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促排卵方案应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助孕结局及经济花费,为临床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生殖中心因PCOS或输卵管因素合并PCOS行IVF/ICSI-ET助孕患者的临床资料(共575个周期),根据促排卵方案不同分为3组:拮抗剂方案组(112个周期),改良超长方案组(60个周期),长效长方案组(403个周期)。比较3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促排卵情况、妊娠结局及经济花费。结果 3组间比较,拮抗剂方案组Gn天数最短、Gn总量最少、移植日内膜厚度最薄、全胚冷冻率最高、新鲜周期移植率最低,与其他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间鲜胚移植周期及全胚冷冻后首次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的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拮抗剂方案组鲜胚移植周期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显著低于长效长方案组(P0.05)。单个取卵周期花费、达到首次妊娠花费均为拮抗剂方案最高,改良超长方案最低,3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拮抗剂方案、改良超长方案、长效长方案3种方案应用于PCOS患者能获得相似的妊娠结局;拮抗剂方案能明显降低OHSS发生风险;结合卫生经济学指标综合比较,改良超长方案对于PCOS患者来说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排卵障碍患者行促排卵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时不同促排卵方案、人工授精次数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提出最佳的促排卵IUI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因排卵障碍行促排卵IUI治疗的患者共437个周期,按照不同促排卵方案分为5组:A组152个周期,采用氯米芬(CC)促排卵;B组65个周期,采用来曲唑(LE)促排卵;C组130个周期,采用CC+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促排卵;D组38个周期,采用LE+HMG促排卵治疗;E组52个周期,采用HMG促排卵治疗。比较各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治疗结局,并分析行单次IUI和双次IUI治疗的患者临床结局。结果 (1)5种不同促排卵方案中,各组患者平均年龄、不孕年限、基础FSH、LH、B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5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以A组最低为13.82%,B组为18.46%、C组为23.85%、D组为18.42%、E组为19.23%,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C组分别发生4例、2例多胎妊娠,其余各组无多胎妊娠发生;各组均无OHSS病例发生。(3)优势卵泡为1个的患者临床妊娠率(14.49%)显著低于优势卵泡2个者(24.17%)、3个者(29.27%)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势卵泡2个者组和3个者组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优势卵泡2个者组发生了5例多胎妊娠,其余各组无多胎妊娠发生。(4)单次和双次IUI的临床妊娠率(18.84%vs.17.59%)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不同数目优势卵泡组的单、双次IUI临床妊娠率亦无统计学差异(1个者组14.63%vs.14.08%,2个以上者组25.81%vs.24.32%)(P0.05)。结论排卵障碍患者行不同促排卵方案IUI的临床妊娠率相似,其中LE、LE+HMG方案能获得较好的临床妊娠率,且多胎妊娠的发生率较低,安全有效;多卵泡发育能提高临床妊娠率,但是增加多胎妊娠风险;同一周期行2次IUI并不能提高临床妊娠率,不应盲目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PCOS与非PCOS卵巢高反应患者的助孕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IVF/ICSI-ET助孕的卵巢高反应患者的病历资料(共1 236个周期),根据是否合并PCOS分为PCOS组(309个周期)和非PCOS组(927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促排卵情况、实验室指标及妊娠结局。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COS组患者体重指数(BMI)、抗苗勒管激素(AMH)、基础LH(bLH)水平和基础窦卵泡数(AFC)均显著高于非PCOS组(P0.05)。两组患者促排卵方案所占比例、Gn天数、Gn总量、HCG日E_2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COS组获卵数显著多于非PCOS组(P0.01)。两组行IVF的情况比较,PCOS组受精率显著高于非PCOS组,2PN受精率和优胚率则显著低于非PCOS组(P均0.05),2PN卵裂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行ICSI情况比较,受精率、2PN卵裂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COS组2PN受精率和优胚率显著高于非PCOS组(P0.05);两组的总优胚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鲜胚移植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活产率、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PCOS组鲜胚移植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PCOS组(P0.05),两组行全胚冷冻中重度OHSS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COS卵巢高反应患者IVF的优胚率显著低于非PCOS高反应患者,ICSI的优胚率则显著高于非PCOS高反应患者,但二者总的优胚率、新鲜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无明显差异。