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HICH)早期CT表现及血肿特点与活动性脑出血的关系。方法对95例HICH患者进行CT动态观察,根据发生活动性出血与否分组,按出血部位(基底节区、脑叶、脑干、小脑)、血肿形态(规则形、不规则形)、出血量(30 mL、30~60 mL、60 mL)等进行早期活动性出血的相关研究。结果继出血组患者出血部位的分布构成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继出血组患者脑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或外侧裂的比例、不规则形血肿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继出血组与对照组的脑出血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或外侧裂、血肿形态(不规则形)及脑出血量(30 mL)与早期活动性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密切关注HICH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进行脑CT复查,对早期发现活动性出血,予以积极处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立体定向下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以期能够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提供相关数据参考。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15例,应用立体定向下血肿穿刺引流术方法)和对照组(15例,应用常规保守治疗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肿减少量、再出血发生率以及预后良好率。结果:①试验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减少量为(38.30±9.11)m L,对照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减少量为(5.45±2.26)mL,试验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减少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 0.05);②试验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再出血发生率为6.67%(1/15),对照组为6.67%(1/15),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再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试验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良好率为93.33%(14/15),对照组为40.00%(6/15),试验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④试验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不良率为6.67%(1/15),对照组为60.00%(9/15),试验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不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立体定向下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复发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和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复发性脑出血的预防与治疗措施.方法:比较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情况,将存活的24例与死亡的8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临床资料(血压、血脂、出血部位、出血量等)和治疗等情况进行比较.并在治疗后随访存活患者1年后预后情况.结果:32例复发性脑出血患者治疗结果,治愈18例,好转6例,死亡8例,有效率占75%.住院时间为7~68d,平均19.5d.死亡患者死亡年龄平均为65.1±1.2岁;存活患者年龄平均为43.1±1.4岁,二者进行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存活例复发性脑出血患者治疗结果患者年龄小于死亡患者.性别两组无差异(P>0.05).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血压、血脂、出血部位、出血量和治疗等情况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活患者出血位置以基底节最多,死亡患者以脑干出血为主.24例存活患者中仅有1例出血次数≥3次,死亡患者7例均为出血次数≥3次.1年后随访,存活患者中1例患者死亡,1例出现出血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CT特征与预后的相关因素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CT影像资料,对其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再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在出血部位方面,主要以基底节区为主,其次在丘脑区和脑叶区,最后为小脑区和脑干区。在出血量方面:17例(25.76%)患者30 mL,30 mL 24例(36.36%)患者60 mL,25例(37.88%)患者 60 mL。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不同出血部位发病3个月的情况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出血部位破入脑室的患者其预后的不良情况比较严重。结论:临床上可以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作为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患者的出血破入脑室的情况与其预后的情况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创伤性迟发性脑出血(DPTH)的相关高危因素,总结其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脑出血患者,患者可分为DPTH组与非DPTH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出血部位以及出血量等。结果DPTH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其发生率高于非DPTH组(P0.05);DPTH组患者出血量高于非DPTH组(P0.05)。两组患者糖尿病发生率、高血脂发生率以及出血部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TH组共有患者24例,经手术治疗后均得到好转,无患者死亡。结论高血压与出血量与DPTH的发生有关,而临床进行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室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脑室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同期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脑室镜组的总有效率为71.9%(23/32),显著高于开颅组的46.7%(14/30),P<0.01;其中脑室镜组在出血量30~80mL,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开颅组(P<0.05);而开颅组在≥80mL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脑室镜组(P<0.01);在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脑室镜组也显著优于开颅组(P<0.05)。结论:脑室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损伤小,且出血量在30~80mL,临床效果较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正一般资料选取南通市中医院神经外科在2008—2015年收住入院治疗GCS评分≤11分的脑出血患者168例,其中男性89例,女性79例。患者年龄分布:40~50岁21例,51~60岁34例,61~70岁53例,70岁以上60例,平均(66±5.5)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脑出血127例,小脑出血9例,丘脑出血23例,大脑皮层下出血9例。其中脑出血伴破入脑室系统患者14例。血肿量依据多田氏公式(体积V=π/6×a长径×b宽径×m层厚×c层数)计算,血肿量处于7~95 mL,平均约43.2 mL。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应激性高血糖持续时间对预后的风险分析。方法:选取310例脑出血患者分析应激性高血糖产生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应激性高血糖持续时间组与脑出血预后不良率的关系。结果:入院时GCS评分低,出血量大,血肿破入脑室是影响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脑出血患者应激性高血糖下降天数与疾病的预后有相关性(r_s=0.461,P0.001),随着应激性高血糖持续时间延长,脑出血患者病情预后越差(P0.001)。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病情重,出血量大,血肿破入脑室是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应激性高血糖持续时间越长,患者疾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种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入院时出血部位、血肿量、分别选择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清除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不同术式,对高血压脑出血182例进行治疗,并研究不同术式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82例脑出血中,死亡35例,存活147例。结论:根据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血肿量,为患者选择最佳的手术治疗术式,能够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针灸、白虎承气汤加减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在30 m L以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阳江市中医医院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在30 mL以下)患者共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和白虎承气汤加减。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血肿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69.05%)低于观察组(90.48%)(P0.05);观察组治疗后ADL和NIHSS评分分别为(89.02±8.46)分和(4.12±2.48)分,对照组治疗后ADL和NIHSS评分分别为(78.02±9.02)分和(8.29±3.74)分,观察组的治疗后ADL和NIHS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的治疗后ADL和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患者血肿量减少人数为18例,对照组治疗后患者血肿量减少人数为14例,两组血肿量减少人数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在30 mL以下)患者在西医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和白虎承气汤加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疗效和脑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2种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治疗破入脑室的丘脑出血的优缺点。