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钢 《国医论坛》1992,7(2):18-20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倡立三焦辨证法,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治上焦如羽,菲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吴氏之论不仅对温病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而且对儿科外感病的治疗也作出了贡献。笔者试就“治上焦如弱,非轻不举”在小儿外感热病中的意义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1实为吴瑭上焦温病的论治心得,后世医家对此多有解释,而不足以窥其堂奥。如《温病条辨白话解》说:“凡属上焦的病,适用如羽毛那样的轻清升浮之剂。”~2此说有望文生义之嫌,“轻清升浮之剂”亦使后学无所适从;《中  相似文献   

3.
<正> 清·吴塘所撰《温病条辨》一书,提出三焦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今就辛凉轻剂桑菊饮(简称轻剂),辛凉平剂银翘散(简称平剂),辛凉重剂白虎汤(简称重剂),在其方剂组成、煎服法、临床运用三个方面试加剖析,从而探讨吴氏“治上焦如羽, (非轻不举)”的含义。一、方剂组成,轻清突出“辛凉三剂”皆治上焦温病。上焦温病主要表现为肺、心二经的病变。邪在肺卫可  相似文献   

4.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是《温病条辨》作者吴鞠通治疗上焦疾病的用药原则,这在他创制的银翘散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笔者以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在临床上继正确的辨证诊断以后,选择适宜的方剂和配以恰当的剂量,对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轻剂,一是指方药性能轻巧,二是指用量轻微,“轻可去实”一般理解为治疗外感病或肺经病变,“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桑菊饮、银翘散等方轻清透泄已为临床所惯用,但不少中、下焦疾患也是宜于轻剂量方药治疗的,临床可进一步扩充为“轻可调中”“轻可疏下”,切中病机恰当使用,疗效很好。一、轻剂量方药的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6.
吴瑭“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说,深刻地概括了上焦温病的性质、部位和特点,揭示了手太阴温病的治疗准则。温病初起,邪犯上焦,上焦虽为心肺所同主,但肺合皮毛,肺气通于鼻,温邪上受,肺卫首当其冲,故上焦病候以肺经见症居多。因此,宜用象羽毛那样的浮散之品,轻清宣透,因势利导,令邪有外泄之路,而杜闭门留寇之虞。“非轻不举”的治疗大法,从药物性  相似文献   

7.
各论第一章风温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肺卫见症:发病初起有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脉浮等见症者。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是吴鞠通提出的治疗上焦心肺病变的治疗原则,采取以轻清宣透之品清宣肺卫之邪的治疗方法。辛凉平剂:银翘散为辛凉解表方剂,因银翘散中有荆芥、豆豉辛散透表之品,合于辛凉药物中其解表力较胜,故称为“辛凉平剂”。  相似文献   

8.
刘铁军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载,学识丰富,在辨治脾胃病方面经验丰富,临证屡起沉疴,疗效卓著。临床多采用三焦辨证治疗呃逆,每多效验。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三焦辨证用药原则,刘师认为对呃逆的治疗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现将老师运用三焦辨证治疗呃逆验案三则介绍如下。上焦呃逆案治上焦如羽:呃逆在上焦者,其病机重点在肺,其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理论应用于推拿治疗小儿上焦肺系病证的可行性分析,探讨"治上焦如羽"理论在小儿推拿中应用的意义,为推拿治疗小儿疾患提供新的理论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解析银翘散立法、方药及煎服方式,探究吴氏"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学术思想;归纳治上焦寒温并用及预护其虚的治病思路,并结合药食同源的配伍、养生方法,探讨食疗药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以期为临床治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浅谈《温病条辨》之用辛凉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病条辨》中云:“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即谓温热之邪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先病始于太阴肺经。故治肺乃为首。肺主皮毛、司呼吸,为气之主。其病则为卫分表证,或为肺经本脏病。临床上的表现,往往有以卫分表证为主,或以肺气不宣为主,或以肺热津伤为主等不同类型。温病初起,邪犯肺卫,肺是初起阶段的病变重心,以及这时温热之邪最易逆传心包,根据这一特点,吴鞠通确立病位在上焦心肺当用轻清之品,以宣肺达邪,透热外出的治疗措施,并将其概括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据此他在《温病条辨》上焦篇中以辛凉平剂银翘散、辛凉轻剂桑菊饮、辛凉重剂白虎汤3方治之。他破旧俗,创立新学说,对温病的认识和推动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温病条辨》是祖国医学论洽外感温热病的专著,今已被誉为经典著作之一。仅就书中辛凉平、轻、  相似文献   

