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喷洒亚甲蓝对萎缩性胃炎并肠上皮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126例胃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病例常规活检后予0.5%亚甲蓝作黏膜染色,对异常染色区追加活检,对比分析染色前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结果:①普通胃镜直视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0.3%,染色胃镜直视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5.4%;②染色后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检出率77.8%,不典型增生检出率38.1%,均较染色前有所提高(P<0.01).结论:染色胃镜对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优于普通胃镜.  相似文献   

2.
目的:重点探索病理诊断与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挑选的研究对象是2013年年初-2014年年底在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10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比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和胃镜检查结果。结果:全部患者均通过胃镜诊断,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总共有106例患者。病例诊断结果为:83例患者被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3例被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其中45例患者伴肠上皮化生,11例患者伴异性增生。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达到78.30%。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AB与ABC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和胃镜检查有相关性,病理诊断结合胃镜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慢性胃炎的病理组织学表现及其与胃镜检查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对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七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病理组织学检查和胃镜检查,对两种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非萎缩性胃炎患者68.33%,以黏膜红斑等主要胃镜表现;萎缩性胃炎患者31.67%,以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等为主要胃镜表现;胃镜检查的非萎缩性胃炎以及萎缩性胃炎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分别为85.37%、78.95%。结论:慢性胃炎患者中以非萎缩性胃炎最为常见,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存在差异,临床应将二者结合使用,最终以病理学诊断作为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符合率。方法:分析67例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和26例胃癌手术的病理诊断,对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胃镜下诊断为CAG的67例患者仅有18例与病理诊断腺体萎缩相符,22例出现肠化,萎缩伴肠化13例。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26.86%。结论:对于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确诊,不仅要关注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表现,也不应忽略内镜下结节样病变,并在内镜指导下进行病理检查,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慢性胃炎胃镜下形态与组织病例改变情况进行调查。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167例慢性胃炎患者,入院后均行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调查两种检查结果并比较分析。结果:胃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21例,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24例,胃镜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146例,病理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143例,两种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在非萎缩性胃炎中的敏感度为94.7%,阳性预测值为92.5%;其在萎缩性胃炎中的敏感度为95.2%,阳性预测值为94.8%。146例非萎缩性胃炎患者有17例病理诊断存在淋巴滤泡,4例病理诊断为肠化生,19例病理诊断为活动性类症,78例病理诊断为幽门螺杆菌阳性。胃镜检查萎缩部位在胃窦者13例,部位在胃小弯者7例,在胃底、胃大弯者1例;病理检查萎缩部位在胃窦者15例,在胃小弯者6例,在胃底、胃大弯者3例。结论:单一胃镜检查敏感度略低,因此需要结合病理检测共同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与病理诊断,探讨中医药治疗的效果和优势。方法选择132例行胃镜与病理诊断的慢性胃炎患者,根据中医证型给予适当的中医药治疗,观察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符合率及中医治疗效果。结果经病理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65.15%),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26.52%),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1例(8.33%);中医治疗的显效率为87.88%。胃镜表现越多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的特异性越高。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的效果局限,因此应该以病理诊断作为此病的确诊手段,再根据中医证型进行恰当的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6):192-195
