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经络学理论,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的分布规律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但肝经和脾经在内踝上八寸以下部位的分布是个例外:肝经在前,脾经在中。如何理解肝脾两经分布的这一例外现象? 《灵枢·经脉》载:“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附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  相似文献   

2.
从小儿夜啼与五脏的关系及辨证归经施治等方面系统阐述湖湘针推学术流派“推五经,调五脏”治疗小儿夜啼的临证思路.中医学认为脾寒、心热、惊恐、食滞均可致小儿夜啼,病位主在心、脾,但与肺、肝、肾有着密切关系.临床治疗小儿夜啼需充分考虑脏腑之间的生克与助制关系,辨证归经施治.心火内扰证的推五经方案为:清心经,清脾经、清后再补脾经,清肝经,补肺经,补肾经,清后溪;脾胃虚寒证的推五经方案为:补脾经、补心经,补肺经,补肾经,清肝经,清心经;暴受惊恐证的推五经方案为:补肾经,补脾经,补肺经,清肝经,清心经;食滞不化证的推五经方案为:清脾经,补脾经,清肝经,清心经,补肾经,清或补肺经.同时注意预防和调护,防止他病的传变.  相似文献   

3.
陈捷主任中医师多年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及科研工作,学验俱丰.笔者现将陈捷老师对于小儿脾虚肝旺方证的心得总结归纳如下. 1 对脾虚肝旺证的认识 对于小儿脏腑的虚实辨证,《小儿药证直诀》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指出小儿脾脏常失健运而肝脏多偏亢.金元时期朱丹溪则提出"肝只是有余,肾只是不足"和"脾只是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观.明代医家万全在此基础上,在《幼科发挥》中提道"云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者,此却是本脏之气也.  相似文献   

4.
五味与五脏归经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药大辞典》为依据,用电子计算机建立数据库来分析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再结合五味的主要功效,认为辛味主入肝、脾、肺经,苦味的主要功效,认为闹事示主入肝、脾、肺经,苦味主入肝经,甘味主入肝、脾经,酸味主入肝、脾、肺经,咸味主入肝、肾经,与传统认识的五味入五脏有所不同;所有药物总的倾向入肝经,还认为心欲甘、苦,肝欲苦、甘,脾欲甘、辛,肾欲甘,而不同于《素问》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碱。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写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什么要实脾呢?许多人认为:肝为木脏,脾为土脏,五行之中木克土,因此肝脏如果气机疏泻不畅,就会横行犯脾,导致脾脏也出现病变。本人认为,读文章不能望文生义,要结合上下文来读。原文如下:“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枯,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宴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相似文献   

6.
小儿怒发冲冠症多因肝气郁结或肝火旺盛、日久肝木克脾土、木火刑金引起它症。小儿推拿选用清肝经,按弦走搓摩,捣小天心,补脾经,清胃经,补肺经,揉腹,捏脊等手法可达疏肝解郁、清肝泻火、抑木扶土,佐金平木之功;本法起效迅速,操作简便,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不仅有理、法、方、药及辨证论治,而且针灸治疗方面亦极其丰富。现就《伤寒论》刺期门一法作肤浅的探讨。肝乘脾肺,刺期门 1、肝乘脾,名曰纵,刺期门《伤寒论》111条曰:“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腹满、谵语,太阴、阳明内征,脾胃疾也,诸胀腹大,皆属于热。浮而紧者,太阳、阳明表脉,为肝之弦脉,肝风盛则多言”。脾病见肝脉,木行乘土也。腹满由肝火所致,谵语乃肝旺所发。本证为肝木实热于脾,侮其所胜,直犯脾土,此属纵的一类。故刺期门以泻肝经盛气则愈。 2肝乘肺,名曰横,刺期门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且致残率高,常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痛苦的折磨。该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在临床当中的治疗颇为棘手。常规的西医治疗以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以及抗风湿药物等来控制病情,但疗效并不显著,因此临床上常常结合中医药治疗以提高疗效。中医临床多认为RA的病因病机与肝、脾、肾三脏密不可分,且该病常累及经脉、筋、骨、关节等部位。文章基于“筋骨-经脉”理论,从肝、脾、肾三脏的角度出发,着重讨论了RA病因病机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肝、脾、肾三脏的脏腑功能失调是其发病之本,肝失疏泄、肝失所养,脾失健运、脾气虚弱,肾精亏虚等均可导致痹证发生。又从“肝脾肾-筋骨”、“肝脾肾-经脉”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RA的辨治,“肝脾肾-筋骨”方面,在中医临床中常常以健脾除湿、补益肝肾为基本治疗原则,以使筋骨得以强健,关节得以流利;“肝脾肾-经脉”方面,从肝经、脾经、肾经的角度出发,调畅肝、脾、肾三经气血,则通而不痛。文章以此理论为核心探究RA论治,并结合医案予以辅证,以期为临床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与...  相似文献   

