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加强对烧伤休克综合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克不但是烧伤的重要并发症,而且是诱发全身性感染和内脏损害等其他并发症的重要因素。本期詹剑华等回顾性分析了该单位1973-2005年15624例烧伤患者的休克发生情况,总发生率为9.90%;烧伤面积>50%TBSA者,休克发生率为29.44%-43.72%;出现休克的患者与未休克者比较,脓毒症及内脏并发症明显增多。表明目前烧伤后早期复苏仍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2.
严重烧伤患者早期短程应用高效抗生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短程应用高效抗生素对严重烧伤后患者感染的防治效果。方法烧伤患者35例,烧伤面积50%~95%。根据高效抗生素使用时机分为早防组(20例,伤后6h内开始)和迟防组(15例,伤后48h开始)。动态检测血浆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变化,严密观察脓毒症各项指标。结果大面积烧伤后血LPS、TNFα和IL-8明显升高,于伤后3~5d达高峰,但早防组明显低于迟防组(P<0.05~0.001)。伤后2周内脓毒症、内脏并发症的发生率,早防组明显低于迟防组(P<0.05);伤后4~7d痂下组织菌量,早防组明显低于迟防组(P<0.01)。结论严重烧伤早期短程使用高效抗生素,能有效预防烧伤后感染,并可降低内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烧伤救治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烧伤治疗水平逐步提高,已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治疗方案。烧伤患者的治愈率已超过95%,半数致死烧伤面积(LD50)已达80%~90%TBSA。但是严重烧伤是复杂的全身性疾病,治疗仍面临许多尚未解决或亟待完善的问题,近年来有一些新思路和新进展,值得关注。[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在我国西部高原地区使用空气流动床治疗大面积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于2013年5月引进使用空气流动床,以此时间为分组标准,2010年4月30日-2013年4月30日收治的使用烧伤翻身床治疗的35例患者为翻身床组,创面予切削痂手术及植皮处理.2013年5月31日-2016年5月31日收治的使用空气流动床治疗的42例患者为空气流动床组,创面行保痂治疗及植皮处理.全部患者的烧伤面积>47%TBSA,Ⅲ度烧伤面积>30%TBSA.两组患者均行补液抗休克、抗感染、远红外烧伤治疗仪照射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创面干痂时间、创面感染情况、创面愈合时间、手术例数、休克期补液量、血制品用量、血钠值、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空气流动床组创面干痂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翻身床组明显缩短(P<0.01),手术例数、血制品用量、住院费用均明显减少(P<0.01),创面感染率也明显下降(P<0.05),休克期补液量则增加(P<0.01),血钠值明显增加(P<0.05).结论:空气流动床在大面积烧伤治疗中具有保护创面、减少创面感染和加速创面愈合的作用;但是会引起液体丢失增多、高渗性脱水,因此应当适当增加补液量.空气流动床总体上能减少手术次数、降低血制品消耗、缩短住院时间,尤其明显节省治疗费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浸浴的方法治疗与护理大面积烧伤患者植皮后的残余创面.方法:选择80例烧伤患者,烧伤面积在TBSA20%~90%之间,其中浸浴组(治疗组,40例)和常规换药组(对照组,40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浸浴组采用1:10000的洗必泰浸浴液浸浴治疗,后常规换药.根据病情,每周两次或隔日浸浴,同时加强护理,行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并记录愈合情况;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换药.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缩短(P<0.05),治疗1周后创面菌株明显减少(P<0.05).结论:用浸浴的方法治疗与护理植皮后的残余创面能减轻病人的痛苦、控制感染、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严重烧伤患者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变化规律,探讨其与脓毒症和死亡之间的关系. 方法 2010年5月-2012年5月,将2家笔者单位收治的102例烧伤总面积大于或等于30% TBSA的患者设为烧伤组,另设25名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分别于伤后1、3、7、14、21 d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同法取健康对照组人员血液行相同检测.(1)按烧伤总面积将烧伤组患者分为小面积(30% ~ 49% TBSA)烧伤组39例、中面积(大于49%且小于或等于69% TBSA)烧伤组33例、大面积(大于69%且小于或等于99% TBSA)烧伤组30例;(2)根据烧伤脓毒症诊断标准,将烧伤组患者分为脓毒症组43例与非脓毒症组59例;(3)根据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情况,将脓毒症组患者分为脓毒症死亡组14例与脓毒症存活组29例.比较各组患者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分析其与患者并发脓毒症及死亡的关系.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LSD检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伤后l、3、7、14、21 d,烧伤组患者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F值分别为140.01、369.52、702.15、360.14、84.16,P值均小于0.01).(2)大、中、小面积烧伤组患者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5个时相点均值分别为(43±11)、(85 ±23)、(124±38) m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7.76,P<0.01),且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的(326±51) mg/L(P值均小于0.01).(3)脓毒症组、非脓毒症组患者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5个时相点均值分别为(77±12)、(122±38)mg/L,脓毒症组患者伤后3、7、14、21 d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非脓毒症组(F值分别为30.35、111.59、209.36、422.76,P值均小于0.01).(4)脓毒症死亡组、脓毒症存活组患者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5个时相点均值分别为(53±8)、(103±25) mg/L,脓毒症死亡组患者伤后1 ~21 d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脓毒症存活组(F值分别为9.05、18.48、41.34、107.11、180.48,P值均小于0.01).(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是患者并发脓毒症(优势比为5.44,95%置信区间为2.35 ~12.74,P<0.01)及死亡(优势比为5.52,95%置信区间为2.34~12.19,P<0.01)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严重烧伤可导致患者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明显降低,患者烧伤面积越大、病情越重该指标水平越低.凝溶胶蛋白水平可作为早期预测严重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或死亡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7.
