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胶体金法与酶联免疫法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在洛阳市涧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抗体感染待确诊的72例受检者的血液样品,分别对其行胶体金法与酶联免疫法检测HIV抗体,观察并比较两种检测方式检测出的HIV抗体阳性率。结果:72例受检者经复查后确诊有68例患者携带HIV病毒,其中胶体金法与酶联免疫法检测准确率分别为95.83 %(69/72)和97.22 %(70/7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上对疑似HIV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诊断检测时,采用胶体金法与酶联免疫法均可,检测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检测方式,或者也可将两者联合使用,对明确个体HIV感染及临床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并分析献血人员应用核酸检测技术进行血液筛查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本血站献血者的血液标本34745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完成检测,收集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经检测标本合格率为97.4%(338422/347456);不合格检测样本主要为HBV/HCV/HIV-1阳性标本、NAT阳性且ELISA阴性、HBV-DNA阳性、HIV-1 RNA阳性等。结论:核酸检测技术应用于献血人员血液筛查,可有效降低献血者感染窗口期及隐匿感染献血者造成的疾病传播,提高医院输血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因此,献血人员应用核酸检测技术进行血液筛查具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宝鸡地区单试剂有反应性的无偿献血者24周后检测结果分析及再次献血的可行性,最大限度减少献血者流失。方法: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免疫球蛋白G抗体(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HIV)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24周后留取2份标本分别进行酶免、核酸检测。结果:232份单试剂阳性献血者标本复检后ELISA检结构显示阳性74例(31.9%),阴性158例(68.1%);复检后NAT检测结果显示阳性2例(0.9%),阴性230例(99.1%);2份HBV核酸阳性标本复检前后病毒载量和乙肝两对半结果显示1例出现HBV窗口期,1例出现HBV感染感染;74份复检ELISA阳性NAT阴性样本ELISA测定值(S/OD)统计初检结果显示0.8≤S/OD≤1.5(%)者56例(75.7%),S/OD1.5(%)者18例(24.3%);复检结果显示0.8≤S/OD≤1.5(%)63例(85.1%),S/OD1.5(%)者11例(14.9%)。结论:单试剂有反应性献血者24周后再次检测后合格率为68.1%,能最大限度减少献血者流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赣南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患者标本为研究对象,并收集CLIA法定量检测抗体阳性标本数据,再应用ELISA方法进行复检。收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CLIA和ELISA检验乙型肝炎的重复性,并比较这两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的阳性检出率。结果:CLIA的重复性优于ELIS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LIA检出HBsAg、HBeAg、HBcAb的阳性率分别为96.67%、95.00%、93.33%,均高于ELISA的阳性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二者检出HBsAb、HBeAb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验中应用CLIA法具有更好的诊断效果,其准确性相比ELISA要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不同检验方式对梅毒的诊断效能。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惠东县人民医院纳入的198例梅毒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一时间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分别给予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TPP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进行检验,观察三种检验方式对梅毒的诊断效能情况。结果:三种检验方式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PPA、ELISA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均高于TRUS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PA、ELISA及TRUST在梅毒不同时期检验中均具有诊断价值,其中TPPA、ELISA的准确率、灵敏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酸检测(NAT)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期间惠州市中心血站采集到的65806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作为主要观察对象。开展NAT与ELISA检测,比较分析检测数据。结果:ELISA检测阳性513份,阳性率0.78 %;ELISA检测结果阴性标本,核酸检测阳性59例,阳性率0.09 %。ELISA双试剂阳性标本与核酸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66.10 %,单试剂阳性标本与核酸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2.28 %,灰区阳性标本与NAT检测结果符合率为0。ELISA检测阴性标本NAT检测阳性数为59例,全为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经电化学发光检测乙肝两对半结果为52例是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7例检测结果为阴性。结论:NAT检测同ELISA检测相比,假阳性率略低,ELISA检测漏检多为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NAT检测优于ELISA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丙型肝炎诊断中应用不同检验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台山市中医院术前例行检查的血液标本6000份,分别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和金标法两种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比较分析两组检验结果。结果:6000份血液标本中,72份为阳性。