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变异型心绞痛诱发严重心律失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例变异型心绞痛(VA)患者于胸痛发作时经12导联和(或)24h动态心电图记录到心律失常。其中心绞痛发作时伴发室性早搏二联律3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例、Ⅲ度房室阻滞(AVB)2例。1例Ⅲ度AVB者伴有发作性晕厥。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与缺血有关的冠状动脉狭窄3例;余3例冠脉造影结果大致正常,但麦角新碱激发试验均为阳性。2例行药物治疗,3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1例Ⅲ度AVB伴晕厥者置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结果表明冠状动脉痉挛在VA患者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预激综合征合并快慢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12例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临床及电生理资料的分析,提出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结束时伴发的晕厥可能是窦房结功能一过性受抑的结果,探讨和证实这一发生机制设想的合理性.方法12例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32.5岁(19~49岁).均因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晕厥住院.经各种电生理检查评价窦房结功能,冠脉造影排除冠脉的异常,并进行射频消融术和(或)抗心动过速起搏器治疗.随访2~5年.结果12例患者均符合下列条件预激综合征伴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结束时有晕厥发生,年龄多属青年、中年,经各种电生理检查提示窦房结功能正常.冠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时心电图均证实为较长时间的窦性停搏.4例经植入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3例经射频消融术及抗心动过速起搏器治疗,5例经射频消融术治疗,经2~5年的随访,全组12例患者无一例再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及晕厥.结论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发的晕厥均由功能性病态窦房结功能障碍机制引起,尽管因果关系明确,但与多数预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经过不一致的原因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探讨.此外,这些符合快慢综合征患者晕厥治疗和预防的关键是根治室上性心动过速,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预防晕厥似乎必要性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病例分两组:冠脉慢血流现象组(39例)和冠状动脉血流正常组(27例),所有病例均行冠脉造影检查,并除外心肌病、瓣膜病及其他类型心脏病,在行冠脉造影检查时发现慢血流,均于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0.2mg,测量注射前后的血流速度,入选病例均行运动负荷试验及静息心电图检查。结果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组注射硝酸甘油后血流速度明显增快,P<0.05;冠脉慢血流组无心绞痛发作时,静息心电图异常发生与血流正常组无差异,P>0.05,心绞痛发作时,静息心电图异常发生高于冠脉血流正常组,P<0.05,运动负荷阳性率高于冠脉血流正常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在冠脉造影中比较常见,可能是一种缺血性心脏病新的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血管痉挛性心绞痛病人常有晕厥,但冠状动脉痉挛在原因未明的晕厥病人中所起的作用尚未给予足够重视。作者用甲基麦角新碱激发试验来探讨这类病人发生冠脉痉挛的可能性。14例原因未明的晕厥病人,其中8例男性,6例女性;年龄56±6岁。晕厥的定义为:短暂的意识完全丧失且不能保持体位。心血管虚脱的定义为:血压≤8.0kPa,脉搏、呼吸和/或反应消失。各例均无陈旧性心肌梗塞、心瓣膜病变、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无  相似文献   

5.
