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延续护理对产妇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134例自然分娩的产妇按照意愿分为观察组(n=67名)和对照组(n=67名),两组住院期间按常规进行产后护理,并由责任护士指导产妇行盆底功能训练.出院后对照组由专人负责进行电话随访,每2周1次,连续3个月;观察组出院后开展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延续护理.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评价产妇盆底肌力、盆底肌电位及盆底功能障碍得分情况.结果 干预后,两组Ⅰ、Ⅱ类盆底肌纤维力和肌电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盆底功能障碍评分显著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对产妇实施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延续护理,可以提升产妇盆底肌力和肌电位,有效改善其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在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02—2018-02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分娩产妇,根据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方法的差异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盆底肌肉锻炼,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生物反馈仪进行康复治疗。结果盆底功能康复治疗2个月,产后102 d时,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力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盆底肌最大肌电压及盆底肌持续收缩60 s的肌电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的尿道膀胱后角和尿道膀胱连接部的移动度小于对照组,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高于对照组。以上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妇使用生物反馈治疗仪康复治疗,有助于促进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可显著改善产妇产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顺产与剖宫产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近期盆底肌力的影响及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等盆底肌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12—2018-06间在黄河中心医院分娩的80例初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顺产组和剖宫产组,每组40例。产后6周应用PHENIX USB2检测仪量化评估盆底肌力后,对初筛结果盆底肌力下降(≤Ⅲ级)的初产妇均采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等盆底肌康复治疗后再次检测产妇盆底肌力。结果剖宫产组产后42 d后盆底肌力下降率低于顺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中肌力下降的初产妇治疗后有效率(盆底肌力Ⅲ级)高于顺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力下降率低于顺产产妇,但不能成为避免盆底肌肉受损程度而选择分娩方式的依据。无论何种分娩方式,术后出现盆底肌力受损的初产妇通过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有效改善盆底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盆底重建术后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进行盆底肌肉康复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行盆底重建术患者43例,术后随机分为研究组(23例)与对照组(20例),研究组术后3月给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无殊处理.术后3、6、12月随访两组盆底肌电值、肌力提升和P-QOL量分. 结果 与术后3月组比较,研究组术后6、12月盆底Ⅰ、Ⅱ类肌纤维电位值、肌力均呈上升趋势,P-QOL量分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盆底重建术后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够提升盆底肌表面肌电值与肌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产后早期不同时间段开始进行的个体化盆底康复治疗对女性盆底肌力及盆底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回我院门诊进行产后访视,手法检测盆底肌力≤3级的产妇17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按照产后开始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不同时间将观察组(125例)分为3组:A组(39例),产后42~56d;B组(48例),产后57~70d;C组(38例),产后71~91d。对照组(D组,49例):产后6~8周,只进行产后盆底康复知识的宣教。观察组各组的产妇治疗前进行盆腹动力学及盆底肌电生理指标检测,按照肌力等异常的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低频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结束时及结束后6个月复测治疗前所检测指标。对照组产妇于产后6~8周及产后6个月回院进行同样的盆底指标检测。结果各个观察组在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所检测数据与治疗前相比较,盆底肌Ⅰ、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和静态张力都有显著提高,最大肌电位数值增加,肌肉疲劳度得到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组在治疗结束时、结束后6个月相比较,组间各项检测数据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产后早期不同时间段开始进行的盆底个体化康复治疗,均可以显著提高盆底肌力及明显改善盆底功能。临床上根据实际情况在产后早期的不同时机都可以积极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经会阴盆底超声结合MRI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妇产科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的80例分娩产妇,按照不同分娩方式分成顺产组与剖宫产组,每组40例,两组均行经会阴盆底超声结合MRI检查进行女性盆底功能评估,对比其差异。结果剖宫产组产后1周的肛提肌损伤率低于顺产组,P0.05;剖宫产组静息时、Valsalva状态时的膀胱后角度均小于顺产组,P0.05;剖宫产组产妇产后6周的盆底肌的持续收缩力、最大收缩力均大于顺产组,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经会阴盆底超声结合MRI检查有助于准确评估产后女性盆底功能,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操锻炼对减少产后并发症、改善产妇心理状态及盆底肌力的作用。方法将自然分娩的初产妇按住院号奇偶数分为对照组54例和干预组5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于产后采取盆底康复操锻炼方案,比较两组产后14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盆底肌力及心理变化。结果干预组产后尿失禁、子宫复旧不全及产后失眠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在产后6周及14周时盆底肌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产后14周干预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产后盆底康复操的应用,可规范引导产妇进行有效的盆底功能锻炼,促进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盆底超声评估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初次产后盆底功能的价值。方法选取176名产妇,根据初次分娩方式将其分为经阴道分娩组(n=100)和剖宫产组(n=76);对比2组静息态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超声各参数,包括肛提肌裂孔左右径、前后径及面积,左、右侧耻骨直肠肌厚度及膀胱颈移动度,观察盆底超声评估初次产后盆底功能的价值。