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应用稀释式自体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例心脏病患者在手术开始前采集自体血,并补充等量液体,然后进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手术结束同时回输自体血。观察患者血液稀释前与手术后第1天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变化及异体输血量情况。结果 3例心脏病患者术后Hb、Hct、Plt恢复良好,手术异体输血量减少。结论稀释式自体输血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预后有良好作用,对节约用血、减少或避免血源性传染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体外循环手术中自体输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将自体输血等多种节血措施综合应用于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心脏手术,观察不用或少用异体库血进行心脏手术的效果。方法对30例进行ECC心脏手术患者(实验组)术中采用综合节血措施,包括术前及ECC前采集自体血贮存术后回输、回输剩余机血、术前和术中应用药物保护血液提高凝血功能等。同期选择30例异体输血的心脏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积(Hct)、异体输血量及术后纵隔引流量等差异。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Plt、Hb和Hct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引流量、异体输血量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直视手术采用自体输血等多种综合节血措施,能明显减少手术出血,少输或不输异体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将自体输血等多种节血措施综合应用于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观察不用或少用异体库血进行心脏手术的效果.方法 对30例进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实验组)术中采用综合节血措施,包括术前及体外循环转机前采集自体血贮存以术后回输;回输剩余机血;术前、术中应用药物保护血液提高凝血功能等.同期选择30例异体输血的心脏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积(HCT)、异体输血量及术后纵隔引流量等差异.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PLT、Hb、HCT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而术后引流量、异体输血量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脏直视手术采用自体输血等多种综合节血措施,能明显减少手术出血,少输或不输异体血,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异体输血可能引起的传播疾病及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4.
46例肿瘤手术中自体输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肿瘤手术中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76例身体状况好、需要手术输血的肿瘤患者,自体输血患者46例,其中预存式输血(PABD)40例,稀释性自体输血(AHD)6例.异体输血患者30例.观察输血前后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变化以及输血反应.结果 自体输血前后,患者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异体输血组相比,自体输血组手术中出血量减少、输血后血红蛋白含量高、输血后发热及皮疹较少.结论 身体状况良好的肿瘤患者手术时,自体输血有明显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血液稀释自身输血在术中的护理方法。 方法选择实施择期手术的患者106例。采用急性血液稀释方法进行自身输血。分别在采血前后、回输后、出院前测定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和血小板(Pit)等,术中及术后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和输血情况,并做好相应处理。 结果106例病人全部用自血回输,未输异体血,回输后患者无不良反应。 结论大多数择期手术患者可采用自身输血来替代同种异体血输血,使自身输血技术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稀释式自身输血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方法:将符合标准80例脊柱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2组各40例,A组患者采用稀释式自身血液回输术,B组患者用异体输血方案在手术过程中输血。A组在插管全麻后进行自体采血,血液稀释按公式V=EBV×(Ho-Hf)/Hav计算放血量,放血完后按比例快速输入晶胶体溶液,手术结束前或术中发生明显出血时将之前放出的自体血回输于患者体内,检测A组患者在血液稀释前、血液回输前、手术结束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B组在相应时间点检测同一指标,然后将2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照。结果:稀释式自身输血A组与异体输血B组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稀释式自身血液回输在脊柱术中可有效减少使用异体血,避免血源的浪费,稀释式自身输血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实用的可行性技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急性稀释性自体输血在口腔颌面部手术中应用的护理配合。方法:17例口腔颌面外科手术采用急性稀释性自体输血,术中监测病人的血压和血氧饱和度,术前、血液稀释后、术后检测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PLT),以同期采用异体输血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病例15例为对照组。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平稳,术后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恢复明显快于对照组。结论:急性稀释性自体输血在口腔颌面部手术中应用效果良好,术中护理需注意配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骨科大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需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术中使用回收式自体输血,对照组则根据需要输入异体血,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b(血红蛋白)、Hct(红细胞压积)、术中出血量、输入异体血量与比例。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b、Hct值以及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输入异体血量(255.1±19.5)ml及比例40.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能避免或减少输异体血,降低输异体血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孙来芬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8):115-115,123
目的将稀释性自身输血应用于脑外科手术中。方法选择9例脑外科手术的患者,在手术之前、麻醉之后采集自体血,同时补充晶、胶体液,在术中或手术结束前将自体血回输。结果9例患者中,除1例患者因失血过多而输2U红细胞外,其余均未再输异体血,在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自身输血可避免异体输血导致的各种并发症,而稀释式自身输血由于血液处于稀释状态,术中丢失的是稀释血,减少了红细胞的损失,同时改善了组织的微循环,防止了血栓的发生,在临床各科都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骨科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自身储血的适应症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骨科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自身储血的病种适应症。方法:对40例择期手术患者行术前自身储血。检测自身储血前及输血后第2天、1周、2周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的变化,并观察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后的反应和并发症。结果:术前自身储血总量15600ml,占总输血量84.8%。术中仅回输自体血35例,占87.5%;因病情需要补输异体血5例,占12.5%。未发生输血反应和并发症。结论:骨科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自身储血、术中回输自体血是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对估计术中出血量成人在600ml以下或要求术中备血的患者,是该方法的最佳适应症。  相似文献   

11.
