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对照比较全身麻醉与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及排尿方式的影响,为临床骨科手术患者麻醉方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该院行骨科手术治疗下肢骨折的112例患者基本临床资料,结合该次研究课题设计对照实验,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下肢骨折患者均分成采用全身麻醉方式的对照组与神经外周阻滞麻醉方式的观察组。以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作为术后镇痛效果评估依据,分别统计两组术后6、12、24、48 h4个时间点所对应的VAS评分并行组间比较,计算两组患者自行排尿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6、12、24、48 h VAS评分明显要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6,t=5.071,t=7.215,t=9.283,P0.05)。观察组术后自行排尿得的患者有39例(69.6%)明显多于对照组41.1%(23/56)(x~2=7.058,P0.05)。结论兼具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与尽早恢复患者正常排尿应用优势的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十分适用,值得临床优先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式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以及排尿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1月于该院就诊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60例,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和排尿方式。结果对照组术后VAS评分高于观察组,镇痛泵使用次数多且自行排尿率低,排尿需留置导尿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而言,术后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可以取得显著的镇痛效果,降低术后VAS评分,且减少镇痛泵的使用次数,提高自行排尿的几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不同麻醉方式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以及排尿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该院治疗的90例下肢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1例)和研究组(49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研究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以及排尿方式情况。结果麻醉后,研究组VAS评分为:术后2 h(1.63±0.18)分,术后4 h(1.72±0.56)分,术后8 h(1.69±0.53)分,术后12 h(1.62±0.64)分,术后24 h(1.39±0.49)分,术后48 h(1.3±0.87)分;自行排尿36例(73.47%),留置导尿13例(26.53%),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利于缓解患者术后镇痛,提高患者自行排尿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排尿方式所造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于该院就诊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共2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14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开展全身麻醉、小剂量腰麻加硬膜外麻醉,对比患者术后镇痛情况与对于排尿方式的选择。结果观察组的NRS评分在T1-T4时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T5、T6时无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管留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自行排尿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通过开展小剂量腰麻加硬膜外麻醉可有效地缓解术后疼痛,避免尿潴留,提高自行排尿率,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下肢骨科患者手术治疗中行不同麻醉方式的镇痛效果。方法随机选取82例于2016年2月—2017年3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骨科患者分为对照组(全身麻醉)、观察组(硬膜外阻滞麻醉),对2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4、8、12、24、48 h的VAS评分及镇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6 h,观察组患者镇痛泵按压次数平均按压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下肢骨科患者患者行手术治疗过程中,选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方式,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镇痛,可有效减缓患者术后疼痛感。  相似文献   

6.
全立新  禹芳 《中医正骨》2007,19(8):75-76
下肢骨科手术病人由于卧床时间长,活动量少,下肢血液易瘀滞,易发生深静脉栓塞,而肺栓塞是造成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关节置换手术,肺栓塞发生率更高。因此,骨科医生在围术期常规给予抗凝预防治疗,而且术后当天就开始给予阿司匹林或华法林。但这样以来,难免会加大病人的术后异常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应用不同麻醉方式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研究中选择该院2016年9月-2017年4月的9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方法,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研究中对下肢手术患者的VAS评分进行了对比分析,术后6 h中对照组VAS评分为(2.91±1.23)分,观察组评分为(2.53±0.76)分,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中也可以发现,术后6~48 h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两组患者排尿方式进行了分析,对照组的自行排尿患者25例,所占比例为51.02%,观察组的自行排尿患者32例,所占比例为65.31%,观察组的自行排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留置导尿管中,对照组26例(60.47%),观察组13例(26.53%),对照组患者留置导尿管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肢骨科手术中,通过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的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而且术后的自排尿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因此,该种治疗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踝关节手术患者术后排尿方式的影响。方法拟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120例,年龄20~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神经阻滞组)和对照组(椎管内麻醉组),每组患者6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下肢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接受椎管内麻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术后4 h(T1)、8 h(T2)、12 h(T3)及24 h(T4)的镇痛效果,观察术后8 h患者的排尿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术后4、8、12 h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排尿率高于对照组,留置尿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踝关节手术中,采取下肢神经阻滞麻醉比椎管内麻醉痛苦小、术后恢复快、患者自主排尿率高,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镇痛方式对腹部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腹部手术患者150例随机分成5组,每组30例。Ⅰ组行曲马多静脉自控镇痛,Ⅱ组行曲马多硬膜外自控镇痛,Ⅲ组行曲马多+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Ⅳ组行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镇痛,Ⅴ组行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采用北京科联升华应用技术研究所研制的升华止痛注液泵连续给药,维持剂量为2 mL/h,单次剂量为0.5 mL,锁定时间15 min。观察各组的镇痛效果、镇静效果和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5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舒适程度、镇静状况评分均相似,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和肛门排气延迟,无呼吸抑制发生。5组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5种镇痛方式对腹部术后镇痛均可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不同麻醉方式应用于复杂性肛瘘手术及术后镇痛进行观察与探讨。方法:130例复杂性肛瘘手术患者按照麻醉方式平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分别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及硬膜外麻醉联合自控镇痛,分析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镇痛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但研究组理想镇痛率为93.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46%(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联合自控镇痛的理想镇痛率较好,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后进行静脉镇痛对患者术后恢复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40例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并将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手术后未进行静脉镇痛,观察组在手术结束后常规进行静脉术后镇痛,两组均辅以手法按摩,对两组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恢复满意度以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观察组6.7%,对照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恢复满意度:观察组93.3%,对照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观察组8~10 d,对照组10~1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因此老年患下肢骨科手术后早期静脉镇痛有利于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够提升患者术后恢复满意度,可明显缩短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镇痛方式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以期提升麻醉质量。