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常规与凝血四项在临产妇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佳木斯市中心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诊治的78例临产妇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到院体检的非妊娠期健康女性78例作为对照组,均行凝血四项及血常规检测,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10.51±0.65)s、凝血酶时间(TT)(15.84±1.20)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8.64±3.59)s、纤维蛋白原(FIB)(4.05±0.78)g·L~(-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临产孕妇血小板(PLT)(188.12±51.23)×10~9·L~(-1)、白细胞(WBC)(9.34±2.73)×10~9·L~(-1)、红细胞比容(HCT)(33.61±2.70)%、血红蛋白(Hb)(112.14±9.52)g·L~(-1)、红细胞(RBC)(3.71±0.42)×10~(12)·L~(-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产妇实施血常规和凝血四项检查,可减少产妇分娩中不良事件,及时发现凝血功能风险,从而进行有效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中期与临产期孕妇的D-二聚体(DDIMER,D-D)、凝血四项变化及检测意义。方法:选取行产前检查的孕期为20~25周孕妇45例为孕中期组,另选同期分娩的孕期为37~42周孕妇45例为临产期组,对两组孕妇的D-D及凝血四项进行检测,并作对比分析。结果:临产期孕妇血浆D-D水平高于孕中期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四项中两组TT及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期孕妇PT明显较孕中期孕妇短,FIB水平明显较孕中期孕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孕期孕妇的纤溶系统及凝血系统存在明显变化,对D-D及凝血四项进行监测,可有效反映孕妇健康状况,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临产孕妇D-二聚体(D-D)和凝血三项指标的变化,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90例临产孕妇和80例健康非孕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D进行检测。结果临产孕妇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显著下降(P均<0.01),FIB、D-D均显著升高(P均<0.01)。结论临产孕妇处于高凝状态,临产前进行凝血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产妇凝血系统功能障碍,对预防产后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产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浆D–二聚体及凝血四项水平变化在孕妇妊娠不同时期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接收的75例孕妇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75例非妊娠女性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及凝血四项水平,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观察组孕妇不同妊娠期的血浆D–二聚体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妊娠时间的增加,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进行性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妊娠时间的增加,FIB呈上升趋势;观察组PT和APTT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且随着妊娠时间的增加,PT与APTT呈下降趋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浆TT水平差异不大,观察组不同妊娠期血浆T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可对妊娠孕妇的凝血状态进行有效评估,掌握其高凝状态,为孕妇安全分娩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1例临产孕妇(实验组)与144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组PT、APTT、Fbg和DD相应与对照组的PT、APTT、Fbg和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1例临产孕妇(实验组)与144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组PT、APTT、Fbg和DD相应与对照组的PT、APTT、Fbg和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D–D)与凝血四项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54例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辉县市人民医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将其列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体检的60名健康者,将其列为对照组。对所有参与人员进行凝血四项及血浆D–D水平的检测,观察并比较两组凝血四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浆D–D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凝血四项指标方面,观察组APTT、TT、PT均长于对照组,血浆D–D水平高于对照组,但是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上加强对肝硬化患者血浆D–D与凝血四项指标的检测,能够对患者病情程度进行预测,对制定治疗方案及改善患者的预后等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凝血四项、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联合检测在产前检测中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罗定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2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妊娠症状及孕周时间分为正常妊娠组(163例)、产科意外组(21例)、合并症组(16例),另取正常未怀孕妇女1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作凝血四项、DD、PLT计数检测。结果:正常妊娠组孕妇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随着时间推移,检测水平不断上升,产科意外组和合并症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与正常妊娠组各阶段孕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正常妊娠组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LT水平在妊娠早期到妊娠晚期随着时间推移,检测水平不断下降,产科意外组和合并症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与正常妊娠组各阶段孕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凝血酶时间(TT)检测结果在不同时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凝血四项、DD、PLT联合检测有助于医生提早掌握孕产妇的凝血状况,有效预防分娩时及产后大出血,确保产妇及胎儿平安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临产孕妇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临产孕妇60例作为观察组,以进行体检的非孕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等凝血指标的水平都要比对照组高,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的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与非孕者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掌握这一点有助于预防产妇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建立清远市人民医院健康足月产妇凝血功能及D–Ⅱ聚体检测项目的参考区间。方法:将2018年1月至12月到本院进行生产的健康足月产妇4801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的非孕妇女250例作为对照组。在sysmex CA7000上检测各研究对象血液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国际比率(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D–Ⅱ聚体等项目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PT、TT和INR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孕妇APTT水平低于对照组,FBG及D–Ⅱ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根据本地区人群特点及本院实验室的特性,建立足月产妇凝血功能及D–Ⅱ聚体的参考区间,有利于临床医生正确评价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凝血功能异常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研究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差异。方法:选取罗定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12月住院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集末梢血,观察组患者采集静脉血,采用血液分析仪检测8项血常规检验指标,分别对两组样本进行重复性验证,比较两组检验结果的差异,并对两组样本进行不同时间段的检测,观察对比不同时间的检验结果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等血常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血小板(PL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红细胞(RBC)等血常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另外,静脉血在0 min、10 min、30 min时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末梢血和静脉血是血常规检查常用样本,两者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别,但相比于末梢血检查,静脉血的结果相对更准确、并且可重复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预防性使用氨甲环酸(TXA)对择期重复剖宫产出血量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3月在宜宾市第一人民院产科因有剖宫产史选择择期剖宫产的孕妇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产妇在术前20min将10mg/kg氨甲环酸注射液加入生理盐水100mL,15min内输注完毕。