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系心肌肥厚极不均匀所致.主要改变为左心室肥厚,尤以室间隔及邻近  相似文献   

2.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限、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特征的心肌病.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本病常为青年猝死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肥厚为特征.典型者左心室肥厚,以室间隔为甚,偶尔可呈同心性肥厚.左心室腔容积正常或减小.偶尔病变发生于右心室.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可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家族性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发生心律失常及早年猝死肥厚型心肌病,一个家族中可有多人发病.  相似文献   

4.
肥厚型心肌病为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以左心室非扩张性肥厚为特征,其肥厚可以是梗阻性的或非梗阻性的,肥厚分布可以各不相同。近来,日本学者描述一种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其特点是左心室心尖区不均匀肥厚,伴有胸前导联的巨大倒置 T 波和QRS 高电压,左心室造影舒张末期显示独特的“黑桃”样改变.Maron 等人回顾了他们在肥厚型心肌病方面的广泛经验,报告了7例左心室肥厚分布类似日本学者所观察到的病例。然而,他们的病例,心电图显示出相对轻度的 T 波倒置,左心室造影的特点是左心室中部狭窄和心尖段小及收缩微弱。  相似文献   

5.
李莉 《当代医学》2008,14(22):95-96
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根据左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可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本病常有明显的家族史.常为青年人猝死的原因.部分患者可无自觉症状,只是在体检中发现,大部分患者有心悸,胸痛,劳力性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6.
徐济民 《求医问药》2008,(11):17-17
肥厚型心肌病是原发性心肌病的一种类型。该病是以心肌的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的血液充盈受阻以及舒张期的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根据患者的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可将肥厚型心肌病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临床实践证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多有明确的患过该病的家族史(约占1/3)。大多数该病患者都在30岁以前发病,其中10%左右的人在婴儿期即被确诊患有该病。该病患者的男女比例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7.
武国新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0):2720-2720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以左心室和(或)右心室肥厚为特征,常为不对称肥厚并累及室间隔,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表现的心肌病.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本病常为青年猝死的原因,后期可出现心力衰竭.近年我国大范围资料显示患病率为180/10万,世界范围内HCM的人群患病率为200/10万,我国的患病率与全球相近.本病常有明显家族史(约占1/3),目前被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1].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根据左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可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本病常有明显的家族史。常为青年人猝死的原因。部分患者可无自觉症状,只是在体检中发现,大部分患者有心悸,胸痛,劳力性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9.
肥厚型心肌病的病理特征是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晚近,形态学的深入研究发现除此之外,尚有左心室前壁、侧壁、后壁和左心室中部肥厚。1976年Yamaguchi等和Sakamoto等首先报告,左心室心尖部的心肌肥厚时,临床表现颇具特征。可称之为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亚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本病有遗传性,遗传方式推测系X伴性隐性遗传,然文献报告中尚有分岐。本文报告1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并探讨其遗传方式。  相似文献   

10.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m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内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而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病因迄今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原癌基因表达异常及心肌细胞负荷过重有关.  相似文献   

11.
王冰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0):624-625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变,原因不明的心肌病。根据临床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可分为两类:伴有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者,称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不伴有流出道梗阻者,称为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目前多认为本病与遗传有关,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由于本病的病死率在年轻患者中较高,且死亡率往往是猝发而无法预料,故特别强调尽可能较早地确认本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 HOCM)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通常以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造成动态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为主要特征,导致部分患者进展性心力衰竭和猝死.  相似文献   

13.
董敏莉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1941-1941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在临床上常有发现,因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导致动态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为临床特征,易发生心脏性猝死。近年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将1例HOCM化学消融治疗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肥厚型心肌病 (HCM )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脏病 ,主要表现以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厚为特征 ,通常表现为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型心肌病最大危险是严重心律失常致猝死 ,因此预测其早期危险性非常重要。我们对 2 0 0 0年 3月— 2 0 0 3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 4 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QT离散度 (QTd)进行分析 ,并对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QTd进行比较 ,从而分析预测肥厚型心肌病危险度。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 0例患者 ,男 2 4例 ,女 16例 ,年龄 35~ 6 5岁 ,平均 5 0岁 ,其中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2 2例 (梗阻组 ) ,非梗阻…  相似文献   

15.
[背景]观察非肥厚型心肌病引起的左心室流出道阻塞类型,并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病例报告]51例非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流出道阻塞患者均询问病史,行心脏彩色超声波检查,均除外肥厚型心肌病,观察主动脉瓣下有无狭窄、室间隔基部厚度及是否突向流出道,并测定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等.51例中主动脉瓣下狭窄所造成的左心室流出道阻塞者为36例,室间隔基部增厚突出为15例.[讨论]非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流出道阻塞由主动脉瓣下狭窄及室间隔基部突出所致,部分伴有梗阻现象,彩色超声波检查可提供较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结合心电图对临床诊断肥厚型心肌病的价值。方法:47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及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对比分析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的检查结果。结果:在47例患者中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梗阻性与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分别为12例(25.5%)及35例(74.5%)。梗阻性患者中有3例为隐匿性梗阻,非梗阻性患者中6例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检查出现ST-T改变(76.6%)、左心室肥厚(46.8%)及心律失常(38.3%)较为常见,其他还有异常Q波、电轴偏转及T波改变等表现。结论:临床诊断肥厚型心肌病过程中,综合分析超声心动图表现与心电图改变,可以显著提升肥厚型心肌病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肥厚型心肌病(HCM)的重要特征是心肌肥厚,心室腔正常或变小,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限,舒张期顺应性下降.HCM伴有显著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且引起左室流出道明显压力阶差或梗阻者,称之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猝死是其主要危险,一般成人10年存活率为80%,小儿为50%,在高危病人中年病死率为4%~6%.成人死亡多为猝死;小儿则多死于心力衰竭,其次为猝死.  相似文献   

18.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分两种类型:①以室间隔肥厚为主,造成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称肥厚梗阻型心肌病;②心肌肥厚而无流出道梗阻,称非梗阻型心肌病.其肥厚部位亦可为室间隔中部、左心室游离壁、右心室.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有家族史者占50%,男女比例为2:1,发病以青壮年多见.本病常为青年人猝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肥厚型心肌病(hpertrophic crdio myopathy,HCM)的重要特征是心肌肥厚,心室腔正常或变小,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限,舒张期顺应性下降.HCM伴有显著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且引起左室流出道明显压力阶差或梗阻者,称之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猝死是其主要危险,一般成人10年存活率为80%,小儿为50%,在高危病人中年病死率为4%~6%.成人死亡多为猝死;小儿则多死于心力衰竭,其次为猝死.  相似文献   

20.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其病理改变主要在心肌,尤其是左心室形态学改变。其特征为不均等的心室间隔增厚,但心尖部肥厚心肌病尚少见,现将我院1996-2004年收治的5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