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凤彬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5):103-10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切开复位AO接骨板内固定配合术后中药治疗。[结果]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优20例(58.8%),良11例(32.4%),可2(5.9%)例,差1例(2.9%),优良率为91.2%。[结论]切开复位AO接骨板内固定配合术后中药治疗跟骨骨折,均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3.
4.
1 概述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在人体负重和行走中起重要作用。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者,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其中关节内骨折约占75%。跟骨骨折以青壮年伤者最多,严重损伤后易遗留伤残。以往对跟骨骨折,国内大多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但对于严重的跟骨骨折特别是跟骨关节内骨折效果不佳。近20年来,随着对后足部生物力学及跟骨骨折认识的深入,外科手术治疗有移位跟骨骨折,其临床疗效不断提高,越来越得到认同。跟骨解剖结构的复杂性、骨折类型的多样性,以及跟骨周围皮肤软组织套抵御缺血坏死和感染的能力较为脆弱等因素,使得跟骨骨折手术治疗难度增加,对创伤骨科医生仍极具挑战性。目前,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综合治疗跟骨骨折仍然具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研究。方法:我院2015年7月-2016年9月纳入50例跟骨骨折的患者,根据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25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西医手术治疗,实验组进行常规西医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均没有出现较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跟骨骨折治疗效果明显,患者恢复较好,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者,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多由高处跌伤,足跟部着地,跟骨遭受垂直撞击所致。其中跟骨关节面粉碎、塌陷骨折治疗困难,目前多以跟骨外侧入露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为主,但上种方法易出现切口转角处皮瓣坏死,有人统计约30%左右。切口转角处皮瓣坏死后住院时间长,易出现手术切口及骨的低度感染,长期困惑着患者的身心健康。我院采用中药汤剂内服观察它在预防切口转角处皮瓣坏死的疗效,自2006年8月至2010年5月,我们收治需手术治疗的跟骨关节面粉碎、塌陷骨折病人32例。分别于术后内服复元活血汤加味方、和营止痛汤加味方及十全大补汤,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们自2002年至2008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跟骨SandersⅡ~Ⅳ型骨折42例46足,收到了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病例共42例46足,男29例31足,女13例15足,年龄18~51岁,均系高处坠落伤。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跟骨骨折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0年3月至2006年2月,我院采用I期植骨结合可塑形跟骨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波及距下关节和(或)跟骨体部骨折块旋转移位、影响足部生物力学的严重粉碎性跟骨骨折,并在术前术后给予中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跟骨骨折5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波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由于关节面不整、跟骨节角减小(严重的为负角)、跟骨桥消失等原因容易引发较多并发症,后遗症严重,致残率较高.笔者从1998年开始通过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合植骨术,并用自拟骨科外洗方熏洗的方法治疗58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笔者用夹挤跖屈摇摆手法配合小夹板固定,并外敷中药治疗跟骨骨折44例,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44例中,男36例,女8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48岁,平均34岁;受伤最短1h,最长7d,平均3d;距下关节内骨折12例,距下关节外骨折32例,均为高处坠落受伤. 相似文献
12.
出现跟骨骨折的原因通常是高速嵌入暴力.由于跟骨特殊的解剖结构,轻度损伤易导致无移位或者是轻微移位骨折,严重损伤常易引起粉碎性或者是关节内骨折.跟骨骨折后恢复不好易留下后遗症,引起跟骨高度丢失,跟骨宽度增加,距下关节面的破坏,跟骨结节内翻等[1].很多病人在跟骨骨折后出现皮缘坏死的现象,饱受身体和心灵的折磨,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13.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
<正>跟骨骨折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2%,是临床常见的足部骨折之一,尤其是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若不能得到良好而稳定的复位、固定,易出现长期肿胀、疼痛、行走困难,甚至遗留严重的后遗症。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笔者共收治跟骨骨折69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创伤后急性骨萎缩症又称Sudeck’s症 ,是骨折较为少见的一种并发症 ,多由于腕关节、肘关节、跖趾关节骨折损伤后固定时间过长或者缺乏功能锻炼 ,或主动功能锻炼不当所造成的。临床上常见典型症状有 :皮肤呈暗红色、发亮而缺乏光泽 ,肿胀长期不消退 ,肌肉萎缩 ,疼痛并有烧灼感 ,其程度无法用损伤程度来解释 ,其性质与周围神经痛相类似 ,且以夜间为甚 ,常常难以入睡 ,关节僵硬并伴较严重的功能障碍。X线摄片示 :除原骨折病灶外 ,骨折两端可发现较严重的骨质疏松现象。患者出现急性骨萎缩的并发症后 ,因固定时间较长、疼痛难忍、肌肉萎… 相似文献
16.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的损伤,以青壮年多见,严重损伤后易遗留后遗症。自2001年~2006年5月,作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跟骨骨折43例(51足),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3例(51足),男35例,女8例。年龄22~71岁,平均38.8岁。左足18例,右足17例,双足8例。高处坠落伤34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长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5例长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结果:骨折愈合时间4~8个月,平均5.2个月,根据评价标准,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0例。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四肢长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益气温肾汤联合鲑降钙素注射液治疗跟骨骨折患者术后骨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20例跟骨骨折术后骨萎缩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在常规对症处理基础上皮下注射鲑降钙素注射液,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温肾汤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6周.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检测患侧肢体局部骨密度值,采用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疼痛[(2.8±1.1)分比(3.6±1.1)分,t=4.129]、压痛[(1.0±0.5)分比(1.4±0.7)分,t=3.297]、肤色改变[(1.5±0.8)分比(2.0±0.6)分,t=3.117]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肿胀程度[(112.5±11.8)cm3比(122.5±13.6)cm3,t=3.816]低于对照组(P<0.05)、骨密度值[(0.762±0.020)g/cm2比(0.722±0.023)g/cm2,t=3.803]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愈显率为90.0%(54/60)、对照组为70.0%(42/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0,P=0.006).联合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3.3%(50/60)、对照组为70.0%(42/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4,P=0.035).结论 益气温肾汤联合皮下注射鲑降钙素注射液可缓解跟骨骨折术后骨萎缩患者的疼痛、肿胀等症状、改善骨密度、促进骨折愈合,有利于患者骨折康复及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对36例42足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铜板内固定,并结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结果:随访时间6—24月,平均16.4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3.1月。本组36例42足,术I:2感染2足,均无腓肠神经损伤。36例42足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丘部总高、跟骨体宽和轴长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疼痛级别服中药14天较服中药前明显减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