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并发晕厥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变异性心绞痛患者伴发晕厥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3年1月至2011年03月期间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中诊断变异性心绞痛74例,根据病程中晕厥发作的有无,分为晕厥组(n=16)和非晕厥组(n=58)。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1)与非晕厥组比较,晕厥组患者发作时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10.3%对100%,P〈0.0001),空腹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低(2.15±0.73mmol/L对1.68±0.45mmol/L,P=0.003),两组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胸痛特点和入院前使用药物、其他实验室检查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发作时心电图的心脏缺血部位和ST段抬高导联数目并无统计学差异。(2)冠脉造影显示,两组患者的血管病变严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与非晕厥组比较,晕厥组患者中前降支固定性狭窄较少(34.48%对6.25%,P=0.03),而右冠狭窄较多,但未达统计学差异(8.62%对25%,P=0.09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恶性心律失常(P〈0.0001)和右冠状动脉狭窄(P=0.028)是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发生晕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并发晕厥并非少见,恶性心律失常是晕厥的直接原因。右冠状动脉固定性狭窄的患者容易发生晕厥,需要引起重视并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变异型心绞痛(VAP)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与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1980-06-2015-06VAP患者150例,对资料完整的100例进行临床特点和冠脉造影病变的对照分析。结果:1男86例,女14例,男女比例为6.1∶1;男女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0.6±10.6)岁与(52.0±11.6)岁(P0.05);除16例冠脉正常者外,余84例不同狭窄程度的冠脉组之间,其平均年龄未显示明显差异(P0.05)。216例冠脉正常的VAP患者中,心绞痛发作形式为单纯型者13例(81%),混合型者3例(19%);有不同程度冠脉狭窄病变的84例中,单纯型48例(57%),混合型36例(43%)。冠脉病变与发作形式之间,未显示规律性关系。3100例中,检出心律失常54例,检出率为54%;左、右冠脉痉挛组中,心律失常检出率分别为47%与67%(P0.05);54例心律失常中,缺血性、再灌注性及双期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别为79.6%、16.7%及3.7%;右冠痉挛组的缺血性心律失常发生率(90%)高于左冠痉挛组(70%)(P0.05);100例不同狭窄程度的冠脉组之间,其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也未显示出明显的关系(P0.05)。4晕厥13例。左、右冠脉痉挛组中,晕厥发生率分别为5.3%与23.3%(P0.05);13例晕厥病例中,缺血性心律失常12例(92.3%),明显高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1例(7.7%)。结论:本组100例VAP中以中年男性为常见,多数以清晨(单纯型)发作为特点;VAP发作时54%的患者可检出心律失常;右冠脉痉挛导致的缺血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右冠脉痉挛所引起的缺血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引起晕厥的主要原因。年龄(除16例冠脉正常者外)、心绞痛的发作形式及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与冠脉狭窄病变的程度未显示出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由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痉挛引起心律失常的处理方法及有效性。方法8例晕厥发作时心电图提示下壁导联ST段抬高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胸闷继发黑矇,无症状发作时心电图正常。明确无水、电解质紊乱后,予以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心电监护、冠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和病因后予以相应的处理。结果10例生化及心脏超声正常。8例发作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入院的患者,除1例发现右冠脉开口狭窄20%~30%外,其余患者冠脉造影均正常,均置入单腔心室起搏器后使用钙拮抗剂。2例胸闷伴黑矇患者中的1例,造影前Holter发现V1~V6导联ST段抬高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冠脉造影发现左前降支近段粥样斑块形成,狭窄程度<50%,考虑室速发生的原因是粥样斑块基础上痉挛所致,直接支架植入。另1例造影前无症状发作,造影发现左前降支近段粥样斑块形成,狭窄程度<50%,未予干预,当晚患者症状再发,心电监护发现V1~V6导联ST段抬高伴短阵室速,考虑室速发生的原因与上相同,急诊植入支架。所有患者随访6月至11年,均健在,无类似发作,生活状况良好。结论对于冠脉痉挛引起的心律失常,针对其病变基础采用稳定斑块、起搏支持下的抗痉挛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8.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并发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二例田军,肖竞,崔吉军,徐少平,张树林我院1990年开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术以来,共遇2例冠状动脉(冠脉)急性闭塞,现报告如下。例1女性,56岁,因发作性胸骨后痛20天入院。心绞痛控制后行冠脉...  相似文献   

9.
