀解毒方组不孕症患者15例,妊娠11例占73.33%;散结镇痛胶囊组不孕症患者18例,妊娠5例占2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祛瘀解毒方治疗血瘀蕴毒型EM患者疗效肯定,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改善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女性激素的分泌功能,降低血清及腹腔液VEGF的水平以减少异位病灶的形成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以活血祛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76例,采用自拟消瘀止痛汤治疗,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痊愈26例,显效33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0.8%。  相似文献   

4.
祛瘀解毒消啯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祛瘀解毒消瘢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运用祛瘀定痛、解毒化浊、消瘢散结法自拟祛瘀解毒消瘢汤(由红藤、白花蛇舌草、生黄芪、生薏仁、瓦楞子、荔枝核、山慈菇、血竭、制乳香制没药、土鳖虫、蜈蚣、藿香、炙甘草等组成),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78例。结果对本病之痛经和瘢瘕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11%和87.5%。结论该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任爱萍 《河南中医》2005,25(3):71-71
痛经为妇科常见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子宫内膜异位所致者,症见:经行前后或经期,小腹及腰骶部疼痛,下坠,甚至剧痛难忍,伴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泛恶呕吐等。西药疗效欠佳,在临床中应用补肾祛瘀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祛瘀散结补肾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荣 《辽宁中医杂志》2002,29(3):145-145
运用祛瘀散结补肾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6 6例 ,总有效率 96 97% ,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伴痛经、腰脊椎痛、月经不调、卵巢囊肿和不孕症 ,有效率分别为 98 2 1%、97 96 %、97 2 2 %、91 6 7%和 5 5 6 %。祛瘀散结补肾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改善症状和体征的有效方法 ,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7.
补肾祛瘀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子宫内膜细胞凋亡已成为妇产科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通过内膜细胞异位种植,同时阻断原发异位内膜细胞的凋亡,使异位内膜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导致疾病的发生。细胞凋亡现象的研究为认识EMS展开了新的视野,而且药物可以通过影响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凋亡达到治疗的目的。在临床上,中医补肾祛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已得到肯定,现就补肾祛瘀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凋亡的影响做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403-1404
目的:观察祛瘀解毒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术后治疗效果及对在位、异位内膜组织MMP-9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EM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祛瘀解毒方组、丹那唑组及空白对照组各20例,均于第4个月经周期月经干净后的3~5 d行腹腔镜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和诊刮术(未婚者不行诊刮术);收集同期在本院因输卵管性不孕症而行诊刮术的育龄妇女1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治疗效果及MMP-9表达情况。结果:祛瘀解毒方组与丹那唑组总有效率均为95%,两组治愈加显效率分别为70%和6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0,P=0.273);空白对照组在位内膜上MMP-9表达阳性率及强阳性率分别为88.2%、23.5%,异位内膜上MMP-9表达阳性率及强阳性率分别为90.0%、35.0%,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阳性率及强阳性率(P<0.05);祛瘀解毒方组与丹那唑组与空白对照组相应的在位内膜或异位内膜比较,MMP-9的表达阳性率及强阳性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EMs的发生与MMP-9表达失调有关,祛瘀解毒方可抑制MMP-9表达,是治疗EMs的有效方药。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妇科难治性疾病,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西医治疗疗效不佳。笔者自2000年7月至2006年12月,采用中药活血祛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1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联合祛瘀解毒方治疗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不孕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痛经"、"癥瘕"、"不孕"、"月经不调"的范畴,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历代医家均认为对于本病而言,"瘀"既是因,也是果,故子宫内膜异位症从瘀论治,可图宏效。  相似文献   

