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动态增强MRI鉴别诊断良恶性乳腺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确山县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乳腺病变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动态增强MRI及乳腺X线摄影检查,并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诊断结果及诊断价值。结果:经病理诊断,58例乳腺病变患者中共检出80个病灶,其中良性病变病灶50个,恶性病变病灶30个。动态增强MRI检查准确性达90.00%,明显高于乳腺X线诊断6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动态增强MRI诊断恶性病变病灶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90.00%、90.00%、84.38%、93.75%)均明显高于乳腺X线摄影诊断(66.67%、70.00%、57.14%、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乳腺病变鉴别诊断中采用动态增强MRI诊断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鉴别诊断良恶性病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乳腺病变患者34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MR常规及动态增强扫描、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分析比较动态增强扫描、扩散加权成像及两者联合三种方法检查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阴性预测值。结果: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检查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两者单独检查(P0.05)。结论: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能显著提高乳腺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MRI动态增强与乳腺X射线摄影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乳腺疾病患者乳腺X射线摄影与MRI动态增强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MRI动态增强、乳腺X射线摄影对乳腺癌检出的敏感性分别为90%和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分别为82%和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准确性分别为86%和68%;两者联合检出乳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5%,94%和95%。结论MRI动态增强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准确性明显高于乳腺X射线摄影;两者结合能显著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动态增强MRI及扩散加权成像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疾病的价值展开探讨。方法:选取清远市中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患者各30例,另招募30例非前列腺疾病的志愿者,将所有受试者分为三组,前列腺增生患者为前列腺增生组,前列腺癌患者为前列腺癌组,非前列腺病志愿者编制为对照组。对有所受试者实施动态增强MRI及扩散加权成像诊断,统计并比较三组受试者表观扩散系数与动态增强参数。结果:三组受试者在强化率的参数比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受试者在峰值时间的比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前列腺增生组与前列腺癌组的最大信号强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前列腺增生组与前列腺癌组最大信号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受试者表观扩散系数(ADC)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对照组ADC高于其它两组,前列腺癌组ADC低于其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动态增强MRI及扩散加权成像测量出的表观扩散系数与动态增强系数可以作为评价前列腺良恶性疾病的参照依据,在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疾病上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T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动态增强对钼靶检出乳腺可疑微钙化的诊断价值。方法:30例钼靶发现可疑微钙化病例完成MRI动态增强检查后行活检或切除术,以术后病理诊断为标准,分析可疑微钙化病变MRI动态增强的强化特点。结果:可疑微钙化病灶总数30个,其中良性11个,恶性19个。良性病变早期强化率均值约为(69.4±22.2)%,恶性病变早期强化率均值约为(115.2±37.4)%,二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良性病变MRI强化曲线多表现为上升型(72.2%),恶性病变MRI强化曲线多表现为流出型(73.7%),二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RI动态增强对可疑微钙化灶的特异度为91.7%,远高于钼靶对可疑微钙化灶的特异度45.5%。结论:3TMRI动态增强结合钼靶检查,将乳腺可疑微钙化病变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综合起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鉴别诊断乳腺肿块样病变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 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0 年 8 月至 2021 年 10 月期间收治的乳腺肿块样病变患者 104 例,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 多模态 MRI 资料及病理资料。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多模态 MRI 对乳腺良恶性肿块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及和 金标准的一致性,并比较乳腺良恶性肿块样病变多模态 MRI 特征。结果:多模态 MRI 诊断结果和病理结果的一致性 好,κ 为 0.860;多模态 MRI 对乳腺肿块样病变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3.26 %、 98.33 %、86.36 %、90.76 %、97.43 %;多模态MRI对乳腺恶性肿块样病变中不规则形和毛刺征、不均匀强化和环形强化、 流出型时间 – 信号强度曲线(TIC)、低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检出率均高于良性肿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多模态 MRI 在乳腺肿块样病变的良恶性鉴别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定量动态磁共振增强扫描(DCE–MR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1月潮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肝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32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全部接受DCE–MRI,比较两组造影剂从血浆渗漏到血管外细胞外间隙(EES)的体积转运常数(Ktrans)、造影剂从EES返回到血浆空间的速率常数(Kep)、血浆空间容积分数(V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参数值及动态增强曲线类型。结果:观察组患者Ktrans、Kep参数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Ve、V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Ktrans对诊断肝癌特异度最高,Kep灵敏度最高;两组患者间Ve、V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做诊断效能评价。