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摘 要〕 目的:探讨窗口期献血者的血清学特征,为早期识别高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献血者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 2017 年 12 月至 2019 年 12 月于河南省漯河市采集的无偿献血志愿者血清样本共 24000 份,经 HIV 感染筛查, 最终筛检出阳性标本 120 份;其中 72 份经多次检测最终确诊为阳性作为窗口期标本,另 48 份经初次筛查即诊断阳性作为 初检阳性标本。比较 HIV 阳性与阴性标本、窗口期标本与初检阳性标本献血者的人口学和血清学特征。对检出的 HIV 病毒 进行基因片段扩增和测序、基因亚型、HIV Lag 感染测试和耐药性分析。结果:HIV 阳性标本献血者中,性工作者比例明 显高于阴性献血者,且离异率高,学历程度较低,务工率较高;HIV 抗原和抗体阳性率高,病毒载量高,与 HIV 阴性标本 献血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窗口期标本献血者 POL 基因扩增率、HIV–1 亚型 CRF01–AE 和 CRF07–BC 百分率、Lag 感染率较初检阳性献血者降低,但耐药性突变率增加,与初检阳性标本献血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HIV 阳性标本献血者中性工作者比例较高,对 HIV 窗口期与初检阳性标本进行 POL 基因分型、Lag 感染和耐药性分析,对降低输血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浙江省嘉兴地区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状况,为保障血液安全和献血者招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两种不同厂家的ELISA试剂对献血者标本进行初、复两遍检测,对初筛阳性的标本送市疾控中心进行WB法确认;对确认结果,进行流行性病学统计分析。结果:无偿献血者HIV初筛阳性率为0.21%,确认阳性率为11.33/10万。男性感染率大于女性(P0.05)。年龄在40岁以下组为主要感染人群,与41岁以上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高中以下组感染率为89.66%,与大学以上组的10.34%比较有差异性(P0.05)。职业主要以非固定职业(自由职业、个体和服务业)人群感染为主,与其他职业比较差异有显著(P0.05);男-男性行为引起HIV病毒感染占总阳性的34.48%。结论:浙江省嘉兴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HIV感染率不断上升,有向低危人群蔓延的趋势,男-男性行为已成为HIV传播的重要途径,应加强对献血人群的宣传教育,引进更为先进的检测方法,避免HIV经血液传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应用核酸检测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肇庆市中心血站73991例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研究,所选标本均经过血清学筛查结果为合格,对所选血液标本通过核酸检测技术检测。结果:73991例血液标本中,73914例血液标本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RNA)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核糖核酸(HIV–RN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77例HBV–DNA阳性,无HIV–RNA阳性,无HCV–RNA阳性,阳性率为0.10%。结论: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应用核酸检测技术可以使病毒检出窗口期缩短,使临床输血安全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技术(NAT)在血液筛查中应用情况。方法:从维普、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检索2008年至2016年文献收集我国地区采供血机构近年开展NAT进行血液筛查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国内15个地区采供血机构对无偿献血者血液NAT筛查技术主要有聚合链式反应(PCR)及转录介导的扩增反应(TMA)两种,其中5家采用单人份联检、检测模式,其余采用多人份联检模式,两种模式中组内各个血站的鉴别阳性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517193人份EIA阴性检测标本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以HBV-DNA为主,占鉴别阳性标本的98.8%(853/863);单人份联检模式与多人份检测模式的阳性检测率无差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内采供血机构NAT技术血液筛查已逐渐成熟并普及,核酸检测对于HBs Ag(-)的HBV感染献血者的检出效果明显,合理选择适合本单位的核酸检测模式能进一步提高血液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核酸检测(NAT)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期间惠州市中心血站采集到的65806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作为主要观察对象。开展NAT与ELISA检测,比较分析检测数据。结果:ELISA检测阳性513份,阳性率0.78 %;ELISA检测结果阴性标本,核酸检测阳性59例,阳性率0.09 %。ELISA双试剂阳性标本与核酸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66.10 %,单试剂阳性标本与核酸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2.28 %,灰区阳性标本与NAT检测结果符合率为0。ELISA检测阴性标本NAT检测阳性数为59例,全为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经电化学发光检测乙肝两对半结果为52例是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7例检测结果为阴性。