12.
丹赤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丹赤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理。方法4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用药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及外周血NK细胞活性、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血液流变学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外周血NK细胞活性升高(P<0.01),EMAb阳性率降低(P<0.05),并能减轻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临床总有效率90.48%。结论丹赤饮能纠正患者的免疫失衡及血瘀状态,能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琥珀散加减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疼痛(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致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38例符合要求的EMs疼痛患者,采用随机区组分化,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9例。对照组采用口服米非司酮片治疗,12.5 mg/次,1次/d。观察组采用琥珀散加减辨证治疗,1剂/d。两组疗程均为连续治疗6个月。经期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并对非经期的盆腔痛、性交疼痛、盆腔压痛、骶韧带触痛结节和血瘀证进行治疗前后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癌抗原125(CA125),雌激素(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38%,对照组为81.2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χ~2=6.269,P0.05);经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两组患者在6个月经周期的治疗过程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F对照组=6.903,F观察组=7.632,P0.05),经配对t检验,观察组在第3,4,5,6个月经周期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非经期的盆腔痛、性交疼痛、盆腔压痛、骶韧带触痛结节评分和血瘀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血清CA125,E2,TXB2和6-Keto-PGF1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NF-α,IL-6,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琥珀散加减辨证治疗EMs疼痛(血瘀证)患者,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并能降低雌激素、前列腺素和血清TNF-α,IL-6,IL-8等因子水平,起到改善EMs病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瘤消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促血管生成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8符合EMs气滞血瘀证患者,采用SAS软件生成的,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两组患者均服用孕三烯酮胶囊,2.5 mg/次,2次/周,于月经第1天开始,每周固定时间服药。观察组加服宫瘤消胶囊,4粒/次,3次/d。两组疗程均连续治疗6个月经周期。经期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进行治疗前后非月经期的盆腔痛、性交疼痛、盆腔压痛、骶韧带触痛结节和气滞血瘀证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癌抗原125(CA125),CA199,VEGF,MMP-2,MMP-9,b FGF,TGF-β1和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76.27%(χ2=5.255,P0.05);观察组在第4,5,6个月经周期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非月经期的盆腔痛、性交疼痛、盆腔压痛、骶韧带触痛结节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气滞血瘀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血清CA125和CA19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MMP-2,MMP-9,b FGF,TGF-β1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宫瘤消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气滞血瘀证患者,能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相关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并能降低VEGF等促血管生成因子水平,从不同靶点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起到控制病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明 《辽宁中医杂志》2002,29(3):143-145
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176例的 3个中医证型与B超影像指标进行了探讨 ,根据其内在联系 ,提出了中医分型之影像学基础的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6.
异位散治疗实验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凡  樊冬香 《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1):513-514
为探讨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理 ,采用复制动物模型进行观察。发现经异位散治疗 ,异位子宫内膜重量明显减轻 ,异位子宫内膜腺体和基质明显萎缩和变薄 ,能明显降低由于异位内膜所致的上升的 6-酮前列腺素 1α(6 - keto- PGF1α) 、血栓烷素 B2 (TXB2 ) 、雌二醇(E2 ) 水平 ,明显升高下降的孕酮(PFOG) 水平 ,与模型赋形剂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 5 ) 。实验揭示了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针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镇痛机制的影响。方法 :SD大鼠 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并分别监测各组大鼠血及内膜前列腺素PGF1α,PGE2 含量 ;血清Ca+ + ,K+ ,Na+ ,Cl-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 ,模型组血及内膜PGE2 含量明显降低 ,PGF1α含量显著升高 ,血清Ca+ + 下降 ,而Na+ 、Cl-、K+ 则呈上升趋势 ;与模型组比较 ,针刺治疗组血及内膜PGE2 含量明显升高 ,PGF1α含量显著降低 ,血清Ca+ + 、Na+ 、Cl-、K+ 数值均趋于正常组。结论 :针刺能通过对EMT大鼠的整体调节而达其镇痛疗效  相似文献   

18.
调免化瘀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调免化瘀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治疗组用自拟调免化瘀汤治疗,对照组用安宫黄体酮治疗;同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自然杀伤(NK)细胞。结果治疗组66例临床痊愈10例,显效22例,有效2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6.4%;对照组30例临床痊愈2例,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前CD4及CD4/CD8比值均高于健康人组(P〈0.01),CD8及NK细胞均低于健康人组(P〈0.01);治疗后CD4与CD4/CD8比值显著下降(P〈0.05),CD8与NK细胞显著回升(P〈0.05),但均未恢复到正常水平。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调免化瘀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确切,并可调节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大黄蛰虫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黄蛰虫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对前列腺素(PG)的影响.方法:67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口服米非司酮,12.5 mg/次,1次/d;观察组口服大黄蛰虫胶囊,5粒/次,2次/d.疗程均为12周.观察VAS评分,改良的B&B多维量表及测定血浆中前列腺素PGs.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B多维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F2a(PGF2a),前列腺素E2(PGE2)及血栓素B2(TXB2)水平低于对照组,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高于对照组(P <0.05,P<0.01).结论:大黄蛰虫胶囊能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可能是通过调节PG水平发挥其缓解痛经等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