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乏氏窦是较少见的冠脉畸形,在一组126595例连续冠脉造影病人中占136例(0.11%)[YamanakaO,HobbsRE:CathCardiovasDiag,1990,21:28~40.],既往多认为其属良性病变,无重要临床意义。然而,近年来渐有发生心肌梗塞、心绞痛、晕厥、猝死等的报道。目前认为其属潜在恶性异常。本文报告1例临床具有胸痛与心电图异常而冠脉造影无局灶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如下。患者男性,41岁,以“发作性心前区疼痛6天”为主诉入院,患者于行走时突发胸痛,向左背部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变异型心绞痛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类型,并比较不同处理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2年3月变异型心绞痛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患者34例,记录分析心绞痛发作时及发作后的心电图。随访(12~24)个月,定期复查12导联心电图和(或)Holter,总结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抗冠脉痉挛药物治疗,其中20例(58.8%,20/34)存在血管严重狭窄,18例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2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1例术后出现严重心动过缓,予置入永久起搏器);14例冠脉造影结果无异常或轻度异常的患者中1例并发三房室传导阻滞置入永久起搏器,1例伴室性心动过速和晕厥,置入心腔内心脏除颤器(ICD),余仅接受药物治疗。随访期间共2例失访,1例5个月时无法取得联系,另1例7个月时院外猝死,随访率94.1%,余32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后定期复查12导联心电图和(或)Holter,未见严重心律失常、心悸及晕厥。结论通过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变异型心绞痛并发的严重心律失常可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自1998~2004年,先后发现6例突发性心动过缓起病,年龄42~68岁,患者表现为头昏、晕厥、心慌、及消化道症状,作心电图为二度Ⅱ型或Ⅲ度房阻滞,心室率波动在30-55次/分,无ST-T改变,更无"梗死样变化;心肌酶谱正常.患者均在当地医院经静滴异丙基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阿托品等药物无效而转本院安装起搏器住院.患者中多有抽烟、高血压、高血脂病史,仅有3例能问出心绞痛或"发作性胸闷",一例有糖尿病史.均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右冠脉近端阻塞性病变,经介入治疗冠脉开通后3天内恢复正常房室传导.  相似文献   

12.
用心率频谱分析法评价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自主神经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激交感或副交感神经系统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但引起痉挛的确切原因仍难确定。本文用Holter,监测和心率变异频谱分析法来评价自主神经系统在夜间发作心绞痛中的作用。 方法 对象为7例夜间发作的变异型心绞痛的男性,既往无心肌梗塞、高血压、糖尿病等,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示冠脉正常或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自主神经功能的活动在调节冠状动脉血流中起重要作用,而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将导致冠脉血流减少和冠脉血流储备功能下降。早在1910年,就曾有报道患者反复发作心绞痛,死后尸检冠状动脉完全正常。近年来人们发现该类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病例中占10%~30%,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临床首先表现为心前区疼痛,且疼痛性质与冠心病心绞痛相似,如果不加以识别,易造成误诊。本文15例首诊均误为冠心病心绞痛,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口服依那普利治疗神经心原性晕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治疗神经心原性晕厥的疗效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对48例倾斜试验重复性良好的阳性神经心原性晕厥患者分别口服安慰剂及依那普利1周后复查倾斜试验,并利用荧光法测量倾斜试验检查前后血中儿茶酚胺的浓度。结果安慰剂组24例神经心原性晕厥患者仅8例倾斜试验检查转阴,阴转率为33.3%;依那普利组24例,除3例因干咳副作用退出试验外,余21例神经心原性晕厥均转阴(P<0.0001)。平均随访13.4±2.1个月,安慰剂组24例中有13例发生神经心原性晕厥,发生率为54.2%,而依那普利组无1例再发。儿茶酚胺测定发现神经心原性晕厥发作前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异常增高,安慰剂干预对血浆儿茶酚胺浓度无明显影响,依那普利干预则有效地抑制儿茶酚胺的分泌。结论提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可能是防治神经心原性晕厥发作的一类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5.
