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将7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每日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20mg,共6个月。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观察颈动脉结构,并测定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同时测定治疗前后的血糖(GLU)、血脂及肝功能、肌酸激酶(CK)、C反应蛋白(CRP)。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颈动脉IMT均明显降低(P<0.05);且40mg组的IMT值下降幅度较20mg组明显(P<0.05)。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CRP均显著下降(P<0.05),40mg组降低更显著(P<0.05、P<0.01),而肝功能、CK与治疗前后及20mg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阿托伐他汀40mg/d较20mg/d能更有效的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而剂量的增加不会导致毒副作用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正常血脂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影响的疗效。方法将95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48例和B组47例,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片,前者40mg,后者10mg,两组疗程相同,共3个月;服药期间定期化检FPG、PPG、HbA1c、TC、TG、LDL-C、hs-CRP和肝肾功能。结果hs-CRP治疗前后,两组均有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A组低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血脂正常2型糖尿病伴大血管病变患者的hs-CRP水平,剂量与hs-CRP降低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40 mg/d阿托伐他汀对预防T2DM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 方法 将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随机分为给予40 mg/d阿托伐他汀治疗的观察(n=31)组和给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对照(n=30)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检测血脂指标、颈动脉斑块情况及内皮功能情况. 结果 观察组TG、TC、LDL-C、载脂蛋白B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管内径和斑块面积均低于对照组(P<0.05);载脂蛋白A-I水平以及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40mg/d阿托伐他汀有助于改善血脂代谢水平、颈动脉斑块情况以及内皮舒张功能,对于预防T2DM患者颈动脉硬化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男性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及降脂疗效。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20mg,共16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10mg、20mg均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10mg组治疗后(1.23 0.19)mm比治疗前(1.48 0.26)mm,P<0.05;20mg组治疗后(1.03 0.2)mm比治疗前(1.46 0.23)mm,P<0.05],降低TC、TG、LDL-C水平(P<0.05),升高HDL-C水平。与10mg阿托伐他汀组比较,20mg阿托伐他汀能更进一步降低TC、LDL-C和升高HDL-C水平(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5.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男性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及降脂疗效.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20 mg,共16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10 mg、20 mg均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10 mg组:治疗后(1.23 0.19)mm比治疗前(1.48 0.26)mm,P<0.05;20 mg组:治疗后(1.03 0.2)mm比治疗前(1.46 0.23)mm,P<0.05],降低TC、TG、LDL-C水平(P<0.05),升高HDL-C水平.与10 mg阿托伐他汀组比较,20 mg阿托伐他汀能更进一步降低TC、LDL-C和升高HDL-C水平(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伴2型糖尿病(T2DM)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98例伴T2DM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每日1次口服,记录入院时、治疗1 w及6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连续服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6个月后脑梗死复发及药物引起不良反应情况。两组均未接受静脉溶栓或动脉取栓,均给予脑梗死急性期常规治疗及序贯的抗血小板,调整血压血糖,降尿酸,降同型半胱氨酸,康复及对症治疗。结果治疗1 w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减轻(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与治疗前比较,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无明显变化,观察组脑梗死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明显恢复,观察组有2例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一过性轻度升高,经保肝治疗均恢复正常,对照组未见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可促进伴T2DM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抑制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降低脑梗死复发率,无明显不良反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该研究旨在于研究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观察。方法从2008年1月—2013年10月间来该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纳入120例确诊为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支持疗法,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支持疗法的同时另外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BMI、ALT。结果治疗组治疗前详临床症状积分、BMI和ALT平均值均低于治疗后平均分,卡方检验后求得P值都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时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炎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防治2型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可能机制。方法:用胶乳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并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它们的影响。结果: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hs-CRP、IL-6的水平(P<0.05),增大剂量效果更显著(P<0.05),同时对肝功能及血肌酸磷酸激酶(CK)影响不大。结论: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炎症有抗炎作用,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加强,其抗炎作用可能是防治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合并T2DM的高血压患者122例,入院后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62例,A组)和常规治疗组(60例,B组)。在常规降压、降糖、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分别于入院后及6月时测定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检出率。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后hs-CRP[(8.8±1.6)比治疗后(6.2±1.3)]mg/L、IMT[(1.24±0.13)比治疗后(0.98±0.19)]mm、颈动脉斑块积分[(6.23±0.57)比治疗后(5.07±0.42)]mm,斑块检出率(82.3%比治疗后:69.5%)显著下降,P均<0.01。相关分析表明hs-CRP下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指标改善程度成正比。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合并T2DM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炎症反应程度,具有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阿托伐他汀改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合并T2DM的高血压患者122例,入院后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62例,A组)和常规治疗组(60例,B组).在常规降压、降糖、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每晚1次.分别于入院后及6月时测定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检出率.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后hs-CRP[(8.8±1.6)比治疗后(6.2±1.3)]mg/L、IMT[(1.24±0.13)比治疗后(0.98±0.19)]mm、颈动脉斑块积分[(6.23±0.57)比治疗后(5.07±0.42)]mm,斑块检出率(82.3%比治疗后:69.5%)显著下降,P均<0.01.相关分析表明hs-CRP下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指标改善程度成正比.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合并T2DM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炎症反应程度,具有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11.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合并颈动脉硬化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仅控制血糖)和联合组50例(在控制血糖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晚),疗程为12个月。测定治疗前后颈动脉硬化相关指标、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检出率、斑块Crouse积分及颈动脉内径无显著差异;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12个月后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及Crouse积分明显增加(P<0.05),颈动脉内径、血脂及hs-CRP水平无明显变化;联合组治疗12个月后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Crouse积分明显降低,颈动脉内径明显增加(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后血清LDL-C、TG、TC、hs-CRP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P<0.05)。IMT、Crouse积分均与LDL-C、TG、TC、hs-CRP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对延缓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进展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无大血管病变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入选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均在饮食治疗及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加用降糖治疗,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一次,共1年。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测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hs-CRP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降血糖基础上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可以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防治新诊断2型糖尿病发生大血管病变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罗格列酮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血脂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Ⅱ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血脂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CAS)的影响.方法 将218例血脂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罗格列酮组、阿托伐他汀组和罗格列酮阿托伐他汀联合组.治疗前后分别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管腔内径、斑块的数量和类型.结果 治疗6个月后罗格列酮和阿托伐他汀均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变薄、管腔内径增大、斑块的数量减少和斑块类型改变(P〈0.05).罗格列酮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上述指标的改变更明显,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效果优于单用罗格列酮或阿托伐他汀(P〈0.05).结论 使用罗格列酮和阿托伐他汀均可延缓血脂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CAS斑块的发生,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稳定斑块的作用,两者合用对CAS进展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4.
