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混悬液佳维体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我院神经外科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经鼻饲肠内营养混悬液佳维体,对照组管饲家庭自制流质饮食。比较两组病人肠内营养指标的变化,并观察肠内营养支持期间病人的胃肠道反应及GCS评分。结果实验组部分营养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胃肠道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意识有改善(P〈0.05),预后良好。结论肠内营养混悬液佳维体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支持效果优于家庭自制流质饮食,胃肠道并发症较低,有利于颅脑损伤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老年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30例)和肠外营养组(PN,30例)。检测手术前和手术后第4、10天营养指标和肝功能等变化,详细记录血糖变化,观察临床恢复情况。结果术后肠内营养组血糖水平波动较肠外营养组平稳(P〈0.01)。术后第4天EEN组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和肝功能指标恢复明显高于PN组患者(P〈0.01)。并发症发生率EEN组少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肠肿瘤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是一个较好的方法,方便血糖调控,同时可促进机体康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旨在探讨肠内营养管在胃癌、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56例胃癌或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管的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运用肠内营养管对胃癌、食管癌患者术后提供营养支持是行之有效的。结论运用肠内营养管对胃癌、食管癌患者术后进行营养支持,是促进其康复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4.
探讨含缓释淀粉的肠内营养剂对伴有2型糖尿病(T2DM)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营养状态和血糖的影响。方法将34例伴有T2DM的老年AE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7例应用含缓释淀粉的肠内营养剂喂养;对照组17例由患者家属自行制备食物喂养,两组施行营养支持共7d。观察两组营养支持前后空腹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检测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值。结果营养支持后,实验组前白蛋白与血红蛋白均较对照组高(P〈0.05),餐后2h血糖和空腹血糖差值实验组较对照组小(P〈0.01)。结论对于伴有T2DM的老年AECOPD患者,给予含缓释淀粉的肠内营养剂进行肠内营养可以更好地改善营养状态,并减少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5.
王华  简玉华 《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22(3):280-281,284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支持治疗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60例老年胃癌术后行EEN支持的患者作为EEN组,同期老年胃癌术后行全肠外营养(TPN)的患者40例为TPN组.比较2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口服进食时间、消化道症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血清蛋白、免疫球蛋白、电解质等变化情况.结果 EEN组出现肛门排气时间较TPN组显著缩短(P<0.01);EEN组消化道症状出现率高于TPN组,经对症处理后消失;EEN组术后较术前体质量下降(1.8±0.2) kg,该下降值显著低于TPN组的(2.6±0.4) kg;EEN组住院时间较TPN组也明显缩短(P<0.05).EEN组术后总蛋白、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IgA显著高于TPN组(P<0.01).EEN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显著低于TPN组(P<0.05).结论 EEN营养支持适用于老年胃癌切除术患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胃肠动力,缩短住院时间,维持机体免疫功能,有助于患者恢复.但容易出现胃肠道症状,需要控制输注速度和输入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加入谷氨酰胺(Gln)和精氨酸(Arg)的肠内营养配方与标准配方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炎性介质反应和患者感染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n=22)和对照组(n=22)。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病情严重度相似。患者入院后给予胃肠减压、液体复苏等常规治疗,在入院1周左右,通过内镜放置鼻空肠管或经胃镜胃造瘘术行肠内营养,研究组给予加入Gin和Arg的肠内营养配方,对照组给予标准配方肠内营养,共30d,30d后皆给予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全身炎性介质反应、营养指标的变化,比较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研究组死亡1例,对照组死亡2例。两组的胰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均明显下降(P〈0.05),血小板计数均有所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加入Gin和Arg的肠内营养配方与标准配方肠内营养都能明显减轻SAP患者的炎性反应,改善营养状况,但前者在预防SAP患者继发感染反应方面优于标准配方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7.