经ELISA检验,结果显示血液标本中60份为阳性,阳性率为1.00%;经金标法检验,结果显示血液标本中55份为阳性,阳性率为0.92%,ELISA检验阳性率高于金标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丙型肝炎诊断中,ELISA检验阳性率比金标法高,具有较强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可以有效避免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出现,临床价值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 比较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法在肺炎支原体(MP)免疫球蛋白 M(IgM)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抽 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6 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部及住院部检查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 200 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 用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法对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 IgM 进行检测,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 酶联免疫法检测 诊断准确率为 97.5 %,高于胶体金法检测法的 9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酶联免疫法检测 IgM 的灵敏度、 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胶体金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胶体金法检出时间(1.0 ± 0.3)h 短于酶联免疫法检出时间(24.8 ± 5.6)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酶联免疫法检测 MP 特异性抗体 IgM,诊断准确性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在临床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应用核酸检测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肇庆市中心血站73991例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研究,所选标本均经过血清学筛查结果为合格,对所选血液标本通过核酸检测技术检测。结果:73991例血液标本中,73914例血液标本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RNA)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核糖核酸(HIV–RN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77例HBV–DNA阳性,无HIV–RNA阳性,无HCV–RNA阳性,阳性率为0.10%。结论: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应用核酸检测技术可以使病毒检出窗口期缩短,使临床输血安全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抗-丙型肝炎病毒(HCV)、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HCV-核糖核酸(RNA)在HCV感染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是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于商丘市中心血站参与体检确诊为丙型肝炎110名患者,HCV检测方面分别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荧光定量PCR检测,回顾分析检测结果。结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抗-HCV阳性检出率小于荧光定量PCR对应的HCV-RNA阳性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V检验过程中,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CV-RNA,能够明显提高丙型肝炎的阳性检出率,为丙型肝炎诊断提供依据,减少漏诊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ELISA法梅毒抗体检测与TRUST试验在梅毒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行梅毒血清学试验的120例患者,留取空腹静脉血并分离血清,均同时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甲苯胺红不加热法(TRUST)检测,并利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法进行确证。结果共检测血清标本120例,采用TPPA法确诊36例。TRUST法检出24例阳性,其中22例经TPPA确诊阳性,2例为假阳性,检测敏感度为61%(22/36),检测特异性为92%(22/24);ELISA法检出37例阳性,其中34例经TPPA确诊为阳性,3例假阳性,检测敏感度为94%(34/36),检测特异性为92%(34/37)。ELISA法血清标本阳性率、检测敏感性显著优于TRUST法(P0.05)。结论在梅毒诊断中,ELISA法敏感性优于TRUST法,有助于提高梅毒诊断准确率,对梅毒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与分析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广州市海珠区妇幼保健院及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00例乙肝患者进行研究,利用电脑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观察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HBsAg。观察对比两组HBsAg阳性检出率以及重复性。结果:观察组HBsAg阳性检出率(86.0%)显著高于对照组(62.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批内变异系数(CV)和批间CV的重复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相比,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HBsAg阳性检出率更高,且定性定量检测更加精确,同时具有较高的重复性。而在初期诊断乙肝患者方面,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还能为患者的病情诊断、质量以及控制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并且能够为患者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梅毒检测的准确性。方法:以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法(TPPA)确认为阳性的60份血液样本为标准,分别对其采用TRUST法和ELISA法进行检测,对比上述两种方法与TPPA法的检测符合率。结果:ELISA法检测阳性率88.3%(53/60),TRUST法检测阳性率15%(9/60),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ELISA法进行梅毒检测准确性高于TRUST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丙型肝炎患者不同检验方法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取60例丙型肝炎患者,采集患者血清标本后分别给予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法及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同期选取30例丙型肝炎抗体阴性者,分析其临床检验结果。