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延伟 《光明中医》2016,(8):1096-1097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014年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4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2例、观察组23例。给予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瞳孔及眼球变化、心率、呼吸等方面改善效果较好,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65.21%高于对照组的31.82%,存活率21.74%高于对照组的13.64%,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在治疗心脏骤停综合征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动态脑电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对76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动态脑电检测,随访患者预后情况并研究患者预后情况和脑电图变化的相关性。结果:76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脑电图分级越高,GCS评分越低,患者昏迷程度越深。脑电图分级越高,脑电图改变越严重,患者预后越差。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脑电图改变和患者伤情及患者预后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可以用动态脑电监测结果评估患者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3.
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在异丙酚复合七氟醚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七氟醚在全麻中监测麻醉深度的意义。方法选择择期全麻手术患者32例,ASAⅠ~Ⅱ级,实施异丙酚复合七氟醚麻醉,监测围手术期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变异性(HRV)、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结果本组患者入室清醒时的BIS为91.25,麻醉诱导后开始下降,波动于41.62~65.35,自麻醉诱导至拔管时的BIS值均明显低于诱导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HRV自麻醉诱导至拔管时各时间点的测定值均明显低于麻醉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异丙酚复合七氟醚麻醉在血压、心率、脑电双频谱、Sp(O2)、HRV监测下维持循环稳定,获得满意的全身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4.
动态脑电监测(Ambulatory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于19世纪70年代问世。AEEG指通过某些手段和方式,对人或动物脑生物电进行连续性的或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的观察和描记。这种方法可以及时识别脑电活动的瞬间变化,实时显示癫痫放电频率及特征,监测分析睡眠障碍的脑电表现,观察评价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尽管AEEG在致痫灶定位上还存在着一些局限和不足,但它的临床应用已明显优于常规脑电图(Rule Electroencephalogram,REEG)。近年来,现代动态脑电监测系统以超大容量记录、快速灵活储存和回放、长程监测及视频显示,为颅脑疾病的诊断、药物治疗、外科手术、脑功能分析及预后提供了重要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全麻手术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将于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梅州市人民医院在全麻下行泌尿系手术的156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BIS把控麻醉组(观察组,n=78)和常规麻醉组(对照组,n=78)。记录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用量和BIS,于入室及术后第7 d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简易智能状态评分(MMSE)]情况,记录POCD、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丙泊酚用量显著小于对照组,BIS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POC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手术老年患者术中应用BIS监测可把控麻醉深度,避免麻醉过深,于预防POCD有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在前列腺电切术后持续膀胱冲洗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6例通过前列腺电切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膀胱痉挛、冲洗液反流、尿管漏尿、尿管堵塞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保温装置在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后采用持续膀胱冲洗具有良好护理效果,可减少患者膀胱痉挛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在宫腔镜电切术中的应用。方法:在B型超声监测下,对48例患者使用宫腔镜进行宫腔内电切手术的观察,并对其安全性、成功率及临床价值进行研究。结果:手术完成顺利,一次性手术成功率为100%,未发生子宫穿孔、大出血、尿道电切前列腺(TURP)缩合征等并发症。结论:超声监测应用在宫腔镜手术,尤其是复杂的宫腔内操作,可以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术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老年患者胃肠肿瘤根治性手术全身麻醉中监测的准确性及反馈调控输注全麻药物的可操作性。方法选择限期行胃肠肿瘤根治性手术的全身麻醉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BIS组和对照组各40例。BIS组在麻醉手术期间监测血压、心电图、BIS值,对照组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术中各组根据上述各指标的变化来调节静脉给药剂量并调控麻醉深度。记录2组血压、心率及手术期间流泪出汗、皱眉体动情况,以及苏醒时间和术中知晓情况。记录2组患者术毕拔管时间、苏醒室留观时间及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结果BIS组麻醉诱导期血压、心率变化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术毕拔管时间以及术毕患者恢复室留观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胃肠肿瘤根治性手术全身麻醉中应用BIS监测可加快围术期术后苏醒、术后拔管和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恢复,并且麻醉平稳,有利于老年患者术中管理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治疗的效果。方法:将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传感器置入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一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肌酐)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Glasgow评分、BNP、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灌服中药补阳还五汤。2组均以14天为1个疗程。结果: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瞳孔和眼球变化、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呼吸、自主循环恢复时间(ROSC)、血氧饱和度、乳酸值及B型尿钠肽(BNP)浓度2组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2组存活率、死亡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PCAS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评估脑电非线性分析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针刺一侧申脉穴及后溪穴,获得健康志愿者在行针及留针不同针刺状态下的脑电信号,将各脑区的脑电信号转换成关联维数,对比分析不同针刺状态下脑电信号变化的规律.结果:针刺申脉穴和后溪穴主要激活额叶、颞叶等脑区,在行针和留针过程中激活的脑区存在较为明显的规律性的变化.在行针过程中首先激活对侧脑区,留针后逐渐南对侧延伸到双侧.