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早期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治疗水平,探讨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早期救治的方法。方法:对32例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实施“四早”救治方案,即:早期气管切开;早期充分给氧;早期气道湿化、灌洗;早期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32例患者中,烧伤面积〈30%TBSA16例,30%~50%TBSA10例,〉50%TB—SA6例;Ⅲ度烧伤面积〈10%TBSA17例,10%~20%TBSA6例,〉20%TBSA9例。救治过程中观察患者气道黏膜损伤情况及愈合时间,监测气道灌洗前后、纤支镜治疗前后30min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及动脉血气变化,纤支镜治疗前后痰标本作细菌培养。结果:32例中治愈28例,死亡4例,2例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死于肺部严重感染,病死率12.5%;气道的愈合与黏膜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与损伤部位关系不明显;气道灌洗前后和纤支镜治疗前后,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升高,心率、呼吸频率减慢,动脉血pH值降低;纤支镜肺泡灌洗后气道内病原菌明显减少。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应用“四早”救治方案后,显著地提高了救治的成功率。结论:对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按“四早”方案进行救治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吸入性损伤流行病学特点,总结喉烧伤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经验. 方法 收集笔者单位199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443例吸入性损伤患者病历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合并症及伤前疾病,不同程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伤后入院时间及喉烧伤情况,患者治疗及预后情况包括气管切开率、切开时间及并发症、病死率及死亡原因等.对数据行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x2检验,对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与烧伤总面积、喉烧伤严重程度、气管切开率、病死率的相关性行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 (1)本组患者中男353例占79.7%,女90例占20.3%,男女比例约4∶1.小于或等于20岁者64例占 14.4%,大于20岁且小于或等于40岁者203例占45.8%,大于40岁且小于或等于60岁者144例占 32.5%,大于60岁者32例占7.2%.本组患者中轻、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分别为297、108、38例.7例有合并症,21例有伤前疾病.不同程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烧伤总面积和Ⅲ度烧伤面积均差异明显(H值分别为73.752、142.830,P值均小于0.01),伤后入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528,P>0.05).相关分析显示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与烧伤总面积呈明显正相关(r=0.399,P<0.001).轻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中,轻度喉烧伤占68.0%(202/297),中度喉烧伤占32.0%(95/297),重度喉烧伤0例;中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中,轻度喉烧伤0例,中度喉烧伤占53.7% (58/108),重度喉烧伤占46.3% (50/108)喉烧伤情况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6.703,P<0.001).相关分析显示喉烧伤严重程度与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 =0.700,P<0.001).(2)本组患者总体气管切开率为37.02%(164/443).轻、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气管切开率分别为10.44% (31/297) 、87.96%(95/108)、100.00% (38/38),差异明显(x2=271.654,P<0.001).相关分析显示气管切开率与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0.784,P<0.001).本组患者气管切开时间以伤后6 h以内为主占63.4% (104/164).气管切开并发症发生率为5.5%(9/164).(3)本组患者中共31例死亡,病死率为7.00%.轻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病死率为1.01% (3/297),中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病死率为12.96%(14/108),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病死率为36.84%(14/38),差异明显(H=74.273,P<0.001).相关分析显示病死率与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0.371,P<0.001).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中,脓毒症14例占45.2%,呼吸功能衰竭7例占22.6%,呼吸道梗阻2例占6.5%,呼吸道出血2例占6.5%,脑出血2例占6.5%,心脏意外2例占6.5%,中枢性尿崩1例占3.2%,另有1例占3.2%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结论 吸入性损伤患者中,男性占绝大多数,青中年构成比最高.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与烧伤总面积、喉烧伤严重程度、气管切开率、病死率相关.