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位骨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健  劳山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9):3281-3283
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是指在非骨化组织中有新生骨的形成,它不同于转移性钙化和营养不良性钙化,HO形成的是成熟的板层状骨.通常分成两大类:一类为获得性HO,常见的有创伤、手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烧伤等引起的HO,这一类在临床工作最为常见,亦是本文阐述的重点;另一类为遗传相关性HO,如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fibrodysplasia ossificans progressiva,FOP),这是一种罕见的与遗传密切相关的全身性进行性结缔组织病[1].  相似文献   

2.
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是指正常情况下非钙化组织发生新骨形成、关节周围软组织中出现成熟板层状骨的现象。多半发生在大关节周围,例如髋关节,肘关节。包括继发于肌肉、骨骼损伤后的异位骨化,创伤后神经源性异位骨化以及原发性进行性骨化性肌炎等。近年来随人工髋关节的广泛应用及人工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推广,异位骨化的发生率显著提高,日益受到骨科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后异位骨化的病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临床上,异位骨化主要有3种形式:①神经源性异位骨化(neurogenic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NHO),继发于严重神经疾患,如脑外伤、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②创伤后异位骨化,包括骨折、脱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等;③原发性异位骨化,如进行性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 progressiva,MOP)或进行性纤维不良性骨化(fibrodysplasia ossificans progressiva,FOP).  相似文献   

4.
目的 系统综述获得性异位骨化(AHO)相关动物模型,为研究疾病防治方案提供可靠造模方法。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11月AHO动物模型相关文献,筛选并提取文献关键内容,采用文献归纳法对各型AHO动物模型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 最终共纳入20篇动物实验研究相关文献,可归纳为创伤后和神经源性两大类异位骨化动物模型,用于模拟AHO的发生发展过程。创伤后异位骨化动物模型主要有肌肉损伤、跟腱切断、肌肉损伤联合关节制动、髋关节损伤、异位植入、爆炸伤和烧伤7种。神经源性异位骨化动物模型主要包括脊髓损伤和脑外伤。目前实验室中常用跟腱切断法和成骨因子植入法造模,此类方法可靠、易行、成功率高,但无法准确解释临床中复杂条件下异位骨化的发病机制。基于爆炸伤、烧伤、神经损伤等条件下造模方法正在完善,为临床研究某些特殊病因所致异位骨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防治方案提供了支持。结论 目前存在的几种造模方法各有利弊,但均无法完整复制人类异位骨化的全部特征,因此,临床上在判定模型的选择方面尚无统一标准。针对疾病的不同病因,选用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不同类型AHO在早期制定有效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后异位骨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是指在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中形成新骨,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常见并发症,发病率10%~53%,儿童及非创伤性脊髓病HO的发生率较低,常见于20~40岁患者。HO常发生在SCI平面以下,髋关节常见,其次为膝、肘和肩关节,手和脊柱也可受累。  相似文献   

6.
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在预防异位骨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在预防异位骨化 (HO)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被动肢体功能训练对两组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组 1例发生HO(3 3 % ) ,对照组 3例发生 (10 0 % ) ,(P <0 0 5 )。结论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可预防脊髓损伤患者异位骨化发生。  相似文献   

7.
军事训练引起的肌肉损伤较常见.骨化性肌炎是肌肉严重挫伤的并发症.临床根据病史可对肌肉损伤作出初步诊断,但对损伤的部位、性质、程度等难以作出准确判断.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皮下软组织各层结构,包括肌肉纤维条带、筋膜等的连续性,故对肌肉损伤发生的部位、大小以及是否合并血肿能快速准确地作出诊断,通过引导穿刺还可作出鉴别诊断和治疗 ,从而为肌肉损伤和断裂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时地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8.
局限性骨化性肌炎特征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骨化性肌炎是发生于软组织特别是肌肉内的一种瘤样病变,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局限性骨化性肌炎,另一类为进行性骨化性肌炎。进行性骨化性肌炎是一种遗传性、进行性结缔组织疾患,是一种全身性的疾患。局限性骨化性肌炎常常由于创伤、手术等很多致病因素引起,少数无明显诱因,该病往往会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根据病因学的研究,有很多预防和治疗方法,局限性骨化性肌炎的治疗应该采用综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盛丽  郑烈  张宝洲 《临床荟萃》2013,28(8):886-887
局限性骨化性肌炎是异位骨化的一种慢性疾病,又称损伤性骨化,主要是在肌肉挫伤伴肌肉内血肿的基础上发生间质细胞的增生性反应、钙质沉着后形成。该病一般很少见,主要是由外伤后引起,病变较局限,临床表现大多以疼痛为主,目前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作者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同时结合病史及超声图像的特异性表现对其进行了综合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及X线平片检查对脊髓损伤后异位骨化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39例临床可疑异位骨化的脊髓损伤患者,在发生下肢水肿48h内进行首次彩超检查,每周复查,直至出现明确钙化灶。39例患者均同时进行X平片检查。结果脊髓损伤后异位骨化彩超所见:正常肌肉板层状结构肿胀增厚或被紊乱不规则结构取代,回声增强34例;出现弧形或长条形强回声带后伴声影39例;肌层内出现无回声血肿8例。外压性血管狭窄,流速增高4例。动态变化表现为:下肢水肿48h内,受累肌层肌纤维肿胀,回声增强,或病变中央区出现局限、形态不规则的非特异性低回声区;下肢水肿1周出现岛状回声增强区;1~2周后,出现大片弧形或长条形强回声带后伴声影,表面光滑或凹凸不平。下肢水肿1周内,彩超对异位骨化的检出率比X平片明显提高(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在患者起病初期检出阳性表现,是早期诊断异位骨化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传道  何怀 《中国康复》2010,25(5):356-357
目的:观察脑外伤后异位骨化(HO)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例脑外伤后异位骨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外伤后的病情变化、CT、X线片及血生化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病程7个月时均出现严重的逐渐发展的髋关节异位骨化,保守治疗疗效很差,通过手术治疗后髋关节活动能力有所改善。结论:脑外伤一旦并发严重的的异位性骨化,治疗上极其困难,最终造成关节功能明显障碍,致残性很高。  相似文献   

