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脆性X智力低下1(FMR1)基因的(CGG)n重复序列在育龄女性中的分布以及(CGG)n重复数与流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大兴人民医院的2 038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有自然流产史分为正常妊娠组(对照组,988例)和流产组(1050例),再根据自然流产次数将流产组分为自然流产(1次)组(520例)和复发性流产(RSA)组(530例)。通过三引物荧光定量PCR技术和毛细管电泳技术对血液样本中的FMR1基因CGG重复数进行检测,统计并分析各组FMR1基因CGG重复数分布情况。结果 一般资料分析显示,各组平均年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CR结果分析显示,流产患者FMR1基因灰区(CGG重复数=45~54)携带率高于正常妊娠组(0.95%vs. 0.81%),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流产组有4例FMR1基因前突变(CGG重复数=55~200)携带者,前突变携带率0.38%,而正常妊娠组无前突变携带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正常妊娠组、自然流产(1次)组、RSA组3组FMR1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FMR1基因的CGG重复序列的检测探究中国大陆妇女反复生育失败和卵巢早衰的原因。方法本次全国多中心的横断面研究根据异常生育病史和卵巢功能将入选妇女分为3组:A组(不明原因反复生育失败妇女)、B组(卵巢早衰患者)、C组(家族中有自闭症及不明原因智力低下儿出生史的妇女)。测定FMR1基因CGG重复序列。结果本研究共入组2 334例患者,其中A组2 216例,B组70例,C组48例。最常见的CGG重复次数是30(718例,占33.8%)和29(669例,占28.7%)。共发现16例前突变和15例灰区,无全突变。前突变的总发生率为1∶146,分别是A组为1∶369(6/2 216)、B组为1∶35(2/70)、C组为1∶6(8/48)。结论反复生育失败和卵巢早衰妇女的FMR1基因前突变携带者发生风险较高,对这些人群进行FMR1基因筛查,可以帮助医生从基因的角度为她们提供更好的生育咨询。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女性脆性X智力障碍1(FMR1)基因CGG重复序列多态性分布特点.方法 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石家庄市第四医院复发性流产门诊就诊的具有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史的340例患者为研究组;同期在石家庄市第四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340例年龄匹配的无流产史女性为对照组.抽取外周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FXS)家系患者包括生殖在内的若干临床表现及其遗传学特征。方法:通过问诊、睾丸超声检查、精液分析、生殖激素水平测定、外周血核型检查、Y染色体微缺失检查等手段收集1例FXS家系的临床资料,采用Southern印迹测定该家系多个成员X染色体长臂脆性X智力低下-1(FMR1)基因的CGG三联重复序列的大小,确定其FMR1基因的状态(正常、前突变、全突变)并绘制家系图谱。结果:1经FMR1基因突变检测,该家系4代共34例成员中有3男1女系FMR1全突变患者,占家系成员的11.76%;有9女系FMR1前突变患者,占家系成员的26.47%。2包括先证者在内的2例全突变FXS男性患者睾丸体积30 ml,精子浓度高(250×10~6/ml),平均精子活力为50.5%,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为17.5%,精子核DNA碎片率指数(DFI)为18.5%;生殖激素仅示睾酮低下;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未见异常,Y染色体也未见缺失。3Ⅱ代4例前突变女性患者中有1例患有卵巢早衰(POF),3例患有子宫肌瘤。结论:该家系中部分FXS男性患者表现为巨睾症和多精子症,其余精子参数正常;在世代传递中前突变患者可扩展为全突变,且男性的全突变风险高于女性,对于80的CGG三联重复序列前突变患者,其突变遗传给后代及前突变扩展为全突变的风险会有所增加。建议有生育要求者接受基因检测、临床指导和遗传咨询,必要时行产前诊断与植入前胚胎学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母亲和胎儿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0例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史的患者为病例组,同时收集70例病例组中流产胎儿组织样本;另征集100例正常妊娠者作为对照,其中70例有胎儿脐带血。采用PCR-芯片杂交法检测病例组、对照组以及流产胎儿组织、脐带血的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统计学分析不同基因型孕妇、胎儿与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风险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C/C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病例组C/C基因型频率(35.0%vs.18.0%)(P0.05),两组C/T基因型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组T/T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T/T基因型频率(38.0%vs.24.0%)(P0.05);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等位基因C频率(40.0%vs.55.5%)显著降低,而等位基因T频率(60.0%vs.45.5%)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配对的母亲-胎儿同时携带MTHFR677位T等位基因比较,频率显著升高(74.3%vs.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HFRC677T基因型多态性是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风险因子之一,若母婴同时携带T等位基因,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风险进一步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X射线损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XRCC1)基因多态性与吸烟的交互作用对胰腺癌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对210例胰腺癌患者和213例对照者提取外周血DNA,应用SNaPshot技术对XRCC1基因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比较不同基因型联合吸烟与胰腺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胰腺癌患者rs25487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P<0.05);携带突变等位基因A(GA、AA或GA +AA)的个体发生胰腺癌的风险增高(P<0.05);携带突变等位基因A(GA+ AA)且累积吸烟量≥20包/年的个体胰腺癌的发病风险增高了1.718倍(P<0.05).胰腺癌患者rs1799782位点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P<0.05);携带突变等位基因T(CT、TT或CT +TT)的个体胰腺癌的发病风险增高(P<0.05);携带突变等位基因T(CT+ TT)且累积吸烟量≥20包/年的个体胰腺癌的发病风险增高了1.905倍(P<0.05).