结果:荧光定量PCR检测丙型肝炎阳性率为91.67%(55/60),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电化学发光法的71.67%(43/60)与75.00%(45/60)(P0.05)。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丙型肝炎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阳性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血糖(GLu)及血钾离子(K~+)均明显低于抗体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型肝炎患者各项肝指标明显降低,荧光定量PCR法诊断丙型肝炎的阳性率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HC2检测人乳头瘤病毒核酸(以下简称HC2)与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TCT)检查预测宫颈癌前病变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5年2月我院妇科1683例患者检查HC2、TCT,对HC2阳性或TCT检查阳性均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结果综合分析。结果:205例HC2阳性,阳性率为12.18%,阳性预测值43.90%,138例TCT阳性,阳性率为8.19%,阳性预测值48.55%,联合检测阳性率为6.48%,阳性预测值6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筛查阳性预测值明显提高,建议行联合筛查宫颈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技术(NAT)在血液筛查中应用情况。方法:从维普、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检索2008年至2016年文献收集我国地区采供血机构近年开展NAT进行血液筛查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国内15个地区采供血机构对无偿献血者血液NAT筛查技术主要有聚合链式反应(PCR)及转录介导的扩增反应(TMA)两种,其中5家采用单人份联检、检测模式,其余采用多人份联检模式,两种模式中组内各个血站的鉴别阳性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517193人份EIA阴性检测标本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以HBV-DNA为主,占鉴别阳性标本的98.8%(853/863);单人份联检模式与多人份检测模式的阳性检测率无差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内采供血机构NAT技术血液筛查已逐渐成熟并普及,核酸检测对于HBs Ag(-)的HBV感染献血者的检出效果明显,合理选择适合本单位的核酸检测模式能进一步提高血液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快速尿素酶法(RUT)、姬姆萨染色法(Giemsa)、~(13)C-呼气试验(~(13)C-UBT)、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HpSA)等在残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应用,评价各种检测方法之间的阳性检出率与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之间的差异。方法:选择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患者380例,分别采用以上4种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以两种阳性诊断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结果:Giemsa及HpSA的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89.2%、91.6%和89.5%、93%,显著高于RUT法与~(13)C-UBT。Giemsa及HpSA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5%、87.0%,显著高于RUT法与~(13)C-UBT;Giemsa及HpSA阴性预测值为92.6%、97.3%,显著高于RUT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iemsa及HpSA检测残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ECLIA)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的灵敏度与特异性。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8月本院传染科收治的150例疑似乙型肝炎患者,采集所有入选者血液样本,对其进行ECLIA法和ELISA法检测。结果:ECLIA法的阳性检出率为高达93.3%(140/150),ELISA法阳性率仅仅为74.7%(112/150),ECLIA法阳性率明显高于ELISA法,与ELISA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故ECLIA法灵敏度明显高于ELISA法(P 0.05)。结论:与ELISA法相比,ECLIA法对HBsAg检测在阳性率,灵敏度等许多方面都有比较显著的优势,故建议将ECLIA法作为临床检测HBsAg的首先方法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丙型肝炎抗体的假阳性情况及其产生原因.方法:对我站15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为弱阳性的标本,为明确诊断,再次经核酸扩增荧光基因分析法检测,并对其中检测结果为假阳性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寻找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影响因素.结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丙肝抗体的检测,有很多因素能导致结果为阳性,包括标本内物质干扰、试剂盒抗原不纯、检验过程因素、洗板因素等.结论: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丙肝抗体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结果,为避免此情况,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规程操作,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复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丙型肝炎抗体的假阳性情况及其产生原因。方法:对我站15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为弱阳性的标本,为明确诊断,再次经核酸扩增荧光基因分析法检测,并对其中检测结果为假阳性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寻找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影响因素。结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丙肝抗体的检测,有很多因素能导致结果为阳性,包括标本内物质干扰、试剂盒抗原不纯、检验过程因素、洗板因素等。结论: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丙肝抗体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结果,为避免此情况,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规程操作,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复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