9.
小儿脾常不足,所患脾胃病多;又谓肝常有余,易于化火生风。夫脾为柔脏,不耐(片戈)伐;肝为刚脏,恃强凌弱,土虚木贼之证候在儿科颇为常见。故善于调理脾胃者,非惟脾病治脾,胃病治胃,而必安和五脏。肝脾不和,治在平肝调脾,扶土抑木。兹就常见之小儿脾胃病证,略陈脾病治肝法则之一二,以示管见。腹痛治肝解痉缓急胃脘以下,脐之两旁,至耻骨以上疼痛,谓之腹痛。脾居大腹,为至阴之脏。或为寒邪所中,或为乳食所伤,或因络脉痹阻,气机阻滞不通,则发为疼痛。腹痛多从寒凝、积滞、虚寒、淤血论治。但是,肝脾不和,亦作腹痛,王肯堂、夏禹铸等前辈医家均曾论及。《幼科铁镜·辨  相似文献   

10.
肝脾两脏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肝脾同治”是治疗脾胃相关性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金匮要略》之“治肝实脾”理论是对肝脾同治理论精髓的高度概括.本文集大家之说,结合临床实际,对“治肝实脾”理论之应用探讨如下. 1 “治肝实脾”理论概述 “治肝实脾”理论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相似文献   

11.
本病主要因肝经湿热或肝肾阴虚而发病.肝脉绕阴器,主藏血,又为风木之脏;肾藏精、主生殖,开窍于二阴;脾主运化水湿;肝经湿热或肝郁脾虚化火生湿,湿热下注,蕴结阴器;或肝肾精血不足,阴虚内热化火生风,阴部肌肤失养则不荣而痒.  相似文献   

12.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其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相似文献   

13.
陈琮 《山西中医》1991,7(2):23-24
头痛一证,临床颇为常见,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本证分外感内伤两大类。一般认为,内伤头痛的发病原因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笔者在治疗内伤头痛时,吸取前人经验,常从肝论治,收到了比较满意的疗效。兹将常用治肝七法介绍于后。一、温肝降逆法:《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气逆则头痛。”本法即是针对肝经寒气上逆于脑,导致络脉凝滞不通之头痛者而设。证见头痛喜温,畏风怕冷,  相似文献   

14.
小儿稚气未充,肝常有余,脾肾常不足,运化无力,水液代谢失常,排泄不畅则聚集内停,寒湿瘀结,阻于肝经,循经下注于阴器则发为水疝。俞景茂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相关,临证分急性期和缓解期论治,在治疗中重视“温阳法”,急性期以温散为主,缓解期以温补为主,辨证论治,消补合宜,临证屡获佳效。附验案一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5.
医海珠玉     
肝气不可犯,而肝血自当养也;肾阴不可亏,而肾气不可亢也。《医宗必读》此言肝、肾两脏各自的生理特点和治疗上应注意的事项。肝经之病,一为气郁阳亢国;一为阴亏血虚。阴血不足可导致阳亢火旺;阳亢火旺又易耗阴灼血。故治疗时,气郁者宜疏宜散,阳亢者宜清宜镇。疏之散之则气郁自调,清之镇之则亢阳自平。肝之阴血常患亏虚,阴虚者宜滋,血虚者宜补。补之滋之则虚者自复。所谓“肝为刚脏,喜  相似文献   

16.
正1概述1.1肝脾不调的中医学论述中医学的肝、脾两脏是机体中两大生理功能系统,"肝脾不调"是中医学最常见的脏腑兼证之一。对肝脾不调的论述,始于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明确。《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曰:"怒气伤肝,则肝木之  相似文献   

17.
姜梦雅  黄国付 《河南中医》2020,40(10):1500-1502
从脏腑别通理论、子午对冲理论及肝与大肠、肺之间的气机升降关系等方面探讨足三里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肠,根本在脾,但与肝、肾、肺等多脏相关,在临床治疗时应多脏兼顾,肠病可以累及肝、肺气机异常,也可通过脏腑别通影响肝经阴血,另外,可在酉时取肾经穴位来调节大肠经病变。在临床选穴上,可配合其他相关穴位,以兼顾脾、肝、肾、肺等多脏,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灵活加减。  相似文献   

18.
<正> 慢性肾炎属中医水肿范畴,古今医者多从肺、脾、肾三脏辨治,笔者认为肝在水肿的发病及治疗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纵观古今文献,《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呃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阴不足阳有余论》中曰:“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  相似文献   

19.
<正> 乙型肝炎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祖国医学对于本病多以饮食不佳,肝脾失调、四肢乏力、胁痛、腹胀、多汗等症进行辨证.其病理机制各家认为多属湿热.肝主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胃气降而脾气升,腐熟水谷,运化精微,脏腑调和,气血运行通畅.由于肝炎疏泄失职,病久则伤脾.《难经》云:"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也".故常见饮食不佳,二便不调,四肢乏力,胁痛腹胀,多汗等症.因而治肝病必先实脾.所以治疗中以清肝经  相似文献   

20.
小儿脑性瘫痪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也是儿童肢体主要致残原因之一,临床以痉挛型脑性瘫痪最常见。目前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尚无确切有效的治愈方法,中医药治疗可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起到积极作用。痉挛贴是我们在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治疗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方,并取得了一定疗效。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属中医五硬病证范畴,与肝、脾二脏受病相关,以肝强脾弱为证候特点。痉挛贴所用中药主要归肝、脾经,以柔肝健脾为法,益气与养血并用,柔肝与健脾兼施,并通过辨证选取经脉拘挛的经筋循行部位进行贴敷,彰显独特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