目的:探讨慢萎颗粒对高原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氨基己糖(HS)、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CAG伴异型增生(Dys)和(或)肠化生(IM),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慢萎颗粒口服,对照组采用摩罗丹口服,用药6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黏膜病理的变化,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胃液HS及EGF水平变化。结果:慢萎颗粒在缓解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方面较摩罗丹组明显为好;在改善胃镜下异型增生及肠化方面明显优于摩罗丹组;能明显降低萎缩性胃炎黏膜EGF水平;能明显提高萎缩性胃炎黏膜HS水平。结论:慢萎颗粒能较好的缓解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胃镜下胃黏膜病理组织异性增生及肠化生,能提高萎缩性胃炎黏膜HS水平,降低萎缩性胃炎黏膜EGF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提高CAG的诊断率。方法:分析86例胃镜诊断为CAG和(或)病理诊断为CAG的病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胃镜下诊断为CAG倾向的26例病人,其中17例与病理结果符合,符合率为65.4%,病理诊断为CA的病人占72例,其中胃镜诊断为CAG倾向者15例,仅占20.1%,CAG患者的HP感染率为97%。结论: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CAG的一致性存在较大区别,大部分患有CAG的病人在胃镜下,其特征性表现被其他病变掩盖。提高对病变的边缘及周边黏膜组织进行仔细观察并进行活检,有助于提高CAG患者的疾病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一、病例选择39例慢性胃窦炎中,28例经胃镜检查以及活检确诊。胃镜检查按Schindler分类标准,19例属慢性浅表性胃炎,4例为浅表萎缩性胃炎。组织学分类按Wood标准,属浅表性胃炎,其中3例见胸腺化生,2例部分腺体轻度间变,治疗后都进行胃镜及活检复查。11例经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180-1182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内蕴证患者胃镜像及其病理学表现,探讨浊毒证胃镜像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入选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证患者99例,由专职医师进行胃镜检查和组织活检,记录其内镜下形态学表现,比较其胃镜像与病理学表现。结果胃镜下的各种表现对应病理诊断的各种比较,在统计学方面没有意义(P>0.05),因此胃镜下的所有表现对应的病理学诊断的阳性率我们不认为有区别。本研究发现对病理学诊断有萎缩的,胃镜像正确率最高的是结节状,为60.50%;对病理学诊断有肠上皮化生的,胃镜像正确率最高的是黏膜粗糙,为89.43%;对病理学诊断有异型增生的,胃镜像正确率最高的是结节状为64.31%。结论:胃镜和病理检查是目前诊断CAG的最好方法,CAG浊毒证在胃镜下有多样的表现,胃镜下的任何一种表现都不能肯定或否定CAG浊毒证在病理学诊断中的任何一项,病理检查的微观辨病、胃镜表现与中医宏观辨证相结合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当出现异型增生、萎缩、肠化的诊断中的一项,或兼而有之时,可决定CAG的诊断,所以当发现结节状改变在胃镜下出现时和(或者)黏膜粗糙时,对诊断CAG浊毒证有着重大意义,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亚甲蓝染色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的准确性及联合超声内镜(EUS)、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胃部隆起病变诊治中的安全可行性。方法筛选普通白光胃镜检查提示存在可疑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112例(肠上皮化生组)和直径小于2.0 cm的胃部隆起性病变患者70例(隆起病变组)。肠上皮化生组中56例采用NBI观察,以发现胃上皮表面浅蓝色的嵴状结构(LBC)为肠上皮化生特征,在LBC处取活检2块,未见LBC在白光内镜观察可疑病变最严重部位活检2块;另56例进行亚甲蓝染色观察,以亚甲蓝喷洒胃黏膜,冲洗后观察可疑部位活检2块进行病理评价,比较分析NBI靶向活检与亚甲蓝染色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准确性。隆起病变组患者采用NBI观察,进一步行超声内镜扫描了解病变层次结构以及内部回声,符合EMR指征患者接受EMR,以内镜切除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上述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比较。结果 NBI发现LBC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性为87.0%、特异性为90.0%,内镜下亚甲蓝染色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90.9%,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隆起病变组均有病理结果,术前检查与最终病理结果相符67个病变,总病变诊断准确检出率95.7%(67/70),仅2例患者出现创面出血,经内镜下处理均得以治愈,无穿孔、创面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NBI电子染色靶向活检可以部分替代染色内镜的作用,临床应用可以提高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应用NBI联合EUS检查胃部病变,术前可准确判断病变性质及层次、结构,指导EMR安全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化痰消瘀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68例CAG伴肠上皮化生或中、重度异型增生患者,均予口服化痰消瘀方,1剂/d,分2次服用,疗程为180d,治疗前后均行电子胃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 总有效率为94.78%;其中萎缩改善率为75.57%,肠上皮化生改善率为56.98%,不典型增生改善率为59.20%;胃痛改善率为87.31%,嗳气改善率为87.19%,食欲减退改善率为87.39%,各项临床病理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化痰消瘀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卢泳  王家涛  陈日新 《中国针灸》2005,25(7):457-459