对照组产妇术前20min采用同样方法静脉输入生理盐水100mL。在胎儿娩出后,两组给予缩宫素注射液缓慢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h出血量及术后24h出血量,并计算产后出血发生率;两组术前及术后48h血常规: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两组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及随访至产后42天两组是否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结果:观察组术中、术后2h及术后24h的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HGB变化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HCT变化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PT、APTT、FI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后出血、不良反应、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择期剖宫产产妇预防性使用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产后出血,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于l临产孕妇凝血及血细胞常规分析的结果,为临床决策提供更有力的辅助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妇产科临产孕妇1450人,为实验组,选取同期本医院健康适龄妇女500人,为对照组,比较2组妇女凝血功能及血细胞计数情况。结果实验组FTT、APTT、TT时间短于对照组,FBI含量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红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血液高凝,容易产生分娩时栓塞等并发症,因此,分娩前进行血液凝血因子及血细胞检查,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联合凝血三项对产前孕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台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DIC孕妇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A和40例健康未孕女性志愿者作为对照组B。三组研究对象入院后均检测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指标对DIC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D–D、FIB水平高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对照组A的D–D、FIB水平高于对照组B,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APTT均低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对照组A的PT、APTT低于对照组B,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显示,各指标诊断DIC的曲线下面积(AUC)由高至低分别为联合检测(0.918)、APTT(0.780)、D–D(0.778)、FIB(0.765)、PT(0.677)。结论:D–D联合凝血三项检测对产前孕妇DIC的诊断效能较高,对孕妇产前筛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不同给药途径防治高危妊娠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高危妊娠孕妇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行剖宫产,在胎儿娩出后,均采用缩宫素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250ug手臂三角肌肌内注射治疗。观察组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250ug子宫体肌内注射治疗。比较两组产妇术中、术后2h及术后24h的出血量;术前及术后2天抽取产妇静脉血检测血细胞分析: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水平;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结果:观察组术中、术后0~2h及术后2~24h的出血量低于相对应时间点对照组出血量(P0.05);术后,两组RBC、Hb和HCT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RBC、Hb和HC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PT、APTT、FIB、D-D水平低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PT、APTT、FIB、D-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宫体肌内注射卡前列素氨三醇防治高危妊娠剖宫产产后出血效果佳,减少术中术后的出血量,并改善凝血功能,是较好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妊娠期贫血患者采用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妊娠期贫血患者9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健康孕妇98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进行常规采血检验,并对比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50%为小细胞贫血,43.8%为大细胞贫血;小细胞贫血在孕早期发生率较高,孕晚期发生率较少,大细胞贫血与之相反。小细胞贫血患者,各项血液检测指标,除红细胞(RBC)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大细胞贫血者,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体积(MCV)高于对照组,RBC、血红蛋白(Hb)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查,能通过各项血液指标的异常变化,提示患者的贫血情况,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血常规检验中采用不同方法采取的血标本对于血常规检查的准确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门诊化验血常规健康人员180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人。观察组采取静脉采血方式,对照组采取末梢循环采血方式,比较两组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比较,观察组为(320.88±29.88)g/L,对照组为(323.54±29.09)g/L,两组无差异(P0.05)。但两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浓度和血小板浓度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红细胞比容、血小板浓度和血红蛋白浓度均低于观察组。结论:采血方式不同,检测的血常规检查结果会受到影响,在采集血标本时,应选择静脉采血方式,以提高血常规检查的准确性,减少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利凡诺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中期妊娠引产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惠东县多祝镇卫生院100例中期妊娠引产孕妇,随机分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孕妇利凡诺单一治疗,观察组给予利凡诺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孕妇引产相关指标、产后引产效果。结果:观察组引产成功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平均引产时间为(19.61±6.87)min,低于对照组平均引产时间(30.85±13.07)min,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平均产后出血量为(77.21±22.89)mL,低于观察组平均产后出血量(96.67±27.98)m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Ⅲ级及Ⅳ级引产腹痛人数低于对照组Ⅲ级及Ⅳ级引产腹痛人数,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利凡诺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中期妊娠引产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生血宁联合琥珀酸亚铁片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IDA)的效果。方法:选取新乡市中心医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妊娠期IDA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孕妇仅给予琥珀酸亚铁片治疗,观察组孕妇则在其基础上服用生血宁片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血常规指标[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变化,分析治疗1个月内两组孕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孕妇Hb、MCV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孕妇RDW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个月内,观察组孕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生血宁联合琥珀酸亚铁片治疗妊娠期IDA效果较为理想,对疾病预后转归有利。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妊娠期妇女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日本生产的Sysmex CA-50半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早期妊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值差异不显著;中期妊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值差异显著;晚期妊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差异显著.结论:了解妊娠期孕妇凝血四项的变化,对预防产妇意外、血栓形成和防止DIC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