PCOS高反应患者较非PCOS高反应患者行新鲜胚胎移植后中重度OHSS的发生率显著增加,故临床上对PCOS高反应患者行鲜胚移植时应该慎重,冻融胚胎移植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24个IUI周期的临床资料,其中自然周期346个,促排卵周期578个。比较两者的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多胎率、异位妊娠率及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并抽取两组患者中无排卵障碍者进行上述指标的比较。结果 (1)促排卵组妊娠率显著高于自然周期组(19.8%vs.10.7%)(P0.001),而两组流产率(5.4%vs.14.0%)、异位妊娠率(2.7%vs.4.4%)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然周期组无多胎妊娠及中重度OHSS发生,促排卵周期组多胎妊娠率及中重度OHSS发生率分别为12.3%及1.8%。(2)无排卵障碍的病例中,促排卵组妊娠率显著高于自然周期组(18.7%vs.10.9%)(P0.05),而两组流产率(3.0%vs.11.1%)、异位妊娠率(3.0%vs.5.6%)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不同促排卵方案中,来曲唑(LE)组妊娠率高于克罗米酚(CC)组(28.6%vs.15.6%)(P0.05),其他各促排卵方案之间的妊娠率、流产率、多胎率、异位妊娠率、中重度OHSS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促排卵周期IUI妊娠率明显高于自然周期,促排卵治疗没有增加流产率及异位妊娠率,但可能增加多胎妊娠和OHSS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助孕后妊娠合并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患者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IVF/ICSI-ET治疗并妊娠的1 182个周期的病例资料。按照是否合并OHSS分为2组:妊娠合并OHSS组(n=93)和对照组(n=1 089)。根据妊娠早期孕囊数目进一步将妊娠合并OHSS组分为OHSS单胎组(n=43)和OHSS双胎组(n=50);对照组分为正常单胎组(n=738)和正常双胎组(n=351)。按照OHSS的严重程度以及妊娠早期孕囊数将93个妊娠合并OHSS周期分为中度OHSS单胎组(n=29),中度OHSS双胎组(n=37),重度OHSS单胎组(n=14)和重度OHSS双胎组(n=13)。结果妊娠合并OHSS组基础窦卵泡计数、获卵数、HCG日E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妊娠合并OHSS组双胎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3.8%vs.32.2%,P<0.05);OHSS单胎组与对照单胎组,OHSS双胎组与对照双胎组的周期分娩率、异位妊娠率、流产率、剖宫产率、早产率、产科并发症发生率、低出生体重儿率、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妊娠合并OHSS组及对照组行组内比较,单胎妊娠患者的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均显著高于双胎妊娠患者(P<0.05),单胎妊娠患者早产率显著低于双胎妊娠患者(P<0.05)。中度OHSS组与重度OHSS组间比较,双胎妊娠率、周期分娩率、异位妊娠率、流产率、剖宫产率、早产率、产科并发症发生率、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中度OHSS组与重度OHSS组的双胎妊娠新生儿出生体重均显著低于同组单胎妊娠(P均<0.05),中度OHSS组内双胎妊娠分娩孕周显著低于单胎妊娠(P<0.05)。结论妊娠合并中、重度OHSS并未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常规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R-ICSI)在常规体外受精(IVF)失败和低受精率周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北省生殖医学中心接受IVF/ICSI-ET助孕治疗的2811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受精方式不同分为3组:R-ICSI组(210个周期):实施早期R-ICSI;IVF组(2062个周期):行常规IVF助孕;ICSI组(539个周期):直接行ICSI助孕。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和妊娠结局。结果R-ICSI组的原发不育比例显著高于IVF组(P<0.05),但与ICSI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患者的平均获卵数、移植胚胎数及MⅡ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R-ICSI组患者的受精率显著高于IVF组和ICSI组(P<0.05);R-ICSI组患者的2PN率显著低于ICSI组(P<0.05),但与IVF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R-ICSI组的多PN率显著高于ICSI组,但显著低于IVF组(P<0.05);R-ICSI组患者的优胚率、可利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均显著低于IVF组和ICSI组(P<0.05);R-ICSI组患者的着床率显著低于IVF组(P<0.05),但与ICSI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常规IVF受精失败及低受精的患者行早期R-ICSI可有效克服受精障碍,提高受精率,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黄体期长方案IVF/ICSI-ET助孕周期中,HCG扳机前雌二醇(E_2)水平及变化对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生殖中心采用黄体期长方案助孕的IVF/ICSI-ET周期1 913个,根据扳机日E_2水平变化分组:A组(1 664个周期),E_2上升;B组(249个周期),E_2下降。为研究E_2水平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又将A组分为两个亚组:A1组(1 038个周期,E_2≥14 640pmol/L)和A2组(626个周期,E_214 640pmol/L)。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促排卵情况、胚胎发育情况及临床妊娠结局。结果 A、B两组的获卵数、移植数、冷冻数和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1组的获卵数和冷冻数显著高于A2组,移植数显著低于A2组(P0.05)。