结论 XRCC1基因rs25487、rs1799782位点的SNP可能与胰腺癌相关,其多态性联合吸烟对胰腺癌的发病风险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国湖北汉族人群内皮素受体-B(EDNRB)基因的多态性与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症发病的关系。 方法:收集104例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儿(病例组)及其中42例(子代组)的双亲(双亲组)血样, 120例正常儿童作对照(对照组)。 PCR-SSCP与DNA测序确定并比较EDNRB基因外显子4的突变与多态性位点(SNPs)等位基因与基因型分布差异,分析sHD表型与SNPs的关联,传递不平衡检验(TDT)分析3样本家系SNPs的传递不平衡。结果:EDNRB基因外显子4,检测到c831 G→A(L277L)多态性位点,未发现突变;病例组c831 G→A位点的等位基因A频率(68%∶53%)和纯合子AA基因型频率(49%∶3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等位基因A频率明显高于双亲组(68%∶54%,P<0.01);短段型(SSA)患者等位基因A频率明显高于长段型(LSA)患者(76%∶63%,P<0.05);TDT检验未发现亲子代间在c831 G→A(L277L)位点存在传递不平衡。结论: 中国湖北汉族人群EDNRB多态性与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症发病关系密切,尤其与短段型表型 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YP11A1基因rs900798位点多态性与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骨转换标志物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121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折组),114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对照组)。骨折组中胸椎骨折、腰椎骨折、胸腰椎骨折、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肱骨近端骨折和桡骨远端例数分别为32例、40例、3例、19例、20例、4例和3例。采用SNa Pshot法进行SNP分型,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浓度。计算两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并分析骨折组CYP11A1基因多态性与PINP、β-CTX的关系。结果两组rs900798位点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骨折组和对照组G、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0.1%、59.9%和38.2%、6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GG、G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4.9%、50.4%、34.7%和13.2%、50.0%、3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和对照组血清PINP、β-CT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中GG、GT、TT基因型的PINP、β-CT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11A1基因rs900798位点多态性与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血清PINP、β-CTX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TCH1基因rs28 377 268位点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我科脊柱组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骨折组)和脊柱退行性病变骨质疏松患者(对照组)各80例。采用SNa Pshot法进行SNP分型,化学发光法测定骨代谢标志物:骨钙素(osteocalcin,OC)、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beta-crosslaps of type I collagen cross-linked C-telopeptide,β-CTX)、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I N-terminal propeptide,P1NP)、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浓度。比较两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分布及两组骨代谢标志物浓度差异,并分析PTCH1基因rs28 377 268位点多态性与骨代谢标志物浓度的关系。结果骨折组和对照组G、T等位基因频率均为80%、20%,两组GG、G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6.25%、27.50%、6.25%和62.50%、35.00%、2.50%,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中血清OC、PINP、β-CTX及25(OH)D浓度较对照组均无统计学意义,而PTH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OC、PINP、β-CTX及25(OH)D浓度在GG、GT、TT3种基因型之间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TH浓度在GT、TT基因型中均高于GG基因型,其中TT基因型显著高于GG、GT基因型(P0.05)。结论 PTCH1基因rs28 377 268位点在骨质疏松患者中G、T等位基因的表达频率分别为80%、20%,rs28377268-T等位基因高表达可能间接升高血清PTH浓度,促进骨质疏松发生,增加椎体脆性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基因rs1459015位点多态性与北京地区汉族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骨密度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北京地区无亲缘关系的汉族人群,其中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折组)127例,非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对照组)145例。采用SNaPshot法检验PTH基因多态性,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腰椎L2~4、股骨近端的neck、Ward’s三角、troch和total骨密度,计算两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分析骨折组和对照组各部位骨密度差异以及骨折组PTH基因多态性与各部位骨密度的关系。结果骨折组A、G等位基因频率19.7%、80.3%,对照组A、G等位基因频率18.6%、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9%、31.5%、64.6%和3.4%、30.3%、6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各部位骨密度均低于对照组,除neck骨密度差异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中GG基因型腰椎骨密度均高于AA、AG基因型(P0.05)。与AA、GG基因型相比,骨折组AG基因型髋部骨密度较高(P0.05)。结论PTH基因多态性rs1459015位点与北京地区汉族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密度不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