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褪黑素合用电针对大鼠下丘脑弓状核中β-内啡肽样免疫阳性反应强度及其前体--前阿黑皮原(POMC)mRNA表达的影响,以探讨褪黑素加强电针镇的机理。方法: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和原痊杂交组织化学技术,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测定其积分光密度(IOD)值。结果:腹腔注射褪黑素60mg/kg,30min时合用电针30min后,脑内β-内啡肽样免疫阳性物质积分IOD值明显降低;10h后脑内POMCm RNA阳性物质积分IOD值明显增高。结论:褪黑素加强电针镇痛效应的机制可能与促进脑内β-内啡肽的释放和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研究电针镇痛作用下,脑和脊髓P物质的量的变化。对实验组大鼠进行电针并对下丘脑、脑干和脊髓的P物质进行放射免疫测定。对照组不给电针,其它处理与对照组相同。对痛阈提高组大鼠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电针组比对照组下丘脑的P物质明显降低,而脑干和腰髓部位升高。此实验表明脑干和脊髓P物质与针刺镇痛的下行性抑制亦能有联系。并对其机制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正> 本世纪七十年代初,Simon,Pert和 Terenius 三个实验室分别独立地确定在体内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着特异的阿片受体。随后,Hughes 等成功地从猪脑中分离提取出两种具有阿片活性的五肽—甲硫-脑啡肽和亮-脑啡肽。在此以后,人们又从垂体中发现了阿片活性更强的β-内啡肽和强啡肽。这些内源性阿片样物质(OLS)的发现,为疼痛生理之研究打开了新的突破口.1975年,Mayer 等首次报告了静脉内注射特异的阿片受体阻断剂纳络酮可以翻转针刺的镇痛作用.这就提示在针刺镇痛的机制中可能有 OLS 参与,但尚不能明确在OLS 这一族化合物中哪一个具体组分在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育亨宾鞘内注射对电针镇痛及脑内β-内啡肽释放的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鞘内注射α2受体拮抗剂育亨宾(30μg/8μl)可明显抑制电针镇痛,作用维持15分钟,作用最强时痛阈降至佯针水平,此时,电针所引起的侧脑室灌流液中β-内啡肽含量的升高也被抑制,β-内啡肽含量降至佯针水平,而育亨宾本身对基础痛阈及灌流液中β-内啡肽含量均无影响。结果提示,电针镇痛其所引起的β-内啡肽的释放与脊髓α2受体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5.
天灸对环磷酰胺大鼠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天灸 ,又名自灸或称发泡疗法 ,是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作用的药物敷于穴位或患部 ,使局部充血、起泡有如灸疮而得名。对皮肤有刺激起泡作用的药物有毛茛叶、芥子泥、旱莲草、斑蝥、蒜泥等[1 ] 。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 ,针灸防治放化疗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效果 ,但针灸抗化疗副作用的调节机理尚不清楚。近年来的研究表明[2 ] ,阿片类物质对免疫系统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一些免疫细胞还可产生和释放内阿片肽[3~ 5] ,表明内阿片肽很可能是一种内源性的免疫调节物质。我们曾经观察到天灸对环磷酰胺大鼠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有较好的改…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脑-肠轴角度探讨针刺在预防和治疗应激性胃黏膜损伤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1组、模型2组、治疗组、预防组,每组8只。采用乙醇灌胃法造成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模型。治疗组先造模后针刺,预防组先针刺后造模;模型1组和模型2组的造模时间分别同治疗组和预防组。穴选"足三里"中脘"内关",针刺干预5 d。实验结束前1 h各组用10%炭粉混悬液灌胃,然后取材,计算炭粉推进百分率(胃肠推进百分率),肉眼观察大鼠的胃黏膜形态,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和下丘脑中β-内啡肽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两个模型组的胃肠推进百分率均明显降低(P<0.05),肉眼可见胃黏膜损伤明显,损伤指数明显升高(P<0.05,P<0.01),血浆及下丘脑中β-内啡肽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与相应的模型组相比,预防组的胃肠推进百分率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和预防组大鼠的胃黏膜损伤程度明显减轻,损伤指数明显降低(P<0.05,P<0.01),血浆中β-内啡肽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下丘脑中β-内啡肽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针刺能促进胃黏膜损伤的修复,提高胃肠功能,与其降低血浆中β-内啡肽含量,增加下丘脑中β-内啡肽含量有关。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预防胃黏膜损伤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8.