A、B两组鲜胚移植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多胎率、异位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和OHSS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1、A2组的活产率、多胎率、异位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A1组的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显著低于A2组,OHSS发生率显著高于A2组(P均0.05)。结论 HCG扳机前E_2升降对妊娠结局无明显不良影响,但扳机前过高的E_2可能会损害子宫内膜容受性继而影响胚胎着床,对妊娠结局造成不利影响。过高的E_2可能增加OHSS的发生率,因此建议对HCG扳机前E_2上升的高E_2患者,可考虑行全胚冷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EP)与IVF助孕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生殖专科医院行IVF-ET助孕、术前行宫腔镜检查的536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宫腔镜检查情况分为EP组(363个周期)和正常内膜组(173个周期),其中EP组又根据促排卵方案的不同分为长方案组(235个周期)和超长方案组(128个周期),分析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及临床数据的差异。结果 EP组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组(P0.001);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活产率等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化妊娠率EP组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组(P0.05)。EP患者中,与长方案组比较,超长方案组Gn总量显著增多(P0.001)、HCG日E2显著降低(P0.05)、获卵数显著减少(P0.001)、优质胚胎率显著降低(P0.05);临床妊娠率、生化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及活产率等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P患者宫腔镜治疗后与正常子宫内膜患者的IVF结局相似,EP患者行超长方案与长方案促排卵的IVF结局相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位置子宫内膜息肉(EPs)患者经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TCRP)后对IVF/ICSI-ET助孕治疗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生殖医学中心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明确诊断为EPs、行TCRP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EPs位置不同分为3组:单纯前壁息肉组(138个周期)、单纯后壁息肉组(148个周期)、前后壁合并息肉组(229个周期),收集3组患者术前、术后及助孕期间的相关变量及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患者402人次,总计515个IVF/ICSI周期。前后壁合并息肉组的体重指数(BMI)显著高于其他两组,3组间息肉数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3组患者胚胎移植时内膜厚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3组患者的活产率、临床妊娠率、早产率等妊娠结局进行单因素分析,上述妊娠指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以单纯前壁息肉组为参照,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3组患者上述妊娠指标间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位置EPs患者经TCRP术后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治疗对IVF/ICSI-ET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先天性子宫畸形患者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助孕后的临床结局及子宫畸形对患者生育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6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年龄小于40岁、先天性子宫畸形患者91例(共119个周期)为子宫畸形组(畸形组),选取同期因输卵管因素不孕行IVF/ICSI治疗且子宫形态正常的834例患者(共1 037个周期)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妊娠结局。并将畸形组患者按是否接受宫腹腔镜矫正手术分为两个亚组:畸形未手术组(99个周期)和畸形术后组(20个周期),比较两亚组和对照组的妊娠结局。结果畸形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Gn天数和Gn用量、HCG日内膜厚度和HCG日E2水平、获卵数、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数间等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畸形组每取卵周期累积妊娠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每周期累积活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0.34%vs.51.01%),流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4.25%vs.12.74%)(P0.05);两组间早产率和双胎妊娠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畸形组的早产率呈上升趋势;两组的平均分娩孕周及平均新生儿体重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畸形未手术组、畸形术后组和对照组3组间累积临床妊娠率、累积活产率、流产率、早产率及双胎妊娠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无畸形儿出生。结论先天性子宫畸形可降低IVF/ICSI助孕治疗的活产率,但对于轻度子宫畸形合并不孕的患者,在接受助孕治疗前,可暂不行矫正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