赵欣  吴丽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0):1349-1350
目的:探讨外科大手术患者行高血容量血液稀释-自体血回输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120例择期外科手术患者(预计出血量>800ml,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n=40):A组采用高血容量血液稀释-自体血回输技术,B组单纯自体血回输技术,C组不采取以上血液保护措施。各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4h,术后48h采集静脉血样检测:血红蛋白水平(Hbg)、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记录术中液体出入量、术中出血量、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结果:与A组相比,B、C组术后24h和术后48h的血小板数量和凝聚功能明显降低(P<0.05),术中出血量及异体输血率则明显提高(P<0.01)。结论:外科大手术中联合应用高血容量血液稀释-自体血回输,能明显减少异体输血,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几种自体输血方法在单侧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将118例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病人按使用自体血回输方法不同分成5组,分别为(1)未使用自体血组19例.(2)单纯使用术前预存自体血组(术前预存组)27例.(3)单纯使用术中血液回输组(术中回输组)28例.(4)术前预存自体血结合术中血液回输组(术前中组)34例.(5)联合使用术前预存自体血、术中血液回输及术后引流血回输组(术前中后组)共10例.分析各组患者在围手术期输异体血比例和输血量方面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未使用自体血组,64.8%(13/19)输异体血浆平均140ml;89.5%(17/19)输异体压积红细胞平均460ml.术前预存组,14.8%(4/27)输血浆平均61.5ml,14.8%(4/27)输压积红平均61.5ml.术中回输组,78.6%(22/28)输血浆平均192.9ml,85.7%(24/28)输压积红平均278.6ml.术前中组,11.8%(4/34)输血浆平均23.5ml,11.8%(4/34))输压积红平均35.3ml.术前中后组无一例输异体血液(0/10).未用自体血组与术中回输组在输血例数与输血量方面差异无显著性,而这两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1、单纯使用术中自体血回输在单侧初次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应用未能有效减少异体血液的输入.2、联合使用术前预存自体血、术中血液回输及术后引流血回输三种方法,在单侧初次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应用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异体血液的输入.3、综合各种因素分析在单髋初次置换病例中,术前预存自体血技术最为经济,同时又可减少患者输入异体血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外科大手术中的患者使用血液回收机进行回收式自身输血在节约用血、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及提高抢救成功率等方面的作用.[方法]将2000年3月至2002年10月胸外科及普外科出血量比较大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单数日的患者作为观察组,使用血液回收机进行回收式自身输血,双数日患者作为对照组全部输异体血.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回收血量、输异体血量,输血不良反应及预后等情况.[结果]观察组56例患者共出血13.23×104 mL,回收自体血(浓缩红细胞)6.07×104 mL,按照红细胞压积(HCT)为0.5计算,回收全血约为12.14×104 mL,回收率达91.76%,输异体血0.26×104 mL.对照组53例患者共出血11.59×104 mL,输异体血8.65×104 mL(每单位红细胞按200 mL计算);输血反应发生率观察组1.8%,对照组11.3%;死亡率观察组1.8%,对照组5.7%.[结论]外科大手术中的患者使用血液回收机进行回收式自身输血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性自体输血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性自体输血在外科大手术中的应用及机制。方法:40例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前手术台上按8—12ml/kg放血并按1:0.5快速补充胶体液和晶体液,在手术将结束前把血回输。对照组按常规手术。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未再输异体血,对照组20例术中均输异体血,其中8例术后再输血,2例出现输血发热反应。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的血红蛋白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性自体输血在外科大手术中能节省库用血,减少血源性传播疾病,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其疗效确切,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在择期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42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自体血液回输)和观察组(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于术前、输血前、手术结束、术后24h,监测两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异体血输血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择期手术患者,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能够有效节约血源,减少异体输血的用量,确保患者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黄蓉  张菊明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3):1600-1601