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细胞微粒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细胞微粒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90例,年龄45~75岁,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所有患者均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给予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治疗,肠溶阿司匹林0.1 g qd,阿托伐他汀组每晚加服阿托伐他汀片20 mg,辛伐他汀组每晚加服辛伐他汀片20 mg,总疗程24周,观察治疗前后内皮细胞微粒、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颈动脉IMT的变化,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IMT、内皮细胞微粒及LDLC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阿托伐他汀降低IMT、内皮细胞微粒及LDLC的作用强于辛伐他汀(P0.05),两组降低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内皮细胞微粒及LDLC的变化值与IMT的变化值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内皮细胞微粒及LDLC水平,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除与降脂作用有关外,可能还与抑制内皮细胞微粒释放有关。阿托伐他汀不仅在降低LDLC上优于辛伐他汀,而且在降低内皮细胞微粒上同样优于辛伐他汀,由此推测阿托伐他汀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强于辛伐他汀可能与此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Ⅱ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观察药物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在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内科门诊及住院的Ⅱ型糖尿病合并NAFLD的患者118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1例,对照组57例,2组均给予保肝、控制血糖等治疗,但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的临床症状、体重指数(BMI)、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ALT、AST及肝脏B超改变。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7,P=0.0000),治疗前后的血TC水平分别为(6.80±1.20)和(5.24±0.67)mmol/L(t=8.87,P=0.000)、LDL-C为(4.38±0.75)和(3.45±0.68)mmol/L(t=7.17,P=0.0000)、TG为(2.14±0.56)和(1.69±0.34)mmol/L(t=5.36,P=0.0000)、ALT为(61±11)和(46±9)U/L(t=8.24,P=0.0000)、AST为(53±14)和(41±12)U/L(t=5.08,P=0.0000),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HDL-C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5;P〉0.05);BMI无明显变化(t=1.84;P=0.0683)。对照组上述指标改变不明显(P〉0.05)。B超观察两组患者的肝脏密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变,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Ⅱ型糖尿病合并NAFLD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能明显改善症状,降低血TC、LDL-C、TG、ALT、AST水平,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血脂及安全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影响。方法对68例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B两组均在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的基础之上,加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A组37例,每日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共12周;B组31例,每日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共12周。A组患者在服药4周后如血脂水平未能达到有效标准者,阿托伐他汀增加剂量至20mg每日睡前口服,共观察12周。结果A、B两组对降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有显著性疗效(P〈0.05),B组有80.6%患者TC、LDL-C下降到理想水平,较A组(51.4%)有显著性疗效(P=0.012),而剂量的增加不会导致毒副作用的增加(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高血脂的患者,阿托伐他汀20mg/a较10mg/d能更有效地使LDL-C、TC达标,同时对降低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也具有较好的疗效。而剂量的增加不会导致毒副作用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18.
普罗布考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普罗布考和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90例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普罗布考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组(n=30),阿托伐他汀治疗组(n=30),对照组(n=30),共观察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3组患者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计算斑块面积。结果治疗6个月后普罗布考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组对TC,TG,LDL降低,颈动脉IMT及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减少均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普罗布考和阿托伐他汀联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脂和心脏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6月该院内科收治120例冠心病患者,以OGTT试验、冠脉造影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单纯冠心病(CHD)组58例和糖尿病合并冠心病(DM+CHD)组62例,所有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1次/d;拜阿司匹林0.1 g,1次/d;合并糖尿病者服用氯吡格雷等降糖药。6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观察两组血脂及心功能。结果治疗前单纯CHD组血清HDL水平高于DM+CHD组(P<0.05),CHD组LDL水平低于DM+CHD组(P<0.05),DM+CHD组LVEF低于单纯CHD组(P<0.05);治疗后两组HDL水平不同程度提高(P<0.05),LDL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DM+CHD组HDL水平提升幅度及LDL水平下降幅度均高于单纯CHD组。治疗后两组LVEF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DM+CHD组LVEF改善幅度优于单纯CHD组。结论对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持续服用阿托伐他汀对于改善血脂水平疗效显著,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还可降低胰岛素的抵抗,改善患者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相似文献
20.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对45例颈动脉斑块的老年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立普妥)10mg,每日一次,治疗1年,每6个月检测患者血脂水平,12个月时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患者颈动脉斑块大小及内中层膜厚度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1年后,CT、LDL-C、TG均下降(P<0.05),HDL-C升高,(P<0.05),颈动脉斑块缩小及内中层膜厚度减少。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及消退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