观察组患者Ⅰ型曲线所占比高于对照组,Ⅱ型与Ⅲ型曲线所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DCE–MRI的Ktrans、Kep参数值能较好地评估肝脏占位病变的良恶性质,其动态强化曲线类型对鉴别诊断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并分析螺旋CT低剂量扫描和MRI检查在强直性骶髂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为该疾病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116例强直性骶髂关节炎患者均进行螺旋CT低剂量扫描和MRI检查,比较二者对强直性骶髂关节炎的诊断情况。结果 MRI检查诊断明确率为97.41%(113/116),螺旋CT低剂量扫描诊断明确率为78.45%(91/11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对强直性骶髂关节炎病变分级的0级检出例数少于螺旋CT低剂量扫描,Ⅰ级检出例数多于螺旋CT低剂量扫描(P0.05),2种检查方法对强直性骶髂关节炎Ⅱ级、Ⅲ级及Ⅳ级病变检出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检查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及其附属结构病变检出例数比螺旋CT低剂量扫描多,对骨质异常检出例数比螺旋CT低剂量扫描少。结论螺旋CT低剂量扫描和MRI检查在强直性骶髂关节炎中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MRI检查较螺旋CT低剂量扫描更具诊断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诊断中采用多排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的效能观察。方法:以我院2019年2月至2022年9月内收治的60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先行多排螺旋CT检查后,再行MRI增强扫描检查,并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1)多排螺旋CT的检查结果表明,其诊断准确率为96.67%(58/60),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χ2=2.034、P=0.154);(2)MRI增强扫描的检查结果表明,其诊断准确率为95.00%(57/60),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χ2=3.077、P=0.079);(3)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对不同病灶直径检出率及对病灶包膜特征的检出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但临床诊断中,多排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均具有显著诊断效能,均可作为疾病诊断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中超声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经临床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乳腺DCIS 20例,均有完整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比较DCIS与全部乳腺癌诊断形态学特征与时间–强度曲线参数,造影增强前后肿块大小,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乳腺DCIS符合率。结果:乳腺DCIS在不规则形态、不清晰边界、有扭曲或穿入血管、造影剂分布不均匀上高于全部乳腺癌诊断,而有充盈缺损区则低于全部乳腺癌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乳腺DCIS在时间–强度曲线参数上与全部乳腺癌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造影增强后肿块明显大于造影增强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常规超声造影诊断乳腺DCIS符合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乳腺DCIS有明显恶性造影增强特点,实施超声造影相比常规超声可提高检出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有效手段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探讨MRI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进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从病灶形态学及增强扫描的时间一信号曲线等方面进行诊断,所有结果均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MPd病灶形态特征:非肿块样病变(段样、导管分支样、线样导管样、区域性及弥漫性)21例,肿块样8例,阴性1例;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Ⅰ型11例,Ⅱ型5例,Ⅲ型13例。结论:根据MRI形态学特征及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可以大大提高对DCIS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成像特征,评估MRI平扫及增强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及作为首选检查方法的必要性。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病历,总结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特点以及与类似疾病的鉴别方法。结果:MRI平扫及增强对病变性质及部位诊断相比其他检查方法有明显优势。结论:增强MRI检查明显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均应作为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 探讨 1.5 T 磁共振(MRI)动态增强曲线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血清癌胚抗原(CEA)在乳腺癌 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 2016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信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60 例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同时收集 同期本院接诊的 60 例乳腺良性病变者进行比较,前者作为观察组,后者作为对照组。以 1.5 T MRI 对患者进行检查,分析 两组动态增强曲线、DWI 图像,并检测两组血清 CEA 指标水平,以手术病理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探讨动态增强曲线联 合 DWI、血清 CEA 的应用价值。结果: 观察组动态增强曲线中时间 – 信号强度曲线议Ⅲ型为主,对照组以Ⅰ型为主,组间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 DWI 扫描的表现扩散系数(ADC)值低于对照组,血清 CEA 高于对照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5 T MRI 动态增强曲线联合 DWI、血清 CEA 诊断乳腺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单一 诊断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1.5 T MRI 动态增强曲线联合 DWI、血清 CEA 应用于乳腺癌的 诊断中,可显著提升乳腺癌的检出率,减少漏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功能磁共振成像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6例乳腺癌患者,据中医辨证分为正虚毒炽、肝郁痰凝、冲任失调三种证候,乳腺单次磁共振成像(MRI)时,结合T1W动态增强扫描系列和T2W首次通过灌注成像系列,比较分析各证候的MRI表现与证候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各证候之间的T1W病灶早期强化率、T1W最大增强斜率及T2W早期信号丢失率比较,正虚毒炽证与肝郁痰凝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虚毒炽证与冲任失调证MRI表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痰凝证与冲任失调证的MRI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者TIC曲线分析比较略有差异。结论乳腺癌功能磁共振成像为临床提供多种血流动力学参数,与中医证候有一定相关性,便于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螺旋CT、MRI在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诊断和鉴别中的价值。