目的:探讨脾破裂手术中采用自体血液回输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选择75例脾破裂手术患者,分为研究组(36例)和对照组(39例),研究组采用自体血回输,对照组采用异体输血,比较两组异体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清电解质变化及输血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平均输入异体血(299.16±38.65)ml;对照组平均输入异体血(1050.28±72.57)ml,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电解质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中仅用自体输血者无输血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顺利。结论:在脾破裂手术中采用自体血液回输安全有效,可节约血源,减少异体输血量,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心脏直视手术不用异体库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采用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观察不用异体库血进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效果。方法 对应用自体输血进行心脏直视手术的68例患者术中采用综合节血措施,包括术前贮血,术中回收血以及应用抑肽酶。同时选择68例接受输异体库血的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间中心静脉压(CVP),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及术后引流量等差异。结果 自体输血组患者术后Hb,PLT均较术前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P<0.05),但Hb ,PLT,PT仍在正常范围内,PaO2术后较术前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术后Hb,PLT,PT及引流量均无统计学显著怀差异(P>0.05),而术中失血量,用库血量却有明显差异。结论 采用自体输血的心脏直视手术患乾,围术期虽有轻度贫血但不影响血液的携氧功能,术后出,凝血状况亦不受影响,并能减少输异体库血后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经济及精神负担。  相似文献   

18.
预存式自体输血在Rh(D)阴性患者心外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预存式自体输血在Rh(D)阴性血型患者心外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对13例Rh(D)阴性行心外手术患者进行预存式自体输血,准备自体储血之日起嘱患者每8小时口服多糖铁150 mg,同时加强饮食营养,采血同时按采血量的3倍输注晶、胶体液体(晶、胶体液体量比例为2∶1),术前分次采集自体血400~800 ml,检查患者采血前后及输血前后各项血液指标.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结束,患者术中仅有2例分别输异体血浆580 ml、300 ml, 其余病例均未输注异体血.采血前后及输血前后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值,经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存式自体输血在提高安全的同时,可有效解决心外手术Rh(D)阴性患者血源不足的问题,有明显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技术抢救异位妊娠黄体破裂内出血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58例手术中均使用国产2000型血液回收机回收术中自体血。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变化和不良输血反应。[结果]58例患者腹腔内出血平均出血量(1040±630)mL;共计回收自体血49810mL,平均(985±385)mL,平均回输自体血(845±325)mL,减少了异体血的用量。手术前后患者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术后红细胞压积较输血前有所下降,患者无明显的不良输血反应。手术过程顺利,5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用自体血回输技术抢救异位妊娠黄体破裂内出血患者,能及时提供血源,避免大量异体血输入,确保了输血安全,提高了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大失血手术患者自体血回输的安全性和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择30例Rh D阴性大失血的手术患者,采用自体CellSaver 5型血液回收机,通过负压吸引管路,将术野内出血收集到储血滤过器中,在收集血液的同时加入含肝素的生理盐水,血液回收完毕,将洗涤后的红细胞悬液回输患者。记录术中失血量及回输血量,检测术前、术后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血清Na+、K+、Cl-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 30名患者术中总出血量为43 500mL,平均出血量为(1 450.4±97.6)mL,经血液回收机处理获得血液19 650mL,总回输血量19 650mL,平均回输血量(655.2±54.7)mL。术后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术前、术后患者PT,APTT,血清Na+、K+、Cl-浓度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自体血回输安全、有效,是减少异体输血,开源节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