方法将破入脑室的丘脑出血患者分为2组,单管组45例采用经血肿中心到第三脑室单管置管引流;双管组45例分别以血肿中心和侧脑室为靶点,双管置管引流。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术后3个月ADL评分。结果 2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双管组手术时间((90±23)min)显著长于单管组((60±15)min)(P〈0.01),术中出血量((11±2)mL)显著多于单管组((5±3)mL)(P〈0.01),拔管时间((3.0±1.5)d)显著短于单管组((7.5±1.5)d)(P〈0.01);术后3个月ADL评分2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治疗破入脑室的丘脑出血,与双管置管引流手术相比,单管双靶点置管引流手术虽带管时间长,但近期疗效相同,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神经内镜辅助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广州市增城区中医医院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结合临床随机表法将其平均地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使用常规骨瓣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与小骨窗开颅神经内镜辅助脑内血肿清除术,对比两组血肿清除率、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时间和患者术后3个月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的血肿清除率是93.3%,并发症的发生率是8.9%,手术时间(68.8±11.9)min,预后生活质量评分(83.4±4.2)分,对照组的血肿清除率77.8%,并发症的发生率是28.8%,手术时间(94.2±20.8)min,预后生活质量评分(67.2±4.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小骨窗开颅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够有效地提高血肿清除率,减少手术时间和并发症,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复发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和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复发性脑出血的预防与治疗措施。方法:比较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情况,将存活的24例与死亡的8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临床资料(血压、血脂、出血部位、出血量等)和治疗等情况进行比较。并在治疗后随访存活患者1年后预后情况。结果:32例复发性脑出血患者治疗结果,治愈18例,好转6例,死亡8例,有效率占75%。住院时间为7~68d,平均19.5d。死亡患者死亡年龄平均为65.1±1.2岁.;存活患者年龄平均为43.1±1.4岁,二者进行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存活例复发性脑出血患者治疗结果患者年龄小于死亡患者。性别两组无差异(P〉0.05)。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血压、血脂、出血部位、出血量和治疗等情况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活患者出血位置以基底节最多,死亡患者以脑干出血为主。24例存活患者中仅有1例出血次数≥3次,死亡患者7例均为出血次数≥3次。1年后随访,存活患者中1例患者死亡,1例出现出血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联合子宫背带式缝合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东莞台心医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4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缩宫素联合传统缝合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联合背带缝合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产后出血量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约为(651.7±152.4)mL,与同期对照组产妇(649.2±170.8)m 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2 h、24 h出血量为(357.2±81.3)m L、(402.4±102.8)mL,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患者(447.1±91.9)mL、(496.2±118.6)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另外,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低于同期对照组发生率4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联合背带缝合治疗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可有效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产妇的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因此该方法可广泛适用于产后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小脑出血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49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死亡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死亡12例.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出血量分别为(16.75±2.7)ml和(12.33±2.6) ml,死亡患者起病后昏迷、收缩压>180mmHg、血肿破入脑室、合并脑水肿、合并应激性溃疡分别占死亡病例的41.67%、66.66%、75%、58.33%、66.66%,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小脑出血患者的死亡与其起病后意识障碍较重、血压升高明显、出血量相对较大、合并应激性溃疡、血肿破入脑室、合并脑积水密切相关,根据病情尽早手术可降低死亡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将所有患者分为END组(n=57)和非END组(n=43),收集整理2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肿体积、入院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出血是否破入脑室等资料,分析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END组入院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脑内血肿体积、出血破入脑室比例均高于非END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破入脑室[OR=4.283,95%CI(1.425,12.526),P=0.007]和白细胞计数升高[OR=1.338,95%CI(1.027,1.527),P=0.031]是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出血破入脑室概率越大、白细胞计数越高,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就越高,患者预后便越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綦江区文龙街道卫生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其临床治疗手段分成两组(微创组、保守组),每组19例,微创组患者给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保守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临床治疗结果显示,微创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3.38±4.95)分和保守组(22.85±5.17)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7%)和保守组患者(78.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8%)和保守组患者(47.4%)相比,差异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降低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自发小脑出血的病因、临床症状、 CT表现、治疗措施及预后。方法 :总结分析 45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 CT资料。结果 :本病多见于 6 0岁以上 ,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要病因。症状有小脑本身症状及邻近组织受压症状两类 ,预后与出血量及出血部位相关。结论 :出血量≤ 10 m L、无或四脑室变形受压较轻 ,表现小脑本身症状 ,预后良好 ;出血量 >2 0 m L、有意识障碍、脑室系统及脑干受压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骨窗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脑出血疗效对比。方法:将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7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各项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肿清除率为94.87%、预后良好率为84.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5%,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入住ICU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并发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疗效更佳,有利于提高血肿清除效果,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改善患者预后,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与开颅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许昌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行开颅手术,观察组行神经内镜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疗效、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为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应用神经内镜手术优于开颅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能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