方法:以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间收治的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的66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术前接受的螺旋CT、MRI诊断临床诊断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以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分析螺旋CT、MRI诊断对良恶性以及病理类型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螺旋CT检查不同疾病的总体诊断灵敏度为73.91%,特异度为85.00%,阳性预测值为91.89%,阴性预测值为58.62%;MRI检查不同疾病的总体灵敏度为84.78%,特异度为90.00%,阳性预测值为95.12%,阴性预测值为72.00%。两种诊断方式的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螺旋CT与MRI在诊断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中,均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对卵巢肿瘤行以多模态成像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0例卵巢肿瘤患者,对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患者MRI结果、CT增强扫描结果,并对单独应用MRI检查、单独应用CT增强扫描以及联合应用MRI和CT增强扫描检查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进行比较。结果:在90例卵巢肿瘤患者中,11例患者为浆液性囊腺癌、17例患者子宫内膜样囊腺癌、12例患者为透明细胞癌、9例患者颗粒细胞癌、8例患者为黏液性囊腺癌、8例患者为浆液性腺癌合并子宫内膜样腺癌、7例患者为未成熟畸胎瘤、6例患者为无性细胞瘤、4例患者为畸胎瘤恶变、4例患者为卵黄囊瘤、4例患者为肉瘤。MRI和CT增强扫描联合检查的阳性率高于单独MRI检查、单独CT增强扫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检查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优于单独MRI检查、单独CT增强扫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卵巢肿瘤患者,通过MRI联合CT增强扫描检查,可以提高诊断准确度,临床价值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眼眶神经鞘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 析 2016 年 3 月至 2017 年 3 月期间于平顶山市舞钢公司总医院经过手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确诊的眼眶神经鞘瘤患者 30 例, 分析其 CT 和 MRI 的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在对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断中,MRI 诊断符合率为 100.00 %(30/30),CT 为 93.33 %(28/3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定性诊断上,MRI 平扫诊断符合率为 83.33 %(25/30), MRI 增强为 100.00 %(30/30),CT 平扫为 33.33 %(10/30),CT 增强为 60.00 %(18/30),MRI 平扫和 CT 平扫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RI 增强和 CT 增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在对神经鞘瘤的 临床诊断中,MRI 的诊断效果优于 CT,MRI 平扫和 MRI 增强是诊断眼眶神经鞘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SPN患者153例,按病理分型分为良性组、炎性组和恶性组。采用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机对患者行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应用GE ADW 4.3工作站的后处理技术及Perfusion3-body tumor软件对结节进行分析。比较各组间多期动态CT值,并绘制时间-密度曲线(TDC);比较各组CT增强后的最大净增值、各时间点CT净增值,并统计分析不同检查方法对诊断SPN的效能差异。结果恶性组增强后30 s时病变CT值明显高于良性组(P0.05);炎性组增强后30 s、60 s、120 s、180 s、240 s、300 s时的病变CT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组(P均0.05);炎性组增强后60 s、120 s、180 s、240 s、300 s时的病变CT值均明显高于恶性组(P均0.05)。良性组各期相CT净增值与最大净增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炎性组增强后15 s、30 s的CT净增值与最大CT净增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恶性组增强后15 s、30 s和60s的CT净增值与最大CT净增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在良性、恶性及炎性SPN的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动态CT增强扫描较单纯CT平扫对SPN的定性诊断效能高。以增强后30 s、60 s及120 s作为扫描时间点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1.5 T和3.0 T MRI–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胎盘植入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MRI检查的60例疑似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1.5 T和3.0 T MRI–DWI的信噪比(SNR)、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胎盘植入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弥散敏感系数(b)=50时,胎盘植入1.5 T的SNR值高于3.0 T(4 cm),低于3.0 T(5 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b=800时,1.5 T与3.0 T(4 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低于3.0 T(5 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1.5 T和3.0 T胎盘植入ADC值均高于无植入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0 T诊断胎盘植入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高于1.5 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诊断胎盘植入时,3.0 T MRI–DWI的SNR值优于1.5 T MRI–DWI,常规扫描推荐使用3.0 T MRI–DWI。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动态增强MR与钼靶检查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顺德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诊断为乳腺肿瘤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85个病灶,分别予以动态增强MR与钼靶检查,经检查后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准确率及特异度,此外比较良性与恶性肿瘤早期增强率与时间信号强度、病灶边缘形态状况。结果:(1)动态增强MR的灵敏度、准确率及特异度分别为88.1 %、84.9 %、65.4 %,钼靶检查的灵敏度、准确率及特异度分别为76.7 %、70.8 %、34.6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经病理证实,25例患者为良性,155例患者为恶性。良性与恶性肿瘤时间信号强度A型、时间信号强度C型、早期增强率 60 %、早期增强率 61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良性与恶性肿瘤时间信号强度B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与恶性肿瘤不规则、分叶、毛刺、光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动态增强MR诊断乳腺肿瘤具有灵敏度、准确率、特异度高的优势,能精准的诊断出乳腺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