12.
骨化性肌炎最常发生在一次急性创伤或慢性反复性创伤之后,创伤造成一个有机的血肿,或者受伤的骨膜种植于邻近的骨骼肌而使成骨细胞进人肌肉内。临床多见于青少年,给患者的工作和学习带来极大的影响,其后果是严重的,故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局限性骨化性肌炎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化性肌炎是发生于软组织特别是肌肉内的一种瘤样病变,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局限性骨化性肌炎,另一类为进行性骨化性肌炎.进行性骨化性肌炎是一种遗传性、进行性结缔组织疾患,是一种全身性的疾患.局限性骨化性肌炎常常由于创伤、手术等很多致病因素引起,少数无明显诱因,该病往往会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根据病因学的研究,有很多预防和治疗方法,局限性骨化性肌炎的治疗应该采用综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异位骨化是一种病理性的骨形成,会造成受累关节的失功能,其形成受外因和内因的共同影响,有研究发现与手术及创伤、细胞因子、遗传因素以及围手术期的用药有关,但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了。成熟的异位骨化骨在组织学及影像学上表现与正常骨极其相似,动态的组织形态测定提示相对于正常骨,异位骨化骨代谢活性更高。形成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很多,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有:严重的中枢神经损伤、长时间的昏迷、患肢的痉挛状态、患肢制动以及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今后应加强在分子水平探讨与异位骨化形成的相关因素,为更好地预防创伤、手术后异位骨化的形成以及治疗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脊髓损伤后诱导异位骨化的方法.方法10只新西兰白兔胸10水平脊髓完全横断后,右后肢膝关节呈伸直位石膏固定5周,每天去除石膏连续被动屈伸膝关节,每周6次,每次5 min.观察局部皮肤温度、肢体肿胀度及骨化情况;第5周末将兔处死,取骨化处行组织学检查.结果10只新西兰兔均成功诱导出异位骨化.新西兰兔右后肢肿胀明显,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诱导的异位骨化与临床上观察到的异位骨化组织学表现一致.结论被动活动+固定法能成功诱导异位骨化,可以用来探讨脊髓损伤后异位骨化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李志龙 《中国临床研究》2014,(10):1274-1275,1278
神经源性骨化性肌炎(neurogenic myositis ossification,NMO)是指因中枢神经系统遭受严重损伤,而在四肢关节周围软组织内出现的异位骨化(helerotopic ossification)。根据形成原因,异位骨化可分为3类:创伤性异位骨化,神经源性异位骨化,原发性异位骨化,NMO是异位骨化的一种类型。异位骨化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通常在重要关节,如髋、膝关节等关节,尤其是髋关节。  相似文献   

17.
神经源性异位骨化(neurogenic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NH0)是在神经损伤患者的关节周围软组织中有多余骨的形成,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本文对其病理生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吲哚美辛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是指正常情况下非钙化组织发生新骨形成、关节周围软组织中出现成熟板层状骨的现象。1972年Hamblen首次提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异位骨化的概念,HO是THA后常见的并发症,一旦HO在X线片上可见,唯有手术切除是这一并发症的主要治疗措施,且易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继发异位骨化的临床影像特点、治疗及鉴别诊断,并复习回顾相关文献,以提高对此病例的诊治水平。方法:采用实验室指标及影像追踪对脑外伤后继发异位骨化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此例患者入院行头颅CT检查,初诊为重型颅脑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给予神经营养、改善循环、醒脑开窍促醒治疗,局部骨化区中药浸浴,局部按摩理疗,影像动态观察异位骨化区域变化,异位骨化未再增加,局部肌肉有所改善。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脑外伤后继发异位骨化的有效方法,但后期仍需大样本观察,完善中医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20.
异位骨化是指不应发生骨化的软组织内出现病理性骨组织形成,多见于骨骼肌肉创伤、骨关节术后、神经系统损伤等.文章总结了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比较异位骨组织在不同形成阶段的调控蛋白质在种类、数量存在的差异,据此可以筛选出不同时间点差异表达的功能蛋白,并针对性地对其中感兴趣的蛋白进行鉴定和功能验证,这种方式有助于发现新的调控蛋白,了解各种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证实蛋白质组学在创伤后异位骨化调控蛋白的研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创伤后异位骨形成机制以及探索新的生物分子调控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