红花对脑缺血大鼠不同脑区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刘一涛,慕容慎行,许国英近年来,神经肽与缺血性脑损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是内源性阿片肽的一种,许多研究表明,β-EP在脑缺血中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我... 相似文献
9.
10.
不同频率电针对荷瘤小鼠脑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电针对荷瘤小鼠脑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癌性疼痛的最佳治疗参数。方法:采用接种S-180肉瘤细胞于小鼠皮下建立肿瘤小鼠模型,用电针仪对荷瘤小鼠耳穴进行不同频率刺激并与正常小鼠对照,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方法检测电针后小鼠脑β-EP含量。结果:(1)正常小鼠脑β-EP含量比荷瘤未电针小鼠低,P<0.05;(2)2Hz、20Hz、100Hz、疏密波4种不同频率电针组小鼠脑β-EP含量与荷瘤未电针小鼠组相比较,P<0.05,疏密波组小鼠脑β-EP含量最高,且与2Hz、20Hz、100Hz 3种固定频率电针组相比较,P<0.05;(3)2Hz、20Hz、100Hz 3种固定频率的电针小鼠脑β-EP含量相互之间P<0.05。结论:(1)荷瘤小鼠脑β-EP含量比正常小鼠脑β-EP含量高;(2)不同频率电针均可增高小鼠脑β-EP含量,疏密波组小鼠脑β-EP含量最高;(3)2Hz、20Hz、100Hz 3组中,随着频率增高小鼠脑β-EP含量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1.
七十味珍珠丸对脑损伤大鼠脑内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通过对脑损伤大鼠脑内β-内啡肽(β-EP)含量测定,研究七十味珍珠丸(RNSP)治疗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 。方法:RNSPig给药后,制成脑损伤病理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脑内β-EP含量。结果:RNSP1.0、0.5、0.25g/kg均具有显著降低脑损伤所致大鼠脑内β-EP含量升高的作用(t=5.177、4.775,P〈0.001,t=2.810,P〈0.05)。结论:RNSP治 相似文献
12.
大鼠C纤维在电针镇痛中与脊髓内5-羟色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观察到,电针大鼠“环跳”穴可明显降低脊髓内5-羟色胺(5-HT)的含量和增加5-羟吲哚乙酸(5-HIAA)的含量,而在以辣椒素毁损C纤维后的大鼠,电针对5-HT和5-HIAA的上述影响明显减弱,由此提示辣椒素敏感的C纤维可参与电针促进脊髓内5-HT释放和利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核团微穿刺和放免技术,检测针刺对大鼠β-内啡肽(B-Ep)含量。结果表明,针刺可致下丘脑室旁核(PVN)、视上核(SON)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β-Ep含量显著降低,垂体后叶和脊髓腰段内含量升高,外侧视前区、垂体前叶和血浆内含量无明显变化。提示β-Ep参与针刺镇痛可能通过PVN、SON、PA G和脊髓等神经结构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的治疗频度、刺激强度、疗程,对大鼠体重的影响,及不同疗程血浆、脑垂体及下丘脑β-内啡肽(β-EP)含量变化,分析针刺减肥的作用机制。方法:共140只雌性Wistar大鼠,第一批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mA-1次(t)/d,5 mA1t/d,1mA-1t/2d,5mA-1t/2d,1mA-1t/周(W),5mA-1t/周组,共7组(每组10例)。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阳陵泉",频率2/15Hz,持续时间30 min,共观察4周。第二批7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去卵巢模型组(n=30)、去卵巢加电针组(n=30);后两组又分别分为2天、2周、3周亚组。电针用频率2/15Hz,强度1mA-1t/d,持续时间30min,每日1次,分别给予2天、2周、3周;记录针刺前后的体重变化。实验结束采集动物血浆、脑垂体及下丘脑组织(匀浆、离心、取上清液),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β-EP含量的变化。结果:①在CCI大鼠上,每天和隔天针刺对大鼠体重增长的抑制作用强于1针/周(P<0.05);②与正常对照组比,在去势大鼠上,电针可明显抑制体重的快速增长(P<0.05);③与相应的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可明显降低去势大鼠血浆β-内啡肽的水平(P<0.05)。结论:电针抑制大鼠体重增长的作用可能与其减低血中β-内啡肽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本实验研究针刺镇痛与中枢P物质间的关系。实验大鼠分为二组:一组给予电针处理,另一组作为对照。电针前后分别以扭尾实验测痛阈。