方法:将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区医院于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4例腹腔镜直肠癌患者列入研究对象,依照麻醉镇痛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7例。对照组使用静脉镇痛进行干预,观察组使用硬膜外镇痛进行干预。麻醉镇痛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的镇痛药物使用量、根治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后转归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镇痛药物使用量、根治术后VAS以及术后转归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直肠癌有显著的治疗效果,采取硬膜外麻醉的麻醉镇痛方式进行干预有助于直肠癌患者术后转归,提升麻醉质量和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腹部术后患者不同镇痛方式镇痛效果的研究,探讨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镇痛方式。方法将120例腹部手术患者按照手术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40例,术后分别采用不同的镇痛方式:A组肌内注射哌替啶,B组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C组采用电子镇痛泵经静脉自控镇痛(PCIA)。分别于术后1,6,24,48 h记录患者的疼痛评分、心率(HR)及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 B、C组患者术后各时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C组术后1,6,48 h的VAS评分低于B组,术后各时点的HR、RR均低于A、B组(P均<0.05),术后1,6,24 h的Sp(O2)高于A、B组(P均<0.05)。结论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及经静脉自控镇痛均能起到较好的镇痛作用,而且后者的镇痛效果更好,对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寻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从该院2018年治疗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老年人)中随机抽取80例,采取双盲筛选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硬膜外麻醉,观察组接受腰硬联合麻醉,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麻醉效果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我们应学习采用腰硬联合麻醉,适合老年人手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全麻、针刺复合全麻经穴组(简称经穴组)、针刺复合全麻非经非穴组(简称非经非穴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ASAI或Ⅱ级,年龄29~80岁,随机分成3组:全麻组、针刺复合全麻经穴组、针刺复合全麻非经非穴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3μg/kg、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1mg/kg进行全麻诱导,术中以静脉输注异丙酚,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术后患者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经穴组选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非经非穴组选用经穴组每个经穴所在经脉与外侧相邻经脉连线的中点,与经穴相平处,两组均于全麻诱导前15~30min持续电针刺激至术毕。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4h、6h、8h、24h及44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舒适评分(BCS评分)及镇静评分;记录PCIA的总次数、芬太尼用量和给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毕2h、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采集患者静脉血3mL,送检β-内啡肽。结果:经穴组术后44hVAS评分明显低于全麻组和非经非穴组(P<0.05),BCS评分明显高于全麻组和非经非穴组(P<0.05),术后4、6h镇静评分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经穴组术后PCIA按压总次数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术后4、6、8h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术后4h、6h芬太尼用量亦明显少于非经非穴组(P<0.05),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经穴组术后第1天β-Ep水平明显低于全麻组及非经非穴组(P<0.05)。结论:针刺经穴复合全麻可以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减少芬太尼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而全麻和针药复合麻醉非经非穴组术后早期需要更大剂量的芬太尼来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选取河源市紫金县人民医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共23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10例和对照组120例。对照组进行全身麻醉,观察组进行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术后认知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1 d,术后7 d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ES)评分均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期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促进患者的恢复,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老年下肢骨科手术病人应用不同麻醉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研究中选择该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使用椎管内麻醉方法,对照组使用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MMSE值变化进行了对比,术后第1天对照组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7天评分为(25.97±1.58)分,对照组为(26.30±1.22)分,对照组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两组患者急性期认知功能障碍进行了分析,观察组术后第1天的认知概率为20.93%,对照组为37.21%,观察组认知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两种麻醉方式的分析,都可以使老年群体下肢骨科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得到改善,而且全身麻醉方法明显高于椎管内麻醉方法,两种方法均未对其产生远期的认知影响,因此,临床中需要针对患者的状况,合理选择麻醉方法,一般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骨科手术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观察组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实施手术,对对照组患者在全麻下实施手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的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和术中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术后发生POCD的患者有26例,占52.00%;对照组有39例,占78.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进行老年骨科手术的患者而言,硬膜外麻醉的方式对其认知功能影响较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王晓艳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9):180-181
目的:探讨骨科术后镇痛护理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骨科手术并进行术后治疗的患者172例,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一般护理措施,研究组在观察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对疼痛的护理干预,并预防性应用镇痛药物。结粟:研究组术后疼痛缓解的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58.14%,且研究组的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也优于观察纽,P〈0.05。结论:针对疼痛进行合理分析,并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以明显提升患者康复质量,临床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针药复合麻醉对肠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肠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肠癌根治术患者27例,年龄40~80岁,随机分成全麻组12例,针药组1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3μg/kg、异丙酚2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进行全麻诱导,术中以静脉输注异丙酚,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术后患者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A)。经穴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持续电针刺激。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h、6h、8h、24h、44h镇痛泵用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镇静评分;两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术后2h、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抽取外周静脉血3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测量血浆β-内啡肽(β-EP)、皮质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针药组患者术后4h镇痛泵用量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两组术后4h、6h、8h、24h及44h VAS及镇静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针药组患者血浆TNF-α水平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浆β-内啡肽、皮质醇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麻患者术后早期需要更大剂量的芬太尼来缓解疼痛,而针药复合麻醉能产生一定的镇痛效应,但其程度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