12.
外感咳嗽是临床常见病证,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者,多属病毒感染,对症处理疗效不佳。祖国医学对外感咳嗽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咳证虽多,无非肺病”,“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肺主宣降,不耐寒热”。提示我们治咳之药宜轻扬清灵,直达病所;宜宣中有降,顺应肺气;宜温凉适度,正对病的。今将辨治外感咳嗽的粗浅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吴瑭“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临证用药一得章巧萍(浙江中医学院,310009)温病初起,邪在上焦,上焦虽为心肺所主,然肺主皮毛,喉为肺系,肺气通于鼻,温邪上犯,肺卫首当其冲,因而上焦病证以肺经见证为多,且肺为娇脏,选方用药应以轻清宣透为原则,以宣肺达邪...  相似文献   

14.
中药治病在于调节脏腑的生理,消除其生理异常所出现的病理表现,使其恢复到正常之状态。因此,用药必须顺应其生理变化,对抗其病理进程。不同的脏腑有不同的生理活动规律,所以各脏各腑用药也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兹从中医文献,就肺脏用药特点及注意事项论述如下。1 肺脏用药特点 1.1 肺药宜轻:肺居上焦,其位最高,为“五脏之盖”。位高至上,非轻莫达,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温病条辨》卷  相似文献   

15.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这一治疗原则,是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的。虽然是为上焦温病而设,但他却广泛适用于一切外感表证。因吴氏的“三焦立论”是以叶天士《外感温热篇》等为基础,上溯内、难、伤寒及历代诸家学说,并结合自己灼实践经验,撰写成一部比较系统的温病学专著。故溯本求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曰:“因其轻而扬之……”.《伤寒论》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此当发其汗……”,《外感温热篇》8条:“在卫汗之可也……。”与此相应的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桑菊饮、银翅散之类。“因其轻而扬之”,意思是病邪孚浅的表证,应用顺其病势向外泄的的“解表法,从汗而解。表证在《伤寒论》中为太阳病证,在温病学中为上焦卫分病证,而无论太阳或卫分病证,大都包含有上焦手太阴肺病证  相似文献   

16.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温病三焦治疗纲领,从字面上看,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实际上它并不能全面地反映温病上、中、下三焦的治疗特点,也与《温病条辨》中选药组方的实际不符,而且从逻辑上推论还会得出"治上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悖论,因此这一治疗纲领在理论上经不起推敲,对临床也不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代温病大师吴瑭(字鞠通)擅用辛味药。据统计,其所著《温病条辨》总载方二百余首,而用辛味药者竟达百余首,其中以苦、辛并用最多,中焦及湿湿病证应用为广。兹就其应用特点浅探如次。1 辛凉轻宣以透表 对温病初起病邪在表、内应于肺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一系列肺卫表证,吴氏宗《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的基本原则,并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之经验,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开创性的提出了温病三焦辨证理论,其与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了温病学特有的辨证理论体系。它以三焦为纲,以概括温病的病位、病性以及温病的传变规律。提出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治则对指导温病临床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见于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做为上焦温病的治疗原则,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规范。一、辛透、清凉宜注重“轻”:辛凉透邪是温病治疗的第一要务,其目的在于开泄腠理,祛邪外出。蒲辅周老大夫曾说:“温病最怕表气郁闭,热不得越。”温病初期,见发热无汗或少汗,甚或有明显恶寒者都是表气郁闭之象。叶天士说:“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卫,透汗为要。”吴鞠通说:“温病亦喜汗  相似文献   

20.
清代温病大师吴瑭 (字鞠通 )擅用辛味药。据统计 ,其所著《温病条辨》总载方 2 0 0余首 ,而用辛味药的者竟达百余首 ,其中以苦、辛并用最多 ,中焦及湿温病证应用较为广。兹就其应用特点浅探如下。1 辛凉轻宣以透表对温病初起病邪在表 ,内应于肺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一系列肺卫表证 ,吴氏宗《内经》“风淫于内 ,治以辛凉”的原则 ,并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之经验 ,提出“治上焦如羽 ,非轻不举”的治疗细则 ,以揭示临床选用药物应注重以辛凉轻宣之品为主 ,充分体现出轻巧灵活、宣举上焦之特点。其代表方如桑菊饮、银翘散。桑菊饮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