结论:NAT检测同ELISA检测相比,假阳性率略低,ELISA检测漏检多为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NAT检测优于ELISA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连市无偿献血人群中HIv的感染情况及流行趋势,为安全输血和招募无偿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法国伯乐,厦门新创的两种试剂进行ELISA方法的检测,对1种或1种以上试剂呈阳性反应的标本做双孔复试,1孔及1孔以上呈阳性反应者送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HIV中心实验室采用蛋白印迹方法进行确认。结果2005—2010年共筛查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471999)份,初筛(548)例呈阳性,经确认阳性有(14)例。自2008年大连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呈上升趋势,并且主要集中在21-40岁的青壮年。结论通过无偿献血的宣传和固定无偿献血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建立固定的献血者队伍,实现临床用血主要来自固定无偿献血者的目标。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血液检测水平,保证血液质量,减少HIV经血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宜宾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情况,为招募低危无偿献血者,保障输血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9-2012年宜宾市无偿献血者资料17400例,并对ALT、HBsAg、抗-TP、抗-HCV、及抗-HIV5项指标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宜宾市2009年-2012年无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率为5.21%,17400名无偿献血公民ALT、抗-TP、HBsAg、抗-HCV和抗-HIV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56%、0.57%、0.51%、0.44%和0.14%。不同年份间HBsAg阳性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抗-HIV则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结论:加强献血招募前教育和筛查,是确保血液安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连市无偿献血人群中HIV的感染情况及流行趋势,为安全输血和招募无偿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法国伯乐,厦门新创的两种试剂进行ELISA方法的检测,对1种或1种以上试剂呈阳性反应的标本做双孔复试,1孔及1孔以上呈阳性反应者送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HIV中心实验室采用蛋白印迹方法进行确认。结果:2005—2010年共筛查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471999)份,初筛(548)例呈阳性,经确认阳性有(14)例。自2008年大连无偿献血人群中HIV感染呈上升趋势,并且主要集中在21-40岁的青壮年。结论:通过无偿献血的宣传和固定无偿献血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建立固定的献血者队伍,实现临床用血主要来自固定无偿献血者的目标。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血液检测水平,保证血液质量。减少HIV经血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摘 要目的:调查顺德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特征及趋势变化,为献血者招募策略的调整、 制定提供数据基础,提高血液安全水平。 方法:选取 2014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顺德地区 235416 例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标 本进行 HIV 筛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核酸检测技术进行检测,两种检测方法存在任何一项有反应性的血 液样本,均需送顺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使用免疫印迹法进行确证实验。 结果:在 235416 例血液标本中,检出 HIV 确证 阳性标本 28 例,确证阳性率为 11.89/10 万。男性和女性分别有 27 例和 1 例,男性感染率(17.14/10 万)高于女性感染率 (1.28/10 万);首次献血者感染率(17.99/10 万)高于多次献血者感染率(8.19/10 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014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期间,同性(男男)传播途径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总体比例为 46.43 %(13/28)。 结论:顺 德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 HIV 感染者,男性献血者、首次献血人群确证阳性率较高,为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提倡血站在制定献血招募策略、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时应结合当地情况,从低危人群中招募无偿献血者。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分析福建宁德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血液的核酸检测情况。