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钟凌 《重庆医学》2006,35(6):530-531
目的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将61例(78只眼)原发性青光眼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分别行复合小梁切除和单纯小梁切除术,同期进行疗效观察与对比,指标包括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视力及其他并发症,随访3~14个月。结果术后早期,观察组浅前房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视力及眼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远期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视力下降及非功能性滤过泡的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地防止术后早期的低眼压、浅前房及后期的滤过泡疤痕化,从而获得持续、稳定、正常的眼压,值得在抗青光眼术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赵艳  旷琳  杨蕾蕾  廖琳 《广东医学》2012,33(12):1800-1801
目的 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需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20例124眼的临床资料,其中传统小梁切除术49例50眼(对照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71例74眼(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视野恢复情况以及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形成情况.结果 术后早期观察组眼压略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视力恢复优良率、视野恢复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其术后早期恢复眼压、前房的形成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术后效果。方法青光眼120例(144眼)随机分为两组。复合式手术组(观察组)64例7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常规小梁切除组(对照组)56例(68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1年,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前房形成、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早期观察组浅前房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滤过泡及眼压两组无明显差异;术后远期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非功能性滤过泡的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出现角膜损伤、前房出血、低眼压、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和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隧道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经角巩膜隧道切口完成巩膜瓣制作的小梁切除术式治疗28例34眼各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观察组),并与同期行常规小梁切除术23例28只眼(对照组)作比较。观察两组术后眼压、前房、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10.2月,观察组眼压控制率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隧道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早期前房及滤过泡形成自然,并发症少,眼压控制平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青光眼患者共120例(120眼),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120眼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引发严重并发症。两组组术后12个月浅前房发生情况、眼压控制情况、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能有效降低眼压,减轻术后滤过道瘢痕形成,提高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手术治疗青光眼,以期控制眼压在安全范围,中止高眼压对视神经的损伤,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65例原发性青光眼施行改良复合小梁切除的疗效观察,主要是在潜池小梁切除术时使用可调缝线.并与小梁切除,潜池小梁切除对照.结果 术毕无浅前房,随访6月到4年,视力提高占57.3%,不变占38.2%,下降占4.5%.并发症1.12%,对照组分别为27.96%,9.25%.眼压正常.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改良复合小梁切除术保留了潜池式和复合小梁切除术的优点,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与分析无固定缝线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近3年来收治的各类青光眼患者共50例58眼,随机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25例共30眼,对照组25例共28眼.观察组患者使用无固定缝线进行复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小梁切除术,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眼压、滤过泡、前房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眼压控制率、滤过泡形成率比对照组更高,而并发症的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结论 无固定缝线进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良好,安全系数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109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眼)和对照组(54眼),观察组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眼压完全控制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控制眼压,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提高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拆除缝线)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46例(46只眼)青光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疗效观察并随访3~12个月.结果:术后观察动态眼压、视力、前房深度、滤过泡形成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满意.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地防止术后结膜滤过泡瘢痕化及控制术后滤过水平,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史静琳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3):142-143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25只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观察术后前房、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其他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浅前房、低眼压、视力下降等并发症减少,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疗效确切,是一种值得推广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出现的并发症及应对措施.方法:对青光眼86例(102眼)实行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早期出现的并发症,找出原因,并采取恰当治疗方法.结果:浅前房35眼,前房积血3眼,恶性青光眼2例4眼,采取相应措施均消除浅前房、前房积血、恶性青光眼等症状.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以浅前房常见,采取恰当...  相似文献   

12.
程晓霞 《吉林医学》2014,(8):1623-1624
目的:分析比较改良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选取102例(134只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行改良巩膜瓣联合可松解缝线青光眼手术和传统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两组视力矫正、眼压、滤过泡、前房形成等情况。结果:改良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疗效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结论:采用改良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治疗青光眼具有视力恢复明显、降眼压效果好、前房更稳定、滤过泡形成好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兵 《吉林医学》2010,31(15):2190-2190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并与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进行疗效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前房形成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两组相比观察组滤过泡较对照组明显隆起、弥散;观察组术后3~12个月非功能性滤过泡(Ⅲ、Ⅳ型)发生率为2.46%,明显低于对照组(19.3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能主动控制房水滤过量,迅速恢复和维持术后前房深度,有效地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该项改良技术操作简单、效果确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复合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9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58例(74眼),随机分 为实验组40眼和对照组34眼,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实验组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9个月.记录两组患者滤过泡情况、术后浅前房发生 率、眼压变化.结果 实验组浅前房发生率为5.0%,低于对照组的29.4%(P<0.05);实验组功能型滤过泡发生率为82.5%,对照组中功能型滤过泡发生 率为76.4%(P<0.05);实验组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的为87.5%,高于对照组的67.6%(P<0.05).结论 复合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青光眼的疗效明显 优于常规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 方法 20例25眼青光眼患者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月~1 年,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眼压控制好,功能滤过泡形成佳,前房形成快,浅前房、前房积血、滤过泡渗漏、低眼压、脉络膜脱离等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 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操作简便,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113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前房穿刺效果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华 《当代医学》2011,17(1):63-63
目的 分析青光眼小粱切除术中应用前房穿刺的效果.方法 观察近年来113例(149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前房穿刺,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及眼压.结果 术中无虹膜外拥及脉络膜上腔出血,术后滤过强及渗漏发生浅前房13例,经保守治疗恢复.恶性青光眼2例,经"玻璃体抽液+前房注气"联合药物治疗,前房眼压正常.结论 小梁切除术中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终出现浅房时前房重建的方法及治疗。方法:对2006年3月-2007年11月住院的120例(151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终前出现浅前房者43例(48眼),随即分为前房重建组24例(26眼),对照组19例(22眼),治疗组术终重建前房。观察两组术后疗效。结果:治疗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7.69%,对照组则为45.45%。浅前房程度按Spaeth分级法进行分级,重建组Ⅰ级1眼、Ⅲ级1眼形成恶性青光眼;对照组Ⅰ级8眼,Ⅱ级2眼(P<0.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终浅前房者前房重建,方法简单,可有效防止术后浅前房及低眼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阳光 《广西医学》2013,35(3):334-335
目的 观察两种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将116例(128 眼)青光眼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4眼)与实验组(64眼),分别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疗效,并随访1年.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1周实验组浅前房发生率为7.8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88%(P<0.05).术后1年实验组手术成功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8%(P<0.01);术后1年,实验组功能性滤泡形成率为9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3%(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确切,能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比例和远期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对各型青光眼40例57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缝线松解,术中应用丝裂霉素为治疗组,观察术后眼压及浅前房等并发症,并与16例18眼常规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组:术后1个月平均眼压11.98mmHg,浅前房发生率为12.3%(7/57),对照组为55.5%(10/18),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χ2=14.62,P<0.01).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缝线松解及丝裂霉素应用可提高小梁切除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粱切除术对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50只眼)青光眼患者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的眼压、视力、前房、滤过泡以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后视力下降、眼压低和浅前房等并发症有所减少,临床效果较好。结论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进行治疗,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手术成功率较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