测痛后立即断头取脑和脊髓,分别测下丘脑、脑干和腰髓P物质的含量水平。P物质用放免法测定。结果电针镇痛组的动物针后痛阈较针前提高135.0%。对照组不用电针,痛阈也无明显改变。电针镇痛有效的动物,其P物质在下丘脑较对照组为低,而在脑干和腰髓则较对照组为高。结果表明:电针镇痛增加P物质在下丘脑的释放,而在脑干和腰髓则降低释放增加储存。电针镇痛可能部份的通过对中枢P物质的影响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β-内啡肽与中医“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彦敏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4):67-68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β-内啡肽与中医脾虚证在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行两者之间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中医脾的本质,为进行中医五脏本质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中西医结合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8)
目的:研究电针疗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及β-内啡肽的影响,探究电针疗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SPF级SD雌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西药组和电针组,采用双侧卵巢切除和慢性不可预见刺激结合建立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模型。电针组采用电针刺激"百会"、双侧"肾俞"、双侧"三阴交"。连续治疗28 d,观察大鼠动情周期、糖水偏嗜实验结果,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CRH、ACTH、CORT、β-EP的含量。结果: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及西药组糖水消耗率升高(P0.05),电针组、西药组及假手术组血清中CRH、ACTH、CORT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西药组及假手术组β-EP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疗法可以通过调节围绝经期抑郁症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以及β-EP含量,缓解围绝经期抑郁症症状起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小儿退热解毒颗粒对发热大鼠下丘脑中β-内啡肽(β-EP)和神经降压素(NT)含量的影响。方法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10只和模型对照组、小儿退热解毒颗粒组各13只。模型对照组、小儿退热解毒颗粒组用酵母混悬液造模。造模结束后,小儿退热解毒颗粒组给予小儿退热解毒颗粒42g/kg,灌胃容量10mL/kg;模型对照组给予等容量蒸馏水,正常对照组不予处理。观察给药后2 h体温变化值(△T),测定β-EP和NT含量,并将△T分别与下丘脑中β-EP和NT的含量变化进行相关分析,观察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小儿退热解毒颗粒组给药2h后体温明显下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儿退热解毒颗粒组给药2 h时△T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儿退热解毒颗粒组β-EP、NT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小儿退热解毒颗粒组的△T与β-EP、NT含量均呈正的直线关系。结论小儿退热解毒颗粒可通过影响下丘脑中β-EP和NT的含量而发挥其解热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补脑膏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海马谷氨酸和血浆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探讨补脑膏改善VCI大鼠认知障碍的机制.方法:采用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结合腹腔注射硝普钠降低血压改良法制备拟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模型,检测大鼠学习能力及脑组织中Glu的含量及血浆β-EP的含量.结果:补脑膏大剂量组能明显缩短大鼠受电击后的反应期,降低脑组织中Glu含量,升高血浆中β-EP含量.结论:补脑膏大剂量组有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认知障碍的作用,其作用与减少脑内Glu含量,升高血浆中β-EP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