左冠状动脉(冠脉)肺动脉瘘是一种极为少见的先天性心脏血管病。在上海中山医院统计的1085例先天性心脏血管病中仅有1例冠脉肺动脉瘘.而同时并有右冠脉双开口者尚未见报道。现在将我们在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时发现的1例左冠脉肺动脉瘘并右冠脉双开口报道如下。患者,男,58岁。因反复胸痛、胸闷14年,加重1个月于1997年10月13日入我院。其胸痛多于劳累时或夜间发作,心前区呈压迫紧缩感,每次发作持数分钟至十余分钟。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服用“消心痛、速效救心丸”,效果欠佳。近1个月来,患者胸痛发作较前频繁,且发作持续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 ,70岁。因胸闷、发作性晕厥 2h于 2 0 0 3年6月 3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当日晚 10时进餐后突发胸闷 ,随之出现意识丧失 ,持续约 1min。来本院急诊时又 3次发作晕厥 ,心电监护显示 :室性期前收缩触发心室颤动 (室颤 ) ,予电击复律 ,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治疗后 ,心电监护显示 :窦性心律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伴V1 ~V3导联ST段下斜型抬高。既往无胸闷、胸痛史 ,5年前曾出现 2次晕厥发作 ,自行恢复。无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史。家族成员中无猝死史 ,其儿女心电图均正常。X线胸片、2 4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和左室造影均未见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老年人疑诊冠心病胸痛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62例以胸痛为主要症状、临床疑诊认为冠心病心绞痛的老年患者做EBCT、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组冠脉钙化总积分明显高于无狭窄组(P<0.05),冠状动脉有钙化但无狭窄者中,大多数患者使用抗心绞痛药物使胸痛发作明显减少;而对冠状动脉无钙化和狭窄者的胸痛均不需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结论 EBCT检查对老年人冠状动脉无钙化者有助于排除冠心病、心绞痛。  相似文献   

18.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3岁,因"反复发作性晕厥2个月"于2017-02-06入院。患者2个月来反复发作晕厥,每次发作均伴抽搐,无二便失禁,无口吐白沫,发作数秒后可自行恢复意识。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心电图提示"Brugada波样改变",头颅计算机断层摄影(CT)、脑电图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及脑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均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及冠状动脉CT亦未见明显异常。分子遗传检测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AAOCA)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05年l0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64例AAOC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及临床症状将其分为青少年组及中老年组。青少年组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11~29岁,年龄平均(15.9±11.2)岁;中老年组56例,其中男39例,女17例,年龄30~75岁,年龄平均(54.2±10.3)岁。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效果,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青少年组8例患者均为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右冠窦(AAOLCA),并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其中5例为壁内走行;患者均有运动后晕厥、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临床表现。其中5例施行去顶术,1例施行冠状动脉再植术,另2例行CABG术。中老年组56例患者中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左冠窦者(AAORCA)为49例,AAOLCA7例,其中29例患者冠脉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治疗方案包括:CABG 3例,PCI 10例,射频消融7例,起搏器植入3例,ASD修补术同时行冠状动脉去顶术1例,保守对症治疗32例。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及住院死亡。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12年,随访期间青少年组患者无死亡,心功能恢复正常。1例患者CABG术后1年行冠脉CTA检查,发现LIMA血管桥未见显影。中老年组随访过程中失访5例,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另1例非心源性死亡。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中6例症状反复发作。结论青少年时期发病的AAOCA患者多为AAOLCA,异常起源的冠脉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心源性猝死发生率高,一经确诊需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推荐冠脉去顶术及冠脉再植术,不推荐CABG。中老年发病的AAOCA患者多为AAORCA,猝死发生率较低,合并症多,建议采用保守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14岁,因反复晕厥10年人院。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晕厥,于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癫痫”,口服卡马西平等药物治疗,仍时有发作,尤以活动、情绪激动易诱发。晕厥发作前感心慌、胸闷,随后意识丧失,摔倒在地,伴大小便失禁。大约持续2~3mim自行转醒。无肢体抽搐及活动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