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背俞穴、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刺背俞穴、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分层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背俞穴组、夹脊穴组、对照组,每组40例,在脑卒中内科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针刺不同穴位,评定治疗前及治疗2、4个月时患者肢体肌张力、痉挛指数以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同时探讨针刺治疗疗效与患者合并症、年龄及病程的关系.结果 夹脊穴组与背俞穴组在治疗2个月时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月后,夹脊穴组优于背俞穴组(P<0.05),背俞穴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合并症、年龄≥70岁、后遗症期患者的疗效与无合并症、年龄<70岁、恢复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近期疗效与针刺背俞穴相当,而远期疗效优于针刺背俞穴;针刺夹脊穴与背俞穴近、远期疗效均优于肢体取穴组.针刺治疗对于恢复期、无合并症、年龄<70岁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脑血管疾病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行中医针药结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惠州市中医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的脑血管疾病后痉挛性瘫痪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化痰通络解痉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通过改良版Ashworth量表、临床痉挛量表(CSI)检测评定两组患者上肢和下肢痉挛缓解情况,并为其行Fugl–Meyer运动功能量(FMA)及Barthel指数量表(BI)检测以评定患者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Ashworth、CSI、FMA及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shworth、CSI评分低于对照组,FMA、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医针药结合疗法对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分层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背俞穴组、夹脊穴组、对照组,每组40例,在脑卒中内科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针刺不同穴位,评定治疗前及治疗2、4个月时患者肢体肌张力、痉挛指数以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同时探讨针刺治疗疗效与患者合并症、年龄及病程的关系。结果夹脊穴组与背俞穴组在治疗2个月时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月后,夹脊穴组优于背俞穴组(P〈0.05),背俞穴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合并症、年龄≥70岁、后遗症期患者的疗效与无合并症、年龄〈70岁、恢复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近期疗效与针刺背俞穴相当,而远期疗效优于针刺背俞穴;针刺夹脊穴与背俞穴近、远期疗效均优于肢体取穴组。针刺治疗对于恢复期、无合并症、年龄〈70岁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段凌云  徐军  石卉 《四川中医》2023,(2):213-216
目的:对“王氏夹脊穴”合“督脉十三针”逆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14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57)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n=57)采用“王氏夹脊穴”合“督脉十三针”逆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98%(53/57)显著高于对照组78.95%(45/57),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痉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痉挛程度均有缓解,观察组患者痉挛程度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有上升,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BI评分均有上升,观察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王氏夹脊穴”合“督脉十三针”逆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毫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毫火针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肌张力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及肌张力恢复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毫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针刺夹脊穴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6例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8例.观察组给予醒脑开窍针联合针刺夹脊穴及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2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周时采用Fugl Meyer量表及Barthel指数量表评估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Fugl Meyer评分治疗后4周[(66.9±11.7)分比(63.6±11.3)分,t=2.247]、8周[(73.2±11.2)分比(67.4±10.7)分,t=2.896]、12周[(79.6±12.4)分比(71.3±11.6)分,t=3.283]及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后4周[(52.3±9.2)分比(48.3±8.7)分,t=2.438]、8周[(62.5±9.4)分比(55.6±8.8)分,t=3.196]、12周[(68.9±10.5)分比(60.4±9.7)分,t=4.395]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35/38)、对照组为71.1%(27/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0,P=0.038).结论 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针刺夹脊穴可明显缓解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肉痉挛程度,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肩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揭阳市中医医院60例脑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控制脑水肿、血压、并发症、水电解质、神经生长营养、运动疗法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针刺疗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量表(VAS)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等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以及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以及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肩痛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肩痛症状,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毫火针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康复训练,观察组予康复训练+毫火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水肿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肩手综合征评分(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ore,SHSS)。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高于对照组的84%(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对照组肩关节活动度、水肿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水肿评分均改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下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 Meyer motor function scale,FMA)评分均上升,SHSS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FMA上升幅度及SHSS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毫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有利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执行功能训练对改善颅脑创伤患者认知、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东莞市虎门医院2014年9月至2017年6月80名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A、B、C和D四组进行为期6周的执行功能、运动功能训练,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执行功能缺陷综合征的行为学评价测验(BADS)和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评估干预效果。结果:(1)在治疗后A组及D组患者Mo CA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治疗后A组患者Mo CA评分优于D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患者BADS评分均优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C组及B组患者Fugl–Meyer评分没有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患者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D组及C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治疗后C组患者Fugl–Meyer评分优于D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执行功能训练可以有效改善颅脑创伤患者的认知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分别采用拮抗肌组穴透刺及常规针刺的方法所取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这一疾病的方法提供优选。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拮抗肌组穴透刺观察组30例,常规针刺对照组30例。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运动功能、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且比较临床疗效差异。结果 (1)2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增长(P0.05),痉挛程度较治疗前下降(P0.05);(2)2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治疗前后上肢痉挛程度比较,观察组上肢痉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4)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分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拮抗肌组穴透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毫火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患侧下肢肌张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毫针针刺、痉挛肌电疗、关节被动运动、肌肉持续牵拉训练、肢体负重训练、躯干控制训练、异常姿势矫正,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患侧股直肌、腓肠肌触发点毫火针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改良Ashworth量表、简式Fugl-Meyer量表评定,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80.00%;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时空参数、运动学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触发点毫火针治疗能缓解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改善步态,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何林  钟琪 《针灸临床杂志》2020,36(12):21-24