利用喉烧伤诊断标准和气管切开指征,可有效避免喉梗阻风险;早期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手术,有利于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输注预防肾移植早期急性排斥反应(A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8例肾移植受者分为BMSC组(43例)和对照组(45例),BMSC组于肾移植当天和术后2周时分别经外周静脉输注自体BMSC,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诱导治疗.观察两组AR的发生情况、移植肾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为24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SC组在术后3、6个月AR的发生率分别为4.7%和9.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和26.7%(P<0.05).BMSC组术后7、14和30d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别为(1.28±0.62)、(1.33±0.63)和(1.47±0.49)ml/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1,P<0.05).BMSC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4.2%,低于对照组的66.7%(P<0.05).两组24个月时AR的发生率和eGF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移植后感染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自体BMSC输注可降低肾移植后早期AR的发生率,可促进移植肾功能早期恢复,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该文报道了30例总烧伤面积78%±10%TBSA、Ⅲ度65%±16%TBSA的烧伤患者应用自体表皮细胞培养(CEA)并取得良好效果的经验。所有患者都给予系列标准评分,包括吸入性损伤的支气管镜诊断。整个救治过程有专门的医护人员负责。Ⅲ度烧伤创面给予切痂至深筋膜,难以确定深度的创  相似文献   

11.
1 对象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2008年9月-2010年8月收治74例中度及其以上严重程度烧伤患者,其中男63例、女11例,年龄(36±14)岁,均为伤后24 h内入院且排除伤前有慢性肝病、曾接触有机磷、严重感染、肝脏创伤等疾病或情况.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中度烧伤组25例,烧伤总面积(18.1±2.3)%,其中Ⅲ度(5.0±2.8)%TBSA;重度烧伤组24例,烧伤总面积(36.6±6.5)%,其中Ⅲ度面积为(12.1±6.3)%TBSA;特重度烧伤组25例,烧伤总面积为(71.7±9.3)%,其中Ⅲ度(42.7±10.6)%TBSA.3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x2值分别为1.962、1.426,P值均大于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目标导向早期活动在心脏大血管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9年1~8月心脏大血管术后患者38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心脏术后常规活动护理;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心脏大血管术后患者42例作为干预组,实施目标导向早期活动.结果 干预后7d,干预组肌力、生活自理能力、活动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干预组ICU住院时间及住院总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P<0.01).干预组谵妄发生率14.29%,低于对照组(23.68%),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目标导向早期活动有助于提高心脏大血管术后患者的肌力、生活自理能力和活动能力,缩短ICU住院时间及住院总时间.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605例化学烧伤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近年来化学烧伤的发病及临床特点,为其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整理笔者单位于1992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299例烧伤患者中化学烧伤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其性别、年龄、发病时间、院前处理情况、致伤场所、致伤物、致伤部位、创面面积与深度、合并症、治疗情况和随访情况.对年龄分布和合并症发生率行x2检验. 结果 6299例烧伤患者中,化学烧伤患者605例占9.60%,相关统计结果如下.(1)患者男女比例为5.11∶1.00.平均年龄37.6岁,20 ~ 29岁年龄段患者例数最多(29.42%,178/605),各年龄段患者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7.298,P <0.01).(2)主要发病时间为第2、3季度,分别占28.43%(172/605)、38.35%(232/605);有72.07% (436/605)的患者入院前行清水冲洗处理.(3)453例患者在化工生产中受伤,占74.88%;致伤物主要为酸类(46.61%,282/605)和碱类(20.66%,125/605),其中硫酸所占比例最大(18.18%,110/605).(4)致伤部位以四肢和头面颈部为主,各为289例和263例;平均烧伤面积5.98% TBSA;深度为浅Ⅱ~Ⅲ度.(5)348例患者发生合并症,其中吸入性损伤154例占44.25%、眼烧伤113例占32.47%、中毒81例占23.28%,各合并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086,P<0.01).(6)521例患者治愈出院,治愈率为86.12%,其中遗留瘢痕者占76.20%(397/521);3例患者因烧伤后中毒反应死亡,病死率为0.50%. 结论 笔者单位收治的化学烧伤患者在同期烧伤患者中所占比例较高,以青年男性为主,多为化工生产中酸碱烧伤且发病时间较集中.大部分患者具有创面较深、合并症发生率高、创面愈合后易遗留瘢痕等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4.