冯丽霞  王漫丽  范风江 《医学信息》2010,23(15):2918-2919
目的分析比较早期肠内营养(EEN)和肠外营养(PN)对危重病患者治疗及营养代谢状况的影响。方法以我院ICU收治的危重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4例在入院24~48h内开始肠内营养,对照组48例则给予肠外营养。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各营养指标及感染发生率的变化。结果肠外营养组的氮平衡、血清白蛋白和臂肌围指标较肠内营养组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的热量摄入、氮平衡优于对照组,感染发生率降低。结论危重病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可更好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提高代谢效应,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张彬  郭小刚 《医学信息》2009,22(1):43-45
目的 观察全肠外营养(TPN)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对高龄胃癌术后患者营养、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高龄胃癌术后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TPN,研究组在常规TPN基础上加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于术前及术后第3天、第8天分别抽取外周血测定IgG、IgA、IgM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IM/CD8比值,及TP、ALB指标。结果术后第8天,研究组患者的IgG、IgA和IgM明显回升并高于术前水平,CD3、CIM和CD4/CD8比值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TP、ALB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TPN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能有效改善和增强高龄胃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膀胱压监测与重症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关系。方法将41例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给予肠内营养时进行膀胱压监测,根据膀胱压来决定给予肠内营养的时间和量;对照组在给予肠内营养时不进行膀胱压监测。比较两组病人治疗10d后APACHEII评分、血清白蛋白治疗前后变化以及两组病人感染发生率、死亡率、胃肠道反应等的差异。结果治疗前后实验组APACHEⅡ评分由(8.21±2.13)下降至(3.35±1.86),对照组APACHEⅡ评分由(8.13±1.98)下降至(3.91±2.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白蛋白实验组由(27.36±4.68)g/L上升至(34.32±4.40)g/L,对照组由(28.10±4.95)g/L上升至(32.11±5.13)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发生3例感染,2例腹胀,2例腹泻,1例死亡;对照组发生7例感染,11例腹胀,9例腹泻,2例死亡。结论重症胰腺炎患者在给予肠内营养时进行膀胱压监测可以有效降低APACHEII评分、感染发生率、胃肠道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早期免疫强化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高龄胃癌胃切除术后患者疗效.方法:99选取我科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期间125例高龄胃癌行腹腔镜根治术后患者抽签法分组.对照组62例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63例给予早期免疫强化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比两组营养状态、免疫功能、胃肠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术前3d相比两组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白蛋白(Albumin,ALB)、转铁蛋白(Transferrin,TEN)、CD8+均降低,CD3+、CD4+、CD4+/CD8+均上升(P<0.05),其中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进半流质饮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免疫强化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高龄胃癌胃切除术后患者治疗,可提升营养状态,改善免疫功能和胃肠功能,减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上消化道肿瘤术后并发肠瘘患者的营养支持效率.方法 28例患者随机分为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两组,前者用市售普通营养制剂由空肠营养管持续滴入,进行管饲调节喂养.瘘口封闭后改由口服.后者采用深静脉置管,进行静脉营养支持.两组在热卡,糖、蛋白质、脂肪的组成比例及电介质、微量元素的含量等均相似.营养支持开始后第7、14、21、28、35天清晨空腹采血.检测血浆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变化.测定血浆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血浆内毒素.结果肠内营养组的MDA及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肠外营养支持组.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可保护肠道功能,减轻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循环内毒素水平,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充血性心血衰竭病人中,早期全胃肠外营养(TPN)的临床应用,方法:实验组(17例),早期应用TPN,经中心静脉导管24小时持续缓慢静滴,对照组(15例),采用普通饮食,为期1周,在治疗前后对心衰状况,心律失常、血清白蛋白、氮平衡情况进行监测,并分,:TPN上期应用心衰的效果显著提高,各项营养匀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心衰病人中,早期应用TPN切实行,为抗心衰和心肌细胞功能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胃癌术后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予以肠外营养(PN),观察组予以早期肠内营养(EEN)。观察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体重下降、上臂肌围、血红蛋白、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情况。结果 EEN组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体重下降均较PN组出现明显缩短或减少(P〈0.05或〈0.01);治疗后PN组的ALB和TF的水平较治疗前和EEN组出现明显降低(P〈0.01),两组的AP和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或者升高(P〈0.01),PN组的降低或者升高水平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上臂肌围、血红蛋白水平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EN改善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炎症反应,是理想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4.