方法:应用上海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自 动核酸检测分析系统,对 2016 年 4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期间福建省宁德市 2 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艾滋病及梅毒阴性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合格的 47863 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结果: 47863 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混检有反应性样本例数为 772 例,混检阳性率 1.6 %;混检阳性标本拆分单项检测有反应性样 本例数为 120 例,拆分阳性率 15.54 %;检测出有 120 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 呈反应性,标本阳性率为 0.3 %,丙 型肝炎病毒(HCV)–RNA 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RNA 的结果均呈非反应性;120 例核酸检测呈反应性样本中, 46 ~ 60 岁、首次献血及外地的样本阳性例数显著高于 18 ~ 45 岁、多次献血和本地样本阳性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男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2016 年 4 月至 2019 年 12 月宁德市 HBV 感染为常见的输 血传播疾病的主要风险,通过核酸检测可掌握HBV在本区域献血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增加血液筛查的检出率,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肺炎支原体免疫球蛋白M(MP–IgM)及白细胞(WBC)检测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10至2018年10月在佛山市中医院门诊诊治的32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在其就诊之后均行MP–IgM、血常规检测,统计MP–IgM检测阳性患儿其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结合以患儿具体表现来做出最终感染类型的判断,比较细菌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和病毒感染三类患儿中MP–IgM及WBC阳性率的差异。结果:32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经由检测,其中MP–IgM阳性者共计80例,阳性率为24.8 %。80例阳性患儿中,男、女阳性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年龄分布上,3 ~ 6岁患儿阳性率明显要高于0 ~ 2岁、 7岁患儿的阳性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三个阶段中,WBC阳性率及MP–IgM阳性率均呈下降的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IgM及WBC检测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具有MP–IgM检测阳性率高、WBC检测阳性率高的特点,两者可作为临床初步鉴别呼吸道感染类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血液报废。方法:统计2008年至2011年本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结果:不合格血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阳性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梅毒螺旋抗体(抗-TP)、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结论:加强无偿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加强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以提高人群的自我防范意识,降低人群的感染率,招募固定无偿献血队伍,提高检测水平,对献血者献血前进行ALT、HBsAg、TP快速筛查,合格后再献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阳江市无偿献血者献血认知及动机分析,为改善无偿献血管理策略,更好地服务于无偿献血招募工作,推广无偿献血工作全面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阳江市中心血站在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随机抽取24371例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询问等多种方式,调查其对无偿献血的认知差异以及动机差异。结果:参加无偿献血的献血者以25~35岁年龄段(36.77%)的人为主,25~35岁年龄段的无偿献血者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无论单次献血还是多次献血的献血者主要目的均为献爱心,分别占比34.12%与53.68%;但多次献血者献爱心比例显著高于单次献血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次献血者其目的单纯(主要为奉献爱心以及有益健康),是较为稳定的献血队伍。多次献血者对献血知识了解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单次献血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少人对于献血可能造成身体影响认识有误,动机也多样化,认知、动机、态度会影响无偿献血的行为,加大对无偿献血安全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深化无偿献血安全知识教育能对无偿献血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ELISA试剂在实际检测HIV应用中存在的差异。方法使用STAR全自动加样仪和FAME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分别用不同厂家的ELISA试剂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年无偿献血者标本检测HIV。结果2008年1—12月40530人份血液标本用国产试剂A和B检测抗-HIV,确证阳性2人份,2009年1—12月59585人份血液标本用进口试剂A和B检测HIV抗体及抗原,确证阳性3人份,确证阳性标本4种试剂均检测出强阳性结果;统计4种试剂献血总人数数与初次反应性数有统计学差异,进口试剂A的初次反应性率为0.36%,明显比其它3种试剂高(约0.12%);初次反应性标本再检后,再检结果与初次检测结果的相符性(再检仍为阳性)高低依次为国产B、进口B、国产A、进口A;4种试剂的假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进口A试剂假阳性率最高达0.13%,国产B、进口B试剂其次,分别为0.09%、0.06%,国产A试剂最低,约0.05%。