结论:脑电关联维数可以有效地区分大脑不同状态的特征,关联维数可以作为脑信息处理的非线性特征参数.脑电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在针刺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为研究针灸的神经机理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承气汤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气管夹闭窒息法建立PCAS模型,将3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PCAS组、大承气汤组,观察记载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记录6、24、48、72 h时间段体温、WBC、腹围、血浆白介素(IL)-8、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的变化.结果 大承气汤组体温、WBC、腹围、血浆IL-8、血浆MCP-1较PCAS组显著降低(P<0.05).大承气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大承气汤能促进兔心肺复苏后胃肠功能恢复,降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致心脏骤停患者超长心肺复苏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因急性冠脉综合征诱发心脏骤停且在最初30 min标准化心肺复苏未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95例,在机械通气和规范抢救流程基础上,随机分为人工胸外按压组48例和心肺复苏机组4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出院率2项指标。结果:心肺复苏机组在30~60 min和60~120 min这2个复苏时长内,抢救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出院存活率均高于人工按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有2例患者复苏时长超过120 min,其中1例自主循环恢复,未能出院存活。结论:急诊室内急性冠脉综合征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采用心肺复苏机在超长心肺复苏中比人工胸外按压有更高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出院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腕管综合征(CTS)是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经过时受到卡压,而引起的手部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综合征。在临床上以女性患者居多,常常双侧患病,但优势侧受影响更明显。运用体感诱发电位(SEP)在腕管综合征切开减压术中进行监测,根据SEP波幅变化指导手术是否减压彻底。我科自2011年9月-2013年3月运用SEP在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CTS经行监测,取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脊髓手术常常会加重原有的脊髓、神经损伤或造成新的医源性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感觉、运动和大小便功能的永久性障碍,有报道称脊柱外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6.9%[1-2]。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保留脊髓传导通路的完整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受到术者的日益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研究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切除中的作用,提高肿瘤切除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26例听神经瘤病人术中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面神经肌电图(EMG)连续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术中随时调整手术策略和方法,避免人为因素对脑干和面神经造成功能障碍。术后两周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方法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肿瘤全切除23例(88.5%),次全切除3例(11.5%),无死亡病例。面神经完整解剖保留25例(96.2%)。术后2周面神经功能评估,按House-Brackmann(H-B)分级,面神经Ⅰ级~Ⅱ级21例(80.8%),Ⅲ级~Ⅳ级3例(11.5%),Ⅴ级1例(3.8%)。结论大型听神经瘤实时电生理监测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降低手术的致残率,对提高听神经瘤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心脏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心脏手术患者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BIS监测麻醉深度对照组参照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及体征调控麻醉深度,比较2组麻醉诱导前(t_0)、麻醉诱导后(t_1)、气管插管时(t_2)、开始切皮时(t_3)、术毕(t_4)及拔管气管插管时(t_5)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BIS变化,记录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及术后拔管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清醒时间。结果 2组不同时刻HR及t_0、t_5时MAP和BI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t_1、t_2、t_3及t_4时BIS明显高于对照组,MAP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中芬太尼、丙泊酚及维库溴铵使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拔管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及清醒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手术中采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麻醉深度有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减少麻醉药物使用量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5例HIE患儿作为HIE组,并选择同期健康足月儿22例为对照组,于出生后24 h内进行BIS监测及血清S-100B蛋白的检测,观察BIS值与血清S-100B蛋白含量的关系;对HIE组出生后24 h进行意识评分,及12月龄时采用贝利氏发育量表(BSID)进行发育商随访,观察2种评分与BIS值的关系。结果 BIS值随S-100B蛋白含量的增加而减小(P0.05),意识评分越低BIS值越低(P0.05),HIE组患儿生后12月龄时MDI和PDI发育指数随BIS值减少而降低(P0.05)。结论 BIS可用于新生儿HIE的脑功能评价,反映意识水平,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术后被动持续运动在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康复中的作用及踝关节术后的康复训练。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0月该院接收的9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均由同一医师实施手术,对照组术后第2天嘱咐患者主动持续活动踝关节,治疗组采用持续被动运动,比较两组患者初始下地疼痛程度、出院时踝关节肿胀程度、术后半年AOFAS评分等。结果对照组有37例进行随访,治疗组有40例进行随访;患者初始下地活动时,对照组VAS评分为0~6(3.2±1.1),治疗组为0~4(2.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出院时对照组踝关节周径30~51(40.4±1.8)cm,治疗组为30~43(35.3±1.1)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时对照组AOFAS评分为70~91(85.3±5.8)分,治疗组为86~96(92.3±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4例出现浅表感染,治疗组术后2例出现浅表感染,均采用抗生素治疗,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被动持续运动可促进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康复,术后具有良好的关节活动度,无切口并发症出现,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