结果静息态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经阴道分娩组肛提肌裂孔左右径、前后径及面积均大于剖宫产组(P均<0.05),左、右侧耻骨直肠肌厚度均小于剖宫产组(P均<0.05);阴道分娩组膀胱颈移动度大于剖宫产组(t=2.177,P=0.031)。结论盆底超声对评估初次产后盆底功能具有一定价值;初次经阴道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大于剖宫产;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膀胱颈移动度增大及耻骨直肠肌厚度变薄可早期提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临床指导对剖宫产后康复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接收的80例行剖宫产后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临床指导措施,观察组采取专业盆底康复临床指导。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盆底肌力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的恢复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50%)显著低于对照组(60.00%),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AS、SDS均比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临床指导应用于剖宫产后患者,不仅可以提高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也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及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评分评估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盆底结构改变及效果分析。方法 选择SUI患者符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盆底肌电生物治疗,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进行尿垫试验、盆底肌肌力测定、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及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其中经会阴二维及三维超声于安静状态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分别测量患者的盆膈裂孔面积、耻骨直肠肌厚度、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膀胱后角、膀胱颈旋转角度等,并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 经盆底康复治疗后,1h尿垫试验漏尿量明显减少(P0.01),盆底肌肌力及收缩压均显著提升(P0.05);SUI患者张力期膀胱颈(BN)位置(-2.23±2.34)mm较治疗前(-5.72±2.11)mm上移(P0.05),治疗后膀胱颈移动度(BND)[(25.11±5.44)mm]较治疗前[(28.97±7.11)mm]减少(P0.05),盆膈裂孔面积和尿道旋转角度均较治疗前缩小,治疗后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51.68±14.17)分]高于治疗前[(28.98±11.12)分](P0.05)。结论 经会阴盆底超声联合生活质量问卷评分能够更好地评估女性SUI患者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的效果及盆底结构改变,给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妊娠晚期和产后6周的盆底表面肌电值,探讨产科因素的相关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建档产检的单胎妊娠且既往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女性为研究对象(共162例),分别于妊娠晚期(妊娠36~38周)、产后(分娩后6周)进行盆底肌电值检测。并根据不同年龄(≥35岁、35岁)、体重指数(BMI)(≥28kg/m~2、28kg/m~2)、新生儿体重(3 500g、≤3 500g)、产次(初产、经产)进行分组,比较各组的盆底肌电参数。结果 162例产妇妊娠晚期和产后6周的盆底表面肌电平均值与参考值比较均有明显变化;妊娠晚期的快肌上升时间、慢肌变异系数显著高于产后6周,慢肌平均值显著低于产后6周(P0.05)。分析年龄、BMI、新生儿体重、产次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发现,高龄组的慢肌平均值显著低于非高龄组,肥胖组的慢肌平均值显著高于非肥胖组(P0.05)。结论妊娠和分娩是影响盆底肌功能的因素之一,妊娠晚期盆底功能较产后6周更差;年龄和BMI对妊娠晚期盆底肌功能有一定影响,但仍然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O_2点阵激光对产后阴道松弛患者的盆底肌肉修复及性功能的影响,为患者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40例产后阴道松弛患者的诊疗情况。所有患者均采用CO_2点阵激光治疗,治疗3个月,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纤维电压、盆底肌纤维疲劳度以及盆底肌力情况,同时治疗前后完成女性性功能量表(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FSFI)评分,并对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患者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电压与疲劳度均明显优于治疗前,盆底Ⅱ类肌纤维强度、盆底Ⅰ类收缩时间以及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Ⅰ类肌纤维强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性欲、性唤起、性高潮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润滑度、性生活满意度、性交疼痛以及FSFI总分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_2点阵激光对产后阴道松弛患者的盆底肌肉修复具有显著疗效,同时能够改善患者性生活质量,提高性功能,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升阳举陷针刺法联合萨尔曼进阶练习治疗腹直肌分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3月—9月于河北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腹直肌分离患者11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萨尔曼进阶练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升阳举陷针刺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腹围、脐上腹直肌分离距离、脐下腹直肌分离距离,盆腔器官脱垂情况,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值,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64%)显著高于对照组(8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腹围、脐上腹直肌分离距离、脐下腹直肌分离距离、VAS评分、盆腔器官脱垂比例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值、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值、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升阳举陷针刺法联合萨尔曼进阶练习治疗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DAVID脊柱系统训练在慢性腰痛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2月~2021年2月于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腰痛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核心肌力训练,观察组采用DAVID脊柱系统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oland Morris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RMDQ)得分、腰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及腰椎各方向肌群肌力.