结论进口HIV试剂即能检测抗体又能检测抗原,能缩短窗口期,但不同厂家HIV试剂质量存在一定差异,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HIV检测试剂的选择和质量控制;为了降低血液检测的假阳性率,实验室还应提高检验科工作人员的素质,建立严格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硫酸铜比重法对无偿献血者血红蛋白浓度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茂名市中心血站自愿无偿献血的90000份血液样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硫酸铜比重法对无偿献血者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采用硫酸铜比重法对无偿献血者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检测,女性献血者的不合格率显著高于男性,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献血量200 mL的献血者血红蛋白检测不合格率与献血量400 mL的献血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第1次献血者与第2次献血者的血红蛋白检测不合格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硫酸铜比重法对无偿献血者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检测临床价值显著,可以为献血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溶血对ELISA法检测HIV抗体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健康体检人员非溶血标本200例,通过ELISA法检测其HIV 抗体;将200例非溶血标本以物理方式使其全部溶血,测定其HIV 抗体水平,比较标本溶血前后的检测结果及假阳性率.结果 :溶血标本OD值明显高于非溶血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熟练掌握HIV筛查实验室中的基本操作技能,除了每个环节都进行严格仔细的核查外,对操作环节有效的把握,尤其是操作过程中人为因素引起标本溶血的控制,尽量避免假阳性标本的出现,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可靠性,为临床HIV诊断及防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无偿献血者中抗-HCV检测阳性与血清ALT升高的关系.方法:在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上,用ELISA法检测抗-HCV,用赖氏法和丙酮酸氧化酶法检测血清ALT.结果:无偿献血者27560人份,检测抗-HCV阳性140人,ALT阳性148人,抗-HCV阳性而同时血清ALT升高的为29人份.结论:抗-HCV阳性与ALT升高有明显关联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在输血前及术前进行传染病检测的结果。方法:选取鹤壁市传染病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行输血与手术的患者3000例,2018年1500例,2019年1500例,对患者输血前进行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肝五项以及梅毒螺旋体(TP)传染病检测的情况进行统计,记录2018年和2019年患者参加各个检测项目人数、并记录所有检测的阳性率以及不同年龄和性别检测结果的阳性率。结果:2018–2019年患者中均为参加HCV检测人数最多,参加HIV检测人数最少;所有患者的HCV抗体阳性率为5.77 %、HIV抗体阳性率为0.55 %、乙型肝炎五项阳性率为10.83 %、TP抗体阳性率为1.04 %;≥55岁的患者乙型肝炎五项检测阳性高于55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男性乙型肝炎五项和TP抗体阳性率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输血前及术前进行传染病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可避免血液感染情况出现,有效的预防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感染,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并分析献血人员应用核酸检测技术进行血液筛查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本血站献血者的血液标本34745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完成检测,收集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经检测标本合格率为97.4%(338422/347456);不合格检测样本主要为HBV/HCV/HIV-1阳性标本、NAT阳性且ELISA阴性、HBV-DNA阳性、HIV-1 RNA阳性等。结论:核酸检测技术应用于献血人员血液筛查,可有效降低献血者感染窗口期及隐匿感染献血者造成的疾病传播,提高医院输血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因此,献血人员应用核酸检测技术进行血液筛查具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确证感染的群体的调查分析,了解HIV感染人群的人口学特点、分布特点及WB带特点,为预防和干预HIV感染提供有效帮助。方法:对2012~2016年的91951例患者空腹采集血样,采用ELISA或化学发光筛查,筛查阳性样本重新采集血样,根据《全国艾滋病检测规范》2009版要求,收集样本送确证实验室。结果:91951例患者中共筛查出120份阳性样本,年龄范围17~76岁,中位年龄35岁;病例分布门诊65例占54%,住院占46%;确证阳性112例,阴性2例,不确定6例;WB带特点:确证阳性样本,最多10带,最少2带,其中7、8带92例(92/112),占78%;不确定样本以p24或p17、gp160常见;确证阴性样本,1例来源于妇产科,1例来源于外科。结论:大力开展艾滋病传播途径及相关知识在青少年及老年人群的宣传,加强对高危人群的HIV抗体筛查,对预防和控制HIV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