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食管癌患者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评价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方法肠外营养组(PN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肠内营养组(EN组)术后第1日以静脉支持为主,第2日开始经鼻肠营养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瑞素,并逐步增大剂量,减少静脉支持。在术后各个不同时间点分别进行各项指标及营养免疫功能指标的测定。结果 EN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术后EN组营养和免疫功能指标均优于PN组。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促进小肠运动功能恢复,可有效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急性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急性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糖尿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5例,接受肠内营养支持,口服肠内营养制剂500~1000ml/d,口服时间10-15d,对照组15例,常规饮食,两组均继续降糖治疗并监测血糖情况,入院时及住院第16d分别检测患者体重、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水平。结果与入院时相比,实验组患者体重、血红蛋白及血清蛋白水平均有所增加,而对照组指标均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抗生素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促进康复,缩短病程,口服肠内营养制剂瑞代可减少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食道癌、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时间、方法,观察对比分析其对患者的术后肠功能恢复速度、营养状况、肠道继发感染率、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住院总费用等方面的影响,总结一套更加适合我市食道癌、胃癌患者术后治疗的捷径.方法 随机选取2008年5月-2010年10月共29个月期间我院施行食道、胃切除术后52名患者,并随机选取同期食道癌、胃癌切除术后50名患者作为对照组病例,于术后20小时内开始经鼻肠管予肠内营养,观察对比分析其对食道癌、胃癌术后患者的肠功能恢复速度、营养状况、肠道继发感染率、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住院总费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 ①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试验组(49.5±3.9 )h,与对照组(61.4±6.7 )h,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②术后水电解质等生化指标: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③肠道继发感染率:实验组(9.62%)与对照组(26%)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住院费用:试验组(6815.0±1094.2)与对照组(8725.9±1584.1),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对食道癌、胃癌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可明显降低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肠功能恢复不良、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肠道继发感染等,且明显降低住院费用.进一步说明:对食道癌、胃癌术后患者实行"早期肠内营养"安全、便捷、经济,临床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患者实施肠内营养的护理体会。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胸外科2013年6月~12月102例食管癌手术患者,持续性经营养管滴注肠内营养102例次,间断性灌注法肠内营养85例次。结果腹胀、腹泻、返流等消化道症状及营养管脱落、堵管是肠内营养最为普遍的并发症,但经积极处理,患者均能比较好的耐受肠内营养。结论肠内营养具有价廉、简便的优势,更合乎生理,是食管癌患者术后临床营养支持的一种主要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疗法(EEN)和完全肠外营养疗法(TPN)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急性期炎性反应程度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SAP治疗过程中EEN对机体免疫的调节作用。方法:80只180-220 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EEN组、TPN组及假手术(S)和重症胰腺炎(SAP)组,各20只,成模后分别行TPN过渡至EEN、TPN、正常喂养和正常喂养。检测术后2周时血清淀粉酶(Amy)、CRP、IL-6、TNF-α水平及外周血CD4+、CD8+淋巴细胞计数。结果:(1)术后2周S组大鼠无死亡, EEN组大鼠生存率为75%, TPN组生存率为70%, SAP组生存率为0。EEN和TPN组血清Amy差异无显著(P>0.05)。(2)术后2周EEN组和TPN组血淀粉酶、TNF-α、IL-6、CRP均明显高于S组(P<0.05, P<0.01)。(3)术后2周EEN组和TPN组CD4+、CD8+均明显高于S组,但CD4+/CD8+比值明显高于S组(P<0.05, P<0.01)。EEN组CD4+和CD4+/CD8+比值明显高于TPN组(P<0.01)。结论:EEN疗法可显著降低SAP大鼠死亡率,这可能与该疗法能有效地减轻病鼠急性期炎症反应和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胃排空障碍、胸胃瘘等并发症的有效治疗途径。方法 分析31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患者在X线电视监视下置入鼻饲管的资料。结果 本组鼻饲管置入成功率93.55%(29/31),平均置管操作时间15分钟,无各种并发症发生。鼻饲管维持时间9—78天,平均42天,除1例死于肺梗塞外,其余30例保守治愈,效果满意。结论 食管贲门癌术后在X线电视监视下置入鼻饲管实施十二指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简便、安全、低廉、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是肠内营养支持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98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年龄46~69岁,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50例,常规液体治疗组48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手术切口愈合情况,肠蠕动情况以及术前术后体重下降情况,免疫学指标变化和住院天数比较。结果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手术切口愈合、肠蠕动恢复以及免疫学指标改善等方面均优于常规液体治疗组(P〈0.05)。结论对食管癌手术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是可行的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住院天数,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