结果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RMDQ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前屈、后伸、左旋、右旋ROM,以及前屈、后伸、左旋、右旋最大等长肌力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AVID脊柱系统训练在慢性腰痛的康复治疗中能够有效提升腰椎ROM及腰背部肌群肌力,降低疼痛症状,改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阴道产钳助产对剖宫产率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产妇80例,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产妇分为阴道产钳助产组(n=40)和剖宫产手术组(n=40)两组,剖宫产手术组产妇分娩困难时直接进行剖宫产手术,阴道产钳助产组产妇分娩困难时优先考虑阴道产钳助产,然后对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操作时间、母婴结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阴道产钳助产组产妇的顺产率72.5%(29/40)显著高于剖宫产手术组35.0%(11/40)(P0.05),剖宫产率27.5%(14/40)显著低于剖宫产手术组65.0%(26/40)(P0.05),操作时间显著短于剖宫产手术组(P0.05),术后切口感染率、新生儿面部创伤率12.5%(5/40)、22.5%(9/40)均显著高于剖宫产手术组2.5%(1/40)、0(P0.05),新生儿头皮水肿率显著低于剖宫产手术组20.0%(8/40)(P0.05)。结论阴道产钳助产能够有效降低产妇剖宫产率,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龄产妇分娩方式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12月收治的91例高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以笔者所在医院同期分娩非高龄产妇824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产妇自然分娩与剖宫产构成比和相关项目以及异常新生儿构成比。结果高龄组产妇剖宫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自然分娩高龄组产妇第二产程平均用时(98.72±12.25)min,器械助产15例,占71.4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剖宫产高龄产妇手术平均用时(47.32±8.2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88.28±36.54)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龄组产妇妊娠合并症及异常新生儿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龄产妇选择剖宫产分娩是产科医生和产妇本人及家属的首选,但剖宫产并不能完全消除高龄产妇围生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康复治疗对患者盆底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9月因子宫非脱垂良性疾病于我院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15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50例,术后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A组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哑铃治疗,B组做Kegel训练,C组无特殊处理。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ation,POP-Q)评估术后5年阴道壁及穹隆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1 h尿垫试验检测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情况;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手检和机检评估术后盆底肌力变化,采用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和中国女性性生活质量问卷评价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性生活质量。结果 A组术后盆底Ⅰ类肌(χ~2=4.882,P=0.027)和Ⅱ类肌(χ~2=4.882,P=0.027)肌力较术前明显改善,生活质量(t=-0.727,P=0.471)和性生活质量(t=1.549,P=0.128)无下降;B组术后Ⅰ类肌肌力下降(χ~2=4.244,P=0.039),生活质量(t=-9.220,P=0.000)和性生活质量(t=5.108,P=0.000)下降,POP发生率[20%(10/50)]较A组[4%(2/50)]升高(χ~2=6.061,P=0.014);C组术后盆底Ⅰ类肌(χ~2=5.086,P=0.024)和Ⅱ类肌(χ~2=5.002,P=0.025)肌力均下降,生活质量(t=-13.472,P=0.000)和性生活质量(t=10.748,P=0.000)均明显下降,且POP和SUI的发生率较A组明显升高[POP 20%(10/50)vs.4%(2/50),χ~2=6.061,P=0.014;SUI 22%(11/50)vs.4%(2/50),χ~2=7.162,P=0.007]。结论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合理的盆底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盆底功能及生活质量,可以减少POP和SUI的发生,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哑铃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同期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Ⅰ组针刺天枢、支沟、上巨虚、大肠俞、足三里;治疗Ⅱ组加百会、长强和内关穴。结果:治疗后两组肛管直肠压力均明显下降,治疗Ⅱ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Ⅱ组治疗后力排相肛直角的变化、耻骨直肠肌压迹长度及深度变化较治疗Ⅰ组变化明显(P<0.05);治疗Ⅱ组盆底肌电图干扰相指标变化较治疗Ⅰ组明显(P<0.05);治疗Ⅱ组有效率为93%,治疗Ⅰ组有效率为67%(P<0.05)。结论:针刺可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所致的便秘,加百会、长强和内关穴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对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66例足月产妇的母乳喂养情况。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阴道分娩组(140例)和剖宫产组(126例),两组产妇分娩前后均接受相同的健康知识宣教。结果阴道分娩组的早吸吮时间、母乳喂养情况的评分显著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产后24h泌乳率高于剖宫产组(80.0%vs.71.4%),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产后42d随访统计中,阴道分娩组母乳喂养比例显著高于剖宫产组(90.0%vs.72.2%,P0.05)。结论阴道分娩组母乳喂养情况显著优于剖宫产组,应加强健康知识宣教并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指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低位小水囊引产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20例妊娠晚期、因存在医学指征需要引产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采用的引产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60例)和研究组(60例),对照组产妇采用缩宫素引产,研究组产妇采用低位小水囊引产。比较两组产妇引产的效果、分娩方式、分娩时间、产后出血状况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指标。结果两组产妇年龄、产妇宫颈评分、新生儿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组产妇的引产效果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0%vs.63.3%,P0.05)。研究组产妇的阴道分娩率(含自然分娩和行阴道手术产)显著高于对照组(86.7%vs.50.0%),剖宫产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13.3%vs.50.0%)(P0.05)。研究组产妇行剖宫产的原因中引产失败、胎儿宫内窘迫、母体原因的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有1例因持续性枕后位而行剖宫产。研究组产妇的引产至临产时间、总产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Apgar评分7分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晚期应用低位小水囊引产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高,能明显缩短产妇康复时间,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