救治硝基氯苯烧伤1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临床资料 1997-2006年笔者单位共收治硝基氯苯烧伤患者16例,均为男性,年龄23~53岁。伤后4h内入院,烧伤面积1%~10%TBSA9例,11%~20%TBSA7例,浅Ⅱ~Ⅲ度。创面主要分布于面部。1例面颈部深Ⅱ度烧伤患者伴中度吸入性损伤;12例患者伴化学中毒,其中轻度9例、中度1例、重度2例;并发严重溶血2例、肝功能异常7例、肾功能异常1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危重烧伤患者实行零间隙护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危重烧伤患者实施零间隙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将62例危重烧伤患者分成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26例),观察组通过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弹性排班、重点突出等方法实施零间隙护理模式.对照组按常规等级护理要求进行护理.对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平均住院时间、患者出院时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及患者出院时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呼吸循环功能和肝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基层医院危重烧伤患者实施零间隙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严重烧伤患者康复期生活质量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严重烧伤患者康复期的生活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和回顾性调查方法,对96例(病例组)16岁以上严重烧伤患者康复期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分析生活质量与伤者一般情况及烧伤原因、烧伤面积、烧伤深度、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支付情况和重返岗位之间的关系,与96名健康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为(53±12)分,与对照组(63±1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烧伤原因、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支付情况各异者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配偶者社会功能维度和物质功能维度评分比无配偶者高;社会支持总分、重返岗位、伤后时间、职业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深度烧伤面积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结论 严重烧伤患者康复期的生活质量处于低水平,社会支持力度、重返岗位情况、伤后时间、职业、深度烧伤面积等因素与生活质量相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外对烧伤的科研工作,比我国开展得细致深入,个别单位的治愈率也有了改善。如美国Herndon报道应用早期切痂植皮的儿童烧伤,其半数致死面积(LD_(50))升高到93%(TBSA);并治愈了8例平均总面积90%,三度平均占85%的儿童。但总治愈率仍低于国内。有二篇报道60岁以上老年烧伤病人(平均面积11.5%)治愈率仅69~74%,治愈病人平均费用达54,307美元。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Meek植皮术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间于我院诊治的96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根据Meek植皮术后30d愈合情况分为早期愈合组(30 d,62例)和延迟愈合组(≥30 d,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创面愈合能力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吸入性损伤比例、烧伤面积(%TBSA)、真皮深部组织/皮肤全层(deep dermal/full thickness,DD/FT)比例及烧伤原因等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早期愈合组的烧伤面积明显小于延迟愈合组(P 0. 05)。早期愈合组的创面所需的供皮面积、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延迟愈合组,移植皮片成活率明显高于延迟愈合组(P 0. 05)。早期愈合组和延迟愈合组术后30 d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1. 29%和35. 29%,早期愈合组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延迟愈合组(P 0. 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烧伤面积(%TBSA)和移植皮片成活率是影响创面愈合能力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烧伤总面积/TBSA(HR=0. 282,P=0. 009)是影响创面完全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移植皮片成活率(HR=2. 279,P=0. 028)是创面完全愈合的保护因素。结论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Meek植皮后的预后情况与烧伤面积及移植皮片成活率有关;对大面积烧伤病人,提高Meek植皮术后皮片成活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机械创伤和热损伤均可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同时激活凝血和纤溶,进而发展为亚临床型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研究旨在比较烧伤和机械损伤患者的止血参数、血浆白介素(IL)-6和内皮素(ET)水平。19例烧伤患者(烧伤面积≥40%TBSA)和35例创伤患者(ISS≥25)在伤后1天和伤后5~8天测定上述各项。结果显示,伤后第1天在创伤和烧伤患者中凝血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因自体皮源缺乏,错过早期植皮机会时,形成肉芽创面,故在肉芽创面上行Meek植皮的可行性。方法本组16例病人,平均烧伤面积为65%TBSA,II度烧伤面积45%TBSA,伤后20~35天及肉芽创面上行Meek植皮。结果30个部位中26个部位效果良好,只有4个部位失败,有效率为86.7%。结论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错过早期切痂机会时.在肉芽创面上行Meek植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