目的:寻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化生的有效方法.方法:将51例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伴有肠化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组(26例)和单纯中药组(25例).单纯中药组以衍化四君子汤加减;针药结合组以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为主穴针刺并加中药治疗,中药同单纯中药组.经3个月治疗后,复查胃镜和病理,以临床症状、胃镜观察、黏膜组织病理活检等为指标,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二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胃镜检查方面,针药结合组的总有效率88.46%优于单纯中药组的64.00%(P<0.05);对肠化生的病理改善方面,针药结合组的总有效率84.62%亦优于单纯中药组的64.00%(P<0.05).结论:针药结合可作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较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萎宁胶囊对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口服胃萎宁胶囊,4粒,每日3次,疗程为60 d,治疗前后均行电子胃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临床证侯疗效有效率为95.6%(P<0.01);肠上皮化生转化率为48.5%(P<0.01).结论:中药制刑胃萎宁胶囊对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萎缩性胃炎(CAG)133例,其中中西医结合分型治疗106例,胃泌素治疗27例。治疗前后均经胃镜及活检病理对比观察,治疗后由 CAG 或浅表萎缩性胃炎(CSAG)逆转为浅表性胃炎及由 CAG 变为 CSAG 者共占59.43%,而胃泌素组仅占29.63%,P<0.01,上腹胀感及疼痛中药组显效各为74.71%及65.98%,亦比胃泌素组高。讨论了中药及胃泌素治疗的依据,并认为评价疗效主要应以胃镜及活检病理为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萎胃散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血清EGF、GH的影响,探讨萎胃散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及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阻断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经胃镜加病理检查确诊的CAG患者140例进行分组对照治疗,其中萎胃散治疗组70例,胃复春对照组7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EGF、GH水平。结果:CAG萎胃散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14%,胃复春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85%,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治疗组也有改善作用,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萎胃散治疗CAG有明显的效果,对胃癌前病变也有改善作用,并可能通过影响CAG患者血清EGF、GH的水平而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胃病,病程长、反复发作、易发生癌变,属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临床多表现为胃脘疼痛、腹胀、嗳气、恶心等症状,胃镜检查表现为胃黏膜变薄,固有腺体的减少或消失,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化生,其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发现和胃黏膜活组织检查的病理所见。本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呕吐"范畴。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退行性胃黏膜病变,久治不愈,部分病例可能癌变,  相似文献   

18.
萎胃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萎胃散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血清EGF、GH的影响,探讨萎胃散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阻断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经胃镜加病理检查确诊的CAG患者140例进行分组对照治疗,其中萎胃散治疗组70例,胃复春对照组70例。两组均3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EGF、GH水平。结果萎胃散治疗组有效率为77.14%,胃复春对照组有效率为62.85%,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治疗组也有改善作用,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萎胃散治疗CAG有明显的效果,对胃癌前期病变也有改善作用,并可能通过影响CAG患者血清EGF、GH的水平而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检查的相关性。方法:对132例胃镜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胃镜下表现与其病理诊断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32例胃镜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与病理检查结果相符的病例数为104例,符合率为78.78%。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与病理检查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差异,两者相结合能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胃功能三项检验诊断慢性胃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罗山县人民医院在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240例疑似慢性胃病变患者,分别进行胃功能三项检验诊断,包括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及胃泌素17(G–17),以胃镜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胃功能三项诊断慢性胃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胃功能三项诊断慢性胃病变检验灵敏度为88.89 %、特异度为99.51 %、准确率为97.92 %。早期胃癌患者PGⅠ表达水平低于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PGⅡ表达水平低于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G–17表达水平高于胃溃疡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PGⅠ、G–17表达水平高于胃溃疡患者,PGⅡ表达水平低于胃溃疡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慢性胃病变患者采用胃功能三项检验诊断,操作简单、诊断效能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