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针引气归元加灸百会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13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成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腹针引气归元结合灸百会穴。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及眩晕评定量表(DARS)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DAR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A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DARS评分降低幅度较对照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91.03 %高于对照组的7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针引气归元加灸百会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确切,临床症状改善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项七针针刺联合百会压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项七针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百会穴压灸治疗。两组治疗后均采用海特光照射颈枕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 vertigo, ESCV)评分及颈部红外热成像温度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ESCV评分及红外热成像温度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升高,VA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ESCV评分及红外热成像温度明显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项七针针刺联合百会穴压灸可明显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疼痛,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人迎穴配合压灸百会穴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及其对颈部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15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50例。A组采用单纯针刺人迎穴治疗,B组采用单纯压灸百会穴治疗,C组采用针刺人迎穴配合压灸百会穴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流速(Vm)、收缩期血流流速(Vs)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76.0%,B组为80.0%,C组为92.0%,C组总有效率与B组和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Vm、Vs水平及症状与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Vm、Vs水平及症状与功能评分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人迎穴配合压灸百会穴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可以有效加快颈部血流速度,改善颈部血液循环,从而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百会穴压灸联合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压灸组和悬灸组,每组3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压灸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百会压灸,悬灸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悬灸。观察并记录3组治疗前后眩晕程度和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3组治疗前眩晕程度、左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眩晕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压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灸组和悬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升高(P0.05);3组治疗后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灸组优于针刺组和悬灸组(P0.05)。结论百会穴压灸联合针刺可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程度及脑动脉血流速度,从而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5.
压灸百会穴配合针刺夹脊穴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压灸百会穴配合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压灸百会穴配合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66.7%,对照组愈显率为4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压灸百会穴配合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颈性眩晕愈显率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颈性眩晕患者实施无疤痕灸百会穴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完整收集100例颈性眩晕患者,均为本院于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住院病例,随机分组进行研究,对照组实施无疤痕灸百会穴治疗,观察组联合予以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结果:不同的治疗方案之后对两组患者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减分情况进行统计和比较可得存在明显组间差异,观察组的减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治疗方案下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判定,其中观察组16例痊愈,20例为显效,总有效率为94.00%,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颈性眩晕患者实施无疤痕灸百会穴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功能,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八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观察组行颈八针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0 d,并于末次治疗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在治疗前后记录两组临床症状(头痛、旋颈试验、眩晕频率、眩晕时间、眩晕程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高于对照组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头痛、旋颈试验、眩晕频率、眩晕时间、眩晕程度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性眩晕患者中应用颈八针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晕眩、头痛等症状显著好转,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高婷  徐星星  王宝玉 《新中医》2015,47(4):281-282
目的:观察通过热敏灸联合中药热敷治疗并护理颈性眩晕(气滞血瘀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均予推拿及注射用血栓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热敏灸和中药热敷。治疗10天为1疗程,共2疗程。进行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评分。结果: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眩晕、肩颈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5个维度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除头痛外,其它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热敏灸联合中药热敷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良好,值得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实按灸百会穴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实按灸百会穴配合静脉滴注盐酸倍他司汀,对照组采用单纯静脉滴注盐酸倍他司汀。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功能评分等变化。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66.7%,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愈显率为41.7%,总有效率为86.7%,两组经卡方检验,均P<0.05,表明治疗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明显(P<0.01)。结论实按灸百会穴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单纯盐酸倍他司汀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风池、颈夹脊及百会穴在治疗颈源性眩晕方面的疗效较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150例江阴市第五人民医院门诊颈源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风池组、颈夹脊组和百会穴组,各50例。各组分别针刺风池穴、颈夹脊穴及百会穴,1次/d,10次/1个疗程,疗程间隔期休息3 d,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1)风池组有效率82.0%,颈夹脊组有效率94.00%,百会穴组有效率78.00%,针刺颈夹脊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风池及百会穴(P0.05),且风池及百会穴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3个穴位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左椎动脉及右椎动脉的Vs、Vm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5);3)治疗后针刺颈夹脊在ESCV评分、左右侧椎动脉VS、Vm改善方面均优于另外2组(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风池及百会穴,且针刺颈夹穴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参麻葛根汤结合麦粒灸百会穴治疗老年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125例老年眩晕性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63例参麻葛根汤结合麦粒灸百会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及症状改善时间、头晕障碍量表评分(DHI)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83%)高于对照组(87.10%),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及DHI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各组中医症状积分及DHI评分均改善,观察组治疗中医症状积分及DH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麻葛根汤结合麦粒灸百会穴治疗老年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光明中医》2021,36(13)
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原始点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进行治疗的8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刺结合原始点疗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症状发作情况、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眩晕发作频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ESCV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针刺结合原始点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刃针联合美式脊椎矫正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采用刃针联合美式脊椎矫正疗法,对照组36例采用电针颈夹脊联合推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及TCD检测指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7%,治愈率为58.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87.1%。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两组组内比较分值均有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平均血流速度Vm检测指标,对照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联合美式脊椎矫正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颈五针对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针刺颈五针法)和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每组30例。两组均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施治。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改良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和心理及社会适应5项内容评分,并对比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指数、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颈五针可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清降足少阳法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8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124例。治疗组采用清降足少阳法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评定量表评分以及2组治疗后的综合疗效、复发率。结果:2组各有1例未完成3次治疗,予以剔除。治疗3次后,痊愈率治疗组为92. 68%(114/123),高于对照组的76. 42%(94/123);治疗10次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60. 16%(74/123),高于对照组的35. 77%(44/12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 0. 01)。2组颈性眩晕量表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 2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10次后,痊愈患者复发率治疗组为24. 32%(18/74),对照组为50. 00%(22/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取胆经穴为主的清降足少阳法针刺治疗颈性眩晕,能减轻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提高颈性眩晕量表评分,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王仁  章帆  潘照  忻巧娜  沈崇明 《新中医》2018,50(10):170-17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黄芪桂枝天麻汤治疗颈性眩晕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34例颈性眩晕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5例与观察组69例。2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黄芪桂枝天麻汤,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血液黏度及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的变化,并评价2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均下降(P 0.01);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 0.01)。与治疗前比较,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均升高(P 0.01);治疗后观察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水平均降低(P 0.01),观察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 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LVA-PSV、RVA-PSV、BA-PSV均升高(P 0.01),观察组LVA-PSV、RVA-PSV、BA-PSV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 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2.75%,对照组总有效率78.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联合黄芪桂枝天麻汤治疗颈性眩晕急性期患者,可有效降低血液黏度,提高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缓解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医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电针联合小针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予针灸治疗,比较2组总有效率、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比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眩晕、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颈肩痛、头痛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可提高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眩晕症状,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推脊配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推脊配合针刺穴位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穴位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0%和9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4%和84%(P0.05);治疗组在改善症状及颈部血流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脊配合针刺治疗颈型眩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韦氏"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西安市中医医院脊柱科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小醒脑开窍"针刺法和"韦氏"整脊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和"韦氏"整脊手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天,观察临床疗效,比较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8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韦氏"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良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枕下肌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传统针刺治疗,治疗组予针刀局部松解枕下肌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0天,观察临床疗效,比较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眩晕障碍评分(DHI)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33%、65.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VAS评分、DH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VAS评分、DHI评分改善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松解枕下肌群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满意,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