摘要:目的:探讨泻阴补阳针刺法联合针刺“五泉穴”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及对血清TGF-β1和NSE水平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针刺“五泉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泻阴补阳针刺法,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上肢和下肢Ashworth评分、Barthel 评分、CSI 评分、FIM评分和FMA评分及血清TGF-β1和NSE水平。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两组患者上肢和下肢Ashworth评分明显降低(P <0.05);并且治疗组降低较多(P <0.05);两组患者Barthel 评分、FIM评分和FMA评分水平显著升高,CSI 评分明显降低(P <0.05);并且治疗组改善较多(P <0.05);两组患者NSE水平显著降低,TGF-β1水平显著升高(P <0.05);并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大(P <0.05)。结论:采用泻阴补阳针刺法联合针刺“五泉穴”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血清TGF-β1和NSE水平,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与探讨毫火针与常规针刺对膝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毫火针组与常规针刺组,每组35例,分别给予毫火针及常规针刺治疗2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WOMAC评分及病情严重程度(VAS评分)变化,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WOMAC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与常规针刺组比较,毫火针组在镇痛、减轻日常生活难度方面存在明显优势(P0.01),在对关节僵硬程度的改善上也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从患者对疾病总体状况的评价(VAS评分)来看,毫火针组的改变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愈显率上毫火针组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结论毫火针和常规针刺对KOA的治疗均有效,毫火针总体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通脉解痉汤联合针刺、推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8),对照组给予针刺、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服用通脉解痉汤,比较两组临床痉挛指数(CSI)(腱反射、肌张力、阵挛)评分、运动功能Fugel Meyer评分(FMA)、关节活动度ROM评分、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评分(BI)和生活质量基于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PRO)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腱反射、肌张力、阵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上肢、下肢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前屈、后伸、外展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BI、PRO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脉解痉汤联合针刺、推拿治疗能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刺"根三穴"配合毫火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毫火针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根三穴"配合毫火针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VA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CSS评分。结果 :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和CSS评分显著下降(P 0. 05); SF-36评分显著升高(P 0. 05);并且治疗组VAS评分和C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用针刺"根三穴"配合毫火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能够降低患者VA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百笑灸灸关元、神阙穴配合毫火针针刺次髎穴治疗痛经的效果。方法:选取就诊于河北省三河市医院的80例痛经患者为该项目的研究对象,研究用随机分组的方法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运用百笑灸灸关元、神阙穴配合毫火针针刺次髎穴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次髎穴进行治疗。自经期第1 d开始,每日1次,至本次经期结束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根据所得结果进行疗效分析评价。疗效评价包括:疼痛评分表(VAS)、COX痛经量表(CMSS)、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中医疗效标准。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所得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CM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观察组症状改善更加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百笑灸灸关元、神阙穴配合毫火针针刺次髎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且优于普通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探讨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采用经筋刺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015 年 7 月至 2019 年 2 月 期间湛江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 72 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各 36 例。其中给予对 照组传统针刺法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经筋刺法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Fugl–Meyer 评分以及 Ashworth 分级。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Fugl–Meyer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Fugl–Meyer 评分高 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 83.33 %,高于对照组的 55.5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观察组的 0 级和Ⅰ级所占比例高,且Ⅱ、Ⅲ、Ⅳ级所占比例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临床上运用经筋刺法对中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运动针法联合康复训练与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非急性期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脱落1例)。在常规西药及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行运动针法,对照组行常规针刺,两组均穴取百会、大椎,患侧T1~T8夹脊穴、天宗、肩贞、肩髃、曲垣等,均每日治疗1次,14d为一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7、14 d后,比较两组上肢简化Fugl-Meyer(FMA-UE)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级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结果:治疗7、14 d后,两组FMA-U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治疗14 d后观察组FMA-U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14 d后,两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及掌指关节处MAS评级均明显改善(P0.05);与治疗7 d后比较,两组治疗14 d后肘关节、掌指关节MAS评级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4 d后观察组肘关节、掌指关节MAS评级改善更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7、14 d后MBI评分升高(P0.05,P0.01),对照组治疗14 d后MBI评分升高(P0.01)。结论:对于非急性期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运动针法联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上肢运动功能、肘关节及掌指关节的肌张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且能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调督通阳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俞国桥 《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0):577-578
目的观察调督通阳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3例痉挛性瘫痪患者按门诊序号随机分为调督通阳针法组(治疗组)52例,常规针刺组(对照组)51例。治疗组取夹脊穴、头部督脉经穴为主进行治疗;对照组取手足三阳经穴进行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55.8%,对照组愈显率为2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督通阳针法为治疗痉挛性瘫痪有良好疗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毫火针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来龙川县中医院接受治疗的36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采用毫火针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针刺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患者日常生活Barthel评分以及根据Ashworth量表评价患者关节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体征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以及患者日常生活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根据Ashworth量表评价患者关节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火针相较常规针刺治疗,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具有更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